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为什么要读《纯粹理性批判》?

    半夜了,读一本看不懂的书,写一篇没人看的书评。今天下午在小区散步的时候,想到康德也是每天去散步。就想着要看一下《纯粹理性批判》来着。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机缘接触到这个书名,我的机缘我以后再告诉你,今天我想听听你的机缘,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的,通过谁?目前得到电子书能找到的有两门课程,一门是熊逸老师讲的,一门是名家大课里面邓晓芒老师讲的。两个老师的课我交叉地听完了,甚至包括与之相关的经验主义的内容还去听了休谟的《人性论》。基本上感觉两门课听下来也是没听懂。所以我就想找原文来看看,我昨天说很多东西你听别人讲得再好都是隔了一层的,只有读原文才能真的去触摸真的去感觉。目前得到能找到的只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建议你先放一放。因为这本书开头第一个字是 “吾”,是的,你没看错,这本书是用文言文翻译的。本来已经是最难懂的哲学书了,还要用文言文看,太难了。所以我建议你看另一本白话文版本的。就是我现在写书评这一本。我说一个我也许并不会真的去尝试的做法,也许你有这个机缘你会尝试。你试着每天读一页。我不知道有多少页,我们就算有一千页吧,可能你要读三年的时间。你就每天读一页,懂就懂,不懂就把你不懂的地方画出来,没准你在未来的积累中又反过来有助于你理解以前不懂的,然后写写你的理解或者读书笔记这些。每天就这样安静地做一件事情,也很好。当然,你这个行为经不起细问,比如 “我们为什么要读《纯粹理性批判》”,如果最后也读不懂多少,或者读懂了也不能改变你的物质生活和人生境遇。可能只能这样解释吧,就是大家都说这本书好,说这本书难懂,我想看看好在什么地方,难究竟有多难。只是好奇,想试试。

      7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十一年磨一剑,在 57 岁才完成划时代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本书颠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去认识自然规律,到 “人为自然立法”,这一转变被誉为哲学上的 “哥白尼革命”。本书核心内容:一、康德写《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和目的,他到底想要掀起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二、三个关键词:感性、知性和理性。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批判性地综合之前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认识论,为人类知识重确定基础。在康德看来,人类的知识是在理性的指导下,由知性用十二个基本范畴,去加工整理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感性直观形式进入认识的经验材料。康德由此系统考察了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种认识能力,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运作模式,同时为它们各自划定界限。《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意义,举世公认,这本书同时还有一个公认的特点,就是特别难懂。它是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几本 “天书” 之一。它为什么这么难懂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康德的思想颠覆性太强,甚至连德语这种语言都没有做好准备。那个时候,欧洲主要的学术语言是拉丁语和法语,德语还不够发达。康德需要用一种本身还不够学术的语言,写出一部最严谨、最深刻的学术著作,那种困难可想而知。康德不得不给很多传统词汇赋予新的含义,同时创造出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康德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想着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怎么考虑读者的感受,结果这本书读起来极其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有些重要概念的使用前后也不完全一致。所以,读《纯粹理性批判》经常会有 “这个句子里的每个词我都懂,但是放在一起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的感觉。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甚至有人讽刺它是用埃及象形文字写成的,完全无法理解。我还听说,就算是今天,很多德国学生在读原版的《纯粹理性批判》时,还要参考英文译本,因为康德的德文实在是太难懂了,经过英译者的处理,意思反而清楚了很多。你可能想问:《纯粹理性批判》写得那么难懂,是不是我明白了它的大概意思,就不用再想着去啃康德的原著了呢?在我看来,任何解读都不能代替原著的魅力。阅读康德那些艰深晦涩的句子,其实也会让人心生感动。你可以想象一个诗人搜刮肚肠,努力想要找到一个最能贴切表达自己的词句。其实,康德在写《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艰辛。《纯粹理性批判》在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的同时,也树立了德语作为一门学术语言的尊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懂一句就会有巨大的收获和喜悦

