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揭示深刻人性的寓言故事

    他以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描写深重的苦难与丑恶,但始终不忘唤醒和激发人的善,正直和力量,不忘让我们明白,人是不可摧毁的,所有的受难,都终将成人生旅途。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写的不是个体命运和时代的关系,而是深入挖掘生命本身的意义。从我弥留之际的人物身上,我们窥见的却是自己的生存处境。阅读时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方式,把人物看作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人来理解。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安斯和艾迪一家有 5 个孩子,卡什、达尔、朱厄尔、杜威。德尔、瓦达曼艾迪死前就要求一家人把她尸体送回艾弗森老家埋葬艾迪去世当晚,大雨推迟了二儿子达尔和三儿子朱厄尔的归期达尔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可他又无力改变自身的处境,不得不跟现实妥协。他明明知道父亲坚持把母亲送回娘家落葬,真正的动机是装假牙,他却只能跟着照办。这趟旅程,安斯此行收获满满。不仅装了假牙,还找了个新老婆。他把新太太引荐给孩子们,一家人就此打道回府,而小说也至此画上了句号。这部小说的寓意是什么借助这则现代寓言,试图向读者传递的关于人类历史、关于工业文明、关于人性的终极启示。揭示自古以来人性中的阴暗面,质疑理性与计算泛滥对人性造成的伤害,强调情感与心灵的内在联系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对人性的看法并不乐观,认为人生在世必然要承受人性自身弱点造成的磨难,但也并不绝望,相信艺术与文学能给人以启示。感言作为读者,本书或可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如何度过这绝无仅有的生命,是用一生时间去死,还是在死之前,更好地活着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弥留之际》

      我们在阅读《我弥留之际》时,可以拓开阅读视野,不拘泥于一般的、较为熟知的层面,随着各自的兴趣爱好或不同的主题关注,去寻找多样的主题含蕴,或从创作的艺术层面,去领略精湛的艺术技巧。福克纳的小说是经得住这样多层次、多视角的阅读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弥留之际》

        《我弥留之际》讲的是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地方一户姓本德仑的家庭的故事,主要情节非常简单:本德仑家的女主人艾迪去世了。她的遗愿是希望死后能和娘家人葬在一起。为了实现她的遗愿,本德仑一家展开了一段充满磨难的送葬之旅。小说大部分的篇幅就是描写他们旅途中发生的故事。福克纳在这段故事里写尽了阴暗的现实、丑陋的人性、绝望的命运。本书核心内容:1.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我弥留之际》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3. 这部小说的寓意是什么?福克纳要写的不是个体命运和时代的关系,而是深入挖掘生命本身的意义。在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身上,我们一眼望去就看到了俄国的历史兴衰,然而在《我弥留之际》的人物身上,我们窥见的却是自己的生存处境。福克纳借助《我弥留之际》这则现代寓言,试图向读者传递的关于人类历史、关于工业文明、关于人性的终极启示。和传统小说相比,福克纳更注重挖掘人物的心理深度,刻画他们的生存状态的刻画,而不是描写时代风气、历史思潮、道德规范。《我弥留之际》不是一部控诉社会现状,表现美国南方穷苦白人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福克纳通过戏仿史诗的结构,把小说中的故事变成了一则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寓言。他揭示了自古以来人性中的阴暗面,质疑了理性与计算泛滥对人性造成的伤害,强调了情感与心灵的内在联系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尽管他对人性的看法并不乐观,认为人生在世必然要承受人性自身弱点造成的磨难,但也并不绝望,相信艺术与文学能给人以启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讲述了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仑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 “苦难历程”。尽管每个人怀着各自的目的踏上送葬之路,一路上有许多自私、愚昧、荒诞的行为发生,但这次出殡仍然具有理想主义的光辉,在与水灾、火灾的斗争中,彰显了人的力量,也重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全篇由本德伦一家、众邻居以及相关人员的 59 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视角的叙述和意识流手法使其成为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作家影响巨大,被誉为 “20 世纪美国长篇小说出色的开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愚蠢自私的安斯,最清醒的达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想起小时候

              形式很新颖,情节也不错,但是有些故意作弄读者的感觉。也挺真实的,因为见过很多弥留之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信任的力量很伟大!

