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以修身,亦能养德

    本书里的主题分别是:文化、电影、绘画和摄影、音乐、人物和其他。阿城的文字和思维,挑开了诸多社会问题根源的创伤,连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印象。文化与人、与中国社会如此宏大的问题,就被他这么举重若轻地解答清楚了。句句犀利,就好像瞎说大实话。有时候都会感到刺痛。文化存在的意义使人类的行为方式是正常的、自然的,而另一些却是怪异的、错误的。在社会的演化过程中,我们也在一直优化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并选出来哪些是适用的、有益的,而另一些却是不适用的,甚至是有害的,这就像健身房里的广告语一样,文化让我们学会了好好和傻逼 x 说话,健身让我们学会了傻 x 能对我们好好说话。文化是维系稳定的基础,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保障。这个作用非常明显。我们许多人在一起争论问题,如果实行武化的丛林法则,争着争着可能会打起来,就会有人走不出去了,只有文化的关系,才能保证每个人的安全。所以,没文化,真可怕是真的。小到个人,大到民族,我们应该放大它的力量。

      5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化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

      作者认为 “文明” 是技术性的,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分,先进文明会打败落后文明,但在文化上,各个民族自己都有一套文化系统,文化是平等的,民族间的冲突是文化冲突。本书是 20 年前的杂文,我很喜欢作者,文集还收藏了一套纸质版,杂家,广博。后期也参与了很多影视剧的编剧,和李安的《卧虎藏龙》还有合作,前几天杨紫琼获得金球奖,为她骄傲,60 岁了终于得到承认,可找出片子看了一遍,老实讲,真看不下去,剧中杨紫琼多种语言交杂非常自然表现了马来西亚华裔的特点,可在洋人眼中的华裔还是洗衣店,功夫,感觉好莱坞最近思维混乱,如嗑药后,影片失去了感动,刚看了日本人竹内亮拍的华为人在非洲的纪录片,在冈比亚农村建基站,中美发展阶段不同,想法(文化)大相径庭。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管蒙头吃吧

