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书海神游
偶尔翻开熊逸老师的早年作品,想起和菜头说起早期在互联网上应该都还是在码字和阅读的时候,图片和视频还没有空间,网络上互相炫技,就是比谁看的书多,某人一句不经意的名家名句引用,知道的会心一笑,不知道的马上回去暗暗补课,想到我 80 年上大学,整个社会没多少书(社科类),去图书馆居然是按照字母顺序阅读。有耐心读完《鲁迅全集》,77 级的辅导员有通读马列全集的。当年真是物质和精神贫乏的时代。最近 chatGPT 爆火全网,和菜头们的搜索引擎大法很快就会让位给 AI 助手,比拼的不再是信息是否知晓,用典是否正确,而是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办。过去传统的中国师长耻于认错或改变固有观念,农业社会是固定模式,生存依靠经验积累,眼光是向后的,而现代工业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要向孩子学习,就是可以随时更正自己的观念,愿意听取不同意见,也不想去改变别人的想法,对过往是否正确的争论都是无聊的,因为每一个行业都已经细分由专家 + AI 辅助进行分析,我们需要的是决策未来的方向。我购买了熊逸老师所有的课程,尤其是最近对《资治通鉴》的解读通讲,属于有温度很人格化的伴读,熊老师回归到读书人最舒服的位置。网络传言:苏缨 = 毛晓雯 = 程雨城 = 李立玮 = 熊逸,不知真假,下次问问 chatGPT。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7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熊逸,应该从这一本开始老实说,我读熊逸老师的书完全是某位熊逸老师铁粉儿的 “精心策划”,毕竟我绝对算不上熊逸老师定义的 “读书人”,这一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不是他再三推荐,我恐怕是没有勇气把熊逸老师的书拿起来读的。这位同学先是给我邮寄了我一本《正义从哪里来》(罗辑思维版,据说目前已绝版),并委婉地提出希望我在看完之后能跟他交流下心得体会。然而,那本书对于我这种哲学半文盲来说,读起来实在有些困难,也就读懂了全书三分之一的内容吧,但我还是尽力写了一段读后感给他😂。我猜测他担心我没有 “入坑”,又隆重向我推荐了这本《纸上卧游记》,并再三保证这本书篇幅很小,也更好读。于是,我又鼓起了勇气,读完了这本小书。嗯,他没有骗我😊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读熊逸,应该从这一本开始。理由如下:一、本书有助于你勾勒出熊逸老师的画像 众所周知,熊逸老师非常地神秘。他写的作品都是以笔名发表,很多个笔名,这些笔名男女老少都有,彼此之间还沾亲带故,很少有人知道熊逸老师的真实身份。很难想象在资讯大爆炸的今天,想找到一张熊逸老师的照片居然也是极为困难的。在熊逸老师隐姓埋名的情况下,我们要如何勾勒出熊逸老师的画像呢?我觉得我们应当(也只能)从他的作品中去找线索了。如果你仔细阅读本书的 “序言” 和 “缘起” 部分,应该就能对熊逸老师有个粗浅的了解,当然,前提书中的记载属实的话。此外,我们也可以从本书的文字中对熊逸老师的性格略窥一二。根据熊逸老师在书中自己的说法,他属于那种智商高、情商低,心直口快的人,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把人怼得哑口无言,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他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我要承认,在读这本书的某个瞬间,熊逸老师让我想起了《生活大爆炸》里的 Sheldon。当然,熊逸老师并不以此为乐,我理解,他只是说出了他认为的 “真相” 而已,他也认为人们理所当然地应当知道 “真相”,但 “真相” 从来就不是一件特别让人容易接受的事情。二、熊逸老师眼中的读书人我以前很少读书,就算读书,绝大部分也是法律专业的书籍,最多只能算是工具书。我真正开始读书恐怕还是要从成为得到的用户开始,开了电子书的会员后看得慢慢多了些,可能是怕浪费了自己充的会员🌚。熊逸老师眼中的读书人,是指那些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趣味,并把阅读仅仅当作一种趣味的人。阅读对他们而言是毫无功利性的,也就是说,书籍就是目的本身,而不是某种提升或装饰自己的工具。好吧,看过熊逸老师对读书人的定义之后,我更加坚信自己配不上 “读书人” 这三个字了。三、熊逸老师的读书方法以及对待书籍的态度我看熊逸老师的书或听他的课总会 “一惊一乍”:这个成语的出处原来在这啊?什么?这个观点居然是错的…… 我以前看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没办法,我这是吃了读书少的亏。如果你想知道熊逸老师是怎么读书的以及熊逸老师眼中的好书是什么样子的,这本书里可能会有你想要的答案。熊逸老师在本书中试图用 “读书人没有一个是正常的” 和 “越读书,越落后” 这两个反直觉的观点告诉读者应该怎样读书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市场上的畅销书。