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9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弟兄们,跟我来!”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可读性很强。作者埃德加・斯诺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他冲破当时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在当时苏区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采访和旅行。红区的经历使一个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感情上起了极大的变化。他写道:"切莫以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决不会有一个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但是,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 —— 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 —— 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如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完全抛开了个人历史主义,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战一生。他记录道:一位外国武官曾经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同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作战的能力了,这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 而不是说:"弟兄们,向前冲!" 这本纪实文学,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当时极度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能走到最后,能够带领广大的贫苦百姓战胜一切,建立新中国!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革命先辈 愿爱与和平永存

      这本在中国一再再版的书,到现在才第一次读,实属不该!感悟良多 —— 善良和爱是人类共同的、最本质的感情,它让人与人之间沟通没有障碍,也让战争与和平成为永恒的交织着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斯诺作为一名外国记者,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只身冒险在陕北进行长达 4 个月采访,见证了红军初期复杂多变的革命局势,对当时苏区革命发展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做了生动记载,向全世界人民还原了中国红军和苏区真相,这本书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值得一读。—— 有了斯诺的记录,战争有了历史的、辩证的注脚,中国的那一段历史有了生动的鲜活的色彩。如果不看这本书,不会知道自己以前所了解的历史有多么的单一浅薄且片面。这是在一个外国人的笔下记载的故事,更显得难能可贵和公正;如果不看这本书,不会如此鲜明的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民的悲惨。以为他们只是受压迫,却不曾想到,在那个黑暗的世界,命如蝼蚁般渺小脆弱,任当权者轻轻一捏便终结此生,千家万户一夜之间消失于世界,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曾来过这里… 如果不看这本书,不会贴切体会到鲁迅先生笔下 "吃人" 的社会的可怕。不会了解到民国大饥荒时,地主阶级为了利益,低价收购农民的土地,大肆集聚资产;当权派为了政治利益禁止救急粮食运往灾区,眼睁睁看着人民活活饿死… 这些 "人" 的光鲜亮丽是踩着尸体爬上去的,它们吃着人血人肉俯瞰饿殍遍野的大地,反过来又讴歌自己创造的 "美丽世界"。丝毫没觉得被饿死,被杀死,被奸污的那些人是自己的同胞… 幸好,黑暗之中总有人身先士卒前赴后继去找寻那希望的星火。也幸好,有人找到了,并把这火烧得更旺了,足矣驱散笼罩在头顶的黑暗。心疼他们受过的苦,谢谢他们照亮了路… 借用觉醒年代里教员出场时很感人的一句弹幕:他们来了,他们看见了,他们改变了… 勿忘历史,感谢革命先辈们!

        2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珍贵的历史

        每日一书:《红星照耀中国》。本书记录了斯诺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红色根据地的情况。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时,斯诺正在上海,目睹一九三二年的淞沪战争和一九三三年的热河战争。在这以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还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有所接触。他编译了一部英文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活的中国》,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列宁的这一段名言:“一般历史,特别是革命的历史,总是比最优秀的政党、最先进阶级的最觉悟的先锋队所想象的更富有内容,更多种多样,更生动活泼,‘更巧妙’。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最优秀的先锋队也只能表现几万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象;而革命却是在人的一切才能特别高度和集中地表现出来的时候,由千百万被最尖锐的阶级斗争所激励的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象来实现的。”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杨虎城也同这个过渡时期的许多中国人一样,为家庭纠纷所苦,因为他有两个太太。第一个太太是他年轻时娶的小脚女人,是他的父母在蒲城给他娶的。第二个是像蒋介石夫人那样的一位活泼而勇敢的女性,年轻貌美,已经是五个孩子的母亲,既摩登又进步,据说从前参加过共产党,是杨将军自己看中的。南方同红军打了几个月的仗以后,少帅和他的一些军官开始有了几点重要的认识:他们所打的 “土匪” 实际上是由抗日爱国的能干指挥员领导的;“剿共” 这件事可能要继续好几年;一边同红军打仗,一边要抗日是不可能的;而在这期间东北军却在同自己毫不相干的战事中很快地消耗兵力,土崩瓦解。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 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 “鼎鼎大名的” 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才生。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 “无知土匪”“强盗” 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哥老会的规矩和黑话很难掌握,但是贺龙的 “辈分” 最高,因此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他的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李说贺龙说起话来能 “叫死人活过来打仗”。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林彪是红军大学的校长,只有二十八岁,他以前是蒋介石参谋部里一个著名的年轻军校毕业生。林彪像一个小学生似的涨红了脸,讲了几句很得体的话,请女共产党员代替他们唱支歌,逃脱了 “点名表演”。林彪和毛泽东一样,从来没有受过伤,享有这样盛名的红军指挥员并不多。他在前线身经百战,在战地指挥大军历时十年以上,凡是他的部下战士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他都尝到过,他的首级的赏格高达十万元,但是他仍神奇地没有受伤,身体健康。在他们西北方向的远远的山区里,另外一个黄埔军校生刘志丹当时正在为目前陕西、甘肃、宁夏的苏区打基础。刘志丹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共产党在西北之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像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共产党可以自居有功的一些经济改革措施中,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显然有这四项: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彭德怀过去即有这样一种斗争历史,我原来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原来斯诺到当时东北军的防线后面的洛川以后,搭东北军的卡车回西安。到西安鼓楼下车以后,却发现他的行李包不在车上。这个包里有他十几本笔记和全部的胶卷!斯诺在鼓楼下面惊呆了,交通警就在不远的地方好奇地看着。后来终于清楚,为了怕受到搜查,他的行李包被司机塞在东北军待修的枪械包中,一起卸在二十英里外渭河以北的咸阳了!天已黑了,司机表示到明天早上再去取。可是斯诺的新闻记者的敏锐直觉告诉他,到明天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他坚持要司机当晚去。他想:要是行李包被国民党宪兵发现打开,不仅他的一切采访成果付诸东流,而且那辆东北军的卡车和有关的人也都完了。斯诺一夜没有合眼。笔记本和胶卷终于安然无恙全部找回来了。第二天早上卡车一回西安,果然街上就停止一切交通,城门口都遍布军宪岗哨:蒋介石突临西安,全城戒严。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就是这样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才拍摄保留下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气运

