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团体的神奇力量

    12 次,18 个小时,也许会改变 8 个甚至更多人的一生。团体让个体看到自我的潜意识,在及时互动反馈中看到自己,发生改变的动力。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是现实生活短暂的逃避。带领者虽然讲话不多但每次发言都透露了非同一般的智慧。期待更多这样的作品,也期待可以拍成影视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情绪的看见与命名

      之前有看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一对一咨询,也看过《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现实生活中也听过蛮多次心理讲座、做过几次浅浅的团体辅导。但这本书仍详实揭示了较为长期深入的团体辅导,带来新的阅读体验。看着大家从陌生着互相沉默 15 分钟才做自我介绍,到有支持、有破坏、有摇摆、有挣扎的团体沟通互动,到最后各有成长面对、有了希望奔头的不舍离开,这过程中身为读者的自己也看到了很多种糅杂着、冲撞着、流动着的共通类似的特质和想法。大家在成长生活过程中各有闭塞,这些压力可能来自一个人、也可能来自于亲友、祖辈等,甚至可能来自国家民族。如果让我要用一段话去总结囊括自己的启示,那就是 —— 保持自己的感知能力,不要扼杀私下的自我,面对可以对外公开的生活表象和对内私下的情绪流动,自己要同等地给予关注。能看到混沌就要好好观察感知,说得出来的隐秘情绪会成为自我的经验。在团体关系的网里袒露、融合、察觉、剥离、告别。虽然人肯定不喜欢消极、被忽视、悲伤、愤怒、无助等等情绪,可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如果否认这些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一个残缺的人。希望大家都能活得更松快自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山峰在那里 向它靠近

        我看过 3 本让我觉得触动非常大的印象深刻的书一是《遇见未知的自己》那差不多是在我刚接触心理学 懵懵懂懂的时候需要一些启蒙这本书震撼了我我反复看过几次 在不同的阅历阶段第二是前两个月的《养育你内心的小孩》是在我有了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学过了武志红陈海贤的课 看过了很多心理学的科普书籍 非专业书籍之后遇到这本书认知上产生的震撼是用最简单的句子带来最直接的认知撼动第三本是昨天今天看的《忘忧十二夜:存在主义团体小组的故事》屡次看哭 深深受到触动这次不再只是一种认知上的撼动而是感受上我能感受到文字里的那些人 他们的感受他们想哭的时候 我也在哭他们说的话活灵活现好像这几个人就坐在我面前我在旁观他们的悲苦哀乐是一种真的 用感受去感受的体验不是读书 是在 经历书 体验书是真的用身体在验 在感受 在表达 在输入 在吸收 我很难去描述这种感受昨天读这本书的时候 我更多想用一种理智上觉得 先读故事第二遍再来看带领者的干预去观察对话的流动 每个人的变化以及那种干预背后的原因 达到了什么效果 为什么今天读 我已经进去了我没有理性旁观我是感性体验我成为了这个小组的第 9 个成员我没有说话 没有交流但我在感受到他们的感受这非常奇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气呵成《忘忧十二夜》,触及内心的真我!

          "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是一种自由,不想说什么就可以不说什么也是一种自由,前者是主动性,后者却是更深层的自由,也就是不被某些事物控制。"—— 李仑《忘忧十二夜》 作为全职妈妈,我曾经经历过母婴磨合期的 "低谷",刚好有机会参加一次圆桌主题交流活动 —— 轻松做妈妈。辅导老师用 2 个小时看似随意的交流,从开始的不信任到最后流下眼泪破了防。那时,我看到了被小 baby 束缚住的又十分渴望自由的自己,也看到了因为无法胜任而又想 hold 住一切的 "新手妈妈" 的倔强,拼命死撑。 李仑老师的《忘忧十二夜》,可以帮助读者进行自我探寻、自我发现和自我整理。1⃣️八个咨询者,代表了 8 种潜在的 "自己",她们交织在一起,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利益面前,互相牵扯、制约,侧面反映了每个人面对 "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社会角色" 时的内心戏。2⃣️作者对 "人" 的理解细腻,对人的自我发掘经验丰富,作为读者的我深陷其中,每个受访者身上都有 "我" 的影子,随着情节推进,让人找到了 "借假修真" 的感觉。 读李仑老师的《忘忧十二夜》,使一些过往重现,我会感谢曾经那个不断调整心态和不断学习修正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的潜意识,就是你心里的那座山

