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69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往里走,安顿自己

    许老师在苦难和颠沛中向阳生长,用朴实博爱的笔触传递思想的光辉,期待世界携手共进,碌碌后辈崇敬之情无以言表。今时今日,信息纷扰、意识决裂、国际动荡、疫情匍匐、人心惶惶,无不给混沌的精神世界火上浇油,越是快速的时代越要慢下来,安顿自己往里走,消弭欲望探索本心,给内里一份安详和平静,进而修己安人。看过许老师的人生经历后,越发渴求一位大家名师,能在我困苦之中指点一二,砥砺磨难固守本心。愿君所愿皆能如愿ღ

      5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老人本身就是励志故事

      许倬云 93 岁,还抖擞精神在 B 站开讲座,讲大历史,老人算是身残志坚的榜样了,出生天生残疾又逢战乱,颠沛流离,最终学有所成,老人的人生就挺励志,晚年拳拳爱国之心,著作颇丰,老人讲的都是大实话,也都是大白话,可这本书没什么新意,修身处事的箴言看得太多了,闲看。“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这是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名言,也算是 “往里走,安顿自己” 的另一种解释吧。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看到向内求,是在十三邀

        当时那期对许老的访谈是把我看哭了的,天灵盖一下子就被许老说的 “向内求” 击中了,人生一下子就有了新的笃定感和原始动力,这次把这个概念用书籍的形式进行了全面阐述,值得常伴身边。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往里走,内观自我

          自我发展的核心在于自身,谁也无法替你成长,只有理清自我,往里走,向内求,才可发现自己的薄弱点,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补强自己。"向内用功是解脱,向外追逐是苦海。"1⃣️向内求,看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向内求,反思自己是不是处于「能力陷阱」之中,是否德不配位。如果能力不够,就需要保持探索与实践的精神,分析自身在挑战中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放大优势从而让问题迎刃而解。对内激发自己对于外界的好奇,时刻保持敬畏之心。通过对自我的审视和对内心需求的确认,以此来获得对于外界探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2⃣️对外寻求刺激打开封闭的自己每个人都有找回自我的意识和欲望,只不过我们被暂时压抑的情绪所影响而无动于衷。一旦我们能够找到刺激,就能重新绷紧自己的心铉,帮助自己找回自我。对外求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我们可以允许自己犯错,但一定要有成长,如果做不到完美的结果,那么一定要在过程中看清问题的核心逻辑,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去调整自己。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一个有故事,有良心,有学问的中国作家

            许倬云说:“为生民立命,就是为世界帮忙,这是儒家的本分。我将《万古江河》写得很浅,就是为了这目标。”《万古江河》出版当年就卖出了二十万册,次年获得第三届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9 年,《万古江河》随录取通知书一起,被清华大学校长寄给了每一个考取清华大学的新生。2010 年和 2015 年,许倬云又出版了《我者与他者》和《说中国》,同样是大历史著作,前者讨论历史与文化中的对外关系,后者论及历史与文化中 “中国” 的变动。学者葛兆光最喜爱这三本书。他认为这才是大学者放下身段,为一般读者写的历史书。“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在许先生这种大历史著作中感受最深的,就是那种‘截断众流’的大判断。如今,历史知识被各种各样的原因歪曲、遮蔽和改写,特别需要真正专业的学者,用不是‘戏说’或‘歪批’的方法,来给大众普及和清理。” 葛兆光说。研究和思考,对于许倬云已经成为习惯。2013 年动大手术的前一夜,他还在思考如何合并儒家的董仲舒与《西铭》、佛家华严宗的圆融观照与新教、丹麦宗教心理学家克尔凯郭尔,以及法国哲学家德日进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思想,合并众家,找出原点。他认为这个原点是宇宙的原点,这里有存在(being),没有神。无法动笔记录,他就用小录音机录音。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个虽身有残疾,但精神上看起来非常完美的人

