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父母的觉醒》
【格式引文】[美] 沙法丽・萨巴瑞著。父母的觉醒。青豆书坊.2013:7.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Ev0HLF3X2nHLJm6X《父母的觉醒》一书首先强调的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遭遇挑战是自然而然的事。作者也完全理解,每一位父母都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尽最大努力去教养孩子。本书的目的在于让读者获得启发,认识并善加利用教养儿女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和情感教益,进而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最终使我们成为更有效率、更有能力的父母。在这个启发智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让自己敞开怀抱,容纳自身的不完美,相信不完美恰恰是产生改善的利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许有不少地方会让读者感觉不舒服。我建议所有产生过类似感受的人都把这种感性的冲动记录下来,然后暂停阅读,让自己与这种感受共处一阵子。你会发觉自己正在自然地消化与容纳这些感受。突然之间,你会发现,书里的内容一下子变得合情合理了。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觉醒!拒绝做三无父母,无知,无法(办法),无奈由觉醒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不仅能与自己和谐地相处,也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还能发现宇宙的丰富多彩,知道如何找寻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的孩子会将生活视为自己的一个伙伴,怀着好奇、兴奋与敬畏之心去面对挑战。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宁静的内省与内在的快乐,所以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得快乐满足。这样的快乐可以凭借充沛的动力滋润整个灵魂,而执著于权力与控制的游戏是有害无益的。不如以平常心应对万物,生活会由此充满治愈伤痛的活力并会代代相传下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接纳、沟通、成长自孩子降生的一刻起,父母的角色彷佛就自然而然地确立起来,不过这种水到渠成的角色似乎也掩饰了许多人懵懂的状态,我们带着朴素的 “爱” 和传统教育的理念来养育孩子,我们坚定地践行着自认为正确的教育理念,即使有时候感觉收效甚微,因为我们小时候奉为真理的 “言语”,在孩子眼中并不具有吸引力。我们又尝试着征询父母和周边人的意见,他们建议我们把握原则,错的事情要严厉批评,对的事情要充分鼓励,但从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判断 “对错” 的标准是什么。后来,我们更多是依据内心对孩子朴素的爱,加上自己成长的经历,去引导他们,但我们遇到太多从未经历过的情况,我们慌乱地从自己有限的经验中,找出符合我们价值观的管教方式,结果往往让我们和孩子的互动缺乏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感觉。 作为父母,我们模糊地知道子女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是找不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案。直到延红老师推荐这本《父母的觉醒》。本书开篇就强调,“完美无缺的父母如同海市蜃楼的环境。世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理想的儿女。” 既然我们都不完美,为什么父母和子女不该抱着共同学习的态度来一同生活?父母学习养育子女,子女学习适应世界,如果是一同学习,那就不存在谁对、谁错,谁教谁怎么做。如果孩子提出问题,我们就不要在乎所谓的自负感,可以回答不知道,但我们和孩子可以一起寻找答案。 要成为一个觉醒的父母是一件即简单又复杂的事情。首先,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及子女。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平凡,也就学会了欣赏孩子的不完美和平凡,想接纳孩子的最本真的状态,我们就需要放弃那种 “应该这样” 的想法,父母不需要孩子成全他们的梦想,也不需要利用子女去治愈曾经的创伤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会有独属自己的未来,我们能做的是营造一个空间,让我们和他们紧密地凝聚在一起,在这个空间里面,我们谁也不是谁的老师、家长,我们都是互相扶持,一起成长的 “伙伴”,我们都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错误,但好在我们可以一起互相帮助着扛过去。当孩子经历迷茫和痛苦的时候,我们的任务是陪伴他们,帮助他们缓解苦闷、坚定希望,但不干涉或修正他们的生活。当我们面对教育孩子的痛苦时,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痛苦的源头其实来自我们的自负感,我们对子女感觉有很多意见要表达,很多智慧要传授,但我们应该清楚,不该再侃侃而谈好为人师,应该给出舞台,让孩子尝试着 “独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慢慢学会接纳平凡,应对失败和挫折。 其次,建立沟通渠道和反馈。父母要建立与孩子的纽带关系,在生活中给孩子们提供真实、敬畏、欢乐、安宁、勇气及信任的环境。对孩子要有一种彻底的信任感,不是需要他们做一个事情来证明,而是他來到世上就享有了被信任的权利。无条件的信任会通过日常表达传递讯息给他们,当我们反复询问孩子情况时,我们实际在很不恰当传达自己焦虑感和不信任感,在损害他们的自信。在他们大胆表达意见时,尽心去鼓励他们,哪怕有点幼稚甚至可笑,但我们的回答一定是坚定和郑重。让沟通中不会掺杂着不信任,我们的信任和自信也会传导到他们内心。闲暇时尝试着与孩子建立一天的联系,欣赏孩子的幽默感,确保每天有 “悄悄话” 给你分享,允许他们教我们一些他们自己或我们的东西。 最后,父母与子女一起成长。我们鼓起勇气抛弃由上而下的控制欲望,进而步入长幼互动,于是父母和子女的互动成为一种超越的体验,这种体验充满了灵魂的交流,我们发现原来找一个精神伙伴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孩子和父母顺其自然地生活,享受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完全地活在当下,接受生活的馈赠。身为父母,我们需要时刻与孩子一起活在当下,以便与他们共同应对数不胜数的事情。使得孩子沉浸在同我们的感情当中,由此学会跟随自己的内心行事,在生活中留下属于自己独特印记。而父母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这比执着于完美更加重要,在这种交互过程中,父母与子女一起承认和寻找最真实的自我。 引用本书的一段话作结尾:父母的觉醒是让孩子将生活视为自己的一个伙伴,怀着好奇、兴奋与敬畏之心去面对挑战,让他们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宁静的自省与内在的快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我们如何认识或肯定孩子的行为我们都明白,他人对我们本质的肯定并不等于认同我们所有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方可能对我们的某些具体行为持有反对意见。