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这是海明威最长的一部小说了,小时候读过,没有完全懂,再次重读才多少明白一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海明威引用了诗人约翰・多恩《丧钟为谁而鸣》的诗句作为开篇: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这本书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讲述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搅进了西班牙 1936—1939 年的反法西斯内战,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为了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要完成炸桥任务。另一条线是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娅坠入爱河。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重伤的他已无生还可能,但海明威没有直接把他写死,也许还有无限可能。这本书中罗伯特与玛利娅有大段亲腻的甜言蜜语,最后也不像《永别了,武器》亨利与凯瑟琳并没有最后告别。而这里罗伯特与爱的人最后深情告别那一幕,令人叹息和落泪。不幸的是,这部小说并没有改写历史,该来的灾难还是会来,人类不仅没有在世界的保守与革命路线争斗上刹住车,更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即二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战争带给人们的是苦难和灾害,最大受害者永远都是普通的平民。这是一本深层次探讨人类信仰冲突、反战争争取自由解放、探寻人性、伦理难题的伟大作品。小说中罗伯特人物描写是丰满的,其他人物也各有特色,虽然有大量的独白和心理描写,但这种絮絮叨叨一点也不觉得讨厌,更给读者带来思考的想象力和无限启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用了挺久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我发现即使不喜欢,每天看 15 分钟再长的书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看完,远比想象的时间短。这本书开头的时候絮絮叨叨,就跟流水账一样。四十万字的小说就写四天的故事,看到后面觉得还好。之前看过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短篇合集,他的写作特别像在拍电影。可以突然开始一个镜头,然后用镜头通过文字来传达他想读者了解的东西。这个感觉挺奇妙的,就像是看探案小说一样,根据每个人的语言行为来猜测实情。不同的是,侦探小说是有凶手的,海明威的小说结局是开放的,我知道大概率男主是牺牲了,但是续写也不是不行,很有意思。海明威本身就参与过好几次战役,我之前看过《西线无战事》能理解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想。阅读到最后我甚至想到不久前流传的乌克兰士兵因为重伤,在掩体里抱弹自杀的视频。他们曾经都有不同的身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因为战争被聚到了一起,改变了曾经的命运。战争不会发生在实力悬殊的两国之间,那叫屠杀。只要双方都觉得自己有可能会赢,就不会停止战争,而在战争中的人,因为战争换了一种身份,而这个身份又会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终止,仿佛一个噩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战地记者海明威“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广泛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丧钟为谁而鸣》了。”—— 好书近来看了一些参与战争的作家的作品,感觉就是:似乎战争磨砺了他们的意志,让作品又遥远又深刻,大都对人性有很深的剖析。仿若昨日,又在今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