              慢慢的品读着他的文字,随着他的脚步,往里走,安顿自己。看着他过往的经历,再想起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经历的那些苦难,真的是仿佛不值一提。平平淡淡的文字却带给人不一样的灵魂直击。在他的文字当中能看到那对于中国不一样的情感和担忧。书中的一段文字初读让我总觉得有点过火(见不得我们好?)。他说:“中国发射出去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技术越来越精准,进步越来越大。。用海洋来比喻我们的登月,等于一只小海虫,在沙滩边的浅湾里,在一块大石头和小石头间跳了一跳。我们一则可喜,同时也要警惕自己。尤其在近百年来,西方文明霸占了全世界。西方人尤其以信仰上帝为理由,认为上帝对他们有特别的恩宠。西方人不好直接说‘上帝对白人有特别的恩宠’,所以说‘上帝对人有特别的恩宠’。” 言语间提醒和告诫之意溢于言表,提醒我们看见别人犯了错误,就相当于拿个镜子看看自己,我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其实只走了太短的一段,我们不能骄傲,不能过度自信。但细读完许倬云老先生的过往后,才发现其言辞之间的恳切与关心是让人动容的,他是真的忧心于国内的发展。他值得我们珍视与骄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听着江声,一寸寸老去。不要求事功,不要求成就 —— 只有求心之所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幸运啊,幸运。

                  今年初,有一位 30 出头去广东打工的农村小伙子走了,是的,自己要走的。他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一切都好。他自己基本上也一切还好,只是一次车祸走不了路,除了走不了路,他吃穿身体思维都行。只因走不了路,他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许倬云先生今年 92 岁了,出生就残疾,8 岁才会说话,16 岁才开始学走路,28 岁历经多次手术来矫正身体,一路过来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国民党退守台湾、诸多风云…… 作为一个一辈子都不能好好走路的残疾人,现在还想着把他一生的所思所学传递出来。两个都是活在当代的人,只不过一个是年轻人,一个是老人。为什么两个人的命运相差如此之大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活法?起码有以下几点不同:1. 家庭不同。一个是有文化的官宦人家的子女。一个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家庭子女。虽然年代不同,但是家庭父母有没有文化却是关键。2. 本人是不是喜欢读书,有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是个人命运的决定因素。农村的打工娃只知道用体力劳动维持生计,失去了体力劳动能力,就觉得失去了一切。3. 对于残疾人精神照顾比物质照顾更重要。农村娃的家人关注一日三餐,忽略了心理指导和关爱。痛苦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失去了希望,九条牛也拉不回来。总之,都是无知造的孽,都是知识造的福。不管什么时代,没有文化,缺少文化,真可怕,会要命的。许倬云先生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离不开文化,离不开财富,离不开关爱。他应该感恩他有如此好的父母和家庭。许倬云老师幸运了,真的幸运。给本书打个四星吧。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往里走,安顿自己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败不馁。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废,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他会想想为什么他过日子,才会思考生活的意义。2. 看东西要看到本身的意义看东西要看东西本身的意义,不是他的浮面。想东西要想彻底,这个是难得的机缘。看到东西本身的意义是一件枯燥甚至沮丧的事情,但是你狠得下心去彻底的思考,会发现表面迷雾下的金子,会看到真的得与失。之所以称之为机缘,是因为这种耐心一般人是没有的,这种耐心是需要准备的,这种耐心是需要外界环境和思考来铺垫的。但现在之环境实属混乱嘈杂,所以只能诉求于机缘了。3. 世界难题:人生的意义现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着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4. 我们只要肯用心,还能走出自己的道路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5. 个人在历史里最小许倬云的历史观是这样的:个人的地位最小。最短是人,比人稍微长一点是政治,比政治要长一点的是经济,比经济长一点的是社会,时段最长的是文化,更长的是自然。道理都能听懂,难得的是持续践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往里走,安顿自己

