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大梦”
近日,瓦依那乐队和任素汐合唱的《大梦》这首歌曲循环洗脑,不断地回荡在耳畔,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 “怎么办” 的疑问声。这本《昨日的世界》看了很久,实话讲一直没看出感觉,因为距离现代中国太遥远了。作者在欧美非常有名,本身出身奥地利犹太富商家庭,名门望族出身,本书以口述历史方式,讲述和大雕塑家罗丹,罗曼罗兰,弗洛伊德等欧洲顶级知识精英的交往,记述了一战和二战前夕,亲历欧洲乡间和苏维埃的亲身感受,全书记述了很多欧洲名人和精英,作者年轻时,为和平反战四处奔走,号称世界公民,到二战时犹太人在欧洲肯定待不住,有些万念俱灰,这本书算是他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遗言,没有太多的悲伤和愤怒,只有很深的疲倦。1942 年 2 月 22 日完成这本书后,61 岁的作者和他第二位夫人(33 岁)在巴西服毒自杀。1918 年 11 月 7 日,快要过 60 岁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教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 梁济说罢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留万言遗书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 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8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许多年前被茨威格的小说吸引,一度沉迷于他独特的构思和引人入胜的描写中,直到读完这本自传体作品,才发现,除了小说,茨威格还擅长写传记,他与同时代许多泰斗级的人物都有过深入交往,这让他为这些人物所写的传记非常生动细腻。更重要的是,他身上具有很多成名作家少有的清醒和理智以及一以贯之的谦逊。 这本书可以看作茨威格为自己写的传记。在书里茨威格回忆了一战和二战前后欧洲的时局动荡,用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一战前欧洲的美好生活,足见他对那个时代的留念。那是一个人们彼此信任、注重荣誉,热爱艺术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时代,青年时期的他对世界充满信心和希望。一战的突然爆发让之前的生活看起来像个美好的梦境。他对战争一开始就有清醒的认识,在狂热的战争激情面前,茨威格是第一个公开发表反战宣言的名人。 一战后短暂的和平时期,住在萨尔茨堡的茨威格意外与希特勒成为一个山谷的邻居,而后者上台后首先驱逐了身为犹太人的茨威格。茨威格虽然逃离了战争笼罩的欧洲,最后在南美定居下来,但他心目中美好的欧洲早已在战争中支离破碎,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丝眷念,他甚至等不到战争结束,在写完此书半年之后,便与妻子一起双双自杀,离开了这个让他痛苦幻灭的世界。 因为书中涉及大量的生活细节、众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历史事件,加上作者无与伦比的叙事能力,让这本书成为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历史的绝佳作品。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茨威格,一个欧洲人,一段精彩的欧洲史!这本书,依旧是受吴军老师推荐而看。中间看到 1/7 时,一度想放弃,后来发现是因为自己的心没有静下来,作者的社交圈真的事应了最近罗胖推荐的李笑来老师所说的遇到贵人。让人可攀不可及,但是作者成功了。至于怎么做到的,欢迎朋友们自己去找寻。哈哈哈哈如果你再等一等,或许可以看到今日的欧洲,也或许终究今日的欧洲也不会是你想要的,就让 “我” 永远活在昨日的世界里吧。文字让人动容。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你看看文中的目录,就知道跨度其实是很大的,让人充满好奇。还有,你以为这些事离我们很远,仔细看才发现,这和当下的我们,拥有诸多的相似。历史总是押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深深体会到了那个恐怖的时代给人带来的绝望在《昨日的世界》里,茨威格讲述了他所经历的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欧洲发生的大事,讲述了他和罗曼・罗兰、罗丹等文化名流的交往,并且如何受到他们的影响,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从来没有梦想出名或者大富大贵,只是想和我们一样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过着今天这样小康的日子,并且自由地表达思想。在 20 世纪初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短暂平静期的欧洲,确实让人看到光明、和平和兴盛的希望所在。但不幸的是,希特勒上台了,纳粹吞并了奥地利,一记闷棍打在茨威格这个犹太知识分子头上。最终,他不得不离开奥地利,流落到南美洲。在那种背景下,他写了《昨日的世界》一书。读《昨日的世界》,深深体会到了那个恐怖的时代给人带来的绝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布达佩斯大饭店,背后的故事非常感谢一位豆友的建议,如果想来了解一二战历史的话最好从书的后半本开始看;如果想了解关于茨威格整个人生历程的话可以通篇读完。看完就可以完全理解,布达佩斯大酒店里面那句经典的台词(大意):“这个时代在古斯塔夫之前就已经消亡了,只不过他用他的魅力延续了他那个世界的假象”。我很敬佩,茨威格身上那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信仰,但这种信仰我更多认为是他早年的富裕家庭,后期成名之后得到的各界款待共同铸就的。简单来说,这是一种独属于欧洲的贵族精神。这种精神让他对于昔日的祖国奥地利骄傲,对于自己的身份骄傲,对于人性之善笃信不移(至少意识到希特勒的残忍之前,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最后击碎茨威格的不完全是希特勒这个人,而是他本人的信念已经完完全全破碎。