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6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杨照著.《经典里的中国(全十册)》

    【格式引文】杨照著。经典里的中国(全十册). 理想国.2016:2.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B0emRiJoP3ivnr1 从原典认识、了解中国历史,牵涉到一个极其难得的幸运条件。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文字,两千多年之后,我们一般人竟然都能不用透过翻译直接阅读,光靠直觉就能掌握其讯息大概,再多费点工夫多些解释,还可以还原大部分的本意。中国古文字和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这套文字,有着明显、强烈的延续性,现代通用的大部分文字其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诗经》《尚书》,小部分甚至还能再上推到甲骨、金文。尽管在文法上有相当差距,尽管字义不完全相同,但古文字和现在文字在运用上,有着容易对照的规律可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附录白文本里文字谬误太多。暂时仅指《道德经》

      我倒希望作者是阅读太多经典,忙不过来了造成的结果!此言是我比照中华书局的《老子》对照而说。非常不建议年轻同学以此版本较真学习。既然这么厚的合集,浏览浏览,互不尊重罢了。我真希望更有慧眼识珠的同学辨别一下的,但愿是所知障遮住了我的眼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即使远方很远,也要探索一下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与家国紧密相连。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将双脚扎进泥土,青春在磨砺中格外茁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重温经典,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上一次在我们的回忆中出现时,往往是年少无知面对课本死记硬背。同样的内容再次在我们经历现实生活后,会生出额外的感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那些距我们千百年的上古民间歌谣,在当下依然反映出社会权利的不衡及任性的真善美恶丑。肉食者鄙的故事已然成为成语,那种阶层之间的思考隔阂在当下信息茧房的社会中同样值得人反思。时代虽不同,但人性总是惊人地相似,这就是历史诉说给我们的一部分道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子良出,昭常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 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 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子良见寡人曰:‘不可不与也,与而复攻之。’常见寡人曰:‘不可与也,常请守之。’鲤见寡人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也,臣请索救于秦。’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 慎子对曰:“王皆用之。” 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 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 王曰:“善。” 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杨照先生虽在台湾,但在近代对先贤的解读如此精辟。很受用。读到了诸多名家,印象很深的还属墨子。平凡出身,不受王冠理学的羁绊。一生追求兼爱的哲学,众生平等,爱君如爱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此前一直畏惧阅读中国古籍名著,担心自己花时间了确看不懂。此次在作者杨照带领下游览了数部经典古籍,才有能力了解这些知名古籍在讲述些什么内容,也才有条件领略到古人智慧之所在,同时在连读这些古籍过程中也得以初步理清这些古籍之间及作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更能理解不同古籍里的不同见解并萃取出其中有价值的思想为今日所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学为手段,专注、持续累积,终究能让人变得更好,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好的社会,这是荀子所坚持的信念。  荀子强烈主张:儒是有用的,大儒可以创设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而大儒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借由学让人离开原始状况,克服恶的本性,能够合于礼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尚书 追寻永恒的天命       历经焚毁、伪造,几近失传,这部代表周代文明价值的经典,真的包含着最永恒的天命?诗经 唱了三千年的民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心爱女人时唱的歌谣,哪有那么多摇头晃脑的大道理!左传 封建秩序的黄昏       春秋五霸崛起的时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谁在维持封建秩序最后的尊严?论语 所有人的孔老师       孔子不是真理发言机,他会开玩笑,他有自己的生活,有活在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与痛苦。墨子 庶民社会的主张       礼教本身就是祸乱之源!墨子雄辩滔滔地向儒家阵营发起攻击。他是思想家,更是行动派。庄子 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     在儒家成为主流价值以前,还有一个超越人世、物我两忘的世界观,曾主宰了半个中国。孟子 雄辩时代的斗士       孟子奋然继起孔子的志业,「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他最真确的写照。老子 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权势者的欲望无所节制,百姓小民无力对抗。老子用比国君更权威的口气,试图对这种潮流踩刹车。荀子 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在大一统的气氛笼罩的时代,荀子才是儒学实践的主流。战国策 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最糟糕的时代,最深的堕落。一群没有绝对是非信念的人,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和英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以一本一本的,详细的去读一读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习比较阅读这一技能。所有人的视角都是盲人摸象,但是可以根据不同视角去推测大象的样子。过去我看书都是看个名字看个开头,感兴趣的就继续看,漫无目的。虽然这样也不错,但是没有脉络。之前看到一句话我是非常认可的,绝大数人是没有思想的,只是站队而已。我也是那个站队者,因为有太多的领域并不了解,基本属于听之信之的阶段,但是依靠比较阅读可以有更多的角度。有句话你越是不学习就越是对自己掌握的东西深信不疑。要有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思想。看的时候我想到了金克木的《书读完了》,准备放下这本就开始阅读,这套书我听说过很久了,也知道些内容,只是我对先贤的书提不起兴趣,小时候被文言文搞怕了。为什么怕,还不是没学好么。但是借着这次读书营,我觉得我能尝试着阅读,那些经历千年岁月流传下来的书,说明每代人都能从其中读到了自己,是经过时间筛选过的。我也很赞同作者的立场,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去评判解读过去的书。我之前看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正是作者所说的以古通今,对于我这样看不下去的人是个开卷有益的好书,但是我知道,想要更深的学习,还是得自己研读,只是现在信息爆炸,想看的实在太多了,怎么都无法沉下心来好好解读一番,估计得等孩子学到了,我背负起引她入门的责任才能驱使我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背后的密码