在对他人表示同情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说:“我理解。” 但事实上,我们往往并不真的理解。即使我们曾身处相似的境地,却依然很难做到设身处地,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强调一句,当我们发出这些评语时,动机是最关键的。我们声称理解,但到底有没有将自己投入到他人的经历之中去呢?我们又是不是在向他们传递 “我和你站在一起” 的讯息?最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在向他们表示 “我接纳你所经历的一切”?其中的差别在于,我们所说的话到底是出于自负感还是出于对他人真正的接纳。我们说到了同情。同情的核心在于,任凭对方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属于自己的经历,而我们要守住见证者的立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第一步就是让他们体验自己所有的经历,而不对他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和控制。换句话说,同情包含着我们对孩子的认同 —— 认同他们的切实感受。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得到这样的信息:他们有权去体验自己所有的感受。我们无需表示赞成或反对,只要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感受即可。我们不应该否定、改变、塑造孩子的感受。相反,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不仅在倾听他们,也在关注他们言语背后的心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独立人格1、让孩子成为孩子,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我们绝对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件拥有物,我们所养育和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而不是 “迷你版” 的自己。我们想把自认为 “最好的” 教给孩子。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忘记这么一条: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那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我建议,我们要放低身段,不要做一个发布许可令的专制家长,而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不应自认为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拥有评判权,我应当解放孩子,让他不必事事征求我的认可,也无需为我的不认可感到害怕。一旦孩子赢得了这份权利,我就应该自由宽松地给予他认同。 我要明白自己的平凡无奇,但又能欣赏其中的美好。我的存在不是为了对孩子的本真状态进行评判或认可。我也不应当决定孩子的生活轨迹,而应成为他们的精神伙伴。 那些有福气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过程是轻松的,并理所当然地认为生活是美好而充满智慧的。他们知道生活没什么可惧怕的,只需拥抱它就好。这些孩子见证了父母对内心世界的驾驭,于是也学会了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上了一堂哲学版的育儿心理学课父母觉醒,让孩子的天性释放出来,让我想起了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程那句话,生命的意义是活出你自己,让本能喷涌而出,文中有很多智慧的观点,用哲学的角度表达出来。文中精华;・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最优秀的父母,而且大多数人的确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心。当我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时,肯定不是由于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缺少觉醒。事实上,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同孩子的情感关系是一个循环式的动态关系。・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不觉醒。・我们的不觉醒应该由自己清理,而不该由孩子来继承。・爱意与真实并不复杂。当我们获得觉醒,教养孩子就不再是复杂艰难的事了。因为一个觉醒的人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怀抱爱意与真诚。・教育要以身作则。孩子会把一切看在眼里并处处模仿。他们总能发现对方隐藏的动机与不良的意图。・孩子在行动时一般都极其自我,不会顾及我们,所以不要认为他们的行为是针对我们的。孩子的乖戾行为往往源自他们内心的呐喊:“请帮帮我吧!”・孩子表现不好的根源在于他们内心无法疏解的情绪。・要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就得当时当地采取行动。・如果孩子正值青春期,那就无需事事征得我们的认同。・如果我们随时表扬孩子,为他们的本真感到骄傲,就等于教他们以真实自我为荣。如果我们改变他们的真实状态,要求他们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意志,就等于在说,他们的真实自我是不完善的。孩子会由此戴上面具,远离自己的本真。・调整我们情绪中的能量,使之与孩子步调和谐。这个方法比让他们反过来适应我们的要求有效得多。・情绪逆反意味着孩子处于抗拒的状态之中。・行为塑造会将所有冲突都视为学习机会。因此,行为是一个时刻延续的连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个彼此割裂的时段。相比惩罚而言,积极地巩固正确的行为才是更加有效的手段。・我们的任务是同孩子的本质友好相处。・当我们宣扬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时,往往会担心遭遇孤立、承受孤单。・孩子的灵魂当中充满了无限智慧。・觉醒的父母一定会毫无保留地相信孩子的直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谁的成长路上不费妈?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总是无辜的,父母但凡有点没有符合孩子的标准和需求,就是不对的,错误的,有罪的。对于孩子,父母是强势的一方,就应该给无限的包容、理解和接纳。但对于整个社会,单个父母也是弱势的存在,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孩子的生存也面临这巨大的压力,能不能不要单方面的把所有的问题的出现都归结于父母没有做好。我们每一个人有责任、有义务自己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很好、很舒心,不能一味的就认为是父母在某方面没有做好,导致了我现在不好的结果。最后,我是说:敬畏人性,孩子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孩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