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5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珠峰在普通人印象里就是存在于地理课本中的世界最高峰,但对于探险攀登者来说,却有着神奇的魔力,不断吸引着他们前仆后继。然而,珠峰对于人类来说始终是非常危险的,不管你是多么经验丰富的攀登者。攀登珠峰没有 100% 的安全,任何一点意外都有可能夺取探险者的生命。虽然读这本书时把人物都记混了,但读到山难发生时内心的难过和震撼却丝毫不受影响。最有经验的向导霍尔和费希尔都把生命永远地留在了珠峰上,意志力无比顽强的韦瑟斯医生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命,却失去了半截手臂和鼻子…… 人类就是这么奇怪的物种,明知危险困难重重,却偏偏要挑战极限。但人类也应该记住,无论何时都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相比于大自然,人类实在渺小得可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攀登珠峰新认识

      之前知道万科王石登顶珠峰,感觉登珠峰,有钱就行了。其实,金钱只是其中必要条件之一。敬畏自然,挑战自我,就是一种极限挑战。我们不一定会参加极限挑战,但是了解极限挑战的某些方面,确实会刷新认知。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给我们回放了 1996 年 5 月发生在珠峰上的一次山难,4 支登山队中共有 12 人罹难,令人触目惊心。当然,造成灾难的是难以预测的暴风雪,但是当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人为的因素也占据着相当关键的位置:假如领队费希尔和霍尔始终坚持他们的原则,到了 “关门” 的时间,不管走到什么高度都必须下撤;假如作为向导的布克瑞夫能够忠于职守,放弃自己无氧登顶的梦想而专心服务客户;假如夏尔巴领队始终在履行领路和制定路线的职责,而不是干了别的;假如费希尔不是一意孤行隐瞒自己的疾病;假如作者本人能够跳出习惯性思维而不是对哈里斯的困惑熟视无睹…… 事情将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敬畏自然,尤其是要人命的那种

          我不登山,但不妨碍我喜欢它。


          有时候纪实文学比小说读起来更心惊肉跳,说的就是这种书。
          这是本珠峰登山史上最大山难的全纪实,作者详实地回忆了一起登山的 12 个人,怎样在登顶珠峰后葬身于风雪中,重要的是,这次事故不仅是天灾,还有更多的人祸。
          故事的背后,作者也披露了珠峰登山圈的一个内幕:商业登山队。这些年你看到很多成功企业家登顶,都来自与这条产业链。
          它的盈利模式就是用最好的设备和齐全的服务,把那些本来不具备登顶经验和身体条件的人送上珠峰。
          但是,哪怕有成熟的产业加持,人们在面对大自然力量时候却如此不堪一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信所有人读完这本书都会有难掩的沉重。说起来有点荒唐,但在阅读中途停下竟然常常无法安眠,因为心系在书中还在寒冷的高海拔停留的探险者们。被作者带领着经历这场 1996 年发生的山难,对自然的敬畏感大增,感叹生命的易逝,也为真实的死亡震颤不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着沉重且崇敬的心情看完了全书,我也喜欢爬山,喜欢爬到呼吸困难心脏狂跳的时候停下来休息一分钟然后继续往上爬的感觉,但我只去 5A4A 景区,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最后附录里布克瑞夫的朋友说的没错,他可能不是一个好向导,但他团队里没有一名顾客失去生命。哪怕是山难发生之后,他还是找到并带回了团队里迷路失去行动能力的两名顾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想攀登最真实的样子