            “人类的潜意识是一座山峰,可以被忽略,可是,山,就在那儿。”—— 李仑《忘忧十二夜》我们总以为自己很强大,可以无所畏惧,推陈出新。但事实上,一个小小的情绪,不起眼的麻烦,在别人那里不叫事的事,可以轻易地把我们打到,变得恐惧焦虑,没有安全感患得患失。我们总以为自己很脆弱,容易被情绪控制,找不到通往强大的出口。但事实上,我们很勇敢,可以跳出原有认知的边界,改变自己活得新生,还能够照亮温暖他人。突破思维局限,认知未知的自己是生命行走的意义。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近几年特别红火特别具有争议话题的当属观察类综艺节目,这类综艺有几年前的我家那闺女,女儿们的恋爱,再到近期的再见爱人等。为什么这类综艺总能吸引大家的目光?因为我们可以透过别人的故事看到自己的人生,可以从别人身上发生的一些关系的探讨来反思自身关系的处理问题。     《忘忧十二夜》这本书就类似于观察类节目,由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与作者李仑联合策划,作者李仑是一个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团体心理咨询师,对于团队关系发展的把控能力极强,书中应用大量的对话,既避免了心理学专有名词的枯燥,又能让读者更易融入书中,跟着带领者的步伐,成为圆桌旁的第十人,和书中的人物一起探索 “梦” 是什么,它投射出我们什么样的焦虑?“意义” 又是什么,难道非要做出什么贡献人生才有了意义?那 “创伤” 的尽头又是什么?遗忘、怨恨、原谅抑或是接纳?还有 “关系”,在互动中有哪些面会影响一段关系的稳定、长久以及幸福?       如果你不想孤立无援的面对这些问题,那么请一起来共渡难忘的十二夜。一、 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开始读《忘忧十二夜》,我便像是圆桌的第十人,一个跟在带领者身后的小尾巴,和带领者一起认识书中的这八个陌生人:蓝妈妈、权灵感、韩教育、曹人类、高热忱、董英才、许不知、张孤单,他们的名字代表了他们的身份与困惑。这其中有蓝妈妈、许不知对于亲子关系的困惑,有权灵感、张孤单对于亲密关系的困惑,也有曹人类、高热忱、董英才等在团队关系所处位置的迷惑。前四章,我做为旁观的第十人能明显的感到他们对话中的剑拔弩张,甚至对带领者也是充满挑衅的。因为陌生,他们会在冲突中寻求熟悉的感觉,这熟悉的感觉也许是你喜欢的,也许是你讨厌的,但我们依然会不自觉的把这熟悉感投射给小组中的其他人,像是董英才就把自己对直接领导的不满发泄到带领者身上,以此宣泄自己的情绪。       但也正是这种投射让前四章的各位慢慢熟悉,在对方的故事里体验自己的感情,像是许不知虽用言语顶撞蓝妈妈,但蓝妈妈把对儿子的感情投射给了许不知,不但对他爱怜好奇,也会把他对自己的看法当做儿子对自己的看法,反思自己;许不知也在蓝妈妈的坦白表露下,明白了自己妈妈的不易,把对父亲的爱恨袒露,他们就是通过彼此的投射把层层表像脱去,寻找躲在表像下真实的自己。二、 在团队关系里发展       这陌生的八个人为什么会选择参与团队心理咨询模式,而不是一对一的传统模式?因为人类是群体动物,都不是单独的个体再前行。而在各种关系中,尺度的把控最难,像是在亲子关系中溺受不行,不爱也不行;在亲密关系中,亲密来了渴望孤独,孤独来了又渴望亲密;在组织关系中,强了替罪羊,弱了是绵羊,各种复杂的关系在团队咨询的互动中体验会更为深刻,产生的改变也更为稳定和持久。       故事来到了第五章,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带领者身后的小尾巴,而是坐到圆桌旁充满分享欲望的第九人。经过前四夜的相处,参与治疗的众人,开始寻求各自在关系中的位置,也开始往更深处探索。大家在思考,在团队关系里独立与依赖的平衡;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的取舍问题等,大家在互相的回应中甚至慢慢挖掘过往哪些感觉没被回应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变成了梦、过失行为和创伤。       像张孤单,因为童年时父母争吵不断,让她从小就躲到钢琴前,她以为钢琴可以让她平静,成年后却没办法很好的处理和丈夫的关系。       高热忱在团队里像个医生,一直对别人问题在把脉治疗,却忽略了自己的需要。      曹人类因为爷爷在那场运动中被抓,使得他在团队里一直表现得 “众人皆醉,我独醒。” 却常常成为了群体中的 “活靶子”。       大家都在关系里,挣扎着前进,但到了这一步,大家还只是挖掘出在行为背后浅层的创伤。三、 不是一个人的治愈,是一个家族的治愈。       任何关系的进展都基本都遵循一个轨迹和路径:试探期 — 风暴期 — 创伤期 — 平台期 — 冲刺期 — 分离期。故事来到第八夜,小组成员经过前期的试探期,小组成员把表层的焦虑表达了出来;过来风暴期,大家把初有印象推番,更深入的了解每一个人,接着经历了创伤期,彼此复苏了内在人格与关系的创伤史,现在关系的发展来到了平台期,还要继续前往冲刺期和分离期,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发展了很多的感恩,发展了更深的镜映,发展了一些梦的共鸣,每一个成员都在努力的在团队关系的发展里,往更深入的去体验,去冒险,去被治愈。       曹人类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成为 “活靶子”,因为爷爷的经历,他认为社会欠他一个公道,他对所有人都愤怒,和所有人都保持距离,一旦有人靠近,他就把对方喷走。最终不仅他自己得到了认可,他也认可了爷爷,认为爷爷的经历是了不起的,他希望为爷爷出本书,让人知道这了不起的爷爷。       张孤单以为自己不会和伴侣共处仅仅因为自己父母经常吵架的原因,但在深挖之下,才回忆起自己 8 岁时,曾遭遇表哥猥亵,诉求姥姥保护而不得。最终她通过一个梦,梦中见到了她的姥姥,才发觉她从没想过要姥姥的道歉,她能明白姥姥的难处,她只想和姥姥好好的说说话,张孤单终于把姥姥放下,开始勇敢的面对自己的身体。      看着书中众人的改变,我发现改变的还有我自己,我已经成为了被治愈的第九人。当看到曹人类因为蓝妈妈的肯定的而哭泣时,我的眼泪也随之落下。我才想起来,原来我也没被人肯定过;当看到蓝妈妈去拜祭姥姥时,我已哭得不能自已,我也想她,我有好多话和她说,我才发现,虽然我有儿有女,有家,却依旧是个孤独的人。当看到 “坏妈妈也是妈妈,曾经也是个孩子,都是在爱里没吃饱的孩子” 更是泣不成声,        我一直觉得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却从来没想过原来我是个没在爱里吃饱的孩子。我想我已经把内心的我剖析了出来,我不希望再有代际创伤,我渴望走出来,给予孩子肯定,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无论生活带来了什么,都仍然选择热爱它,仍然相信自己会遇到一个改变的契机       借着《忘忧十二夜》我自己也成了一次团队心理治疗,从一开始观察众人,到在众人中找到熟悉感,知道了某些问题(关系)的一致性,最终情感得以深挖,并得到了书中人物给予的肯定与希望,完成了原生家庭的纠正性重现,我希望持久的带到生活里,完成一个家庭的治愈。       最后借用书里的最后一句话:“人类的潜意识是一座山峰,可以被忽略,可是,山,就在那儿。” 希望看到此书的人,都能找到那座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有边界的多元关系中了解自己

