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20240218-20240302,三个周的时间读完这本书,还可以。这一本时间线是公元 619 年–公元 637 年 4 月,不到 20 年;是 187-194 卷,共 8 卷。唐朝初期 +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 在历史上留下光辉,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没有冤狱,或很少冤狱!仅就人性尊严的观点,中国虽有其他太平盛世,也只有贞观之治,才算是黄金时代。我们为生长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庆幸。唯一可惜的是,这个时代太短(22 年)!摘几点记录。一、学习时刻 “思危”,才能 “居安”。《中庸》把人弃恶从善的境界分为三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本性就是善;一行不善,就心中不安、不舒服,自动就纠正了,在善道上 “自动巡航”—— 就是孔子说的 “从心所欲不逾矩”:他随心所欲,都不会干坏事。学知利行呢,还是想放松自己;但是通过学习,懂得行善对自己最有利,所以能管住自己。困知勉行,是真不想行善,就想放纵自己;但是,前面有做坏事被惩罚的教训,吃一堑,长一德,知道坏事干不得,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勉强自己,强迫自己去行善。孔子鼓励说,不管你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只要你去行了,结果都一样。二、生活 1.“只求最好” 的心态是一种弊病。《论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就是说,孔子没有 “意必固我” 四大毛病,主观臆断、期必、固执、执着于自我。期必,即期待事物必然会怎样。有一颗 “期必心”,就是毛病。正确的态度是,不期必;无可无不可,见好就收。不求最好,只求最不坏。永远不要追求最好的结果,而是确保最不坏的结果。如果追求最好,就会下不保底,反而承受巨大代价,遭受巨大损失;如果确保最不坏,首先筑牢了底线,其次可能上不封顶,得到超预期的结果。2. 骗子的特点,就是话多。因为他脑子里并没有真东西,只想糊弄人,又不知道哪句话能起作用,只觉得嘴不能停。一边敷衍着一边思考下一句,往往两头 “探讨”,说一些关切或者 “善意的” 担心,但始终不说明确结论,满嘴跑火车,就是这个意思。公司会议上这种人也不少,很典型,他没有真本事,对事情没什么判断,说话只是为了塑造和维护自己的 “形象”。王世充这不单是性格,还是骗子的 “职业习惯”。(“陛下话太多而没有要领,只要说结论就可以了,何必说这么多!”)3. 一家人怎么才能和睦呢?就一个字 —— 让!只要有一个人能让,就没问题;都不让,家人就比仇人还恶!4. 温凊之礼,是孝敬父母的礼仪。《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冬天使被子温暖,夏日让室内清凉,晚间给父母道晚安,早晨起来问候安好,对父母尽心侍奉。马周要李世民陪父亲吃饭,不要自己跑得远远地去避暑,就是要他执守温凊之礼。5. 转移欲望也能成就志向。追求物质享受和欲望,不在于克制,而在于转移:转移你的注意力,转移你的舒适区,转移你的兴趣爱好。读者可代入自己,切己体察,你的志向在哪里?(我的志向在哪里,舒适区在哪里?)成功不是去做不寻常的事,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和坚持!6. 房玄龄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这是极大的美德:不嫉贤妒能,看见别人有美德、有优点、有才能,就好像自己有一样;因为他有我有,都是国家有。这就是无私无我,忠心为国。房玄龄又能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这又值得细细琢磨。不以求备取人,是看人只看他的优点,不看他的缺点。庸人之常情,是老看别人的缺点。为什么呢?潜意识里对任何人都有竞争心理,抓到他的缺点,他就不如我了,我就高尚了。读者可以代入自己,问一个问题:你对别人,是一票否决,还是一票赞同?我们从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大多数人,都是看到别人的一件不好的事,就对人一票否决。三、工作 1. 战略重心、决胜点、关键动作、时间节点 —— 这四条,无论是做什么工作、解决什么问题,都可以作为战略方法论。2. 摇摆的人最易受近亲操纵。李渊轻佻,谁做太子这样的事,他会想到就说,说完又反悔。他这种人,也是一种典型,耳朵根子软;他的立场,取决于谁最后一个给他意见。所以,无论他承诺你什么,你都不要信。他跟你说的时候是真心的,他每次也都是真心的 —— 但是他随时会变。对这样的人,跟他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就能控制他。那么就是跟他睡的人了。你不能跟他一起睡,就不能指望跟他商量任何事情。2. 给人好处不在多,而在适逢其时。韦仁寿得到多大的拥护!连死刑犯临刑前都要为他祈福!他对人民有什么恩情吗?他带领大家发展致富了吗?没有,他只是不压迫百姓,不贪赃枉法,不敲诈勒索,不欺男霸女,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官!边疆地区,往往就是这样,官逼民反;朝廷再派军队镇压,烽火连天,生灵涂炭。其实,不用派一个兵,把地方官撤换掉,换一个韦仁寿去,马上风平浪静,老百姓就过上了幸福生活。3. 不以己长格物,是不拿自己的长处去衡量他人。这对领导者尤其重要。你是领导嘛,总是你能力比下属强:然后,如果你就总是很恼火别人:“怎么连这都不会?我没教过你吗?”—— 那别人就没法干了。4. 有若无,实若虚。有学问却像没学问学问一样。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 “空杯心态”。人的品德,就像一个容器,器虚则物注,满则止。你若是 “空杯”,别人的思想智慧就能注入进来。你若 “满杯”,只有你往外溢出,别人的一点儿也注入不进去。所以,君子虽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始终关注别人懂得而自己不懂得的部分,始终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如人,所以别人也愿意教他。5. 不愿放手,迟早出问题。李世民说杨坚:“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明,是《大学》的 “明明德”,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是我心光明,是至诚无私。无私,则心如明镜,物来心照,了了分明。杨坚一肚子都是私心,他那面镜子,就布满灰尘和污垢,所以不明。那镜子不明,就 “照有不通”,照人照事,都照不清楚。照不清楚,你不管那么多事也行,他又不放心别人,事事多疑,都要自己拿主意。国家那么大,每件事情都要他定,当然就要出问题了。很多领导,国家领导也好,公司领导也好,部门领导也好,都有不放心别人的毛病。这种毛病,主要是脑子里少了一根弦,忘了一个问题:你就放心你自己吗?别人可能弄错,你就不会弄错吗?所有人的事都你亲自来弄,是错的概率大、还是对的概率大?谁做都会有错,首先要接受有错误;然后,与其自己弄错,不如让别人犯错。不要跟下属比谁英明。下属的本事,都是你的本事;下属的坏事,则是他自己的,因为你可以换掉他。6. 领导不知道下属有多怕他,下属的心情往往是:能不见面就不见面,见面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所以,跟下属谈话,一定要和颜悦色地鼓励。下属说出他的意见,不管多么不对,先找一个角度表扬、鼓励,再给予具体回应。一个原则,每次开口对下属说话,一定从表扬、鼓励开始。7. 在《十思疏》中我们要真正认识的一条最大教训,就是 “不要膨胀”,要时时刻刻挹损、克制。我们每个人都会膨胀,无一例外。因为感觉好了就要膨胀,而膨胀起来感觉更好 —— 但是,膨胀到了极点就会爆炸,就会毁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