                美国 20 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福克纳写过 19 部长篇,120 多部短篇。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等小说,都是发生在同一个虚构的地方 “约克纳帕塔法”,开创了一种在小说里虚构空间的写法,对莫言、苏童等中国作家影响很大。《我弥留之际》讲的是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地方一户姓本德仑的家庭的故事,主要情节非常简单:本德仑家的女主人艾迪去世了。她的遗愿是希望死后能和娘家人葬在一起。为了实现她的遗愿,本德仑一家展开了一段充满磨难的送葬之旅。小说大部分的篇幅就是描写他们旅途中发生的故事。福克纳在这段故事里写尽了阴暗的现实、丑陋的人性、绝望的命运。《小说由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视角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 “苦难历程”,被誉为 “20 世纪美国长篇小说最出色的开篇”。有人说福克纳尽写些阴暗的现实、丑陋的人性、绝望的命运,很多人应该会认同这个说法。卡什一条腿断了两次,势必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朱厄尔失去了心爱的马,更失去了内心的庇护所,很可能被愤怒吞噬;杜威・德尔打胎不成,她以后的日子恐怕要比自己的母亲更无助;还有达尔和瓦曼达,一个是疯子式的先知,一个是 “白痴” 式的先知,都是为世俗不容之人,最终的归宿恐怕也只能是精神病院。说到底,他们都是些无辜的人,就算有缺点,那也是所有普通人都可能有的、无伤大雅的缺点,可他们却要承受没来由的磨难,承受不幸、冷漠和非议。相反,安斯这个残酷、狡猾、贪婪的人却能予取予求,活得如鱼得水,这不禁不让人感慨,这个世界怎么了?按照 19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作家的做法,往往会把矛头指向社会的不公、资本家的贪婪、政府的不作为等体制性因素。正直的普通人没有收获应有的回报,偷懒的恶人却有美好的结局,这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所以描写这种现象,就必然是对社会现实的控诉。遵循这种思路,很多人认为《我弥留之际》旨在揭露美国南方贫苦白人农民的悲惨现状。但是有文学评论家认为这种解读过于简单了。《我弥留之际》有更宏大的野心,福克纳用寓言的方式,把整个故事升华成对全体人类命运的观照。很多评论者都注意到,《我弥留之际》在结构上对应了古希腊史诗《奥德赛》。十年特洛伊之战后,希腊的英雄奥德修斯克服种种磨难,终于回到家中,赶走了入侵者,和妻儿团聚。这趟回乡之旅,他走了整整十年。在《我弥留之际》里,本德仑一家的送葬之旅,恰好是用了十天。他们在路上遭遇乡人的劝告、水灾、火灾等,也像极了奥德修斯回乡时遇到的阻碍。在古希腊史诗中,奥德修斯并不以勇武著称,相反,他一直以 “智将” 的形象示人,大破特洛伊的木马计就出自他之手。回乡途中,他也是靠着各种计谋从危险中脱身。智力是中性的事物,站在希腊人的立场,奥德修斯是足智多谋的英雄,可在特洛伊人看来,他就是诡计多端的滑头。奥德修斯能以正面的英雄形象示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史诗作者站在希腊这一边。奥德修斯可能并不比普通人更勇敢、更高尚,他只是更理性、更精明,擅长估计形势,计算得失。他回乡后乔装潜入家中试探妻子是否忠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他性格中有自私冷酷的一面。这么一比,本德仑一家的男主人安斯,是不是一个活脱脱的现代版奥德修斯?他不也是凭着计谋达成了自己换骡子、补牙、娶新太太等各种目的。他看起来更自私、更冷酷,只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和他相对的立场。如此看来,福克纳写这部小说,就不是在控诉所谓人类的堕落那么简单。他是想说:人类的秉性根本没有变化,自私、冷酷、残忍、虚荣,始终是人性中阴暗而顽固的存在,千百年未变。这种理解,也更符合福克纳对于人性的负面看法。但是,福克纳并不是因此绝望。在诺贝尔获奖演说中,他多次提到一个词:“承受”(Endure),他认为人类理所应当要承受人性的弱点,同时不要过分寄希望于依靠理性和计算度过难关,而是要关注情感,关于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联系。本德仑一家的悲惨命运,不正源于安斯的计算,和家人之间情感的隔阂,以及内心的疏离吗?这正是福克纳借助《我弥留之际》这则现代寓言,试图向读者传递的关于人类历史、关于工业文明、关于人性的终极启示。和传统小说相比,福克纳更注重挖掘人物的心理深度,刻画他们的生存状态的刻画,而不是描写时代风气、历史思潮、道德规范。《我弥留之际》是一部控诉社会现状,表现美国南方穷苦白人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福克纳通过戏仿史诗的结构,把小说中的故事变成了一则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寓言。他揭示了自古以来人性中的阴暗面,质疑了理性与计算泛滥对人性造成的伤害,强调了情感与心灵的内在联系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尽管他对人性的看法并不乐观,认为人生在世必然要承受人性自身弱点造成的磨难,但也并不绝望,相信艺术与文学能给人以启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光怪陆离,精分荒唐,分裂离析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