                1、我感觉又进入了森林之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奇特的树木,但穿过之后,没有留下太多记忆,可能也是每天断断续续的短短的停留,记忆实在不能发挥威力。2、我尝试着回忆一下:(1)替罪羊,多元关系中容易出现替罪羊。我小时挨的妈妈的打,现在回想起来,妈妈那时那剧烈的愤怒,狰狞的表情,肯定不只是因为少年的我犯的错,更可能是迁怒,把其它的愤怒转移到了我身上,我成了替罪羊。3、(2)其它的感受,我草草翻阅了之前的摘录,当时有感觉被触动的地方,现在记忆和感觉已经弱了很多,挑一个印象还算深刻的说吧,那就是分离,也就是丧失,我们需要对分离和丧失,有个正式的哀悼,把它们放手。 这看起来很正常,但有时我们会走向反面,紧紧抓着那个丧失的东西,把它吞进去,成为更深的伤痛。4、总体来说,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很多,尤其是人在多元关系中,不由自主的移情、投射、碰撞、受启发,这种可以营造的,有边界的,严谨的多元关系,是一种很好的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方式,了解自己的关系模式,了解自己如何在关系中呈现和表达,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样子,发现榜样,发现很多东西。 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酣畅淋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们在一个团体中所能获得的成长契机比在个体咨询中获得的更多、更深刻,产生的改变也更加持久和稳定。—— 李伦《忘忧十二夜:存在主义团体小组的故事》每个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的角色,儿女,父母,学生,教导者,同事…… 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和环境下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个人咨询更具有聚焦性,可能一些人并不那么容易敞开自己,开启去面对内在世界的过程比较漫长。但是团体咨询的气氛和能量场就完全不同了,是小组共同碰撞和互动影响下,呈现出来你惯常的一些模式,同时陌生人之间又能激发出自己不同的面向。这时引领者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师,在看着每个人的这些自然或者未有自知的呈现。看了一小半,这也是我感觉到的团体小组治疗的吸引之处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与陌生人的12次交谈,揭开人性隐蔽的角落