基于上述理由,如果你想读熊逸老师的书,我个人觉得这一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后,留给你一个问题:熊逸老师说,有些人读书是希望让书里的话印证自己早已形成的观点,还有些人是希望简单地接受一种灌输,另有一种人喜欢欣赏观点与观点的交锋,从来不着急下什么结论。所以,你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呢?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6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知识就在那里,看高手如何内化成自己的要理解熊逸,这本书很重要。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践行这种生活方式的人,现在貌似很多。但真正能称得上 “秀”“才” 的人,按高标准严要求,是很少的。而能像熊逸这样不但知中外,又能通古今的秀才,就更少了。得到平台上的几大隐士,熊逸是唯一一个到目前还保持神秘的。读此书,起初感觉轻松的行文像普通的网络小说,但当卧游计划真正启动时,那一股墨香就铺面而来,与之相伴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熊逸读书从不拘于窠臼,旁征博引是他的拿手好戏,你能感受到那是一种在博观约取基础上的厚积薄发。此书适合闲时翻翻,也适合快速刷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果你读过这本书还愿继续做读书人,请收下我最真挚的敬意本书作者熊逸是广受到友喜爱的老师,不必赘述。我也是熊逸的铁粉,铁到不仅攒齐了罗辑思维定制版的熊逸著作,罗辑思维没出版的也都买了,甚至他用 “苏缨”“程雨城” 笔名写的我也要都看完了。本书最早一版用的笔名便是 “程雨城”。我正是看完本书才打心眼里下决心要读遍他所有的书。作为荐书团菜鸟,我原不该 “谬赞” 某本书当得起 “五星”,但我认为这本书符合《得到》“用生命推荐” 标准,值得每个人,至少是每位读书人看看。如果有人和我说他读过很多艰深的书,上到四书五经,远到西方哲学,近到《资本论》...... 我最多夸赞他是一位优秀的大学生;如果你读过《纸上卧游记》还愿意继续做读书人,请收下我最真挚的敬意。“居一隅陋室神游天地;卧一方书斋纵观古今。” 灯下闲读,神游天地,这是件雅致得近乎浪漫的事,然而,除了浪漫,读书还有什么用呢?熊逸在本书论证了 “读书无用”,不仅无用,还会阻碍你成功。熊老师论证极为精彩,建议大家通过原书细细品味,个人总结主要论点就是,“一个看透世界的读书人不想成功”,引用一句得到名言:“悲观的人正确,乐观的人成功。” 只有笃信鸡汤,毫不顾忌,拥有迷之自信的人才会 “成功”;天天读书,知道宇宙都终将走向毁灭,怎么会有动力扶摇直上九万里?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文字、深邃的观点,真值得大家静下来在书斋读读。相信你看本书时会有 “说破英雄惊煞人” 的感叹。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书人从来不觉得读书有什么可炫耀的跟着熊逸老师,从文字里观天下,是一件舒服惬意的事情。停停顿顿,忽快忽慢,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看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熊逸老师说,读书而不落后是很困难的。我觉得就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是否有益的东西才是美妙的。其实现实本就不是会在纸上得天下,手机屏上失天下的。阅读,运动,游戏,购物,短视频,把时间用在这些东西上面本来没有区别,没有哪一件事能真正让人有绝对的收获,但我拥有选择、尝试和改变自己的自由,花花世界不去探险一番岂不可惜?感受,创造就是生命活力。阅读世界,继续遨游之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后感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读书人都不是正常人,因为普通人追求确定性的生活,标准的答案,而真正的读书人则探求事情的真相,而真相在不断增加的证据面前,会被持续的推翻并重组,因而没有完全固定的答案,也就没有确定性的生活。这种道路对于普通人是很难受的,因为需要不断否认自己,走一条否认之否认的道路。但读书人从来就不是为容易而生,而是深深为强烈的好奇所吸引。支撑读书人前进的动力是探索未知而带来的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战胜功利来所带来的实用性,但实用又是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于是,活在社会当中的读书人总会显得格格不入。我想,保持与社会的若即若离的状态,也许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最佳方式了。在这种状态下,读书人能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而又不与社会完全隔离。但是,读书人恐怕不容易活在这样的世界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书101,看你pick哪一本~(关于本书中提及书籍的简单统计)以下作者、书籍以出场顺序排序
