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克带领我们探讨人性。

    人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作者以神经科学、基因科学、进化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发现为立论依据,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白板说” 认为,人的大脑并不存在固有的结构,而是可以由社会或者人类自身随意塑造。上述这种人性论,即本书的标题,认为几乎不存在什么先天的人性 —— 要么把人类大脑看作是白板一块,根本不存在先天的人性,所有的人性都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本书要探讨的是人性这一概念在现代生活中引发的道德、情感和政治上的反应。平克认为,即便是承认人类天性中的阴暗面,比如自利、暴力等,不仅不会导致糟糕的政策,相反,这恰恰是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因为只有直面问题,找到其背后的根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人类天性中还存在很多美好的一面,比如创造力、道德感,而这些正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是生物学和心理学问题,也涉及到人类的道德、法律、和政治活动

      这本书试图回答了这么一个问题:在每一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脑中携带的是一张接近完成的心智蓝图,还是一块纯洁无暇的心智白板?
      这个问题首先当然是生物学和心理学问题,但是你会发现,它还涉及到人类的道德、法律、和政治活动,甚至人类的尊严与价值观。

        4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白版》

        不要再写关于天性和教养的书了!真的还有人相信人类心智就是一块白板吗?对一部分孩子的父母来说,或者对异性恋者来说,或者对那些注意到儿童能够学会语言而家中宠物却无法学会语言的人来说,人类生来就具有某些天赋和秉性,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难道还有人相信遗传和环境的简单二分法吗?我们难道不都觉得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属于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西方学术界的反思和批判

          平克的每一本书都写得非常厚,可能会让人望而生畏,但其实他的每一本书都值得一读。


          很多人会苦恼,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才好。我教你一招,叫顺藤摸瓜。顺藤摸瓜是说,如果你找到了一个自己很喜欢的作者,就把这个作者所写的其它书也找来读读,然后,再从这位作者推崇的其他作者里寻找你的下一个目标。
          有的作者不仅写得多、写得快,而且质量非常稳定,你看到他的名字,就能知道这本书肯定不会太差。平克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
          你还要关注《白板》一书的背景。
          平克的《白板》是针对西方思想界的一种潮流,即为了坚持人是理性的、自由的、平等的,不惜反对生物进化学、脑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科学家也不是完全理性的,感性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判断,尤其是涉及意识形态的时候。
          这本书就是对西方学术界的反思和批判。我把他的观点重新作了整理,这就是打散之后重新组装。他关心的是西方学术界已经误入歧途,我们关心的是如何认识自我。一样的食材,不同的口味。他做沙拉,我来炒菜。

            5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白板》作者:史蒂芬・平克关键词:生物学、人性、基因 1、书中介绍了三种不同的人性理论:白板说(人类的心灵生来就是没有任何印记的白纸)、高贵的野蛮人(贪婪、焦虑、暴力是文明的产物)、机器中的幽灵(心灵与肉体是完全不同的)。2、我们以为人类生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但是作者却说,我们人类生来就是不平等、不理性、不自由的。3、虽然书中的理论很独特,作者也非常有名,但这是一本非常难啃的书籍,初学者慎入。金句:当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总是相互效仿。建议分类【社会学】阅读难度:5/10 推荐指数:7/10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是何帆老师早点读书俱乐部讲的精读书,也是不太好懂要花时间去读懂的书。平克是一位学识丰富的学者,他的所有书都有深厚的学术理论支撑,第一二章的阅读尤其慢,文中涉及的心理学理论并不是都了解,因此需要查阅资料,这个过程受益匪浅。之后每一章谈一个观点,论证平克的主要观点 —— 人不是白板,很多东西在我们出生时自带的基因就决定了。虽然批评平克的学者不少,觉得他过于乐观。他的学识和扎实的学术功底让人折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怎么办?

                推荐指数:(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对人类心智演化感兴趣的朋友;
                - 对人类的道德感兴趣的朋友。