                      作者许倬云,历史学家,生于 1930 年,无锡人,他和弟弟是双胞胎,出生时仅两斤七两,肌肉发育不良,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可以说带着一身残疾随家人在乱世中奔逃,饱经风霜,见证无数的灾难与死亡,但他没有垮,反而养成了坚毅乐观的性格,勤奋治学于人文历史,利用所长积极报答社会。在疫情反复、全球撕裂、不确定性突显的今天,九十二岁耄耋老人写了这本书,他想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自处,如何与命定的种种不幸抗争或相融,他说:“修己以安人”,“不要争不要抢,往里走,安顿自己”。他 1949 年背井离乡来到台湾,1957 年到美国芝加哥读书深造,1962 年 —1970 年,回到台湾大学历史系任系主任,推动台湾改革开放,教书育人凡问必答,1971 年后定居美国,在匹兹堡大学执教。1992—1998 荣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通识跨学科课程,动员许多人和他一起讲,跨越了人文与自然科学间的鸿沟,并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成立 “高研院”,长年穿梭来往于中美各地。少时因残疾无法像别人一样去外面玩耍,他只能在室内看书思考。青年时在美国动了五次足部矫正手术,不能上课,就在病床上思考。他认为经历这些痛苦值得,不仅磨炼性情,也逼着自己去想一些大问题。他的学生王小波曾说:“尽管导师身有残疾,但导师精神上的健美给予了我宝贵的滋养”。在大陆接受儒家教育启蒙,在台湾完成青春期的基础学业,27 岁到美国接受西式教育,他对中西历史、社会制度都有自己更深的观察与思考。他认为:在历史上,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都有可能是冲突的祸源。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历史上吴王和越王打得昏天黑地,也是为了国族,但今天江苏跟浙江分得开吗?用古人标准,他该算是一个合格的 “士人” 吧!这本书初读,似鸡汤,但越读越令人感慨和认同,老人家用一生的经历和经验告诉我们该如何在当下的处境中自处,如能做到一二,当受益终生吧!以下是精选书摘:🌀所以我经常讲,人过日子,听、看、想的时候,要往里头去思考,将观察的结果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行为,这是 “往里走” 的本义。🌀智慧需要从知识里面提炼。知识变成智慧以后,它就会替你决定你一生创造的价值。你重视什么样的价值,你觉得什么对你的人生最重要,这些都将大不一样。🌀借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我们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以人之美为己之美,以己之美为人之美,互相交换长处,互相欣赏长处,世界将会和谐。🌀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保持相当程度的知识训练之后,就能取得安定和冷静。世界不可能永远平静,只能求自己的安定、冷静。🌀“天下国家” 的意识是 “容纳”,而不是 “征服”。🌀安顿自己更要紧的是,在欲望达不到的时候,你必须知道:人不可能所有欲望都达到,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都有做不到的梦。你要理解:抓不到的云,让它飘走吧;做不到的梦,有机会再做也好,没机会再做,你还可以做别的梦。🌀你必须掌握自己,自己才是存在的主体,而不是跟随潮流去变化,也不需要跟着人家的意见变化。🌀中国文化的特色 —— 以人为本。中国儒家最要紧的价值观 “仁”,它的要义是 “忠恕而已”。“忠”,就是我心中最深处、最真挚、最诚恳的部分;“恕” 就是将他人看作自己,将心比心。“忠”“恕” 合在一起是 “仁”。“人” 边一个 “二”,“人二”,两人相处同在。“仁” 道就是 “忠恕” 之道,也就是人类的 “人” 这个字。通天达地就是 “大宇宙”,就是 “大人”。🌀在心里,自己建构一个理想世界,然后先修己,再安人。先安你附近的人,再安远一点的众人,再安百姓。要安世界,必须先 “修己”🌀我到今天已经活了九十岁,活得越老越是心惊胆战,看见人类犯下的错误如此多。宇宙有无穷的向度、无穷的维度。我们今天说四个向量,真正的宇宙不止四个维度,所以画维度的图要用拓扑学来画,不能用几何学来画。越活得老,越是感觉我们人类必须知道自己的限度,不要狂傲,不要过分自信。个人如此,国家如此,民族如此,文化体也是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得一个人、竟也不孤单——我读《往里走,安顿自己》

