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6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催化,化解掉阻力的部分

    2021.10.18 让人们做出改变,只有信任还不够。或者说你的产品做的还可以,远远不够。本书不只是商业视角,我只从商业视角去看。通常产品还不错的时候,要告诉潜在消费者为什么好?哪里好?这是初级阶段。还需要针对阻力,研究为什么不买。这本书讲的就是为什么不买的原因。如果从这个角度去问问题,其实就错了。这会让你有个错误的聚焦。想一想你可能会想到购买条件,可能会想到信任度。有钱消费的起,价格合理,并且认同产品,也有需求,就一定会买吗?看似条件都凑齐了吧。催化这个角度特别好,看看书里还说了哪些阻碍需要清除的。1. 心理抗拒。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产品是不错,但是凭什么我要听你的,你说好,我就买了。这不是简单的信任问题,纯粹就是不愿意被指挥、被说服、被操纵的逆反心理。不要替用户做选择,之前让用户有选择的权利。哪怕你用默认选项的套路,也要让客户觉得是自己要买。2. 禀赋效应与习惯。原有的产品可能不够好,但是用户使用起来有掌控感、熟悉感。就很难更换,尽管你提供的新产品会好很多。把默认选项的损失具象化,激活损失厌恶。带来改变。说说不改变会损失什么。3. 距离。你所提供的好处过于宏大或者遥远,默认人们是拒绝的。这个距离是指原有认知和你想要的新认知差距过大,比如让一个不喝酒的人喝酒。拿喝酒来说,从啤的开始劝。或者菠萝啤,或者含酒精饮料开始。接受与拒绝之间,其实有很多中间地带。逐步慢慢改变才是最快的方式。4. 不确定性。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认知。对新事物带来的结果总是不确定的。是否会符合消费者自己的认知,能带来自己想要的好处。一开始犹豫,太费脑子了,干脆维持现状不买了。应对不确定性,主要思路是试用、提前体验。甚至免费退货,来给消费者提供反悔的机会,化解掉不确定的因素。当然,你对产品得有信心,确保只要用了,就会爱上你的产品。5. 补强证据。这是个常规说服术。网红带货要优于明星带货。这不是带货水平问题,而是网红身份距离消费者更近,更有代入感。不同渠道,不同人,跟消费者有相似点的好多人都在推荐的时候,自然要买来试试看的。有个同事推荐了,过几天又有个朋友推荐了,电梯里又看见广告了。然后你就信了,觉得要买一个试试。以上算是书里我读到的干货解读。详细解释请看原书,书评总是非常粗略的。然后,总感觉缺点什么,不确定是不是全面了。这些都是产品思维中说的切换成本的问题。包含替换的财务成本、初始化学习成本、关系成本。可以从这个角度补充思考一下。其中关系成本的引申含义,可能需要特别注意。比如一个小群体里都用同一个品牌,你换掉的压力其实非常大。这就需要研究改变群体习惯的方法了。可以参考书中距离的部分,用中间态去逐步替换。好了,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如何改变群体立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长因环境而变化,因催化而加速