        有句很动人的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面前有两条路可以走,选难的那一条。很反直觉,但想想也很有道理。难的路,走的人少。走的人少,反而好走。容易走的路,对谁都容易,别人赶上你、替代你也容易,而走通了难走的路,就不那么容易被替代了。类似这样的解读还有很多,但这类解读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把困难的路,当作手段,以期达到某种目的。就是说,之所以说你该选困难的路,是因为,走困难的路实际上更容易帮助你实现目的。但是,这可能并不是我们应该选择困难的路的真正原因。因为,困难,本身就是目的;困难,本身就是收获。比如这本《纯粹理性批判》,就是最典型的。这本书已经看了一年多,可能还会一直看下去。当然,有人问我,那么费劲看这本书的收获是什么?为什么要看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值得看么?如果让我现在来回答,我会说,看这本书的收获,并不在于康德哲学体系的内容,比如十二范畴是什么、四个二律背反是怎么回事、感性知性理性是什么、先天和先验的区别是什么。这些都很有意思,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仅仅是想搞懂这些,用 CHATGPT 花几小时,就能搞得很清楚了。而看这本书,真正重要的,可能就是这本书的困难本身。翻开一段,每个字都认识,但说的是什么,完全不知道。那么长的一个句子,究竟结构是什么,这里的一个代词它是指什么,摸不着头脑。再读一遍,依然如同天书。但读了十遍,隐隐有种摸到了点什么的感觉。三十分钟,终于看懂了这几十个字。这个过程里的收获,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人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你给小朋友看一句话,问他你能从这句话里看出什么?一般小朋友是无法看到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的,哪怕你说你动脑筋啊,你使劲想啊,哪怕他也是动脑筋啊,使劲想啊,也依然空白。思维能力使然。当我翻开康德,也就好像一个刚进小学的小朋友翻开了一本语文书。即使我真的想使劲想,也实在想不出什么。而一个又一个的三十分钟,让思维能力本身得到了训练。是的,我把这本书当作了磨刀石,磨的是我自己的思维能力。磨了一年多,发生的改变还是很大的。比如对语言的清晰度提高了,别人的话里的逻辑是怎么样的,什么时候偷换了词的概念,更容易发现信息背后的规律性东西,等等。《第二座山:为生命找到意义》里有这么一段话,英国记者马尔科姆・马格里奇说:“我可以完全真实地说,我来到这个世界 75 年以来所学到的一切,所有真正巩固和启迪我存在的东西,都是通过苦难而不是幸福得来的。无论是我所追求之物,还是我所获得之物,无一例外。” 当然,最后还得说一下,虽然我把思维能力本身的提升当作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但并不是说,康德的哲学内容对我没有帮助。应该说,从没有见过有什么书内容如此精彩,以至于,我现在可以很容易回答那个问题,如果流落荒岛十年,你只能带一本书,会带哪本。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排版一塌糊涂

          很早以前看的商务印书馆的纸书,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如天书一般。所以决定重新看一遍。如果这本书不是叫《纯粹理性批判》,我一颗星都不想给。本来这种书就很绕,译者注和作者注还都用同一种字体加括号附在文中,这种括弧中断非常影响阅读体验。脚注或者改变字体字号难道不是排版最基础的操作吗?商务印书馆付费那版我也买了,语言比较生硬,但是排版读起来顺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被投资者严重低估的哲学著作

