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揭秘浪漫爱情

    《爱的终结》将现代人的感情生活最为常见的一面展现,在虚拟世界的社交网络里,性得以放飞自我,而爱则显得有些多余。然而按照《爱的艺术》给出的分析,治愈现代人的良药就隐藏着真正的爱情之中。《浪漫爱情心理学》成书虽距今有些时日,但作者的分享和思考还是值得当下的读者认真对待。在这样一本小书里,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和多年婚姻咨询的经验,为读者揭秘浪漫爱情的真实面目。1. 不受待见回顾西方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浪漫爱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受待见。对于许多人来说,爱情不仅是没有必要的存在,甚至可能变成一种罪恶。在基督教的历史上,神父和妓女有瓜葛不算什么,可要是因此从良喜结连理那就犯了大错。比这些更为过分的真实案例在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简单来说,西方的历史上长期以来是反女性主义的。这也难怪在女性主义最近刮起的风里,很多被视为老登。事实上,闭着眼睛从历史中挑选那些名人,大概率都不是无辜的。如今作为浪漫爱情归宿的婚姻则更多是政治和财产上的考量。通婚建立政治联盟,结婚对家产进行分配,这些在过去可谓是常态。作为提倡禁欲的基督教,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治愈道德堕落的良药。在作者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历史中浪漫爱情很多时候难以开花结果。其实在东方历史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于婚姻和浪漫爱情又有几人正眼相待。2. 爱情悲剧西方世界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东方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董永与七仙女、牛郎与织女等流传甚广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悲剧感人至深,不是因为其符合社会规范,反倒是因为其勇敢反抗。悲剧性的根源也在于此,我们不难发现情侣之间的承诺代表了其对现实社会的蔑视,却也明白大多和历史是相对立的。根据作者的梳理,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女性独立的基础,如今的女性主义者不能简单粗暴批评这个曾经孕育了浪漫爱情的推动者,这方面确实可以结合《我们去往何方》里上野千鹤子对于女性解放运动的介绍。得益于一次次运动和努力的结果,那些曾经的爱情悲剧不再上演,反而诞生出一段段的人间佳话。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来说,这早已变成人们走进婚姻殿堂的重要基础。说爱情,道爱情,可到底浪漫爱情该是怎么样?作者结合多年的经验和观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未必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但确实值得普通读者学习借鉴。3. 心理可见意识的难以察觉让人一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孤独的,并将进行孤独下去。我们孤独的根源来自于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浪漫爱情让情况有所改变,当然并不是彻底消除。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心理可见原理,按照他的观点,相互心理可见性的强烈体验,正是浪漫爱情的核心。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我们通过异性看见了自己。通俗一点的比喻可以说是对着他人照镜子,然而作为一个真实个体,我们自然不能一味追求两者之间的相似,还需要看到彼此之间的差异,进而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互补。相互看见、相互唤醒、相互馈赠,这让两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愈加深入。当然,在本书中所默认的是异性恋婚姻一夫一妻制,掌握其中的精髓道理在其他关系中一样适用。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理解,渴望被重视,这些基本需求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需要被正确对待,而非进行所谓的压抑和打压。这是很多关系中都需要去注意的。4. 良好沟通正如我在阅读和思考婚姻爱情相关话题得出的观点一样,在两人的关系中良好沟通的重要性再怎么提都不过分。在本书中作者更是花费不少篇幅来帮助读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沟通是发生在真实个体之间的,诚实的沟通则建立在我们是否有意愿和勇气做自己。表达内心的真实需求是必要的,可要是遇到那些不好说出口的往往意味着真正的挑战才开始。展示自己也意味着将弱点和痛苦展现给对方看。本书作者在失去了多年的爱人之后就可以向新伴侣坦然相告,不过现实中这样的可以说少之又少。以作者接受的咨询来说,很多人仍受失败沟通的困扰。