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8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烟草、甘薯、花生的引进

    西方人于 17 世纪引入东亚的不只是烟草,还有甘薯、花生等多种食用作物,促成了人口的稳定增长。结果与欧洲的情形一样,人口压力导致移民。1848~1888 年间,有 200 万中国人 —— 大多为年轻的男性 —— 外迁到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苏门答腊、爪哇、菲律宾群岛、夏威夷、美国加州和澳大利亚。之后发展成全球性的移民,纽约、伦敦、鹿特丹、阿姆斯特丹等各大贸易货物集散地都出现了华人区。以上摘自书中想起小时候的我,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每次跟着妈妈去挖红薯和拔花生,都会问着问那,问妈妈,红薯什么时候有的,花生什么时候有的,妈妈回答,打她小时候就有了。那来自哪里呢?妈妈也不知道,只好严肃的对我说,干活,不好好干活,就想着偷懒…… 多年之后,我知晓它们来自哪里。然而似乎并没有往日的好奇心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上瘾五百年》。现代文化的精髓就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为追求自我满足抛开传统束缚,把世界的库房洗劫一空。《创世纪》早已告诉我们,亚当和夏娃在原始的伊甸园里就不曾言听计从。处在现代乐园里的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就更难了吧!这种发展叫作 “精神刺激革命”(psychoactive revolution)。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已经逐渐取得更多也更能有效改变清醒意识状态的方法,这项世界史上的重大发展,乃是奠基于近代早期(即 1500~1789 年间)的越洋贸易与帝国扩张。本书不仅叙述这段时期的商人、殖民者,以及其他权贵阶级如何成功汇集世界各地的精神刺激物质(亦即提神或麻醉物质),也探讨为什么他们的后代子孙明知有暴利及重税可图,却要改弦更张,决定管制或禁止多种(不是全部的)瘾品自由流通。越洋贸易大肆拓展,是近代史早期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一些原本只生长在某大陆或某半球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从此传播到外地,大大影响了人口结构与生态环境。例如有了马铃薯和玉米这类原产于美洲的粮食,欧洲和亚洲人口才得以迅速增加;天花和麻疹等欧洲传染病夺走了数百万美洲原住民的性命,死亡人口则由欧洲人和非洲人填补。1652 年,荷兰人在非洲南端成立了荷属东印度公司的供应站,并将酿酒葡萄的栽培技术传入殖民地好望角,本来的用意是想为船员提供一种既可预防坏血病,又新鲜甘醇的葡萄酒,以取代在船舱储放了 3 个月的饮用水。后来英国人于 19 世纪接收了这块殖民地,并加速生产葡萄酒,目的是在取代法国进口酒。19 世纪 40 年代的暹罗人同时饮用从中国、巴达维亚(Batavia,即雅加达)、新加坡、欧洲输入的烈酒,以及本国蒸馏制造的朗姆酒与椰子米酒。一位殖民政府官员曾经抱怨,就算他把奴隶打得半死,还是无法阻止他们把配给的米拿去酿酒,“他们喝这毒药的胃口可真不小”。此后糖的需求量大增,18 世纪年增长率上升到 7%,19 世纪因为有了甜菜制造的糖,增长率又上升至 10%。欧洲国家当中以英国人最爱吃糖(他们的牙齿恐怕也是最糟的),因此每人消耗的糖从 1700 年的 2 公斤,增加到 1800 年的 8 公斤,到了 19 世纪 90 年代,更高达 40 公斤。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 1815~1898)的案例特别值得一提,也足以说明瘾品如何影响而终至主宰个人的生活。体重 122 公斤的德国首相俾斯麦的烟瘾酒瘾都很大,而且非常贪吃。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饱受痛风、消化不良、失眠、偏头痛,以及疑心病与妄想症并发的各种病症的折磨。1900 年以后的 30 年中,有超过 100 万名的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西南部,吸大麻烟的习俗也跟着他们进入美国本土。西班牙塞维利亚(Seville)的医生尼古拉斯・莫纳德斯(Nicolas Monardes)是专精研究美洲瘾品的。他于 1571 年发表一部关于烟草的重要论述,在书中指出,局部施用的烟草可以治愈各种不同的创伤、溃疡、疼痛,口服有驱蠕虫的效果,嚼食可以解饥止渴,抽烟则可提神。莫纳德斯还说,印第安人以抽烟为 “消遣”,享受抽烟带来的晕醉与邪恶幻觉。他在这部广泛翻译流传的书中强调不赞成这种消遣的方式。可见,从一开始,吸烟行为就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同时期 “肯德基炸鸡”(Kentucky Fried Chicken)的生意也做到了埃及狮身人面像的脚下,而它在 10 年前 ——1987 年 —— 已经在天安门广场毛泽东纪念堂的对面开设了全世界最大的一家分店。演化医学专家伦道夫・内瑟(Randolph Nesse)和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说:“人类千百年来努力要创造一个真正流出蜜与奶的环境,结果却发现许多现代病和过早死亡都该归咎于这个创造出来的成果。真是莫大的反讽。” 美国一位激进的黑人反毒者更有过之,她在受访中表明:“哈林区的贩毒者应该一律处死。”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起,许多态度激进的非裔美国人会从种族灭绝的观点来看毒品问题。历史学家认为,这种趋势是多项因素决定的,是现代国家的具体表现。这个世界一旦更趋工业化,人们更精打细算,地域间的往来更容易,医学知识更普及,专横的约束更令人不耐烦,就必然需要某种更严格的管制。按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所说,现代文化的精髓就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为追求自我满足抛开传统束缚,“把世界的库房洗劫一空”。既然如此,何必再把某些药物列为违禁品?“除了禁果之外,其他尽管享用”,这个指示从来就是不那么容易听从的。《创世纪》早已告诉我们,亚当和夏娃在原始的伊甸园里就不曾言听计从。处在现代乐园里的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就更难了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给容易上瘾、关注瘾品,对瘾品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本书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