          应该说是很 “古老” 的书了,但今天重读依然感慨万千,读到红军的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夺取泸定桥,多少年轻的生命流血牺牲,国共双方为各自的理想和政权厮杀,千百万人头落地,年轻的 “苏维埃” 团结和动员的是底层民众,越杀人越多,白区代表的 “士绅” 顽强抵抗,你死我活的变革时代,经过 100 年到现在才安定下来,将中国从 80% 文盲的农业社会转变到现代工商社会,联想的近期热播的《都挺好》,其中奇葩的各种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亿万国人的观念和社会转变需要过程,对个人来说漫长百年,对历史来说一瞬间。看此书,对比《北渡南归》,那是一代中华农业文明的贵族的消亡泯灭,悲沧华美无耐,多少世家子弟,古老文明文物消亡和毁灭,如黄昏华美绚烂。但年轻的苏维埃,朝气蓬勃,英勇无畏,书中的红小鬼,抗大校长也才 28 岁,这样一群人最终真如火种燎原,开辟了新世界。看此书时 “得到” 还没有书评功能,现在转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革命,也讲究商业逻辑

            有需求,才有市场。中国共产党最初闹革命,严重缺乏财力和物力,从占有中国人数最多的最底层人们的最迫切需求出发,抓住痛点,解决底层人民吃饱饭的问题,赢得人心,开辟和占有 “市场”,在经营中不断摸索、反复总结和矫正,砥砺前行,走过百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于一本新鲜的老书还是非常有必要看的。可以从本书中探寻出更多的细节和生活场景,带着读者回到那个激扬人生的年代更直观地穿行在保安的路上,来一场穿越之旅,平视着走在路上的先辈、伟人们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使命,有着共同的奋斗方向,有着毛泽东的正确思想的指引,他们加入红军就成为了整体中的一员,有统一的纲领,统一的目标,为了大我牺牲小我。无往而不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星为什么会照耀中国?!

                如果你没有读过《红星照耀中国》,就很难想象,在充满疾病与饥饿、剥削与死亡的旧中国,会有一片人民可以安身立命的土地。如果你没有读过《红星照耀中国》,就很难理解,在遍布军阀与土匪、地主与买办的旧中国,会有一群甘愿为穷人战斗的无产者。如果你没有读过《红星照耀中国》,就很难相信,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赌博、没有鸦片、没有娼妓、没有苛税、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埃德加・斯诺,用他的勇气和操守,向世界介绍了这样一群人。即使他们身陷重围、物资匮乏、生活拮据,也丝毫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他们中,有老当益壮的 “红军四老”,有童稚未泯的 “红小鬼”,有探寻真理的中年人,有激情昂扬的青年人。这是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是一群有益于百姓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的人。他们敢于直面死亡和困难、敢于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亮剑。他们用自己的奋斗,探索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在这黑暗的时代,开辟出了造福人民造福民族造福人类的伟大道路!​

                  6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星照耀中国

                  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第一次接触,是为了陪儿子写读后感,当天晚上读了 100 多页,很快就被精彩内容所吸引了。跟我们理解的传统共产党将领不一样(毕竟我们见到的主要是解放后的情况),并且文化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多地方明显有文艺创作的痕迹,感觉有距离感、不那么真实。而斯诺的记录,更多的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问题,为了找寻真正的答案,少了很多心理包袱,可以较为真实的写出自己视角的共产党。不需要太多的说明,字里行间的描述,已经将共产党成功的原因写了出来,心目中的理想将大家团结起来,解决了大多数人的痛点,走向理想的生活。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和以身作则也是成功的另一个要素。不间断的快速、高效学习,迅速提高了生产力以及思想上、价值观的统一,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本好书,值得推荐,即使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感谢那段历史照进我的现实