      读书笔记 -《催化:让一切加速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在自我认知的标准里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而不自知,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在外界变化的期待里形成随波逐流的举动而不自查,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在别人认可的文化中形成价值紊乱的思想而不自省,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在权威声音的影响下形成狭小封闭的圈子而不自悔。 我们寻求改变,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困境,我们试图逃避,却又在无形之中收获幸福。 为何改变如此抗拒,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消除改变的障碍。本书为我们梳理了影响改变的 5 个因素: 1、心理抗拒 (REACTANCE) 人们受到外部压力时,往往会反其道而行之。催化剂不会告诉,人们该做什么,或劝服他们,而会鼓励自主性,让人们自己说服自己。 2、禀赋效应 ( ENDOW MENT ) 人们已经习惯了现状,为了减轻禀赋效应,催化剂会指出不采取行动的成本,帮助人们认识到什么都不做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没有任何代价。 3、距离 ( DISTANCE ) 如果你想要达成的目标离当事人太远,他们往往会视而不见。距离太远的想法会落在他们的拒绝区,不会得到重视。催化剂会从小目标开始,帮助人们转换场地,从而缩短距离。 4、不确定性 ( UNCERTAINTY ) 怀疑的种子会减缓变革。为了不让人们按下暂停按钮,催化剂会削弱不确定性。越容易试用,越可能形成购买。 5、补强证据 ( CORROBORATING EVIDENCE ) 有些事情需要更多的证据。催化剂会寻找补强证据,利用多个信息来源帮助人们克服理解。上的问题。 因此,要想让催化剂发生作用,就需用针对抗拒的 5 个因素进行调整: 1、化解心理抗拒●鼓励自主性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对自我的掌控,不愿意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鼓励人们规划自己的路线,到达你想让他们到达的目的地。 ●为人们提供有引导性的选项当人们没有想好如何去做的时候,这时的改变就会陷入停滞,我们不妨给对方提供一份 “菜单”,让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匹配后续的行动。 ●如果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差距,要点明这一差距。 ●不要直接施加影响,而要从理解开始,找到问题的根源。先建立信任,再引发改变。 2、减轻禀赋效应●分析人们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它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 ●让人们意识到安于现状有什么隐性成本。鼓励人们要敢于破釜沉舟,让人们认识到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头了。总是躺在舒适区,机会就会失之交臂。 ●把一件事塑造成重新收复之前的损失。也许改变会失去眼前的利益,但未来的长期价值会让自己弥补之前的损失。 3、缩短距离.●避开拒绝区,从而避开确认偏见。 ●从小目标开始,学会任务分解,把改变分为几块,从小目标开始,一点点加码。 ●塑造共识,以此帮助人们转换场地,将人们拉近。 4、削弱不确定性●削弱不确定性,不让人们按下暂停按钮,降低试用的障碍。 ●提供确定性的增值项,让人们在改变的时刻中能够有确定性的反馈。 ●提供后悔的机会以减少后续摩擦。 5、寻找补强证据●分析自己面对的是垫脚石还是绊脚石,分析让人们做出改变有多大代价,风险有多高,多耗时,有多少争议。 ●提供更多的证据。 用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因此,提供多维度的信息,就能加强事件的可信度。 ●找到相似但多样的信息来源,提供更多的证据。 ●适时集中资源,确保人们在短期内从多个来源那里听到同样的信息。要想引发大范围的改变,分析应使用花洒策略还是消防水带策略,应该集中还是分散稀缺资源。 改变他人绝不是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帮助其认识改变的价值,改变他人绝不是苦心孤诣的指导,而是认清其维持现状的损失,改变他人绝不是一厢情愿的行动,而是建立其互助共赢的信任,改变他人绝不是一劳永逸的投入,而是消除其持续奔跑的障碍。—— 不要加大说服或推动的力度,而是学会通过扮演催化剂的角色,通过消除障碍来帮助别人实现改变。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找到改变的障碍并消除之

        《催化》一书可以帮我们找到阻碍改变的因素,并消除障碍。有时,改变并不需要更大的马力,只需要我们松开手刹。通过对心理抗拒、禀赋效应、距离、不确定性及补强证据等 5 个方面问题的剖析,既可以让我们自己成为 “催化剂”,也可以避免被别人给 “催化” 了。抄录引言中的总结如下:本书将教你如何成为 “催化剂”,即如何成为催生改变的人。如果归纳一下,那就是催化剂可以化解心理抗拒(Reactance),减轻禀赋效应(Endowment),缩短距离(Distance),削弱不确定性(Uncertainty),并寻找补强证据(CorroboratingEvidence)。它们的英文首字母合在一起,就组成了 “REDUCE” 一词,即 “减少”,也可理解为 “消除”。能够引发改变的伟大人物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会通过努力消除(减少)障碍来改变人们的想法,并引发行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怎么用这些方法改变自己对跑步的想法的。我曾经试过各种以 “推动” 为核心的方式,劝自己跑步,但都无疾而终。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成功在一周之内跑步了三次。我的主要障碍是心理抗拒和要求太高。过去,我会给自己下指令,每周必须有三天都跑步,现在你我都知道,这会引发心理抗拒,我还会把目标定得比较高,既然跑了,那每次至少都要跑 5 公里。在实验阶段,我给自己提供了菜单,是每周一、三、五跑,还是每周二、四、六跑?到了该跑步的那天,我还会继续提供菜单,是做无氧运动还是去跑步?这样就能确保运动目标不会无疾而终。跑步时,我用了书里 “从小目标开始” 这个方法,先从跑 10 分钟开始,结果每次都能跑满 5 公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值得看