                          深入浅出,一语道破一部经典之关键,引人读原著,杨先生功德无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诗经》的白文,不包括解释,有两万多字。不过实际读起来,《诗经》的字句,远少于两万字。那是因为诗中有大量的重复,以一段一段为单位,后面的段落常常只是将前面的段落改了一两个字,其他照抄。读懂了第一段的意思,面对下一段,我们往往只需要辨识、理解那少数改动的几个字就好了。诗中的反复,源自声音上的趣味。我们今天唱的流行歌曲里也都习惯分主歌和副歌。主歌的每一段有不同的歌词,副歌却都一样,不断重复,而在 KTV 唱歌时,一定是唱到副歌时,最多人会情不自禁加进来,唱得最 high 的,也几乎都是副歌段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历史

                              在这个快速激进的时代能踏下心来读古书真的很难,能力不够,一篇古文不看注解根本看不懂,很多字都不认识,时不时还要查字典。鲁迅说过古书不看也罢,要读书多读现代人的书或是外国人的书。如果没有作者翻译的白话文,我也很难看下去,很多古文直接跳过。古书大部分都没什么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尚书 追寻永恒的天命       历经焚毁、伪造,几近失传,这部代表周代文明价值的经典,真的包含着最永恒的天命?诗经 唱了三千年的民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心爱女人时唱的歌谣,哪有那么多摇头晃脑的大道理!左传 封建秩序的黄昏       春秋五霸崛起的时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谁在维持封建秩序最后的尊严?论语 所有人的孔老师       孔子不是真理发言机,他会开玩笑,他有自己的生活,有活在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与痛苦。墨子 庶民社会的主张       礼教本身就是祸乱之源!墨子雄辩滔滔地向儒家阵营发起攻击。他是思想家,更是行动派。庄子 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     在儒家成为主流价值以前,还有一个超越人世、物我两忘的世界观,曾主宰了半个中国。孟子 雄辩时代的斗士       孟子奋然继起孔子的志业,「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他最真确的写照。老子 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权势者的欲望无所节制,百姓小民无力对抗。老子用比国君更权威的口气,试图对这种潮流踩刹车。荀子 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在大一统的气氛笼罩的时代,荀子才是儒学实践的主流。战国策 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最糟糕的时代,最深的堕落。一群没有绝对是非信念的人,成了那个时代的明星和英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国学,大智慧

                                  国学经典,中国人必读书目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