                      《忘忧十二夜》的标题想起了《十日谈》,通过一日一日的故事,找寻到内心的向往。    忘忧,实则就是忘记在现实生活里的烦恼和心事。    书籍内容是心理咨询的一种方式,用团体的方式,在小组中通过彼此交流每个人自己找到疏通情绪的解决方法。八个人,自行安排座位,通过十二次封闭的交谈,每个人打开了心结,找到了与生活和解的方式。    那些生活的困惑,有父母与子女的代际问题,有婚前恐惧症,有爱人出轨背叛,有工作受排挤等等诸多常见也容易忽略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内心的隐秘和痛苦,在彼此的宣泄中,交换着观点和看法,疏解了困惑和情绪,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书中金句颇多,放在截图中的是一部分,还有很多。既有关于心理咨询的专业性解答,也有小组成员在激烈的碰撞中产生的思考。我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 “你不会像你喜欢的人,你会更像你恨的人。”    这让我想到最近在追的韩剧《少年法庭》,很多家庭暴力的产生,也是因为上一代是此类问题的受害者。即便说着要不再和父母一样,可有的时候还是会受到影响。    还有因长辈重男轻女继而在生活中惨遭不公平对待,产生心理阴影并影响到自身的婚姻。    心理问题的产生,即是生活制造,也会有遗传因素。与其挤压着各种情绪,不如得到正确的发泄。弗洛伊德曾说,那些情绪不会消失,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所以,要及时的将情绪得到有效的排解。    在这本《忘忧十二夜》中,不仅能够看到各种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深挖出家庭、性格等诸多因素,也能够看到问题解决的方式。比如,如何和领导相处,如何与家人沟通等等。在他们的焦虑和烦恼中,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自身的矛盾点。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做结尾吧,“要幸福,不要焦虑”。书籍中的八个人彼此治愈,书籍外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找到自己的治愈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团体心理咨询的一本好书

                        从小组设置到每一轮的沟通和心理咨询的引导讲解的非常清楚,像故事一样让你一点点进入其中,又在每一轮的最后抽离出来从专业的角度解读,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心理专业人士都能得到一些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忘忧十二夜》:九位陌生人,一段新旅程