            如何打动他人,具体分析决策,解读公司政策思考背後的逻辑,知道用户需求以及潜在的消费动机,透过体察本书的案例,比较各国语言的魅力,快速抓住新时代的要件,产业发展的趋势跟消费者喜好的变动,新旧时代有既相似又分歧的癖好,将此一一呈现出来,企业在服务端跟产品能提供更针对性的服务,升级价值,提升未来发展的广度跟竞争优势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心办坏事”vs“偏方治大病”

              一本关于 “如何聪明地影响他人” 的书。如果你的角色需要别人接纳你的建议、甚至做出改变,那你肯定觉得这很不容易。无论要控制自己体重、劝好友戒烟、或者避免儿童 “吃汰渍洗衣球”,常见的困境都是类似的 ——“道理我都懂,但还是过不好一生”。乔纳伯杰觉得问题不在于对方不给力,也不是你油门踩得不够,而是经常忘记 “松开手刹”。(书中给 “推动者” 提示了 5 个常见的 “手刹”:1. 抗拒心理、2. 禀赋效应、3. 步子太大、4. 不确定性,5. 证据错配)如何 “松开手刹 "?书中的建议可以总结为 2 种策略:策略 1:用内在激励替代外部激励。比如,把建议和劝诫改为倾听和提问类 —— 似 “以大致胜” 里总结 trump 的 “先共情、再引领” 策略,成为 “自己人” 后提供对方忽视的信息,等对方自己完成转变 —— 总之,不要用自己的答案偷走别人的问题。策略 2:选择有利于转变信息框架。比如,直播带货让用户忘掉 “商品是否靠谱” 的考量,转而担心 “错失现场拔草机会”—— 毕竟一个人的 “安利” 可能是个人偏好,一群人下单就成了派对狂欢;再如,uber 先做豪华车、滴滴先做出租车,都是从公众容易接纳的领域先实现突破。书名 “催化” 算诠释 “偏方治大病”—— 催化剂不会改变化学反应需要的动力,而是降低反应发生的门槛。延展阅读:乔纳伯杰前两本书是 “疯传” 和 “传染”,分别关注什么样的信息容易在群体中传播、个体为何有时从众有时逃离,详细阐述了 “催化” 种的 2 种策略。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改变他人的想法,从而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有启发 7 句话 1. 从众心理和对群体内部和谐的渴望会导致糟糕的群体决策 2. 人们在乎的不光是其他人在做什么抑或其他人是怎样做的,他们还在乎这些其他人是谁 3. 任何人都能买一块显示时间的手表,但真正有眼光的顾客才会购买不显示时间的手表 4. 通过生产和销售假冒商品,盗版行为加快了时尚品的过时速度 5. 熟悉感和新鲜感的完美结合能够驱动事物流行开来 6. 人们往往低估了他人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且事实足以证明 7. 退出则变成了一种巧妙的防御机制,人们可以借此避免失败。退出能够让我们保住我们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即使如果我们继续努力,兴许会变得更成功重点整理 1. 如果某人的行为举止与我们一样或者很像的话,我们会觉得彼此间有共同点或者属于同一类人 2. 知道别人喜欢某种事物也会让人们对其做出无理由的假定 3. 群体决策通常会受到所谓的 “群体思维” 的困扰,即从众心理和对群体内部和谐的渴望会导致糟糕的群体决策 4. 在 “逆反效应” 所描述的情形中,一个人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与市场需求成反比。拥有或使用某种东西的人越多,人们购买或使用该事物的兴趣越低 5. 有了资源当然就可以进行选择。当你有钱或者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中时,你可以让自己追求有别于他人,并通过自身选择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你没有资源,或者你生活的环境不足以支撑你的每个选择,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诉求时就会束手束脚 6. 社会影响的存在既会让我们相同也会让我们不同,既让我们模仿别人,也让我们有别于他人。我们何时会选择前者,何时又会选择后者呢?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别人” 是谁 7. 群体支持信息并非简单地让人们的态度有所偏移,而会让人们的态度彻底地改变 8. 在政治观点方面,政党比政策本身的影响力更大 9. 人们在乎的不光是其他人在做什么抑或其他人是怎样做的,他们还在乎这些其他人是谁 10. 伊凡・阿尔帕:任何人都能买一块显示时间的手表,但真正有眼光的顾客才会购买不显示时间的手表 11. 财富是私有的,只有你(或许还有你的配偶)知道你的银行账户上有多少钱,但地位却是社会给予的,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你,你能否得到同伴的尊重 12. 能被人看到的信号很容易被识别 13. 通过生产和销售假冒商品,盗版行为加快了时尚品的过时速度 14. 看到某种事物的次数越多,对类似事物的喜爱程度也就越高 15. 温情效应不仅会影响此前我们曾经见过的那些事物,还会扩展到那些与我们此前见过或听过的事物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事物上 16. 虽然重复以前的事情会让生活变得很轻松,但明显绝大多数人都讨厌这种枯燥的生活方式 17. 熟悉感固然很好,但人们同时还会追求新鲜感。人类本身就有寻求刺激的天性:寻求新鲜、独创或此前从未经历过的事物 18. 熟悉感和新鲜感的完美结合能够驱动事物流行开来 19. 音乐、时尚和其他领域的流行事物通常都会落入 “金发姑娘效应” 的作用范围。流行事物通常会与当前存在的事物足够相似,这可以激发人们的熟悉感温情效应,同时,流行事物还有足够的新鲜感,至少看上去是全新的而非过去某种事物的衍生品。熟悉感能够对事物流行与否产生影响,因为人们喜欢对新鲜事物的熟悉感 20. 通过巧妙的设计让渐进型创新显得更具创新性 21. 人们从来都不会单纯地评估技术,设计和技术综合在一起影响了消费者的产品感知。如果能让创新产品的差异化恰到好处,这种综合效果将是最好的 22. 他人在场有助于提高人们在简单、熟悉的任务上的表现(比如涉及速度和准确性的任务),但会让人们在不熟悉、较困难的任务上表现更差 23. 人们往往低估了他人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且事实足以证明 24. 远远落后于他人并不是人们选择放弃的唯一原因,是否放弃还取决于起初人们期望与他人相比做出什么样的表现 25. 退出则变成了一种巧妙的防御机制,人们可以借此避免失败。退出能够让我们保住我们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即使如果我们继续努力,兴许会变得更成功 26. 同伴也可以激励人们加倍努力。自己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时,遇到点困难就很容易懈怠,但如果有同伴一起参与的话,我们就不容易放弃 27. 不要和能力远在你之上的那些人直接进行对比,会让自己觉得能力欠缺太多,而最终选择放弃。你最好选个比自己略好或略差的人。如果对方略好的话,会让你更加努力;如果对方略差,至少会让我们自我感觉很好 28. 生活地域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我们试着松开手刹