                这周集中读了几本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的书,对他的知识广博和深刻观点五体投地,在讨论过语言、大脑、心智这些问题之后,史蒂芬・平克开始讨论另一个更加艰难的话题:人性和道德。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国际大专辩论赛的一道经典辩题,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西方历史上,对于人性,有三种主流的观点。
                第一种叫做「高贵的野蛮人」,大致认为人性本善,是社会的浸染造成了人性的变化,大抵和儒家从小教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类似的;
                第二种叫做「机器中的幽灵」,认为人性和人体是截然分开的,如果说类比的话,很像是禅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观点;
                第三种则是「白板论」,认为人性本无善恶,就像白纸一张,后天如何影响一个人,这个人就如何跟着变化。
                如果单看书名,你会认为作者是承认白板论的。你错了!
                白板论恰恰是本书最大的靶子。
                这本书用最新的进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遗传学的证据,狠狠地批判了白板论。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指出,如果没有先天的学习回路,就不可能存在学习,而头脑中有限的程序组合,能够产生无限多的思想和行为反应;
                认知神经科学指明,大脑的生理结构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的可塑性仅仅发生在由基因构造限定的范围内;
                行为遗传学借双生子研究表明基因对行为的预测力,尽管基因的大部分作用只是一种概率,且通常取决于环境;
                进化心理学则用种系演化史阐明了自然选择、心理适应的功用。
                对于人性来说,基因重要,环境也重要,换句话说,人性中的一部分恶,可能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这个观点相当反认知,而且还很政治不正确,可是作者在书中说到,「行为科学不是一门适合胆小鬼的科学」,如果结果就是如此,我们也必须科学得看待它。
                推翻了「白板说」,人们的担忧来自四个方面:
                担忧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不平等,甚至走向纳粹式的所谓净化;
                担忧人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不完美,而不再有努力和改革的动力;
                担忧我们既然被基因控制,那么自由意志就是空话;
                担忧这种决定论,会带领我们走向虚无。
                作者在书中安慰了我们,为什么承认这样的结果,我们也无需为人类有那些担忧。
                总之,「白板说」有它的贡献,它消除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歧视,对抗了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之间的偏见,可是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白板说」是错的。只不过推翻了白板说,我们也不必为人类如此悲观,毕竟人类的基因,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
                人性也许永远是复杂的,不能把原因归结到单独一种东西身上,而作者乐观地相信,我们人类是可以为了真理,去承受这种复杂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性的解析

                  我们的相关的所有性格特征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是控扰人类的千古问题。作为一个活着的真实的人从降生后时有时无的也会有这样的困惑,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想知道答案的心情就越迫切。看完本书后发现发现人类奥秘还是个漫长过程,而且当我们真的知道了人类的奥秘之后会发生什么?不敢想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本书由《直觉泵》p112,《沟通的方法》p21,《事实》p335,暂停实验室公众号推荐。本书是阅读过作者的第 5 本,作者喜欢引用其它著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时引用得过于多而影响了阅读的流畅,与其它读者的体验不同的是,阅读此书对我来说如同在看作者读后感合辑。 选择性阅读,不建议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性虽有缺陷,仍值得相信】

                      名为 “白板”,实则批判白板说。人们常常歌颂 “人生而平等”;儿童如同白板,行为需要成人引导;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天生的差异,一切都是后天环境塑造的。这本书告诉你,人类基因稳定,每个人都带着相似但独特的先天配置诞生。小朋友天生对甜食有克制不住的欲望。习惯胡吃海塞,是因为我们祖先总是饿肚子,一有食物就必须拼命吃,他们的基因遗传到了我们身上。爱因斯坦的大脑有一个非同寻常的顶上小叶。杀人犯等暴力性罪犯的大脑前额叶可能较正常人少。想要通过后天训练锻炼大脑的想法几乎不可能...... 但如果因为大脑不是白板,先天装置无法改变,那么我们的努力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人与人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差别,那么压迫和歧视可以被认为是正当的吗?●如果人类天生就是不道德的,那么改善人类处境的梦想不就是显得徒劳无益的吗?●如果人类只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产物,那么自由意志就会成为一种荒诞的说法,我们还能再指望人们对其行为负责吗?●如果人类只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产物,那么生活不就会失去更高层次的目的和意义吗?这些对于人性的担忧,平克在书中一一解答。他并不温柔地安慰你,而是客观地告诉你:这就是事实 —— 但不至于彻底悲观,人能做的还有很多。《白板》这本书所做的努力,就是帮助你从原有的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他告诉你人是不自由、不平等、非理性的。非理性 & 不自由:很多时候大脑是有自主意识的,在你不注意的时候他便替你做了决定,因为大脑觉得这比较省力节能。比如:在面对书桌上的书本和手机的时候,你只要一松懈你的手便会拿起手机。当你意识到这点时,你才算开始拥有自由。你开始有意识地与你的大脑合作,掌控你的大脑。不平等:人与人之间有差距,且不容易逾越。当你了解这个事实,接受并努力超越的时候,你就不容易焦虑内耗,与自己和解,埋头努力。人生而自由,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必须承认人性并不是天生完美的,我们不是一块白板,而只是 “人” 这个种类的基因集合体,我们有缺陷,我们有不足,我们经常无法控制自己,我们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是,人性也绝不能成为我们无所作为的借口。“正是由于人类本性的存在,我们不能将自身的自由交付给行为塑造者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自由时,学着戴镣铐起舞,理解并接受人性,然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改变、成长,你便不再是井底之蛙,而是勇敢走出洞穴,抛弃火光,沐浴真正阳光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都是生来独特的

