- 给这本书评了4.0图表即逻辑,逻辑即框架,框架即图表
我很少真正认真地看这种不是工具书的工具书。我从骨子里不喜欢这种 “实用主义” 超强的书。然而这本书,竟然让我有了推荐它的意愿和理由。实在是有点奇怪,不知道是我突破了自己,还是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写麦肯锡工作方法的书很多,从《金字塔原理》开始,一搜一大把,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大多数书,我看不过三页。就是每个章节翻一翻,发现举的例子都十分幼稚,幼稚的问题又何必要咨询呢?
《麦肯锡图表工作法》是在得到偶然翻到的,还是那样,对于这些书,我需要看一看,谁让我每天都做着这样的事情,还需要带一批 “学员” 呢?方法呢,还是每章看一两页。我原以为很快就能读 “完” 这本书,结果却发现,在挑着读的过程中,我竟然在不断地翻看前后内容,而且做了很多笔记。最后我才发现,我竟然被一本我最不喜欢的类型的书,深深吸引了!
我想,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本书区别于其他写咨询方法论的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出了 “路标” 的概念,而且说这本书是给 “非专业人士” 的,因为 “企业或组织要想获得真正的变革,不能指望那些顾问专家,而是要靠这些解决问题的实践者”,“比起从外面雇用的顾问专家来,大家才是最了解自己所在公司或所属部门实际情况的人”。而只要这些 “非专业人士” 能够发现 “路标”,也就意味着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什么是 “路标” 呢?书中很好的画了一张图示,来说明这个问题,完全用了自己的 “图表工作法”。
我们现在已经见过很多咨询的作品了,大家会说 “一图胜千言”,但是,你会发现真正让你自己画图的时候,往往就是大老板看不懂你画的图,真是 “形神俱损”,所以说要制作出一张高质量的图表,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咨询公司的强项之一。这就要说到本书另外一个吸引我的地方了,或许你看过很多教你如何制作图表的书,而且一般就是从柱形图、折线图这些开始说起,然后还要一步一步教你怎么画图。实际上,这些东西离真正的可读性图表,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书作者是怎么做的呢?作者巧妙地把这些技巧隐含到了各章节的分析中,而章节的安排是分析的框架和思路。也就是说,全书本身就是一个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框架,是找出 “路标” 的具体步骤,至于如何制作图表,没有详说,只是告诉你在每一步中,应该绘制出怎样的图表,在图表上放上哪些解释性的内容等。这也是为什么此书本身具备可读性。
虽然本书命名为《麦肯锡图表工作法》,实际上把很多咨询工作中的经典模型运用作者自己的结构和思路,非常清晰地利用图表展示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不简单的工作!譬如说,你如何去理解一家企业或者是一个行业的现状与问题?总结一下作者的方法,那就是三步走,而且这三步都可以非常准确地绘制在图表上,第一步,与他人比较,与一般规律,譬如竞争对手和均值比较,可以发现要分析的企业是否存在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性程度;第二步,与历史比较,也就是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拿出企业过去的相关数据,这可以让你发现更多地细节,而这些细节都可以在图示中展示出来;第三步,与当事人访谈,去询问上面两步发现的不同与细节的原因,最后绘制 “概念图”,描述问题,点出 “路标”。概念图是什么呢?我们平时看到的流程图、树形图、组织框架图等,都是 “概念图”,区别于数据图表和分析图表。至于数据图表和分析图表的区别,等您去书中发现吧,相信能给您拨云见日。
也就是说,本书不是在教你怎么阅读图表,是在叫 “非专业人士” 怎么制作图表。读完这本书,你会有这种感觉:世上没有哪个问题是一张图表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来两张!
最后,我想说:图表即逻辑,逻辑即框架,框架即图表。所以说如果真的有个问题是图表解决不了的,那就说明你还能建立起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的逻辑。如果说逻辑本身让你望而却步,那就用框架结构,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词汇。思维的框架,才是图表的后台。怎样才能有框架、有逻辑?嗯,我觉得 “罗辑思维” 一开始就是用框架和逻辑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很多人。所以,一路从 “罗辑思维” 跟到 “得到”。所以,我的建议是,多在这个平台上逛逛吧,你会越来越有逻辑的。非常期待脱不花在周二得到例会直播里面说的那门新课程 —— 蔡钰老师的批判性思维,我相信这门课程会让你更有逻辑,有逻辑就是有框架,有框架就能绘制出有意义的图表。你看,图表工作法这件事情,还是要从思维逻辑开始。
希望您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不是工具书的工具书。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