                  当我们踩下油门时,如果汽车一动不动,该做的事往往不是继续大力踩油门,而是松开手刹。“持续不断地用同样的方法做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这就是荒谬。” 这段话传说是爱因斯坦说的,但是好像已经证伪。谁说的可能没有那么重要,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科学研究需要探索精神和创新,人际交往其实更是,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熟悉的逻辑和方法,去推动人们改变,因为从小时候开始,大人们也是这样对我们的,这就是习以为常。但是结果往往不好,所以才有了那么多不如意的人和事。《催化》一书将改变未能如期实现的原因归结为五大障碍,分别是心理抗拒、禀赋效应、距离、不确定性和补强证据,并分别给出了解决方案。而丰富的案例既让这本书极为易读,又提供了实践的参考和证据。畅销书《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B. 西奥迪尼评价此书 “乔纳・伯杰告诉我们,催生改变的有效途径是消除障碍。所有的沟通者都能从中受益。” 对这个观点,我特别同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学上化学课,老师讲解催化反应,指出催化剂之所以能加速反应的进行,关键在于降低了反应的化学势能。那么这个化学知识点,对于我们不从事化学工作的人有什么启发呢?还真有人从中得到了启发,这就是本书作者乔纳。伯杰。他认为,人们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时,要做的不是推动,而是成为催化剂,消除或者减少对方面临的障碍,让一切加速改变。他把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得来的 “催化” 方法,写成了这本书,副标题是让一切加速改变。书中总结了让人难以改变的五个常见障碍,它们分别是:心理抗拒、禀赋效应、距离、不确定性和补强证据。比如,心理抗拒简单来说,就是越不让你干什么,你就越想干什么。这是因为当我们的自主性受到限制时,我们会产生沮丧情绪,并且还想还击,重新获得掌控权。生活中,很多家长对此深有感触。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疯来疯去,你越不许他们这么做,他们跑得更欢,叫得更狠。针对心理抗拒,作者提到一种方法,就是 “提问而不是告诉”,比如,供两个以上的选项,让人们进行选择,这是一种鼓励自主性的方法。类似的方法与案例,书中还有很多,如果你也想学会这种高效的说服方式,不妨去读一读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推动人们改变的关键,不是增加推力,而是帮他们消除或减少障碍。2. 阻拦人们做出改变的 5 个关键障碍是,心理抗拒,禀赋效应,距离,不确定性和补强证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行为设计学的必读佳作