                        基因和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共同造就了现在的我,基因是改不了,环境的选择还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我可以做的就是,顺应基因,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找到合适的环境,找到合适的部落,做回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师就是大师

                          书名叫《白板》,内容是把白板论掀个底朝天。​​1、基因决定了人先天就不一样,要正视这种差异,我本来以为这是常识。​2、所以打开书之前,我就觉得白板论不是个很老的,早就被淘汰的学说吗?看完才懂,原来现代社会很多概念和领域都深受白板论的影响,高贵的野蛮人,现代主义艺术都是白板论的衍生物,最登峰造极的衍生是无疑白左政治正确。3、所以大师写这本书是要掘他们祖坟。4、因为是要掘人家祖坟,所以要注意套路和打法,需要谨慎和全面,我看到了生物学内核,语言学刀剑,社会学铠甲,心理学招式。沃森要是学过套打法,估计也不会被喷那么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觉得这本书知识密度很高,谈论都是非常难权衡的话题,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这些似乎远离日常,远离自己的生活,但是仔细读下来,却发现这些话题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真心推荐读这本书,至少对我而言,非常有意义,让我浅浅思考之前没有想过和意识到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涉及认知科学,脑科学,作者针对当下流行的多种观点一一进行了对比反驳说明,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的人物及片段,以期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不过对于第一次阅读认知科学类书籍且对大多文化语码不熟悉的我来说,读起来很是吃力,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几个月,总算是完成了。533 页的巨著啃下来了,虽吸收有限,但心性和信念提升了不少,也是颇有几分收获,起码以后看到大部头不会那么怵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平克的第一本书

                                平克在书中利用抽丝剥茧的方法,一层层论证,告诉读者关于天性和教养之争的结论。对于孩子的教养,基因占 50% 的因素,独特性环境占 50% 的因素。引起了社会大众对当今教育的反思。本书涵盖的知识面广博而深入,写作思维,随时在各个思想体系之间跳跃。给阅读带来相当大的难度。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不小,然而阅读的乐趣会少一些。虽然不易读,但本书任然不失为是一部佳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今年第二本书

                                  不得不承认,这是读得最累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于非专业人士不是很友好的一本书,建议有些基础再来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科学了解人性后,总会有些不同程度的冲击