        这是阿城文集的第六卷。是阿城的专栏、演讲、随笔集。分为文化、电影、绘画与摄影、音乐、人物、其他六个部分。文章均由阿城亲自挑选编排,就好像一个走南闯北阅历深厚的厨子,用自己擅长的好材料做了一桌子南甜北咸,麻辣、清蒸、怪味,各种滋味涌上来,你就不停筷的夹着,边吃边砸吧嘴:“嗯,这味,地道!” 每每看到自己的好恶由他人之口准确而又有文采的表达出来时,真是要长叹一声,我们学的是一样的中文吗?为什么他竟然能把歪理也讲的这么头头是道!阿城说他的优点是素听,不带成见地听别人在讲什么。那我在阿城的这桌盛宴面前就是 “素吃”,不带成见地什么都吃,荤素不忌😀这次进果园,即使六种水果各摘少许,可架不住样数多,于是又满载而归😋 文化 🍎中国 “文化” 的 “文” 是很早就定下来,非常简单、明确,它是针对 “武化” 提出的。周公制礼作乐,这个 “礼”,就是文。为什么要这样做?周初建立政权,自己力量小,施行的是军事殖民,面对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武化事件,所以周公为了安定天下 “制礼”,“礼” 就是文的意思。也就是说,大家放弃武的关系,约定文的关系。🍎那么 “化” 是什么?以前大陆 “文革” 有一句话:“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 是什么意思?—— 它本来不是血液里就有的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个东西融化进去?因为它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文” 不是我们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一种规定。🍎孔子在此明确表示,我过往与你们谈论的仁啊礼啊,不过是手段,它们不是目的,目的,也就是志向,是身心达到自由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宋代《唐子西文录》的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心无觉醒,达不到自由状态,才是漫漫长夜,而开启者是孔子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也是如此意义吗?🍎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人类。闭关锁国倒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心态的封闭习惯意识。 电影 🍊最好不要说是 “共鸣”,你可能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你完全没意识到人性还有这一层,但是你很震撼,原来人性还有这一层。这不是共鸣的关系,他写得比你深,揭示得比你深。通过他来发现自己,啊,原来我也有这一面,而我们以前从意识形态上排斥这些东西。🍊艺术就是唯心,艺术最重要的是主观,而不是现实,面对现实的时候,谁的主观能力强,谁就胜出。 绘画 & 摄影🍒两千年后,现代主义艺术中,丑怪之形,凸显出来,用以传达人内心的异化和动物性的冲动,与两千年前轴心期的庄子的 “心斋” 追求,方向不同。🍒为什么你画出来的不是我注意到的?好像是眼睛的问题,其实不是,是因为心的选择而导致视而不见,视而另见。永远有对现实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而艺术中珍贵的是在公共价值中的私己取向。🍒这个供养制度,后来在中国导致著名的 “三武灭佛”,就是你供养太多了,庙又不交税。历代政府都不敢跟庙收税,你敢跟神收税吗?那神不保佑你了。所以庙产越来越大,国家的税收却越来越低,那只能灭佛。灭佛就是资源重新再分配,包括税收资源重新再分配。🍒法国画家莫奈也是如此。他晚年的 “睡莲”,偏冷,紫色用得很猛。我在法国看到这幅巨画,知道是因为他的晶状体老化了,很为他悲哀,因为他和他的同志们,印象派画家,致力的就是画出光中的色彩的真实。🍒收藏的要义是,鉴赏能力。鉴赏的 “鉴” 有鉴别的意思,鉴别需要学问,靠积累,否则无从鉴别;赏则是感受,认同。合起来,鉴赏,精鉴欣赏。能精鉴欣赏,是人生一大快事。🍒我们不要因为我们定义自己为 “高级动物”,就有优越感,以为可以质疑蚂蚁。我们也有一个类似蚂蚁的残酷系统去分辨敌友,这个系统叫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构成很多,宗教的,道德的,文化的,财富的,很多很多,甚至审美,都可以成为排斥、仇恨,甚至互相消灭的理由。看来真实是有条件的,真实是有意识形态作条件的。我们初初醒来,无思无想地看到的世界,若你表达出来,有一个贬义词早等好了蔑视你,“自然主义”。 音乐部分 🥝最宝贵的本意就是 “圣人心动”,我前面说过了,音乐性就是 “圣人心动”。真声音,假声音,凡有乐音入耳而致心动就可以了。看无数文章,听无数唱片,与各种发烧友争论,记着 “请循其本”。🥝音乐在这一点上最像生命,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如果生命本身有意义,我们还替它找什么意义?意义只在于我们的寻找,就像前面我的恍惚和猜测,无非是一己之寻找。 人物 🍇好菜好饭与三午是惺惺相惜,用 “烈火干柴” 形容男女事,较之三午饮食,显然不够分量。虽然如此,三午毕竟是我见过的人中吃相真诚者。🍇我曾和父亲议论过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外行领导内行,内行做内行的事,擢其做领导,岂不使之成为外行?岂不浪费?古人说:无能故能使众能,无为故能使众为。父亲说,论起罗织罪名,显隐发微,还得内行,这样的内行当领导,最能伤筋动骨,而外行顶多闹些 “关公战秦琼” 的笑话,以求少伤害计,实在应该外行领导内行。   🍇张爱玲写南,她的感觉、意象和灵魂是北方的,所以才是苍凉,而非南人写南的凄凉。“苍” 是近于无色的黑,北方的狼,整天跑来跑去,却常常在苍茫时分独自伫立良久,之后只身离开。我以前不太理会得张爱玲为何会写苍凉的意象,及至看到她的绝笔《对照记》中写小时候在北方及其家族,于是猜测苍凉在她幼年就渗进心底了。 其他 🍑我也一样,在乡下插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已经没有 “插” 的意识了,已经就是农民了,时刻准备着偷、抢。暴动我一定冲上去,人民的解放军一来,我一定抱头鼠窜;逮着了,我一定下跪,说下次不敢了不敢了,就把我当个屁放了吧;判刑了,太好了,监狱是有饭吃的地方啊!做苦工?平常不就是做苦工吗?一辈子不就是个苦吗?活着干,死了算。🍑会开到某一天,突然 “行政院长” 连战莅临。我以前对 “莅临” 二字不太能体会,这次知道了。先是便衣数人健步前行,散开,目光如箭,之后再有数名便衣围随(不是尾随)连战进入。待连战在台上坐定,便衣们就在会场四周立好,双腿叉开,双手在裆前交握,眼神慢慢地在我们身上刺进来钩出去。我本来正要去厕所,此时急用锁阳收阴功,枪子儿不长眼,轻起即妄动,犯不上为了肚子里的一点废水,把命搭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人视角对文化两字的注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读得越多,人越平和。读阿诚的书,看他的阅历、见识。不然,文化险些成了我的味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阿城通过文化专题讲座、电影评论、美术和摄影评论、音乐评论、人物评述和散文杂文等形式,既广泛评述了各个艺术门类的具体问题,又系统传达了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整体认知,反映了他对文化这一命题长达三十年的思考成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挺好看的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文化的各个剖面。比如书中说江湖气就是人情事故,互相帮助。还有书中对鼻子的剖析,说好看是一个系统。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无所谓好看不好看,只有在一个系统里,才会产生好看的意义。鼻子是这样,眼睛,手,都是这一样。好看的意义是由主观决定的。因为他心中有一个自己好看的系统,这个系统是模糊的,整体的,活的,无法解释的清。值得一看文化不是味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轻松的笔触