备注:只要提及就会统计,作者对以下出场内容并非都是推荐,我能看出作者的态度是不推荐的书会在后侧标注。
手动统计,可能存在疏漏,敬请指正。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画)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顾城的诗
庄子《庄子》
宣颖《南华经解》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伊拉斯谟《愚人颂》
曹雪芹《红楼梦》
罗素《西方哲学史》
钱钟书《管锥篇》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阮元《十三经注疏》
雨果《悲惨世界》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
福柯《疯癫与文明》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
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
柏拉图《理想图》
荷马《伊利亚特》
荷马《奥赛德》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老子《老子》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评魏特夫 <东方专制主义>》
萨缪尔森《经济学》
加尔布雷斯《丰裕社会》
德尼・维拉斯《塞瓦兰人的历史》
《鲁滨逊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
桑德尔《公正》
《国语・鲁语下》
《孟子》
《淮南子・道应训》
《致加西亚的信》(不推荐)
《没有任何借口》(不推荐)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
《不抱怨的世界》(不推荐)
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
朱熹《论语集注》
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
叶威廉《道教美学与西方文化》
苏轼《上梅直讲书》
《苏轼文集》
《古文观止》
邵康节《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冈仓天心《茶之书》
南卓《羯鼓录》
薄田泣堇《待花之心》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
马斯克・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论语》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拉斯达尔《中世纪的欧洲》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叶秀山《西方哲学史》
《左传》
吕祖谦《东莱博议》
熊逸《春秋大义 2:隐公元年》
《斐多篇》
袁了凡《了凡四训》
《明史》
《周公解梦》
《推背图》
《世说新语》
王夫之《读通鉴论》
约翰・班杨《天路历程》
《聊斋志异》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
《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
《淮南子》
《烈女传》
《史记・孔子世家》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艾兹拉・庞德《中国》
王佐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
都德《最后一课》
伏尔泰《哲学词典》
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
《圣经》
塔利《讲演集》
克罗齐《美学原理》
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
培根《新工具》
钱钟书《宋诗选注》
钱钟书《围城》
钱穆《国史大纲》
钱穆《论语新解》
《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不推荐)
《汉书・儒林传》
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
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
达尔文《物种起源》
S.E. 泰勒《社会心理学》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道德经》
艾伦・霍布森《睡眠》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形散神不散——一本来自作家内心深处的独白熊逸老师的这本小书,得益于得到朋友的推荐,看完以后大为过瘾。
熊逸老师的文字永远是那么地有魅力,还总让人醍醐灌顶。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在想,世上有熊逸老师这类人,真是稀缺宝贝啊。看着熊逸老师在书中自嘲的口吻,还挺让人心疼的,唯愿世间给这类人再多一些容纳之地。