                          Its a bad life not just a bad day. 前两年大家还在提丧,这两年好像大家连丧的力气都没有了。很少有成年人能在生活中全身心的拥抱快乐,并且无法逃避的面临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往往难以拜托,难以解决,甚至难以面对,以致自己的情绪和心智遭受巨大的损耗,疲惫不堪。有一段时间,我也遭受着这样的困难,当时我面临着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选择,这个选择会改变我的后半生,我面对选择的时候头晕目眩,浑身发抖,甚至跪伏在它面前,但我扔不知道该去如何下决定来拯救我的下半生。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部电影,《复仇者联盟 4》,这部电影开头,有一圈人坐在一起,大家语气平和的讨论着在遭受亲人离去后的痛苦与生活,而美国队长坐在这群人中,担任着带领者的身份,或许他见惯了分别的经历,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建议。当时我很好奇这种模式,在我无助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丝拯救光芒。但是当时别人告诉我,这种倾诉不是我想的那样,而且我也没有在身边找到类似的团体治疗方式,这件事也就慢慢过去了。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忘忧十二夜》,讲述了八位彼此互不相干互不认识的陌生人,在一位同样陌生的带领着的组织下, 组成一个小团体,围成圈坐在一起进行十二次团体治疗的故事,一下子将我吸引了,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过程,能将心中有着不同困阻的陌生人一同治愈,带着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一)接触其实团体治愈的方式由很多,比如综艺节目里《向往的生活》或者《春日迟迟再出发》,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心灵的治愈,通过一段出世的生活或者一段共同的旅程,去治愈心灵的创伤,但《忘忧十二夜》中这种面对面坐成一个圈的,其实是让我觉得有一点恐怖的。试想一下,环顾四周,都是陌生人,彼此不认识,不了解,还要聊天,没有主题也没有话题,还希望得到治愈,感觉就像是掰开伤口给别人看的猴子,谁也说不好得到是治疗还是讽刺。果然在开篇中的接触中,八位陌生人之间就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甚至对带领者也产生了不满与质疑。或许是因为接触的方式过于直接,激发了每个人心理的自我保护,又或许是因为大家误解了这次治疗,把治疗当成了一种寻求答案或者社会调查的方式,总之前几次的讨论是破碎的,暴力的,充满了冲突与反抗。这一段的阅读让我非常的难受,甚至不禁怀疑,这样的治愈是否有现实的意义,是不是只是鸡汤式的心灵洗涤,却不能带来实际的效果。(二)深入虽然带领者不会强行参与讨论,但是却总在小组即将分崩离析的时候进行引导,比如用一个梦的阐述打开了讨论的僵局。是呀,每个人都会做梦,梦能触摸到内心的底层,所以每个人对梦的感觉,其实就代表了这个人内心的写照,当我看到这里时,感觉带领者真是下出一记妙手。果然,当大家讨论完梦境以后,就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在不经意间,讨论的话题涉及到了亲密关系、社会角色、过往创伤、自我成长、自由追求、人生意义等等。这些话题在讨论中通过倾诉、辩论、安慰和认同中反复进行思考与深入,再思考再深入,逐渐挖掘出每个人内心中藏匿最深的病灶。看这一段的时候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或许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只能看见伤口,我们想到的,也只是去修补伤口,但是对于伤口下的病灶,我们却难以触及甚至难以认识,因为我们害怕触碰到那里,那里埋藏着自己最脆弱的真实,是可以摧毁自己外在的内心,我们表现出来的自己可能只是一个虚假的自己,而为了维持这个虚假,我们选择遗忘这个虚假,但前行的过程中这个虚假的壳却在踉踉跄跄,摔倒,受伤,摔倒,受伤。但是当病灶被打开,当脆弱开始爆发,当崩溃即将开始,我们就像从高空坠落的小丑,恐惧与悲伤的情绪会充胀在脑海之中,随时要崩裂开来,但是在这个时候,又有了其他组员的承托,他们会安慰,会分解,也会去鼓励,让高空坠落的人不但没有四分五裂的摔在地上,反而被稳稳托起,在一瞬间我从书外感受到了书里治愈的力量。(三)融合 “一位组员谈论亲密关系中被背叛的事件时,激活了其他人在过去压抑的融合恐惧,于是小组立刻发展出彼此的镜映关系,就好像小组当下来自组员之间的特质的融合可以使小组暂时不再体会外界融合关系带来的历史性的融合恐惧与创伤。当融合这个机制开始运作时,虽然他们在彼此评价时表面上像在重新设定边界,但内在部分却在谈论自己的某些特质与对方的暗合,这种象征性的融合意味着小组正在发展更深层的任务,就像一条船正在遭遇海面上巨大的风浪,水手们虽然彼此调侃着,但心里却更加团结。”—— 李仑《忘忧十二夜》一个人的痛苦会引起其他人的共情,两个人的共情就会相互依赖,这种依赖让我看到了背后的支撑,有时候真的不能低估理解的力量,被人理解会极大的降低心理的痛苦,当时我在做选择的时候家里父母就非常的不理解,也不支持,让我没有冲破的力量而痛苦频频。但是这种理解却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或者说是极难获得的,毕竟大部人关注自己就已经竭尽全力了,哪里还有心思去理解别人。但是在这个治愈小组里却不是这样,在这个小组里所能关注的只有自己和别人,没有其他的事情了,而当其他人描述的时候,在关注自己和关注他人之间,会奇妙的发现其中的共同点,相似的经历或者情绪带来了两者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又开始带来相互的支撑,抵抗外部的困难,从而治愈开始显现。当小组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我发现之前他们在刚刚接触时的那种激烈的碰撞与交锋不见了,而是在每个人各自展现自己柔软脆弱的一面时,彼此的关系也变的柔软,但却坚固,这是朋友甚至家人的关系,我感到非常的惊讶,因为在我过往的生活中,家人之间有时都难以相处,朋友更是难得,现在能称为朋友的都寥寥,而在一个治愈团体短短几天的接触中,竟然发展出了这样的情绪,我不禁惊呼神奇,而这也是这本书的有趣之处,虽然都是故事,但故事却贴近内心与生活,同时书里又带着专业的心理知识,通过故事去感受心理,更让人感到触动与震撼。(四)后记说实话,这本书触动到了我,当我以一个读者从上向下俯视阅读这本书时,却与书中所讲的创伤、亲密、角色、孤独、人生意义等问题感受到了共鸣,不禁去进入,去思考。当我合上书本时,我发现自己已经坐在了书里,坐在了他们中间,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叙述自己故事,去看他们替自己痛苦流泪,去看他们来安慰我的心灵,在看完以后我感觉到很舒服,我感觉到自己心里某个地方,被温暖的填满。这是一个团体治愈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8的圆桌派~团体治愈的十二夜旅程