                        有什么其他职业是您感兴趣的?我一直想着应该去试试当一名囚犯。您认为那是一种职业?噢,当然了。有一个前提 —— 所有对我的指控皆不成立,我是绝对的清白之身。被关禁闭,或蹲监狱将是一个完美的实验,测试一个人的内心流向以及选择创造性地退出人类困局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格伦・古尔德《格伦・古尔德就 “格伦・古尔德” 采访格伦・古尔德》这听起来有点荒谬是吗?这是钢琴家古尔德对自己的采访,他长期一个人独处,他给自己设计了几个角色,自己和自己玩,开始自己让自己进一步思考人生。有点类似周伯通的 "左右互搏"。为什么这样?是因为他有细菌恐惧症,所以他拒绝和人握手。所以即便在盛夏,也要把自己包裹进大衣、围巾和手套里。所以最后他自己甚至结束了要面对观众演奏会生涯,从此只躲在录音棚,自己做音乐。除了偶尔的配合和团队工作,更多时间,他都是一个人。这是身体需要,也是心理需要。当身体无处可去的时候,脑子总会问一些终极问题,古尔德便是从这里开始的。许倬云先生也是这样开始的。许倬云先生从小身体就有残疾,没办法走路,连逃难都是挑夫挑着。所以一早就学会安定下来,去观察蚂蚁搬家,去看看农民种田。长大后,即使做了几次手术,他依旧没有常人方便,更多时候他还是一个人思考写作。他能独处、善独处,这是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的能力。这本书正是收录许先生近两年来针对疫情、人生、世界的变化以及如何安顿身心等问题的回答。我想这也我们翻开这个书的原因,我们需要这样的答案。而答案就藏在书名里 —— 往里走,安顿自己。对于这个 "里",我的理解有两个,一个是 "心里",一个是 "自然里"。首先说说心里的,有两个,一个是面对自己已经有的,一个是面对自己没有的。面对自己已经有的,许先生是这样说的:我自己反省,八十之年,够用是富,不求是贵,少病是寿,淡泊是福,知足是乐,有这种生活,夫复何求!面对自己没有的,许先生是这样说:我常说上帝是非常好的设计者,但却是非常蹩脚的品管员,所以我的缺陷非常严重。不过,上帝对有缺点的产品都有产后服务,会派个守护神补救。你可能会说这不是老生常谈吗?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加上 "自然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许先生说中国人的 "道",是老百姓种田种出来的 "道"。种田人感受着自然界的一静一动,立春、春分、清明等二十四节气都是天地之间季候的改变,是自然生态的改变,我们把它当作生活的指标。往 "自然里" 走,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允许自己有一个过程。在 "已经有的" 和 "没有的" 交替的过程中安顿自己,而非强求。就像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知道每个节气要做什么,你的心就不会那么焦虑了。当然,你更要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一部分,去感受大自然、去融入大自然,放下那种 "科技" 征服大自然的自大,也安顿好被 "科技" 奴役的内心。世界上可不止有电子产品,放下这些束缚,有更广阔的世界。那我们就不跟别人相处了吗?不是的,你安顿好自己,再由己及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许先生无论是台湾还是在南京,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想着怎么为中国甚至为世界做点事。那你说,我做不了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办?许先生也说了,我们可以关注身边,关注普通人。他的《万古江河》写的就是历史上的普通人,他希望把他们都写出来,让大家看看普通人也是一起创造历史的。古尔德也是如此,他虽独自一人,与周围的世界却联系紧密,他担心人、关心人,尤其是普通人。萨斯喀彻温省的一位女士曾给他写信道:"你的音乐帮助我度过了可怕的冬天,使我的生活变得完整。" 古尔德的很珍惜这一点,为世界付出善意对他而言非常非常重要。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有用力往里走,才能安顿好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 “有” 的路上迷了眼,好巧不巧地又让眼睛死死盯住了自己 “无” 的部分。于是乎,哪怕遇到自己所爱也会因自卑而渐渐丧失勇气,最终只留下一份人生遗憾。透过这本书,许先生用他的智慧和经历告诉我们,打造好自己的内心,让生命 “慢” 下来,让追求 “少” 一点,用全部的生命和力量往里走,好好安顿自己那颗浮躁的心。在时间长度上平衡自己的欲求和痛苦,耐心收集身边的点滴幸福,祝福所有 “脆弱而独孤” 的你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的真不错,真是往里走,安顿自己,写出了真心。 开始读起来,就停不下来的一本书。 思想越往上越抽象。 西方的开拓型民族文化与东方的 “天下国家” 文化的冲突 虽然我们只是一堆细胞而已,但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再到不要太自信,因为我们还只是一粒尘沙。 虽然九十岁了,但思想还没有定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我”变小写 “他”变大写 “你”变中写

                              许老师的诸多作品与言论给人的感受都是敢说且一针见血。结合《十三邀》和《老俞闲话》里他跟俞敏洪的对话来理解这本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许老师给了非常具体的建议,让时不时把精神内耗挂在嘴边的我们陷入沉思:唯有往里走,才能更好地安顿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顿自己的心

                                被挑战赛安利到了这本书,90 多岁的历史学家许倬云,讲述如何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安顿好自己。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一定是有非常多的人生感悟的。人的一生其实特别短暂,生与死就像是起点和终点,它们是镜像对称的。我们读书、求知,进入社会,与他人交往,其实都是一种学习,学习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安顿好自己。如果一个人能力再强一点的话,他就可以考虑如何去安人,即安顿别人,但是首先应该是安己,这就是这本书标题的意义。世界在变化,在走向极端和不确定,我们不知道是不是会有下一次世界大战,不知道逆全球化会持续多久,不知道疫情大流行何时可以结束,不知道科技发展带来的会是进步还是毁灭。这种大问题往往没有答案,但是历史学家却可以从历史中去获得洞见,在个人经历中获得启发,再来和我们对话,点拨我们如何生活,这就是这本书所在做的事情。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求知的经验,其实可以比求得的知识更有意义。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想