                    话不多说,我就聊聊心灵感受和视觉体验吧。书里有很多珍贵的照片,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埃德加・斯诺的作品。当时他一共带了两架照相机和二十四卷胶卷到苏区,拍摄了包括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照片、苏区生活的照片、红军的照片、苏区文化生活和少先队的照片等等。没想到毛主席那张广为流传的半侧身像也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为当时的历史留下了生动的记载,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还让我这样的后辈有机会一睹那段历史的真实情景。真的非常的感谢他!还有就是一想到这本书里看到的每一个字,每一段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都是有血有肉的,而且很短的描述可能就是他们短暂的一生,心里就会被一种莫名的情绪堵塞。作为一个湖南人、一个中国人,有些过往你是必须要去看,去了解的,直面这些过往,才能更好的为明天奋斗,这是一种责任!历史就是历史,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体会,出发不同的行动,冷暖自知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错的红军纪实文学,最后几篇有点垮。我很好奇他拍的照片都去哪里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二遍读这本书了,依然发现错过了很多重要细节。从时间来看可以说是四个多月的一次访谈录,但对于影响来说不仅仅是访谈,而是一种传递。从苏区到世界的传递,让全世界了解的真实的苏区,而这本书也成为了八年级必读书,这又传递到了下一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好书

                          上海世纪 30 年代的。相见恨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热爱中国”,致敬斯诺,致敬红星中国

                            建党 100 周年之际,有幸读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对我而言这是一次迟来了 70 多年的阅读。感谢斯诺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来到红区,记录下了那段艰苦的红色岁月,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真实的历史。阅读中,我时常设身处地的回想当年场景,与当时的人面对面交谈,既觉得真切的存在、真实的发生过,又觉得遥远的有些模糊。书中有些记录甚至让人震撼,比如第五次围剿中中国人对中国人所做的事情,比如那些年的饥荒…… 正如斯诺为中译本《西行漫记》初版写的序文里所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 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向斯诺致敬,向红星依然照耀下的百年中国共产党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星万古耀中国

                              86 年前,1936 年 6 月到 10 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穿过封锁,抵达了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离开后,他把当地的见闻写成文章发表,又把这些文章整理成书《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于 1937 年 10 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 1938 年 2 月首次出版中文版,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他用文字和照片,用其独特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今天读来,革命豪情悠然而生,精神文明生机勃勃。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成了中国革命和西方世界的沟通的桥梁。很多国际友人读了他的书来到中国,投身中国革命(推荐美国人阳和平的家庭故事,一家人都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最后总结,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不是少数领袖们)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斯诺也预言,毛主席将成为改变中国之人。1970 年国庆节,斯诺受邀到中国,成了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而美国人没有明白中国通过斯诺释放的信息。直到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才成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于在 2021 年读了这本书。现在,想读什么赶紧读,想干什么赶紧干。如果当年我们和斯诺是同事或朋友,我们会支持他吗?他就是想干就干了。然后留下这本书。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儿时的梦想

                                  因为家族藏所有斯诺中文出版物,记者一直是我儿时的诗和远方。但渐渐的不知是自己醉心苟且,还是厌恶媒体圈娱化。我好像离那个儿时的梦越来越远。斯诺的伟大在于他是我所知唯一的媒体人范本与标杆。而他毕生所行的操守,现在也仅仅在新闻工作者行业道德规范手册中才能看到。PS:发在这个话题,因为儿时还看过一本摄影集(毛泽东与斯诺),得到电子书没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著作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印象是什么?当时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什么?对于这些疑问,美国记着斯诺冲破阻碍到达陕北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采访。书中介绍的内容可作为了解抗战时期共产党的资料,其中有不少内容现在官方的宣传中也有体现。看到毛泽东谈他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时会有一种家庭关系即政治关系,处处充满政治斗争的内容。在这一时期共产党投入不少资源搞社会建设给偏僻落后的陕北地区带来了现代气息。看到当时军政大学上课、话剧演出分地方时会明显感觉到这太简陋了,但就是这样的地方撑起了中国的未来。延安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辩证思维

                                        西北缺乏交通、桥梁、铁路,本来是弱点,但马克思主义者却能看到使用游击战的妙处并加以发展推广;长征,是战略性大撤退,不能撤到大城市,只能撤到或是边界,或是农村,但马克思主义者却能够利用这个契机与人民群众接地气地面对面的接触,让农民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全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像国民党单方面所描述的共产公妻。辩证思维不能带来最高效率的方法,但却能带来危中找机的方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再次阅读,感受历史的一瞥。

                                          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四个月的行程,埃德加斯诺写成了这本小书。让这个红色政权的真实信息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