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溥仪《我的前半生》旁传
不错的一本书,其中细节已经无数次被后世引用和延展,感谢洋人非虚构文学对细节描写的传统,再现清末的皇室画卷。清末无论是思想体系和政治结构已经完全落后,溥仪皇帝从小养于深宫,经历和视野完全不能驾驭这个庞大的帝国,纵观清朝历史,乾隆之后,皇帝养于深宫,完全不接地气,没有历练,都是纸上谈兵,帝国只是靠惯性前进,作者英国人在中国生活 30 年,也算中国通了,但骨子里还是英国人的眼光,关注的是皇室如果龙兴,而不是中国。细节很珍贵,但很多立论争论很大,把此书和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对照来看,能看出端倪。作者庄士敦身为牛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毕业的双学士,进皇宫教小皇帝英语,数学和地理,当时的紫禁城还是鲜活的金碧辉煌,大英帝国虽然如日中天,但从文化上英国人并不倨傲,不认为中国要学大英现代化,他看到从乾隆时就积累下的珍宝也是目瞪口呆,记述的建福宫大火,「烧毁的珍宝包括金佛 2685 尊;古画 1157 幅,大部分是佛教的;佛坛金饰 1675 件;周、唐、宋、元各代的瓷器、铜器、玉器 435 件;书籍数目无法计算」这还只是内务府想毁灭自盗痕迹的糊涂账,如果联想到圆明园,可见家底的雄厚。曾经是威海英租界的总督,但对陈腐僵化的满清体系也完全没有办法,从 1919 年当溥仪(14 岁)老师,到 1930 年离开,11 年并没有帮助溥仪复辟,可见单靠个人之力,没有组织变革,改变不了历史进程。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需要哪些素质?看看庄士敦都做了哪些事情,当英语教师,管理颐和园实务,跑外使馆联络,写书出版。反正庄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罗振玉、郑孝胥这些老汉奸,才像是玩政治的。1 外国人一些奇奇怪怪的滤镜,认为清朝文官、文人全都是诗人,其实文采可能只是当时发朋友圈的水平。2 大家都对儿皇帝尽溢美之词,结果庄也习惯了对溥仪夸夸夸?是不是无脑夸另外说,还夸得挺真诚的。3 都说旁观者清,庄对有些问题倒是看得很清楚。例如,内务府这个管家贪图坑蒙主人钱财;儿皇帝这个儿童应该怎么教养对溥仪本人才是最好的?张勋复辟失败的大体原因。4 庄因为身份立场问题,总是显得想要管管,但又不能过分干涉 5 老外在中国当差,吃穿用度社会地位混得比在英国国内好太多了 6 内务府王公遗老一直在反对庄的意见,庄仍能坚持自己想干的事情,不为环境所动,威胁所迫,有点佩服。7 庄对当时发生的一些时事有些迷糊,这些小误解书中都注释清楚了。庄并没有现在搞历史研究的这么清楚当时中国的史实,可能是因为文化壁垒、立场加信息不对称?8 胡适博士老往这群人里凑,还发文章蹭热度。此人文采如何另说,炒作加一堆骚操作。参考:第 75 期 罗辑思维 - 胡适的百年孤独总结,那个时代的翻译家,翻译得十分地道老练,附评注及其他文史材料,但本书内容没溥仪自传详细好看,没提供多少新鲜视角,仅能作《我的前半生》的补充说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紫禁城的黄昏溥仪写道:“后来在我眼里,庄士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甚至连他衣服上的樟脑味也是香的。庄士敦使我相信西洋人是最聪明、最文明的人,而他正是西洋人里最有学问的人。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料到,他竟能在我身上产生这样大的魅力…… 庄士敦已是我的灵魂的一部分。” 在《紫禁城的黄昏》里,庄士敦也处处表现出对溥仪真诚的爱护。庄士敦生于 1874 年,当他 1919 年经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介绍进入皇宫、担任帝师的时候,正值 45 岁的壮年,而此时溥仪才 13 岁。这位洋师傅博闻强识,又有从政经验,对东西方的文化、艺术、历史和政治都颇有研究,他不只是一个英语老师,而是全方位地塑造了溥仪的知识体系和人格。他会给溥仪讲解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区别,分析一战的战局和各种新式武器,介绍各国历史和世界潮流,以及西方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这些内容,是溥仪以前的那些保守迂腐、满脑子纲常伦理和帝王之术的师傅们所不曾讲过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