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6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

    诺贝尔奖获得者悉尼・布伦纳谈论 20 世纪 80 年代的生物学的一句名言令我印象颇深:“科学的进步依赖于新技术、新发现和新想法,新技术优于新发现,新发现优于新想法。” 这句话强调了技术工具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了先进的技术工具比聪明的头脑更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给挣扎在“创新荒时代”人们的启示

      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本创新的书?
      从宇宙观来看,创新是宇宙中最伟大的现象,因为它是逆熵的。生命是物质界的最伟大创新。文明与科技则是生物界的最伟大创新。从世界观来看,我们所处于一个内卷的时代,之所以内卷是因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来引领经济的进步。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是上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我们正处于一个创新荒的时代。从国家观来看,中国正在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引擎,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了解技术与科技的创新究竟是怎么诞生的。从人生观来看,《创起》告诉我们行业、技术、科学创新的现实规律,帮我们从历史见未来,看清自己的所处的行业与职业选择,同时通过科学史的了解,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可创新又是如何产生的?人类历史的伟大创新总被人们包裹在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下,瓦特、达尔文、牛顿、巴斯德、乔布斯,创新总是与个体的成就相关。但马特・里德利认为,这不是事实,即便这些聪明的个体不幸夭折,蒸汽机、进化论、万有引力、疫苗和苹果手机仍然会出现。因为创新有它自己的规律。科学领先与技术,基础科学引导技术发展?创新是灵光一现,中国人缺乏创新思维?专利技术有助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总是受到人们欢迎的?创新是可以被规划的?作者马特・里德利对以上通通明确说不。《创起》的前半部是一部科技史,后半部从科技史的角度探讨总结创新产生的规律。土豆,咖啡,化肥…… 不起眼的事物却能直指创新的本质,告诉人们创新经济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述说着创新如此重要却频频遭到抵制的现实困境,以及创新荒的希望究竟在何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创新的来源在哪里?从工业革命开始讲起