                                    在困难模式下的俗世里面,可以做到心定与心安是一件需要长期打磨的事情。今天发生的一些俗事不平,让我的情绪翻涌,愤怒的情绪久久不平。安定自己往里走,这句话,这此刻此情景下,我感受到了它的一些内在温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维持低标的满足感,怀抱高标的好奇心

                                      程驿老师在《认知颠覆》一书中提到过:『这就像用竹篮去打水,虽然是一场空,但水可以帮你把竹篮洗干净,让你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许老先生就是位读过很多书,然后也活明白的人。90 余年的生活历练,使其能用最简单的言语,写出最本质、最朴实的道理。这是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本书许多处,看是看明白了,也需要自己活的很明白,才能知道他在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音希声

                                        许倬云先生今年 92 岁了。这漫长的人生,先生历经磨难:出生就先天不足而残疾,8 岁才会说话,28 岁历经多次手术来矫正身体;而先生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国民党退守台湾、新中国成立等诸多风云…… 而现在,先生在 92 高龄,身体十分衰弱,却还想着把他一生的所思所学所悟所行以口述成文的方式传递出来。正如后记中所写,“先生以一生的行动,向我们示范了一个人如何在艰难困苦中自处,如何与命定的种种不幸抗争或相融,修己以安人。” 第一次读先生的书,是《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内外分际》。在这本书里,先生指出,中国” 是不断变化的系统和发展的秩序,有着独特的发展和舒卷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历经低谷高峰的锤炼,不断有不同的 “他者” 界定自身。后来,又读了他的《西周史》《中国文化的特色》《许倬云八十回顾:家事、国事、天下事》等书。看先生的书,受益良多,使人能从更广阔更深远的视野来看待当下,更重要的是,使人能从先生的书中体会到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今天,读先生的《往里走,安顿自己》,就象与先生对面而坐,聆听他的讲话。书中的内容,不再是那么学术性的,而是先生 92 年人生路的所思所悟,其中,无数金句值得细心体会,更值得付诸于行。先生谈到了疫情,谈到了快速变化的世界,谈到了自己的往事,更谈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安放自己。先生说,“人一辈子做的工作就是教育自己,训练自己。” 谁来教育和训练自己呢?当然是自己,就是了悟过去之后生起主动觉悟的自己来教育和训练自己。先生又说,“瞒得了天下,但瞒不了自己,这个修为是要在内心里面自己做的。” 要往里走,安顿自己,这个修炼的功夫是必须和关键。先生还说,“顿悟与渐悟其实是一回事”…… 诸如此类的金句、警句,本书中比比皆是。因此,先生的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地读、反复地品、反复地付诸于对自身行动的观照与改善。这一刻,我充满感动和感激。在万里之遥的成都,诚挚地向先生送上祝福!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往心里看 体会自己的人生

                                          🌸 一位 80 多岁的老人幼年时经历过病痛的折磨,所幸的是周围所有的人对他,都有满满的善意帮助他、支持他、鼓励他让他在心中对世界有信任。🌸 长大之后经过很多的磨难。在台湾的时光他讲到自己看《四郎探母》那场戏那一声 “娘啊”,所有的人都哭成一片那是我们那心底,对祖国最深的渴望对亲情最难以割舍的想象。🌸 年长些他去了美国开始求学并遇到了对他影响一生的挚爱曼丽,也就是后来的许夫人。夫人对他如此细心,如此温暖照顾体弱多病的他,把家操持的井井有条让许先生可以安心学术。许先生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开始书写美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然后他回到了南京。🌸 在南京大学的那些岁月他就像苏格拉底在广场一样有很多的人慕名而来,与他谈话受到启发,这是一个美好的,思想百花齐放的年代。他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创造性地理解中国。🌸 而在这一刻他立志写一本,老百姓都能看懂的历史《万古江河》来描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很多常见物的历史渊源这是一个大师的情怀,往里走,看到自己的内心与世界交手,永远不忘初心

                                            转发
                                            2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