                            以前,我比较熟悉的是 1+1 式的心理咨询,读到李仑老师这本《忘忧十二夜:存在主义团体小组的故事》,我发现 1+8 式的圆桌派团体咨询原来可以碰撞如此耀眼迷人的火花,有趣又治愈。“成员们虽然成长经历不同,家庭与社会文化背景各异,可是在某些生命中的重要及转折时刻,彼此的感觉与体验是高度一致的。”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会想起日剧《LOVE SHUFFLE》里团体进行情感探索和互助的情景,人与人或疏远或靠近的张力,有时也会唤醒我们内心某种沉睡的能量。不同于戏剧对于人与人边界的大胆想象与突破,《忘忧十二夜》在呈现人与人互助场景时,既富有故事性的波澜,又具备了学术性的谨慎,并对探讨话题进行一定限度地拓宽和延展……“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我们从表达自己一个人的伤口、两个人关系的伤口,开始慢慢试着表达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伤口,似乎还有一个部分在表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伤口……”    在阅读过程中,1+8 的圆桌派,慢慢变成 1+8+n(我)的圆桌派,我们会从围观者慢慢变成参与者,唤醒自己沉睡的能量,捕捉到一些我们自己内心的疗愈之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糟糕的关系背后,藏着需要被修复的伤

                              发生在书中那八个小组成员身上的事情以及这些事件带来的各种困扰,很有代表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或者正在遭遇的事情。将自己代入到这个团体中去,思考和体会如果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和想法,从中去寻找那些看似五花八门的事件背后潜藏的东西,也许那就是解开我们自己心中困惑的钥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团体治疗的魅力

                                每个人轮流介绍自己。那么谁会体验到被控制呢?谁会体验到有依靠呢?谁会体验到被打扰呢?谁会体验到无意义呢?等等。组员此刻彼此之间的感受触角开始慢慢张开,他们有没有看见彼此、听到彼此?一部分在关系里的真实体验和来自过去经验的想象开始被唤醒,开始彼此勾兑,也就是彼此的投射和移情开始启动。这是李仑老师的新书《忘忧十二夜:存在主义团体小组的故事》中的一段话,书中以故事的形式展开,请了 8 位不同的人,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困惑,组成一个团体,进行 12 轮的团体治疗。在这个团体中,大家的关系从陌生到建立,发展,在了解别人困惑的同时,从而自己的生命也逐渐地清晰起来。他们能否重新出发?在书中你会找到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国内团体治疗小说的曙光