                1、攀登者们最真实的样子,被筛选的人群之中,也有着自然生长的丰富性。2、人类那些永不停歇的渴望与追求。3、一座高峰、一个民族、一种理想、一个商业,一群人。4、我们总是把自己保护的很好。5、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真实的狼狈与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登上珠峰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86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一)旅游 - 户外探险《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330)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旅游的领域开始,选择户外探险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三本是《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登山者的圣经》,这是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痛的一场山难,12 名登山者罹难,是自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登山季。1996 年,乔恩・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5 月 10 日,克拉考尔及其他几名队友成功登顶并安全下山。然而数小时后他才获悉,其余的 19 名登山者在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在海拔 8000 多米的地方。最终 12 人葬身风雪中,克拉考尔一个人坐在雪地上,想厘清过去 72 小时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事情是否会是另外一种结局?2、精彩内容:①生命的禁区按照高山医学的判定,在海拔 8000 米以上的环境下,成人的智商只相当于 6 岁的小孩。一般人都认为人在这个高度肯定有恐惧感和危险意识。实际上,这两种感觉都没有。虽然在极度危险的攀登过程中随时有可能滑坠,但由于头脑迟钝,人并不感到害怕,特别是体力消耗殆尽之时,人近乎于机械。到达山顶后只能做两件事。一是照相,这在登山行话中叫 “取证”。另一件事是展旗。登顶,国旗必须展示出来。遗憾的是,我本来还带了一面万科的司旗,但刚准备拍照,向导就催促我们下山,不得不放弃了。面临这么巨大的挑战,我不得不调动全部精力、生活阅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并将它们集中到一起来面对珠峰,这正是恰到好处的战术。尽管我自认为 52 岁的年龄不是问题,但我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毕竟不如 30 岁、40 岁的人,所以我必须采取一种合适的战术。这种战术要求我心态平和,且始终以这种状态坚持下去。②因为山就在那里在这座巨峰北侧居住的西藏人早就给它起了一个甜美的名字 —— 珠穆朗玛,即 “女神,世界之母”;而住在南侧的尼泊尔人则称它为 “德瓦德宏加”,即 “上帝的椅子”。[6] 但沃尔夫执意忽略当地人对它的称呼,并且在西方国家,“埃佛勒斯” 这个名字依然沿用至今。一旦珠峰被确认为地球的最高点,那人们决定登上它就只是时间问题。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于 1909 年到达北极、罗尔德・阿蒙森率领挪威探险队于 1911 年抵达南极之后,被称为 “第三极” 的珠峰便成为陆地探险领域中人们最渴求的目标。会当凌绝顶的体验是真实的、永恒的且具体的。不容忽视的危险性赋予了这项运动严肃的目的,而这恰恰是我平凡生活中所缺少的。我因这种看待生活的新视角而兴奋激动,它颠覆了按部就班的平淡生活。登山文化充满挑战、极具阳刚之气,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给人留下印象。登上某座山峰的方式比登上这座山峰本身要重要得多,声誉是靠用最少的装备从最不可能的路线以最大胆的方式攀登而赢得的。③最初的考验情况越看似不可能,对登山者的要求就越高,当所有压力释放之后,血液的流动便愈加畅快淋漓。那些可能的危险不过是在磨炼人的感知力和控制力。也许这就是所有高危险运动存在的根本原因吧:刻意提高努力的难度,并全神贯注于其中,这样仿佛就能驱赶心中烦人的琐事。这是生活的缩影,不同的是,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错误还有机会改正、弥补,但在山上,在那特定的时间里,你的一举一动都攸关生死。一生经历磨难无数的顽固的老登山家们喜欢劝告年轻的门徒,为了逃生要倾听自己 “心底的声音”。有许多故事是关于这个或那个登山者因为窥察到天空中某种不祥的征兆而执意留在自己的睡袋里,因而躲过了一场大劫难。我从不怀疑直觉的潜在价值。当我等待霍尔领路时,脚底下的冰面发出一串响亮的噼啪声,仿佛小树被折成了两段。我感到自己随着每一声断裂和冰川移动时发出的隆隆声而畏畏缩缩。我的内心胆小如鼠,它叫喊着说我就要死去,而我每次系好高山靴都有这种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残酷无情又引人入胜

                    敬畏自然! 敬畏生命!精彩 一口气看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精彩的登山纪实了,尤其是在登顶前后的故事,仿佛把我带到了现场,感受现场的无奈和绝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18 年底的尼泊尔徒步后,迷上了雪山,看了电影《绝命海拔》,也知道了这本著名的书,但一直到最近才开始看此书。书中描述的内容和细节比电影中要详实,虽然很多是作者的主观分析,但他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和调研,叙述口吻相对冷静和平和。看完了电影和书,对那起山难有了更多一点点的了解,里面的人物也变得立体,所以才更感惋惜。虽然不是疯狂的户外和登山爱好者,但内心却有一个攀登珠峰的小火苗,虽然很小,但是还未熄灭,不知道以后是否有机会去攀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山就在那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要攀登,因为山就在哪里。电影🈶️攀登者,🈶️夏伯渝老师。今天有看到 96 年攀登的故事。有人会爬珠峰丧命。有的人还打两份工去。这就是意义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珠峰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也埋葬了无数人的生命。自 1953 年 5 月希拉里和丹增代表人类成功攀登珠峰以来,全球登顶珠峰的人数已逾 3000,在珠峰不幸遇难的已超过 500 人。对于曾经成功登上珠峰的人来说,这本书中惊心动魄、生死离别的情节和场面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into thin air

                                带入感极强、人物描写十分丰满。仿佛置身其间,这使得书中的同伴、也像自己的同伴。登山是一项极具魅力的运动、在当中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生活以及不断更新活着的意义。通过攀登,不断探索个人及世界的边界。explore anything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了登山

                                  开阔了视野。了解了边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刷新了我对高海拔雪山登山的认知,很震撼也很悲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身临其境的感受极限条件下的团队,个体与人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