        在宇宙中,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从局部上来说,熵是不可逆的,除非存在一种能量来源 —— 通过不可避免地使其他地方的东西变得更不有序而为此处提供能源,所以整个系统的熵是增加的。非概率驱动器的动力因而只受能量供应的限制。创新意味着发现利用能量的新方式,运用能量来创造不可思议的东西,并且见证它们流行起来。它不仅仅意味着发明,因为这个词语暗含着的意思是找到一项可以流行起来的发明 —— 它足够实用、价格实惠、质量可靠且无处不在,而且值得使用。人类第一次通过控制热量的转换来做功。如果工业革命必然会出现的话,那么这就是让工业革命成为可能的关键突破口,因而也促进了现代世界的繁荣,以及今天各种技术的百花齐放。(在这里,我使用 “做功” 这个词更通俗的含义,只是把它看作受控的能量运动,而非物理学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界定的那样。)“火箭号” 是由罗伯特设计的,但是吸收了很多独创性的改进,这些改进主要是由他们新的合作者亨利・布斯(Henry Booth)发明的。这些改进包括用锅炉中的多个炉管来提高蒸汽产生的速率,有一定角度的气缸,活塞直接与两个驱动轮相连,以及一个垂直地把蒸汽排进烟囱的鼓风管,从而增强了通过炉子的气流。简言之,它是几个人增量式的修补以及反复试验的产物,而非一个天才在想象力上的巨大突破的产物。内燃机的故事体现了一项创新通常所具有的特性:以失败为特征的漫长且久远的史前史,以可承受性的改善(其特征是同时申请专利和展开竞争)为标志的短暂的时期,以及以反复试验为特征的演进式改善的后续故事。内燃机背后的核心发明是压缩和点火的奥托循环,它共有四步。首先是燃料和空气进入气缸,其次是活塞压缩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物,再次是点火驱动动力冲程,最后是活塞排出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尼古拉斯・奥托(Nikolaus Otto)是一个杂货推销员,在对勒努瓦的蒸汽机尝试加以改进 16 年后,他于 1876 年想到了这种设计。一路上,他高歌猛进,制造和销售固定式发动机,扩张了他的公司 —— 道依茨(Deutz)公司,至今仍是一个顶尖的发动机制造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首先,历史中的天才人物固然重要,但是即便没有天才人物,创新依然会出现。绝大多数创新的产生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轰轰烈烈的,而是存在于一次次悄无声息的缓慢迭代中。创新有它自己不断向前演化发展的逻辑。其次,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并不一定非得是技术水平有多先进,也可以是把一个事物紧密嵌入到了协作网络中,连接了更多的人,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创新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有关,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社会工程。第三,要想实现创新,除了需要技术的发展、资金的投入、人才的教育和合理的奖励机制等因素推动,也需要对原有社会共识进行改写、扩展甚至是重新编辑。因此,越自由越开放的地方,越容易产生创新。自由,永远是催生创新的发动机,比如说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回过头来也加速了中国的创新规模和发展进程,再比如说数字化领域的创新,使商品交换和人们的思想得以突破地理空间的界限,实现联结。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的起源》笔记[原书重点]1. 即便没有天才人物,创新依然会出现,创新有它自己不断向前演化发展的逻辑。2. 创新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社会工程,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并不一定是技术水平提升,也可以是带来了社会延伸。3. 要想实现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突破原有的社会共识。4. 自由,永远是催生创新的发动机,越自由越开放的地方,越容易产生创新。[我的瞎想]1、创新有自己产生的逻辑 ,创新是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从某个小火花开始迭代和积累,虽然需要很长时间,和多人的添砖加瓦。但不断出现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2、创新不一定是技术突破,也可以是针对生产关系的改革,并把改革结果嵌入所在的社会协作中, 提升社会分工的工作效率。3、实现创新的运作机制,除了常规的投入,还需要突破原有的社会公共识。为了能有突破原有共识的环境,社会必须要保持自由的氛围。鼓励自由能催生创新,越自由越开放的地方,越容易实现自下而上的全民参与创新。4、创新的基础 —— 教育教育首先要遵循自由的原则,比如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开始,除了学习基础学科的知识,孩子和家庭,可以从实际需求、兴趣出发,选修一些科目。同时,因为创新不是源自某个伟大的一蹴而就,而是更像生物在漫长演化过程中的不断迭代和积累,所以,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也要做对应的调整,从对结果的考核,调整到对过程的评估。评价体系的改变,才能让教育变得不功利。教育从来都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或者家庭,教育负担的出现,本身就说明教育的方向出现了偏差。[爆竹] 那么问题来了,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你都做过哪些小创新呢?[呲牙]🙌 我调整过和合作伙伴的协助方式,利益分配。提升了我自己和对方的工作效率,也让对方觉得舒服。算是小创新吧 [愉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创新的起源阅读体会

              作者马特・里德利是世界上公认最好的科普作家之一,其著作包括《基因组》《先天后天》《自下而上》《理性乐观派》等,涉及科学、生物学、环境学、经济学等领域。本书通过考察科学技术创新史、剖析科技产品发明史,总结深化了对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一是创新主体。创新不是天才人物的伟大创造,而是人人参与的系统工程,即便没有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些赫赫有名的发明家、创造者们,相应的技术或发明也会如期而至。二是创新过程。创新不是瞬间出现、一时造就的,而是逐步实现、慢慢呈现的。创新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而是自下而上的演化过程。三是创新系统。创新是技术积累、资金投入、人才汇聚、观念孵化等因素共同造就的,创新需要良好生态、肥沃土壤。四是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和土壤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最大的阻碍因素是观念藩篱、共识障碍,创新之芽只有摆脱原有社会共识的束缚,才能破土而出、长成参天之树。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只有在各种要素自由流通、高度共享的环境中,创新才能更好实现。因此,作者认为,自由永远是催生创新的发动机,越自由越开放的地方越容易产生创新。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本书通过讲述历史上技术创新的具体事例(主要来自能源、公共卫生、交通运输、食品、低技术、计算机和通信等领域),如蒸汽机和搜索引擎、疫苗和电子烟、集装箱和硅芯片、轮式行李箱和基因编辑、数字和抽水马桶等故事,深刻论述了创新的自由思考、偶然发生以及曲折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创业是热门词,创新从何而来我们却不一定知道