          本书的作者是北佛罗里达大学历史学教授,全书旨在梳理一部上瘾品从起源到流通的宏观世界史。


          全书结构清晰,旁征博引,将许多历史片段串成一幅完整图像,对全世界上瘾品的发现,交易与利用做了颇为全面的梳理,读来颇有一番乐趣。
          本书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世界各地主要的上瘾品如何汇集。重点阐述了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烟草、鸦片、大麻、古柯叶、可卡因、糖(是许多瘾品的主要成分)。详细介绍这些上瘾品如何产生,扩散,演化的过程以及各类原因分析。其中关于为什么一些上瘾品得以全球化而其他一些只能做到区域性的分析颇为有趣。
          本书第二部分的主题是瘾品与贸易。许多上瘾品最初都是昂贵稀有的医疗品,对人类和动物的各种疾病具有疗效。等到有人发现它们能带来快感、改变意识状态之后,这些上瘾品便脱离医疗范畴,迈入大众消费的领域。上瘾品的流行往往是各方利益推动的产物:使用者借上瘾品获得精神的愉悦,逃离痛苦的现实;上瘾品贸易本身支撑起从生产销售到康复治疗的庞大产业;政府也从上瘾品产业中收税大量税金。套用人类学家罗伯特・阿德里的话来说,瘾品贸易乃是乃是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本书第三部分探讨的是瘾品与权力的关系,阐述历史上上瘾品贸易如何让商业领域与政治领域里的权势阶级赚取超乎普通商业利润的暴利。历史上,权势阶层利用瘾品来控制劳工、剥削原住民的例子书中列举了不少:比如用鸦片让华工持续处于负债与依赖状态,用酒精引诱原住民拿皮货来交易、把俘虏当奴隶出售,以及让渡土地。而书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近代政府对上瘾品态度转变的原因以及对各上瘾品管制的不同效果。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关于上瘾品的概述史,从中能够了解的不止于上瘾品本身,更能看到各项历史表象下的驱动因素以及成因。推荐给对上瘾品历史,社会及产业研究感兴趣的朋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物有其一体二面,善用在医疗上可治疗病症,但误用在追求虚幻的快感上甚而成瘾,将是极其负面的影响正常生活,当慎之!服用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会侵蚀人大脑的判断机能,所以烟鬼和酒鬼十有八九都喜欢撒谎,不光是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瘾品,使人成为奴隶而不自知

              烟酒咖啡等瘾品,在经济上是个好生意。可以让消费者成瘾,形成无限回购。且目前烟草的种植和生产有限制,形成有限供给,价格坚挺。但是从社会意义上,限制瘾品的销售,宣传其不利因素,让人们不再是瘾品的奴隶,有替代的健康爱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把一本有趣的题材写的如此无趣,我也不知道是该夸还是贬作者。翻译也很有问题,等有机会能看到英文版本再来评论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书的内容挺好,但是翻译欠佳

                  书的内容挺好,但是翻译欠佳。有些话不像汉语,有些无法联系上下文,逻辑不通顺,不知所云。简单举几个例子:1.1906 年间有鸦片瘾而必须每天吸食的中国人多达 1 620 万(占总人口的 36‰,成年人的 6%)评价:不知道到底中国有多少人,多少成年人?2. 吗啡的一大优点 —— 也是其危险之所在 —— 是可以减轻医生无法治疗的病因引起的症状。评价:汉语言不习惯用这么多破折号,像是机器翻译的,而且什么叫 “医生无法治疗的病因引起的症状”,应该是 “无法治愈的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吧?3. 狄兰诺从广东写的家书中说:“我无意从道德与慈善的观点为鸦片贸易之诉讼辩护,但身为商人的我要强调这是公平、正当、合法的生意;如果往坏处说,这项贸易可能比葡萄酒、白兰地等烈酒进口到美、英等国更易遭到更多、更强烈的反对。” 评价:“往坏处说” 逻辑不通啊,读不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上瘾五百年

                    本文介绍了各种瘾品的起源、发展、危害以及管制措施,例如可卡因,咖啡,茶,槟榔,可卡等。内容或许冗余,不用深究,大致了解即可。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