这本书很启发我的两点,一个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类永远不相信战争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点也是给今天的我们一个警醒。另一个是我对书中提到的欧洲各国人民的本性有了更多的认知。而对于犹太民族,无论他们被贴上 “算计” 还是 “聪慧” 的标签,我们都不应该对他们遭受的痛苦报以 “原罪论” 的视角(至少知乎是有高赞回答这样认为的…)。我相信,同时失去精神家园和现实世界的住所这种打击,没有一个民族应该承受这样的痛苦。或许让人庆幸的是,茨威格所相信的欧洲统一 —— 在 1998 年欧盟成立时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假如他得知,两次泯灭人性的战争换来了他渴望的结果,是否会无奈地笑笑呢?我想他大概率会说,这跟他希望的统一仍然距离遥远,但毕竟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吧。无论世界多么荒谬,我内心永远认可,向往茨威格的贵族精神,那才是我们作为人的基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今日乌云升起,昨日太阳落下如果没有茨威格,我想当今人们对两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理解注定缺了一块板图。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是被打碎后重建的,它讲究理性与自由,且拥有让一个人过上幸福生活应具备的一切,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优于过去 —— 它崇尚理性却也过于无情,以至于精确的分工稀释了人内心的道德感;它提倡自由却丧失了世界原有的自在与轻盈,越来越多人把自由当做不负责任的相互攻击的有力武器。作者叙述的绝不仅仅是私人化的经历,而是提供了广阔的欧洲图景。从 19 世纪末人们对艺术的极致热爱,到一战后通货膨胀时期的荒唐现象,无不生动,详实,客观而饱含真情。也只有读了这本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从前欧洲大陆是怎样的阳光普照,战争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怎样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视野开阔的叙述,会随后人更多次的阅读越来越深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满地黄花堆积这是茨威格用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的回忆录,成书后次月便于巴西里约热内卢郊外得小镇旅店里和第二任妻子双双服毒自尽,死前夫妻两人做了精心装扮,换上了奥地利传统的礼服,表情庄严肃穆,带着不可侵犯的尊严喝下毒药,两人紧紧依偎,相拥长眠。 茨威格的选择在书中引用莎士比亚的说:“如果这样的时代要降临在你的头上,你这个快六十岁的人就别再和它抗衡了!就算你尽最大的努力,用你的全部生命,也驾驭不了这样的时代”。 对茨威格选择自杀之前是不甚理解得,相比他的其他犹太亲朋他幸运很多,为何不能在巴西这个世外桃源苦熬几年等待转机?但逃离并不能升天。这本第一视角回忆录能帮我们一路了解作者人生心路历程,还原到当年那个纷乱年代、民族矛盾白热化的年代,静距离去看待每一次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渐渐的你慢慢可以理解茨威格以及他做出的选择。 我想,1934--1942 毫无尊严的 8 年流亡生活一点一点在蚕食作者心中引以为傲的身份认同和精神之源。 乍看茨威格照片,不得不说和同为奥地利人的希特勒十分相似,修剪得十分精致的八字胡须,深色西装配以领结或领带,外加黑色皮鞋,形象得体且庄重,这是典型奥地利男性着装打扮,注重细节,注重个人品味和文化修养,是欧洲传统的绅士风范。 是的,这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就是用文学奖笔触带我们身临其境去感知那个时代的针脚。 试想,你出生在一个承平年代,到你成年几乎半个世纪没有战争,(1881 年出生的茨威格最近的大规模战争是 1853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也只持续几个月伤亡并不大),出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度(奥匈帝国在 20 世纪初被美国记者引述为当代最好的政体,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在这里和平共处,到处充满和谐、稳定、幸福和繁荣的景象)。你大小就在世界文艺中心维也纳长大,各种艺术、音乐、文学流派对你来说如数家珍。你很小的时候就励志成为一名文学作家,在音乐、文学、哲学、戏剧上都又超乎常人的天赋,十几岁出诗集二十一岁就出版自己第一部小说,之后的四十年你著作等身,成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读者遍及世界。当你在德国一家书店里看到一个我不认识的小小中学生用一点零花钱买我写的那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那情景使我深受感动。当卧铺车厢的列车员在登记姓名之后,十分尊敬地把护照交给你时,当意大利海关人员因读过我的一本书而不再对你的行李作检查时,我心里也曾沾沾自喜。个人的作用日益扩大的时候,会使一个作家忘乎所以。 试想,你有这么精彩的人生,游历世界各地,精彩用不同语言巡回演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时欧洲顶流名人,席勒、罗丹、佛洛依德、高尔基、罗曼。罗兰、施特拉斯等都是你亲密朋友和合作伙伴,你们一起致力建设一个和平没有纷争民族大同的世界。 但这一切被不止一次的撕裂了终止了,你目睹了莫名其妙的一战,被鼓动起来失控爱国狂潮,你看到中立国瑞士和平富庶繁荣,也看到了战后的凋敝的国家,无助的眼神。你以为世界会重新回到一战前,但失控的民族情绪和复仇进一步加剧了集权和暴力,世界再也回不到以前的文明,有基本的民主,对人基本尊重的年代了。 