                  发明和创新我们一直放在一起来讲,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可能我们绝大多数人是说不清楚的,本书在开篇就把这两者的定义和关系做了说明。创新这个词可能让很多人觉得很难做到,觉得一定要想出一个从来没有人想过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才是创新,道读完本书可能你的想法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同时也会让你对创新有更深刻理解,也相信自己能够创新了。本书从多个领域的科技发展史讲起,让大家了解近代科学的一些发展轨迹,其中有个核心概念 “渐进性”,这些科技并不是突然由某人发明的,而是由一代代人的实践应用,不断推动往前的,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就能更好地去思考与我们自身相关的创新可以从哪些地方开始。创新创业是近些年一直比较常见的词,本书推荐给那些有创新意识以及正在创业路上的人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无限概率驱动器

                    这本书就像一副创新眼镜,戴上它之后,看清了许多事实和真相。比如,电子烟竟然是吸烟者为了戒烟发明的。以形补形可能是谬论。创新有益于整个人类,烟草类制品除外,可能有碍于既得利益集团获得既定利益。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企业,甚至是政府。作为人,尤其是一名普通人,我们必须要学会独立思考,寻求真相,追求使用投资真正有益有用的创新产品,用宝贵的金钱,时间和注意力为其投票,为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未来越来越光明。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的,缓慢的,有偶然亦有其必然性,就像量变必然引起质变一样。这让我更加坚信持续阅读的必要性,以及多读书,读好书,挑好书去读的重要性。理论结合现实,改善生活。第 8 和 9 章是本书精华,要再次精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才有更美好未来

                      无论过去与将来,创新的基础都是:一流的人才,完善的配套,更重要的是自由的环境。既得利益者,大概率是没有动力去创新的,因为没有必要去冒险;更有甚者,不仅自己不去创新,反倒还会透过各种陈规旧条,去限制阻碍甚至扼杀创新,创新往往来自于系统的边缘,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的智慧就在于,在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并未像美国欧洲那样,一杆子打死,而是秉承 “让子弹飞一会” 的原则,这样倒是有了不少意外之喜。无论是系统边缘创新,还是让子弹飞一会,都是对于新生事物、创新的一种包容,只有整个社会都有这种容错机制,创新才会蓬勃发展,未来才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通过本书对有史以来所有改变人类的发明创造历程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些发明都是由很多人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取得的成果,我们只是记住了最后的发明者,争取牛顿所说的:“他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创新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环境更优越,身体更健康,生活更便捷,也让我们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乐趣,很幸运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大多来自自由

                          马特・里德利的这本《创新的起源》,应该是最新的作品吧。是受到纳瓦尔宝典的推荐来知道的。我就把马特里德利的书翻了翻,我没想到《自下而上》竟然也是他写的,这本书在很久以前就被人推荐过,一直没看。而这本《创新的起源》里面算得上《自下而上》的姊妹篇,书里面讲了很多关于创新的故事。马特里德利是想告诉我们一个观点:创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什么尤里卡时刻,而是一群人慢慢推出来的。像是我们最熟悉的瓦特改良蒸汽机,也不是瓦特一个人的功劳,在瓦特那个时候,就有好几位已经在研究了,并且研究进展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现在我们只知道瓦特,里面是有历史推动的原因的。我们习惯性地会讲,某个人和某项技术某个事件连在一起。这样好像很符合逻辑,也非常容易记忆。但是马特・里德利却说这是错误的认识。牛顿的那句 “站在巨人肩膀上”,也许适合所有人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的起源》

                            回顾一下,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对创新产生的逻辑、创新的价值和运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历史中的天才人物固然重要,但是即便没有天才人物,创新依然会出现。绝大多数创新的产生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轰轰烈烈的,而是存在于一次次悄无声息的缓慢迭代中。创新有它自己不断向前演化发展的逻辑。其次,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并不一定非得是技术水平有多先进,也可以是把一个事物紧密嵌入到了协作网络中,连接了更多的人,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创新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有关,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社会工程。第三,要想实现创新,除了需要技术的发展、资金的投入、人才的教育和合理的奖励机制等因素推动,也需要对原有社会共识进行改写、扩展甚至是重新编辑。因此,越自由越开放的地方,越容易产生创新。自由,永远是催生创新的发动机,比如说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回过头来也加速了中国的创新规模和发展进程,再比如说数字化领域的创新,使商品交换和人们的思想得以突破地理空间的界限,实现联结。最后,我在经济学者何帆老师的《中国经济报告》里看到的一个观点,也和这本书的作者马特・里德利对创新的认识有相似之处,分享给你。何帆老师说:“中国的成功,不在于出现了天才人物,而在于有无数平凡但不平庸的人们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创新时代,与你共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 黑格尔写道:“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点燃创新发动机