                                  小说只有 110 千字,每天晚上哄娃睡觉时看 15-20 分钟,半个月就能看完。但我却有 167 处划线笔记,是学习团体辅导 / 治疗很好的参考书。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那本经典的《叔本华的治疗》小说,看的很过瘾,这次终于有国内本土的团体治疗小说了,很接地气儿,有中国风,又可以普及【团体心理治疗】的概念,感觉和场景,想学习或至少到底啥是团体的伙伴,可以看看。8 个人。12 次,每周一次,每次 90 分钟。你一定会在这八个人身上找到自己不同面的影子,就好像不同时空不同阶段的自己,从 8 个面,迎面扑来。人类的潜意识是一座山峰,可以被忽略,可是,山,就在那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懂一点心理学,大有帮助

                                    以 8 人组的 12 次团体咨询案例为蓝本,既有心理学专业度,又通俗易懂,读书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随主人公们一起得到疗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借着小组和彼此坦诚的力量,这些隐隐作痛的部分终于可以浮出水面。人们在面对这些时,有时会产生一种奇怪的自我陌生感,不太确定这份隐隐作痛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一部分。有些东西好像沉在下面时还是完整的,浮出水面后却瞬间破碎了,一片一片的碎片又再次扎到了心尖上】🍀【我们在彼此的关系空间里越来越多地发现那些令人难以面对却并不陌生的东西是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的。】🍀【我们不是一无所有,我们还有痛苦,还有问题,还有纠结,可是如果没有痛苦,没有纠结,没有问题,就真的一无所有了。】----《忘忧十二夜》 李仑🌹刚好因为想了解得更多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无意中看到这本书,一下子吸引了我,看了就停不下来,分几次终于看完了。通过这本书第一次知道了 “团体咨询”。8+1 的团体在带领者的有意地引导,通过十二轮对话、思考、反馈、深挖和辩论,体验了他们生活的浓缩、历史的浓缩,关系的放大、情绪的放大之后,不断微调自己、看清自身问题所在,激发对自己的过去、当下及人生未来关系的思考过程。他们之间的对话逻辑感很强、咨询时间把握很精准、让人感觉是很理想化的创作小说,又有接近现实的真实感,内容和逻辑结构都很有启发意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团体中的队友们类似可以万事交心且关系纯粹的 “知心朋友” 角色,但他们规定彼此之间不能有肢体接触、团队咨询以外不能私下联系、保密协议等等限制,给团队成员之间创造了一个自由无拘束的空间,这是很重要的坦诚先决条件,没有互相的坦诚和投入,一切谈话都是零。这本书更深层次的意义、与存在主义心理学专业方面的关联等还需要再深度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书名吸引,对主人公们的经历感同身受,弄不明白心里酸酸的感觉到底是为什么,可是读完后,猛地舒了一口气。主人公们治愈了自己,而我自己,也在书中疗愈自己,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性共舞下的治愈成长

                                          带着各自困扰与心结的八个人来到为期 12 夜的心理学团队咨询的治愈之旅。- 想改善与叛逆期儿子亲子关系的蓝妈妈、- 有婚前焦虑症的韩教育、- 想通过参加团体了解人类组织发展轨迹的历史老师曹人类、- 想训练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高热忱、- 想提高管理情绪能力的自媒体文案编辑权灵感、- 想学习借鉴团体形式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管董英才、- 想变成熟的街舞老师许不知、- 想提高子女教育能力的二胎妈妈张孤独,这样个性迥异的八个人在思想碰撞下将产生怎样的火花?“我能体会大家内心的某些部分有些失控,而这个部分在过去那么多年的时光里一直让你们隐隐作痛,现在借着小组和彼此坦诚的力量,这些隐隐作痛的部分终于可以浮出水面。” 随着八人谈话的进行,小组在循序渐进地发展一种对内或对外的修复能力,在这个过程或多或少也能让身为读者的我们在每个人身上看见不同的自己,并与他们产生共鸣,放下自我防御直面曾经的困扰。书中谈论的除了八个人各自所带的问题,还有亲密关系、婚姻关系等关系的探讨,既是生活的浓缩、历史的浓缩,又是关系的放大、情绪的放大。“人类的潜意识是一座山峰,可以被忽略,可是,山,就在那里。” 也许每个人都需要忘忧十二夜,在别人身上看见熟悉的自己,在混沌与迷茫中突破潜意识,在不断整合成长中看见更深层的自己。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