熊逸老师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他的知识渊博性,犹如汪洋大海绵绵不绝。其批驳起别人观点,旁征博引,让人读起来快感十足。
强烈推荐你读一下这本书,你不会上当,也不会受骗。当然,如果你读了,思考了,还是无法接受熊逸老师的话,那也无甚妨碍,读书嘛,只要开卷,必然有启发,接不接受倒在其次。
欢迎你来试试读一下熊逸老师的文字?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少一些解构,多一些建立(《纸上卧游记》读书笔记)最初接触熊逸老师的文字,还是他的书院产品。在那个音频课里,熊逸老师把那些难啃的人类文明的经典,拆解糅合了以后,把里面的精髓讲给我们听。说实话,我是从熊逸老师才知道了霍布斯、利维坦、马基雅维利等等一大堆我以前根本就不知道的东西。说熊逸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也不为过,至少是他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有机会能够偷偷瞥上一眼人类文明宝库里这些闪亮的瑰宝,并重新建立对人类这一个奇怪物种的认知。对于熊老师,我是真心的佩服的。别的不说,单拿他把读书这件事当作一个纯粹的喜好,这已经足够让人钦佩了。说实在的,读书真的是一件反人性的事,先得认识那么多字不说,还得有起码的阅读能力,能把这些字排在一起的意思读出来。到熊老师这样,不只能读出书里面的意思,还能读书梳理没写的东西的意思来,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真的是可望不可及,唯有膜拜而已了。看看下面这些话:“多读书有一个‘心灵鸡汤式’的好处,那就是让你更容易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拒绝‘苟日新,日日新’的成长方式。”“读书,节奏的自主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你会是作者的伙伴、合作者,在他留给你的充足的想象空间里完成对作品的另一半创作。”“ 如果我们可以把时间当作货币的话,那么书籍才是最大的奢侈品。” 不得不承认的,这些话,也只有是读书读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毕竟人家已经走过的路,这是那时间和身体换来的,没什么可质疑的。我喜欢这种读书的态度,毕竟,读书本就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没有必要把读书当做一个多么高尚的事情,也没有必要把读书这件事搞的十分悲壮,喜欢就多读一些,不喜欢就扔下,去找点有趣的来读。读书总归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这种发现是和书里的另外一个灵魂的碰撞,是一个和未知的自己不期而遇的巧合。这是一种美妙的事情,当你在这个过程中间突然发现了一个未曾有过的自己的时候,你会获得那种极度的满足感。只是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少会有一些卑微感。这种卑微感就像一只蚂蚁看着自己苦心建起来的蚁穴,被一个人一脚踩成了废墟,只是又没有办法去申诉和抱怨,因为这只蚂蚁不是被冒犯,因为人根本就不在意这件事情,人家只不过是在走路而已。书里说,那些所谓在旅行的人 “稀里糊涂地突发奇想而外出,闹闹嚷嚷拥向外国旅游,因为出国旅游之方便,与上影院、翻杂志并无多大差别。这样的人从未真正脱离过他们因循守旧的无知觉的路子,也从未到过任何新的地方。” 说普通人 “有严密思辨能力的人实在太少了,大多数人不仅思维混乱,而且罕有开放的心胸,他们捍卫自己的观点如同一个愚昧而虔敬的信徒在誓死捍卫神圣的信仰,哪怕那其实只是一个小小不言的问题。” 好吧,我或许确实就属于这些没能开放,纠结在这个小小不言的问题上的人。只不过,普通人就是普通人,我们站在这里、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已经拼尽了全力,还能怎么样呢。万 sir 说:“熊逸老师是我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善于解构各种经典的。解构的意思就是他不但精通经典,而且他熟悉古往今来各路人物对经典的解读,然后他会提出一个自己的解读 —— 而他自己的那个解读,往往会把经典所有的光环全都破掉,告诉你这东西其实没有任何神秘之处,它就是当时时代的一个产物,充满了局限性,你就当它是个文化风俗就行。” 这本书实在是有太多这样的解构,这种解构看起来很爽,因为他告诉了我们,原来我们以为的并不像我们以为的样子,所有的这些都是人为的构建,所以没有那么坚不可摧,只要你想也能打破这些以为的束缚。这种解构也让人看完了很慌,如果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解构的话,那我们之前建立的这些所谓的价值、结构、理解,还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这件事,对一个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熊老师说:“读书人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逻辑洁癖,对理性的真实倾注了太多的注意力,以至于忽略了感性的真实,这实在是一个很招人讨厌的毛病”。我想,这或许是熊老师这样的高人才能有的吧。