                                作者通过各个领域大量的创新故事,对创新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创新是什么?怎样实现创新?创新不一定是技术水平有多大提升,能整合一种高效畅通的协作网络也是一种创新,比如集装箱的发明(新想法 —> 新发现 —> 新技术 —> 科学进步);创新是一种自下而上,集体协作,渐进演化,必然且不可预测的发展逻辑,不关乎某个天才是否出现;自由的环境 + 实现创新的因素(技术、资金、人才、激励、试错、突破共识)—> 创新。只要是见证过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对本书的观点接受起来就不会有什么障碍,甚至还会有一部分人认为 “本来就应该如此”。这是一部论据详实,细节丰富的好作品,让我对创新有了更具象性的认知,恍然创新原来也是普通人触手可及,人们对新技术的恐惧原来轮回已久,会有很多因素阻挡创新的普及。庆幸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国创新发动机的点火, 外部的压力会向鲢鱼一样驱动着我们前进。虽然发展不是必然的,此时此刻,坚信我们现在是走在发展的正确道路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核心:宽容、鼓舞人心而又高效合理的监管给予人们自由,无拘无束地去实验和尝试新事物会产生创新,而创新则是能帮助人们获得财富的关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看书时时常感到自己很幸运生活在这个年代,这本书从各个领域和角度让我对 “创新” 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不再是抽象和冷冰冰的词。是呀,创新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需要不断试错,需要余钱和余闲,我常常问我自己,我有吗?想到这就有些伤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的起源推荐

                                      没有时间建议直接读后面 7,8,9,10 章到结束。有时间可以先看标题再考虑是否需要细读,里面列举了很多案例,国外书籍的通病,喜欢讲案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的起源》围绕政府的产业设计,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市场运作。能量与能源、公共卫生、交通、食品、通信与计算、低技术创新。创新是无限非概率驱动器。发现、发明与创新 —— 要把想法或发明转化为一种可行的、可负担得起的、能切实为人们带来利益的创新,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创新的本质:创新是渐进式的、不同于发明(创新要把想法或发明转化为一种可行的、负担得起的、能切实为人们带来利益的东西)、是偶然的(dna 在医学界的影响力更甚于医学界内)、是重组的(布莱恩・阿瑟:新技术是通过现有技术组合起来产生的)、是包含试错的(如小提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类似于生物学中的自然选择一样)、是一项团队运动(而不是某个人的独孤和努力)、是必然的(不管到底谁是发明者,这些发明孕育而生都是因为它们所依赖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有炒作周期的(阿马拉定律: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新技术所带来的短期效益,却又低估了它的长期影响。做正确的应该是对 15 年后的预测。)、依赖于分散管理(孵化创新方面最好的地方是由一个城市主导政府的地方)、更意味着资源节约。创新的运作机制:最重要的佐料是自由,让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未来的创新:人工智能照顾老人;清除人体组织中的衰老细胞;遏制过敏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增长;交通的巨大进步;加密货币(改变政府和货币之间的关系,从而永远规避快速通胀);基因驱动技术保护野生动物和恢复灭绝动物(渡渡鸟和猛犸象);恢复海洋的生态系统和修复雨林;能源更生态化和低价。在中国,要看到高层对产业的设计以及其对大众的创造力和欲望的利用,去让创新驱动中国未来的发展,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保护好才能达到共同富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拜世界上那些满足于现状的公司、官僚的政府以及恐惧革新的抗议集团所赐,一场创新大萧条似乎正在逐步吞噬着我们的社会。没想到我将要在这样一种令人感到陌生又莫名其妙的悲观情绪里结束本书。我能告诉你们的是,除了在数字化世界里存在一些特例外,其他领域中的创新引擎正在嘎嘎作响,似乎下一秒就要熄火。而更可悲的是,此时的社会还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创新。治疗新冠肺炎的力不从心已经为世界敲响警钟,是时候开始奋起创新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