                        这本书更像是《助推》的加强版,属《瞬变》的姐妹篇,着重讲如何减少行为阻力这个侧面。核心概念是"放下手刹",讲解了 5 种阻力来源,配合催化剂 “REDUCE” 口诀:化解心理抗拒(Reactance)减轻禀赋效应(Endowment)缩短距离(Distance)削弱不确定性(Uncertainty)寻找补强证据(Corroborating Evidence)。对了,本书的附录也是亮点,值得细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今天这本书谈不上好坏,他更多的是一本技法书,按照西方思维办事的技法书。这样的书和以前读过的《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影响力法则:简单到不会失败的非暴力沟通技巧》是同一类书籍。这类书籍用罗胖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个套路他人技术的结合。你不能说阅读这样的书没有营养,但是单纯的这样通读一遍,确实用处也不大。他们更像是一种工具书。当你准备写一篇文章,做一场演讲,制作一条广告,主持一个活动,销售一个产品,说服一个目标客户时,这些书就相当于锦囊集合。你可以从里面挑取出可能有用的一个办法,即知道他背后产生作用的原理,又可以激发你的创意,想出一些好的方法,从而顺利的把事情办成。而对这样的书,我通读的目的,就是想在自己脑中的书房里,给他们留出一小块区域,当我想要做上述的那些事时,我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切实有效的答案。当然,如果你有精力或者有时间,可以打开思维导图,把这样的书精读一遍,把他提到的方法总结梳理一遍,然后内化到自己的血液里。不过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当你没有用武之地时,即使系统的学习了这些技巧,也很难测试,也不知道能应用哪里。所以,还是先储备着,等遇到类似需求时,再精读。不过,如果你都没有通读一遍,你也就不知道书里讲了什么,等到用的时候,你也想不起来。而且,像我们这样的老油条,在社会上毕竟摸爬滚打时间也长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生存的一些能力。所以这些书有的时候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理论的基础,或者增加一两个可以借鉴的案例。但如果你刚进入社会,或者之前的单位都相对单纯,刚刚进入复杂的团队,还是有必要学习一下这些做人做事的套路的。不过这些书都是西方社会观念下的产物,虽然道理都是普世的道理,但是经验却不见得是普世的经验,还是要和本土结合一下的。反正开卷有益,这样的小书一两个小时也就读完了。轻松愉悦,就当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了。读读吧,没坏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无法帮别人改变,我们只能做帮ta清理路障,做催化剂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商业)社会,我们的许许多多的行为都是为了让别人改变,营销 / 销售 —— 让没有买我们产品的客户来买;商务 —— 让没有跟我们合作过的客户来与我们合作…… 但我们其实没有办法让别人改变,从道德上来也不应该去逼迫别人去改变,我们能做的是:在别人有改变欲望时,我们像化学领域的催化剂一样去助其加速。
                            化学方程式 A+B=C+D 里,我们不在左边,也不在右边,我们是等于号 = 上的催化剂。催化剂能干嘛?—— 干掉改变路上的 5 个障碍。1、化解心理抗拒 2、减轻减轻禀赋效应 3、缩短距离 4、削弱不确定性 5、寻找补强证据以我现在所做的「春藤家长」为例,我略微挑两个展开说一说。第一项的【化解心理抗拒】
                            春藤家长 APP 是来帮助家长的。去指责家长去警告家长这类方式,是否能让更多家长来使用春藤家长 APP 呢?我觉得不能,这一说就激起了家长的心理抗拒。就像我们谈到亲子沟通,家长如果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能这不能那… 肯定是错误的沟通方式。人人都需要自主权。与人对话,要想化解对方的心理抗拒,首先就要把自主权给对方。我肯定不会去用指责、警告等等方式去与家长沟通,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工具,家长需要,那我们就递到 ta 的手边。第四项的【削弱不确定性】21 年 1 月开始春藤做了一个培训认证项目:教育规划师。这是个线上(30 节课,每节 1 小时)+ 线下(2 整天集训大课)的课程学习,学完给证书。这个课程质量到底如何?潜在的报名学员,心里打鼓,不确定那就可能不选。我们削弱不确定性的方式是:开放 30 节线上课中的 3 节为试听课。第五项的【寻找补强证据】
                            继续说上面的「教育规划师」培训认证项目,因为每个月都招生,我们如何让潜在的学员觉得我们真的不错。我们就提供补强证据:学员中的家长群体、教师群体、爸爸群体学完觉得好 —— 跟春藤官方的视频号连麦。多个不同类型的教育规划师学习者来展示。教育规划师同学在线下的活动、一对一交流的记录,都属于我们的「补强证据」。这点上,主要是发挥老学员的价值。…… 这本书真的挺好的,「催化:让一切改变加速」。春藤人读完之后,肯定能让「春藤 - 教育规划(让每个孩子都能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这场改变加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控 目標 調節 創造