                  轻松的笔触,很好读,也容易记住,但思想很深邃,更催发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俗爽快的文字

                    阿城先生真是有趣的人,有才又谦虚,真是少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摘录 1>>> 当年上海妓女们犯禁,有些卖弄的意思在里面,比如专拉妓女的马车,车夫头上是顶戴花翎,身上是黄马褂,鞋随便,不是朝靴,于是景观上是朝廷命官驾车拉着妓女满街跑。为什么能如此?因为租界是国中之国,大清朝管不到了。靠了这一点,租界里妓女的花样就多了。/ 她们在服饰上有相当的胆气,例如有名妓爱穿男装,而且是洋男装,一派英气,手上提 “文明棍”,也就是短手杖。当年租界妓女出街,好像是时装展览伸展台摆到街上,一般妇女都会从妓女身上学到服饰、佩件的新彩头,传播开去。这种时髦,一直要到二十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电影基地,才由女明星接过去。摘录 2>>> 没有商业人,精英是什么东西啊?商业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它。没有可指责的东西,只有商品质量高还是低的问题。国内拍的电影,他说我是商业电影,狗屁,你才不是商业电影,你质量这么差,假冒伪劣啊。我们根本还没有触及到商业,我们现在只触及到假冒伪劣。商业健全了才能谈流行文化。摘录 3>>> 这 “孤单” 是知识分子的话,江湖中人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孤单。以前的人,孤单一冒头儿,他就找事把它解了,不像知识分子,享受这个孤单,认为孤单高贵,有品格,等等,这不是江湖中人。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是轻松多了,我们七八十年代,有个什么事,我得骑车到你家里,要不在的话,那骑回来才叫孤单。现在电话里说,咱们上哪儿聊聊,喝个咖啡什么的,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喝咖啡,常常是解决我们临时的孤单。以前这些事,解决得很好,真的只有到了吃不上饭了才造反。以前这些关于人际、人的心理问题,社会有一整套的解决办法,那么多因素互相结合着,都能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阿城出品,必属精品?

                        阿城出品,必属精品。这当然是溢美之词,别说阿城,哪怕是莎士比亚、兰陵笑笑生在世也不可能偏偏精品。但是阿城绝对是在文字金线上的作者,大多数文字都值得一读。以文化不是味精这篇文章为例,虽然已经过去多年(新周刊 08 年 6 月),但依然历久弥新,现如今多少所谓的文化追根溯源其实只是放多了的味精呢?回到本书,文化、电影、人物、其他四部分都很不错,但绘画摄影和音乐两部分只能说偶有亮点了,不过如果你对他所谈论的人或事有所了解的话,或许又是一番光景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阿城的文字好美,阿城的语言朴素,阿城的价值好真,阿城的常识质朴,当代作者中最值得阅读的文字之一,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 "知 良"。《阿城文集》不容错过。《文化不是味精》,仅是这个书名就值得玩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怎样的方式去读书

                            阿诚先生说到的 “素读” 可能是构建底层认知的好方法,说来也怪,60 岁的我对读书的兴趣超过 18 岁的时候,这是为何?从职业生涯上看,30 多岁的我已经拿到博士学位,晋升高级职称,可从知识结构上看,却残缺不全,对诸多领域从无了解,对人生、社会、国家更少有思考,近几年的广泛阅读才有眼界开阔之悦。更有感悟的是,多读书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人生。“随着你的阅读,学习,接触的面越来越广的时候,人家发现你可能性格都变了。为什么?读得越多的时候越不尖锐,读得越少的时候越尖锐。” 读书使人厚重而谦卑。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