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所谓游民,就是脱离了家族秩序,又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唐代中期以后的均田制崩溃和长期战乱导致农民离开土地,于是产生了大批流民。流民中那些习惯了流浪生活,主动选择不务正业的人,也就成为 “游民”。宋代 “不抑兼并” 的土地政策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于是城市游民开始大批涌现。第二,游民中的说书艺人将游民的故事改编为话本,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为他们提供了舞台。于是游民的形象开始进入中国文学。那些本就出身游民的人物,当然是话本的主角。甚至那些和游民关系不大的人物,也被塑造为游民的励志代表。第三,中国文学中体现出游民的许多思想意识。游民的主要组织原则一是 “义气”,二是 “平等”。同时游民本能地具有对社会的反抗性,但他们大多没有什么高远的社会理想,只追求个人的出人头地。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费拉社会生存指南

      延安时期的毛主席,不远万里,托人给给在莫斯科求学毛岸英兄弟带去了几十本书。大部分都是些《三侠五义》,《三言二拍》之类的明清市井小说。一方面是这些书趣味性强,好读。另一方面,游民社会的本质藏在其中。早认识,早成才。用心良苦,期盼颇深。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们讲解了唐宋之交的游民是怎样产生的?游民的形象是怎样进入中国文学的?中国文学中具体体现了哪些游民意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永恒的话题

          对游民思想和来源进行了分析,值得一读。同意游民意识对民族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作者仿佛从书斋走出去研究流氓,总有隔靴搔痒之感,罕有畅快淋漓之快。另外,按照流民定义以及产生的状态,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岂不遍地流民?尤其是 1929 年美国经济危机遍地失业,为什么没有人乱起来?看来流民乱,关键不在流民而在乱的因素,包括思想意识,流民团体反政府观念,变泰发迹,还有统治者没有能力赈济灾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游民,不一样的视角看社会

            断断续续看书听书,花了两个多星期读完。这本书从游民的产生,游民文化的形成,游民对社会的影响,游民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全面的分析了游民这个群体。有个问题,新时代的游民这个群体怎么定义,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下会怎么发展,值得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探寻隐秘的历史角落

              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游民群体是一个隐秘的群落,它隐藏在正史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宗族社会之外,若有若无,却影响深远。要认清我们的来路和现实,游民文化不可不察。游民群体虽然与传统主流秩序和道德观相去甚远,却也蕴含了我们文明体中少有的反抗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往往在改朝换代的变革时期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是巨大的破坏力,也有难得的创造力,只要了解一下历次农民起义和民国时代,便可明白这一点。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