就像熊老师说,理性的传统是学习得到的。说实在的,这样的学习可不是一般人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否则也不需要那么多专业的人来做这些学问上的工作了。只是,我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是,理性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我们来寻求知识,然后好好做事的工具。如果把理性当成价值,当成唯一的追求,不能说这种追求有什么不对,只是这样确实没有办法做好事情。毕竟,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讲逻辑的,混沌是常态。我总以为人是这个混沌的世界产生的一种秩序假象,因为有了人,秩序才有意义,没有人,这种所谓的秩序又有什么所谓呢。记得前两天听到过一种说法,就是当今的物理推到极限的时候,和玄学差不多。因为当今物理的许多设定是建立在假想之上的,如果这种以为的前提不成立,那这个世界就会是完全另外一种解释。这种解释重不重要?重要!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跟本没有那个能力来处理这种不确定的混沌,我们要的不过是身边的一点点确定性,好让自己能够看似安稳地走完这一生,如此也就够了。既然要做事,总归还是要做,非要所有都清楚了才做,那也就是没有事了。都想清楚了的,也就不是事儿了。可能,熊老师就是都想清楚了吧,所以他不在乎事儿。只是我做不到。这是能力上的差距,是一种无可奈何选择,然而,这也是一种选择吧。至于真理,我不以为有唯一的、一成不变的真理。这个世界是混沌的,从这里生出来的人,能真理到哪去。“我们人类也总是在以服饰、谈吐等外在形式来构筑我们的伪装,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骗就骗吧,能骗几千年的,不也就成了一部分 “真理” 了嘛。或许这就是熊老师说的: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种贵族化的思辨哲学传统,凡事不爱刨根问底,只是教你去 “悟”。也有可能是中国人早就明白了,刨根问底也问不明白,那就好好做事,至于怎么做,“悟” 吧,别人告诉你的,都未必是真的,只有你自己的才是真的。“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熊逸大大:食品安全员精神食粮,也需要食品安全监管。熊逸大大,就是这样低调的高手,慈眉善目的扫地僧(他说自己不可救药地乐观)。这就是大神写书的样子吧。纸质书出过好几版,浮夸的装帧设计,大金 H 皮带一样的腰封,名人推荐作序,畅销书排行榜名次,统统没有。熊逸大大是智识链上的贵族,很顶端的那种。我们的吐槽叫抱怨,李诞们的吐槽叫脱口秀,而熊逸大大这种神级别的吐槽,是牛逼闪闪的思想光芒。书中,大大以开放的心态和严谨的思辨在 “祛魅”,表情却是事了拂衣去的云淡风轻,告诉你说,理性思考是有闲阶级的无用趣味…… 人文学科和科学技术不同,文史哲忌讳活学活用。文学史学哲学,这些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的东西,没有层级转换,本来就不能用。想要好用的,移步成功学书籍就可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适合两小时速刷的古今读书漫想可以 2 小时快速刷一遍的古今读书漫游记
熊逸的粉丝们自不必说。喜欢文学文字的读者也可轻松一览。
读熊逸的书,总有一种,古人不过如此的慨叹,也总有一种思辨的精神作祟。
” 我喜欢这样的日子,让我尽情地在纸面上周游世界,周游于古往今来,文字是最能让人发挥想象的东西,正如佛祖看到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 “,我在抽象而闭塞的文字里看到了一个个浆果一样的梦。” 海盗路飞 “走的遍他的世界,但他走不遍我的”
在这个疫情肆意,全球旅行冻结的时代,我们需要在纸上 “卧游” 让精神放松与古今贤能激荡,这是怎样的快意?
这本书让我反思自己虽然去了几十个国家,但是有没有在家日行八万里的畅游呢。
当我在旅游的时候心是不是仍旧在旧处?
当我看一本好书是不是神仍未与作者的时代和处境相融?
我们在读书时是不是能够享受读书本身而不具有太多的目的性?
这本书都能给你天马行空的一些启示,那些个抖机灵的思辨,浓浓的熊逸风格,让你很想一下把这本书读完。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熊师傅的一管之见在理性的学者与感性的学者这一章,作者介绍了这两种学者的代表性人物 —— 钱钟书和钱穆。钱钟书的《管锥编》(一管之见,一锥之编) 十分刻薄,将很多古代典籍的光环击碎。钱穆的《国史大纲》则热情洋溢,像是一个热情的外交官向外国人介绍那令他无比自豪的祖国。想起序言里作者说的,他的人设就是一个情商为零尖酸刻薄的读书人,大概作者更偏爱理性吧。通篇读下来,感觉做个读书人成本好高啊,这可能就是隔壁陈弘佐老师推荐语中说如果你读完这本书还想做读书人他就会膜拜你的原因吧。印象中我的老师介绍过钱钟书出国时的旁征博引程度,令外国人感到汗颜。故事不知真假,但《管锥编》的旁征博引程度堪比无数典籍堆积而成的大山。恍惚间,感觉本书就是作者的苍穹一粟,锥指管窥。题外话:十几万字的小书,未曾料想的一下午读完,也算略微体会了一下作者笔下慢慢读书一下午的情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