诚实和勇气有助于浪漫爱情的发展,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克服不诚实和怯懦的弱点。作者的建议仅供参考,面对具体情况若自身难以解决,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就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能献给所爱之人的最伟大礼物就是倾听。如此简单的道理不少人就是难以做到,往往由此导致在双方的沟通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失败。5. 全面承诺对于有些人来说婚姻可能是法律意义上的,可要是没有那一张纸,婚姻到底是什么?更何况其所能带来的约束也远没有想象中的强大,甭说管不了出轨,连财产都未必妥善处理。在作者看来,婚姻的本质在于全面承诺。这就是说相比于法律上的承认和世俗社会的礼仪,心理上对所爱之人进行全面承诺更为重要。由此观之,显然现实中的婚姻也好,爱情也罢,很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在离婚率高发的时代,人们很容易用时间上的数量来衡量从而忽视了质量。其实离婚和结婚一样很正常,在现代社会只要双方愿意都拥有自由结合和分开的权利。有些是因为情感发生变化,有些则是成长步伐不一致。总之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些会成为现实婚姻的阻碍,然而在有些人的婚姻里这些充其量只是挑战。在变化的世界里婚姻和爱情也会随机应变。理论上来说浪漫爱情和婚姻是两个成熟个体之间参与的长期全面游戏。可要是按照书中的比对,大多数人很明显会存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不正视,甚至是刻意隐瞒。6. 写在最后作者在书中所列举的知识点通俗易懂,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确实容易上手。可是知易行难,想要真正知行合一,恐怕在践行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勇气。在堡垒里谈恋爱自然是没法收获浪漫爱情的。正如《爱的艺术》所说爱直至成伤。或许智者不入爱河,可总有勇者前赴后继,问题是你有哪个勇气么?对的人是一个错误的假设,事实上谁也无法事先预知。浪漫爱情和婚姻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冒险,没有人能保证你不受伤害,也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娇惯的心灵》里直升机父母的全方位照看让温室里花朵都很难健康成长,更别提在爱情的游戏里进行冒险。勇往直前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还是一个足够成熟强大的自我。一个人若连自己都不会爱,更别指望其去爱他人。我们可以在纸上谈兵,在他人的案例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一旦落到自己身上又会如何呢?对此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为什么需要爱情

      我们需要伴侣,需要有人分享我们的价值观、感情、兴趣和目标;需要有人分担生活的重负和喜悦。我们需要去爱:以使相爱成为可能的独特方式,去练习我们的情感能力。我们需要发现值得钦佩的人,让我们感到鼓舞和兴奋的人,我们可以把精力投放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被爱:被重视、被关心、被培育。我们需要心理可见性(这一点我会在本书中详细讨论),以便在与我们有重要关系的人的反应中看清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一面心理镜子,这是浪漫爱情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需要美满的性生活,需要对方作为性满足的来源。我们需要一个情感支持系统;需要至少还有一个人真心地为我们的幸福而努力;需要一个情感同盟者,这个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是可以信赖的。我们需要自我觉察和自我发现;需要不断地、比较自然地与另一个人亲近和对抗,在此过程中扩展与自我的联结。我们需要充分体验作为男人或作为女人的自己:以只有浪漫爱情才能实现的方式去探索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潜能。我们需要分享活着的兴奋,需要享受另一个人的兴奋,并从中得到滋养。我把这些称为 “需求”,不是因为没有这些需求我们就会死,而是因为有了这些需求我们可以在世上生活得更好。这些需求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有其存在价值。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小时候喜欢浪漫主义文学,长大后渴望浪漫爱情,现在不憧憬浪漫了,只喜欢做插花、扫街、游山玩水这类浪漫的事!结合本书,对 “浪漫” 做一个新的理解:将理性和激情组建成日常价值观,在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将其作为决定性因素,在理解 “浪漫” 的过程中让自己成为一个浪漫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的感觉爱情原来这么清晰,成人的世界连爱情都是理论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