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中国戏曲的高峰之作
一直以来,《西厢记》和《红楼梦》都被称为是 “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在《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西厢记》,甚至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的作用。可以说,《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历史上的高峰。《西厢记》的故事不复杂,原型来源于唐朝的《莺莺传》,讲的是落魄书生张生爱上贵族小姐崔莺莺的故事,只可惜最后是个悲剧,功成名就的张生背弃了崔莺莺。而在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里,女主角崔莺莺刚刚十九岁,她的父亲是曾经的相国,不久前刚刚去世,莺莺与母亲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老家安葬。路过普救寺,在寺院的西厢暂时住下了。男主角张生也是官宦之后,只是家道中落,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赶考途中,无意中遇见了一生挚爱,崔莺莺小姐。而这时,有个贼寇孙飞虎,听说了崔莺莺花容月貌,就带人去抢亲。接下来的情节就是,张生想出了计谋,击退了孙飞虎,成了大英雄。但是老夫人却不履行承诺,拒绝把莺莺许配给张生。莺莺的丫鬟红娘想出各种计谋,成功撮合了这两人。在当时的社会,男女间的爱情被视为洪水猛兽。而《西厢记》石破天惊地讲了一出 “自由恋爱” 的故事。作者借红娘的嘴,讲出了这部戏曲的核心主旨,那就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刷西厢记最早知道西厢记是从《顾衡好书榜》听顾衡老师说的 —"遇上个崔莺莺更受不了呀!"。当时比较好奇搜了搜崔莺莺是哪位神女,后拜读《红楼梦》见行文多次提及西厢记和双文留下心眼(顺带一提,将崔莺莺读作双文不仅因为莺莺是叠词还因为双文是作者的初恋情人,巧也!),趁着春光大好利用几个下午首读了《西厢记》。虽然看了很多古典文学,但读起《西厢记》来还是觉得晦涩难懂,一来本作是戏曲形式,词牌多,人物内心独白等交杂,二来本文象征符号太多,什么 "神女会襄王"、"刘阮入天台" 等等等等,三来此版本圣叹批注较多。首读我注重故事情节刻意忽略了圣叹外书,整段情节跌宕起伏好不精彩,双文闭月羞花,家境优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最关键的是还有一颗大胆求爱,勇于追求的心,简直是所有读书人的 soulmate。张生退土匪、败情敌、考功名,最终和双文终成眷属,真真是千古佳话。值得注意的是,红娘的概念我猜测是不是可以溯源到本文,红娘在全文中从一个双文的监视者到爱情最伟大的牵线人、见证者,实在不可多得也。中国人主张含蓄、有分寸,而红娘的存在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妙也,妙也,妙也!西厢记需要二刷、三刷,幸读此书。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西厢记:公租房里的爱情故事》初看西厢记,是因为红楼梦,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让我对西厢记产生了好奇,正好这两天赶着过年前夕,不太忙碌,遂翻阅了一下。我为什么看这本书?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为了现在更好地生活这本书讲了什么?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相遇,被崔莺莺母亲和竞争对手刁难、暗中使坏,最终修成正果的事情。我学到了什么?现在读书,我已经没有那么地关注故事情节本身,而是在思考作者想要传递什么?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怎么样的?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借鉴意义?首先普救寺是武则天敕令修建的,可以等同于现在的公租房,只不过是又和尚把持着,平时靠香火钱维持运转,不得不说,公租房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但是其本身的修建成本却由寺庙这一机构运行收回,确实很妙,对于现在很有借鉴意义。封建社会确实害人不浅,丈母娘的一句:我家莺莺有了婚约,我之前答应将女儿嫁给你的事情没法作数,一度使得张生一病不起。后面丈母娘改口说考取功名了才能将女儿嫁给自己,又差点遭到 “准前夫” 的坑害。现在生活中也是一样,自由恋爱的前提必须是经济独立,但若是要求加上一线城市的房,那就是很多人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啦。后面也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呼声,使得原本的莺莺传被后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挺好,现在不也时时有观众过于喜欢某个影视角色,集体抗议不准下线嘛。古人和现代人并没什么人性上的区别。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这本书不太好读,但即使这样,也能从聊聊语句中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变化,景色的氛围感,配合上 AI 的作图功能,这一部作品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王实甫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他创作的《西厢记》,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杂剧作品之一。有关作者本人的生平事迹,由于文献记载极为稀缺,已不可详考。今人只知道他名叫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大致活动在元成宗大德(1295—1307)年间,时代上稍晚于关汉卿、白朴等。元锺嗣成《录鬼簿》将其归入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 之列。曾当过县官,有政声,升至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因与台臣意见不合,遂弃官退隐,优游林下。王实甫的杂剧除了《西厢记》之外,尚有十余种,现仅存《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二种。此外,还有《芙蓉亭》、《贩茶船》,但只各存片段佚文,及少量散曲,其余均散失不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