            我来分享一下康德的先验哲学对我在交易上的启发。记得那是在 2017 年,我在交易这条路上遭遇了瓶颈期。当时的我认为要想在交易市场中挣钱,只要找到市场走势的内在规律即可(受到牛顿机械论的影响),于是我就看了大量的市场技术分析的书籍: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缠论、技术指标、黄金分割、量价关系、筹码理论等。当我把这些学到的交易理论运用在市场中时,却发现这些交易理论对市场走势有时预测的挺准、有时又预测的不准。结果是我在交易上精力花了不少,可是钱却越亏越多,自然我就陷入了苦闷当中,一度想放弃做市场交易。直到我看了青泽刚出的一本新著《澄明之境》,这本书和他的上一本《十年一梦》有很大的不同。《澄明之境》这本书更多讲的是交易思想和交易哲学部分,而《十年一梦》这本书则是青泽本人早期的交易经历分享。看完《澄明之境》这本书,我才第一次知道了 “康德的先验哲学” 这个思想,不过当时的我完全搞不懂康德的哲学思想,只是半信半疑的看青泽在书上写着:康德的先验哲学在西方的哲学史上发起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它颠倒了传统的主客关系,从人去认识自然过渡到人为自然立法。不过当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被雷劈了一下:市场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规律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唯有自己构建一个模型来观察、理解市场。看到这里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走错了路,怪不得我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去寻找市场的规律却无功而返。那接下来的目标就清晰了,我要啃下康德的先验哲学。当时我买了一本邓晓芒老师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翻开看完全看不下去,因为根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东西,感觉就像是天书一样,不知所云。后来才知道就算是哲学专业的人都看不懂这本书,于是我只能另辟蹊径看有没有人讲康德哲学,市面上有没有讲解版的康德哲学。后来我在喜马拉雅平台发现书杰老师讲解的康德哲学通俗易懂,他的著作是《哲学 100 问》。随后我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慢慢的搞懂康德的先验哲学。之后我就再次拿起那本《纯粹理性批判》来读,哈哈,没有那么吃力了,还能看下去,基本能看懂,看来我花一年的时间学习康德哲学没有白费。听到这里你也许会问,做市场交易和康德哲学有什么关系?在我看来关系很大,你先不用着急,我慢慢来解释。其实作为一个市场交易者,我们面临着两大难题:认识市场和认识自己。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哲学上解决了认识市场的问题;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解决了认识自己的问题。认识市场简单说就是:我们无法认识市场,只能为市场立法;认识自己简单说就是:自己立法、自己遵守。从那以后,我把康德哲学注入到缠论中,提炼出我观察市场走势的模型,从此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交易世界,虽然当时(2018 年)的我依然还是小有亏损,但是我对市场的认知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纠结于我对市场的预测到底准不准,而是对市场的走势做好分类和应对。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康德的先验哲学部分,不过在此之前我需要打个预防针,接下来的内容会非常晦涩难懂,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功底看起来会非常吃力,所以大家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好了,那我就开始。谈起康德学习,日本哲学家安倍能成曾经讲过:“康德哲学就像一个蓄水池,所有前面的哲学都流向康德,所有后面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来”,这足以证明康德哲学的伟大。所以我经常说康德哲学是被投资市场严重低估的投资哲学,作为投资者 / 交易者,如果你理解了康德哲学,我相信你的投资会如虎添翼。康德哲学的诞生背景是起源于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那什么是认识论呢?就是人应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笛卡尔为首的理性主义(人是通过先天观念来认识世界);一派是以休谟为首的经验主义(人是通过后天经验来认识世界)。可是这两派都无法自圆其说:理性主义下的知识虽然是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却无法拓展新的内容,那就陷入一种纯逻辑形式的独断论;经验主义下的知识虽然可以拓展新的内容,但形成的知识却没有普遍必然性,那就陷入一种怀疑论。既然这两派都无法解决认识论的问题,那接下来怎们办呢?这个时候康德横空出世,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解决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缺陷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聊聊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康德发现,不论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都有一个共性特性:先承认有一个客观世界,然后我们去认识它,即主体认识客体。既然这样无法解决问题,那我们能不能颠倒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让客体来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呢?康德提出这个假说,在哲学史上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我们将先天综合判断拆分成,先天判断和综合判断(先天判断代表着理性主义,综合判读代表着经验主义)。而真理性的知识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普遍必然性和拓展新的内容。可是理性主义只能满足普遍必然性,经验主义只能满足拓展新的内容。那如果用经验主义来符合理性主义那岂不是既满足了普遍必然性,有满足了拓展新的内容,这就是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假说,至于其中的论证过程我就不详细说了,太过晦涩难懂。康德通过论证先天综合判断这个假说,提出了先验哲学的核心思想 “人为自然界立法”。简单说我们无法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只能认识世界表象 —— 我们的理性不是在自然中发现出规律,而是主观创建规律强加在自然之上。今天在投资市场仍然有很多人问,市场到底可不可以预测?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借用康德哲学的思想,把康德哲学的自然改为市场,那不就意味着我们无法认识市场的本质,只能认识市场的表象 —— 我们的理性无法在市场中发现出规律,只能将主观创建的规律强加在市场之上。这就是 “人为市场立法” 的核心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佬的书,膜拜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作品,旨在探究理性本身的能力和极限。康德区分了经验性知识和先验性原理,提出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先验条件的限制,即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体。他引入了 “综合判断先验” 和 “分析判断先验” 等概念,通过批判性地分析理性的结构和功能,旨在建立一套稳固的知识体系,从而解决当时哲学界关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争论。康德的这一理论框架不仅试图回答 “我如何知道” 的问题,也为后来的伦理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批判这条小路

                1,真的是硬着头皮,拔着头发,忍着耐心,终于看完了第一遍,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毫无智慧收获可言。虽然如此,这不是康德的问题,是我自己思维愚钝,学识太浅,悟性不高而已。2,没想到在现在的年龄能够读康德,既然被叔本华和马克思引到了这里,翻开了就读下来,就当是智力游戏,训练大脑也好。就是这样一路坚持下来的。3,有的时候,我就感觉康德描述的是另一个世界,像是在西游记的天宫,或者是上帝的天国,晶莹剔透,身在其中遨游,没有方向,也不知道目的地。4,虽然读懂的很少,但是至少知道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太难了,回归到最基础的概念,原理,日常所表达,所接触的,大多数都是不理解的妄说而已。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绝大多数时候是不知道的。这就是踏实的前提吧。5,读康德,也许需要回归到婴儿的状态,越是受到太多的外界输入的塑造,对于纯粹的东西就越不自觉的排斥和不理解。也许康德根本不难,只是我深陷世俗的观念太强而已。6,康德的哲学三大批判,才开始读了第一个的第一遍,囫囵吞枣,敷衍了事。但愿时间不会白费吧,还会跟康德不期而遇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康德还是黑格尔?

                  对上世纪的时代问题,我的想法是:我都要。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