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984是一个阶段

    邓小平在同日本客人谈论建设有中国特色有社会主义的构想时充满了信心,他语气很坚定地说:“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走了五年半,发展得不错,速度超过了预期。这样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邓小平您好!没有您的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兵强马壮!人民安居乐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84 年,整整 35 年前,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 35 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经进行了五年。这一年,邓小平年逾八旬。五年改革开放,成绩有目共睹,但毕竟深陷计划经济体制经年的中国,深受僵化模式影响的中国,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任何事情也很难一蹴而就。这一年的邓小平,特别忙碌,也特别活跃,他有不少大思维、大动作、大手笔。现在回顾 1984 年邓小平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们感慨万端。  1984 年的邓小平,最为关心的问题还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经济特区究竟怎么样了?这一年,关于广东和深圳,各种消息纷至沓来,令人心绪烦乱。有人说,深圳成为新的租界了,有人说,深圳只有红旗是红色的了,更有人说,一夜之间,深圳倒退到解放前了。而有关租界的资料也出现在了北京有关会议的资料袋内。一向沉默寡言作风凌厉的邓小平没有轻率表态,但他在 1984 年的春天,离开北京,到南方考察,去了深圳、珠海、厦门、上海,与他同行的有王震,后来还有杨尚昆。邓小平不听汇报,只是静静地看。邓小平在珠海为深圳如是题词道: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一言九鼎,斩钉截铁。邓小平到了上海,他提出来宝钢要立即上马,上海至少要建 10 个大饭店,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回到北京,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能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邓小平此番谈话,对在当时统一思想提振信心发挥了历史性作用。根据这一精神,35 年前的 3 月 24 日至 4 月 6 日,中央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提出了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会议进行之中,原本没有被列入名单的南通与连云港,因为时任江苏省长顾秀莲闻讯赶来,据理力争,被增列其中。会议结束,邓小平会见会议代表,他在中南海怀仁堂前的草坪上,说了这样的一番话,令人回味无穷:“搞这个开放啊,关键是每一个地方的人,什么人领导,是一个明白人,还是个糊涂人,有没有劲头的人”,“要选明白人当家,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也是在这一年,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之下,中央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实际上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只不过表述还有些隐晦而已,仍旧说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说:“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有这么一个评价,但是要到五年之后才能够讲这个话,证明它正确”,“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做‘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是说四个坚持吗?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否则就是‘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解放思想,我们老同志有这个任务”。  这一年,邓小平提出的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终于开花结果,历经波折的中英谈判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终于签字,尘埃落定。所有这一切,没有邓小平对所谓 “三角凳” 方案的断然拒绝,没有邓小平一定要驻军的坚定不移,没有邓小平的坚持与灵活,没有邓小平的勇气与智慧,都是断难想象的。  也是在这一年,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借国庆 35 周年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检阅了党和国家的武装力量,北京大学的学生打出了 “小平您好” 的标语,表达了全国人民的由衷心声。  也是在这一年,邓小平提出了裁减军队员额 100 万,赢得了广泛赞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党发展路径~另一个维度的进度条

          任何企业都没有我党发展史来的刺激,可以是从层级分明,到破败不堪,再到重新建设。发展,管理,战略,战术,每一个阶段都发展的清晰可见,唯一的就是太费脑和耳朵,还有眼睛,得多看多听,多学,有时候还要去翻新闻联播寻找事物的因果关系。事物不怕做,怕的是路错了还不认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近读了几本书,觉得毛泽东主席对于中国经济的最大的贡献是留下了邓小平总设计师,并将中国经济托付给了邓小平。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