                              這本書對於目標有一個很獨特的定義目標 74 個當前你可以做的動作 + 1 個造神的過濾器一旦你選擇好了當前可以執行的動作自然就會把其他的雜音給排除出去聽起來設一個巡邏生活的人真的是這樣子目標就是一個最好的過濾器它可以幫助你一直聚焦在你目前所做的事情上面當然三不五時你需要找一種新的方式來坐坐跟吹或者講話就超省的都可以幫助你一直專注在你的擔憂表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催化:让一切加速改变》

                                作者想找到一种让变化更容易发生的方式,他采访了创业者、管理者、顶级销售员和公共卫生官员,了解到他们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还在很多实际项目中应用了它,再之后,就有了今天这本书。本书核心内容:第一,为什么作者认为催化比推动更能促成改变。第二,阻拦改变发生的 5 个阻碍是什么。第二,如何消除这些障碍。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时,传统的推动往往既费力又无效,在作者看来,一种更好的方式是成为催化剂,也就是要消除或减少对方面临的障碍,让一切加速改变。这本书总结了 5 个关键障碍,心理抗拒,禀赋效应,距离,不确定性,证据说服力不够强,以及消除或减轻它们的方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天读点书

                                  像是炸药中心点爆破威力大,在试图改变一个人的想法时,集中力量很有帮助,如同很多人都在异口同声地说同一件事,并且持有相同的观点或偏好,做出了相同的反应,那么你也很有可能会有同感,正如人们常说:“如果有一个人说你长了尾巴,你会大笑,认为他疯了。但是,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你长了尾巴,你就会回头去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长了尾巴。” 书里像这样的理论和案例并不新颖,好多都是耳濡目染经历过的事,只不过身在其中不知其意,但作者讲的很通俗易懂,并且在每章都会有总结,适合喜欢做笔记概述,给我的感觉是,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通过改变想法去激发行动,因为人们已经对改变自己的行为秉持着开发的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移走障碍,迎接催化让改变更容易发生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变人的想法好难好难

                                    今天上午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催化改变一个老人家的想法,初战告捷️使她愉快的自己欣然接受住进养老社区。过去老人家是非常抗拒抵触住养老社区的,每每提及此事,她坚定的说:不去。这次我们改变策略,说我们自己想未来去社区养老,你帮我们去看看,听听你的意见,你先体验体验。到了现场,陪同的工作人员也极力配合(当然,事先打了招呼)领我们参观,热情详细的介绍居住环境和条件,服务项目,娱乐设施,尤其是医疗保健措施。她参观完了,很开心😃问她喜欢吗?yes,喜欢哪种房型,说二居二室,以后你们周末来看我也方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表面

                                        论证过程支撑不起论点,例子有点儿事后诸葛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受用了

                                          我们总想去推动别人改变,无论是鼓励还是施压,但实际上如果是正向的改变,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潜在动力,我们要做的可能只是移走改变路上的障碍,这样改变会更容易发生。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