不久后,你心心念念奥地利被吞并了,你眼睁睁看着纳粹青年团一步步做大,但你却根本没有发声的机会,你的国家抛弃你了,你突然间没了国籍,遭纳粹驱逐,家产全部查抄,所有著作全部被禁,你的犹太亲人相继落难或下落不明去了集中营,你的很多朋友和你有了隔阂甚至背叛。你流亡英国却无处安身,因为此时你已经成了敌对国的游客,每天要面对各种资质审查,以往文化交流变得举步维艰,你成了一个没有来处的人,对于一个德语文化学者这是种什么感受? 这样的日子就像中世纪的黑暗,几乎看不到头。 茨威格是 20 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现代欧洲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深厚哲学意义的小说。茨威格的作品被认为是鲜明的代表了 20 世纪德语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他也以非凡勇气自己的视角做出自己最后的选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茨威格从个人的角度见证时代沉浮、新旧欧洲的更替和战争岁月对普通人,以及知识分子的影响。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我所讲述的,并不单单是我的命运,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我们这一代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这样命运多舛。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哪怕是最渺小、最微不足道的人,内心的最深处也被我们欧洲大地上无歇止的、火山喷发般的天摇地动所搅扰。本书核心内容:一、从茨威格的童年、少年时期看两次世界大战前的 “昨日世界” 是怎样的?繁华、稳定的背后,是否也有暴风雨前的暗流涌动?二、随着茨威格来到战时岁月,通过他的双眼,观察两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大众心态变化。第一,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足的犹太家庭,他见证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稳定、繁荣的欧洲,同时也目睹了诸多光彩背后的阴暗;成年后的他游历世界各国,与当时的思想巨人如罗曼・罗兰等人交往,并深受他们的影响。然而战争的阴影笼罩茨威格的一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立志要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要将全部力量奉献给民族团结和欧洲统一;这个梦想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时彻底崩塌,他的犹太人身份不仅使他所有作品被禁,还让他流离失所、四处逃难,最后在巴西携妻子从容赴死。但关于这一点,我想强调:直到最后一刻,茨威格在物质方面都没有任何匮乏,而且也绝不缺少荣誉。他的群众地位很高,作品在后来流亡之地巴西也广受欢迎。所以说,他明明可以享受着贵宾的待遇,静候战争的结束,他为什么还会作出自杀的决定呢?第二,茨威格出生时是一个文化极度繁荣发达的时代、欧洲的精神巅峰,那时候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对新世纪有所期待或幻想,绝不会想到文明的进程会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跌入谷底。他们更无法想象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刷新了人类残忍的记录,而自己这一代人的命运也完全脱离掌控,被时代命运的车轮碾压。而这一切对于身为犹太人,却一直怀有和平主义理想的茨威格来说,更为残酷;而身为作家,他的文字在祖国被列为禁忌,他无法再为自己的理想和人民发声,这也是极度痛苦与孤独的。因此,《昨日的世界》成为他的绝命书。在本书中,茨威格倾注了他所有对世界的热爱,从他的个人视角完成这部荡气回肠的口述史。在生命的尽头,他将自己未能完成的期望留给后人。如果我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摒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轻信与英雄主义,为建造时代和平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才可以说,不枉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美好的年代。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记得茨威格书写的历史教训 —— 所有的盲目与轻视都会招致灾难,从这个维度上来看,这本书对和平与战争的反思是不朽的。有人说,经典的含义就是道出了人类普遍的困境,《昨日的世界》便是这样的书,即便是今天,它对我们来说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茨威格在目睹了半世的战乱与道德沦陷后,他写道:“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我们仿佛看见了八十年前这位目光睿智坚定的绅士,他这一生经历了太多波折:繁华、荣辱、危机、流亡,但到最后他依然热爱这个世界,并对这个他曾寄予厚望的人类文明怀有无限的希望与眷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可以被战胜却不被打倒的独立自由精神我对作者没有什么阅读前的印象,第一次知道作者的名字,知道了也没记住,但读完此书,我记住了并被作者以世界公民的视角,始终保持独立自由精神的生活状态所敬佩。以时间为轴,贯穿了作者从灰暗的学生生活到激昂有活力,沉迷诗歌的青年时代,到了名利双收的人生高光时期的中年,最后中年后半段遭遇的两次世界大战,让作者悲痛不已,流离失所,国破家亡,最最让作者痛恨之极的是失去了最珍贵的独立和自由,像条丧家犬一般,丢了国籍没了祖国的保护,被驱赶,被搜查。作者即使在这种悲恸之际,依然抗议纳粹和民族主义的恶行,为和平发声。最令人动容的是作者与众多文豪的交往,让我们从更多角度看到传说中 “大神”,其实原来他们也有生动有趣的一面。仿佛作者活在了欧洲的那段历史的中心,从他的成长和朋友们的交往中展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