                                      前言:人类心智 = 天性 + 教养。先是摘取了过去 10 年中具有煽动性的三本书的三段话,但是这三本书的作者都遭受了各种抗议与斥责、人身攻击、指控等。但是不可否认人性由教养和天性两种因素决定的观点至今也是热议,也许最终会是错的,但并不是空洞无聊的,也并非无懈可击。这本书主要探讨为什么一些极端立场(文化决定一切)会被人们认为是比较温和的,一些比较温和的立场反而会被认为是比较极端的。而且作者也表示,自己对于本书的观点都是持有中立的立场否认人性存在的恶果。一是会使公众及个体做决策时受到影响,二是使一些研究者不敢越雷池,三是会导致知识研究与常识的分离,四是会对现实世界的生活造成伤害。科学视角下的人性观。引用了契诃夫的一句话:当你向人类展示他是什么样的时候,他会变得更好。是建立在生物学知识之上的人道主义。这本书之所以没有被认为是一本危险的书,一是这本书关注的是对以往捍卫人性的著作的各种过激的批评,二是对于批评者们所曲解的试图利用生物学观点来洞察人类事物的宿命论,这本书是持否定态度的。第一部分 "白板说" 的兴起与挑战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性论,"是什么原因激发人们做出某类行为" 以便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这是我们生活的重要源泉。数千年来,关于人性的诸多理论也多源于宗教。但知识主流则致力于另外一种理论。我想这大家都可以很好地理解到。随着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和考古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开始不断地以更加科学的认知去完善属于自己的一套人性论。约翰・洛克的 "白板说" 在当今知识界占据重要地位,卢梭的 "高贵的野蛮人" 和笛卡尔的 "机器中的幽灵" 也颇受追捧。今天,很多学者向这些昔日的流行理论发起了挑战。01 三种流行的人性论白板说:不存在恒久不变的人性,人的大脑并不存在固有的结构,而是可以有社会或者人类自身随意塑造,即源自经验上的差异。高贵的野蛮人:不存在自私和邪恶的天性,邪恶者是由于社会原因才走向堕落的。机器中的幽灵:不受束缚的 "我们" 能够选择更好的社会安排,还担有责任、尊严。卢梭认为,不良行为是学习与社会化的产物。02 人性理论的前世今生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衰落白板说,从洛克、密尔到斯金纳涂尔干的 "橡皮泥" 隐喻怀疑论者钟爱 "高贵的野蛮人"从 "因果关系" 到 "机器中的幽灵"03 连接生物学与文化的四座桥梁①心理学和认知科学②认知神经学③行为遗传学④进化心理学 04 文化是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文化是一系列的角色和符号,能够对那些消极的人产生不可思议的冲击力。文化是使我们能够生存、繁荣并延续血统的一种独特设计构造。可以将文化看成是在没有任何形状的心灵上面打下的烙印。神经回路让文化传递成为可能心智,天生就有揣摩他人意图和模仿他人行为的能力文化是人们为了生活而积累起来的全部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心理学,是历史与文化的基础。文化就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而积累起来的技术工具和社会创新,而不是他们将偶然碰到的角色和符号随意地收集在一起。05 最后的抵抗作者再次强调不管相关研究最终能精确到何种程度,人性都必然是普适的和复杂的。白板说的几种新理论是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没有逻辑条理,因为信息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同样的,大脑也并非像妖魔鬼怪样什么都可以使人类获得某种实用能力。基因重要,环境也重要。联结主义。信奉机械论学说,即认为大脑是一个通用学习装置。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事实上,关于大脑可塑性的论证远没有它们看起来那样激进,关于拿到发育的最新研究结果驳斥了那种认为大脑具有很强可塑性的观点。一个人的气质和个性在生命早期就会显现出来,并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保持着相当强的稳定性。神经科学研究逐步表明,大脑基本结构是在基因的控制下逐渐形成的。第二部分科学视角 VS 政治视角有关人性的新科学发现,激起了强烈的政治反响。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和蒂尔尼的《埃尔多拉多山的黑暗》引发的论战,持续了数十年之久。许多 20 世纪上半叶的问题在急剧消退,但随着关于人性的新科学的蓬勃发展,有些问题变得更加明显:思维属于一种物理过程;人类并不是一种心理复制品;性别差异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也存在于心理方面;人类大脑不可能置身于进化过程之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拥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特性。06 两本著作引发的论战以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魏泽鲍姆(早期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人 1976 年)关于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的认知模型的批判讲起,引出一些反对意见中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两本著作。爱德华・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和新闻记者特里克・蒂尔尼的《埃尔多拉多山的黑暗》,主要讲了在当时社会对人性的各种研究与观念,每位学者之间的批判与站场。两本书的观点,以及发表之后产生的影响。最后作者下了一个关于 20 世纪对人性方面的新科学进展的批判之所以远远超出了通常的学术之争,变成了滋扰、诋毁、歪曲或篡改对他人的引用的原因,在于,一是在 20 世纪,"白板说" 在它的捍卫者看来是一条神圣的教义,要么相信它,要么完全放弃它。二是,那些 "激进的" 思想家们跌入了他们自己的道德训诫的陷阱无法自拔。07 三位一体问题不在于是否会有越来越多来自心灵、大脑、基因和进化科学领域的关于人性的解释,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来自这些领域的知识。所以,恐惧和反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借助于理性。这也是本书下一部分要达成的目标。所以说,从第三部分开始,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以理性的科学来解释人性。第三部分我们为什么不必为人性而担忧我们今天的道德观要在生物学事实面前进行调整,这并不是因为事实已经摆在那里,而是因为 "白板说" 的道德论证方法非常肤浅。历史上一些最伟大的思想家的生活哲学,展示了它们与有关人性的科学发现带来的道德挑战之间的关系。我们终将明白:新的意义和道德概念一定会在 "白板说" 消解的基础上兴起。08 不平等之忧不同个体、性别、阶级和种族在天赋、能力、兴趣和爱好等方面天生存在差别,因此,有人会担忧这些可能会导致三种罪恶:①偏见②达尔文社会主义③优生学。面对这些差异,有人否认,有人利用。不可否认人性是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存在的,但是作者在这儿置于更稳妥的基石上来加以探讨。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塞缪尔。约翰逊曾经写道:我们都为同样的动机所驱使,为同样的错误所欺骗,因希望而充满活力,因危险而停滞不前,因欲望而心神不宁,因贪恋欢愉而误入歧途。平等≠生物学同一性。天赋差异不是唯一导致社会地位差异的影响因素,还有纯粹的好运、财富继承、种族和阶级偏见、机会不平等以及文化资本。平等与自由。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写道:"人人生而平等绝对是假的。如果我们平等地对待所有人,结果必然造成他们在现实地位上的不平等。因此,将他们置于平等境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区别对待"。以平等之名行不平等之实有很多种形式,如劫富济贫式的税收,高额遗传税... 极端社会达尔文主义。这里最令人深恶痛绝的想象便是纳粹主义的人性。09 不完美之忧开头引用威廉・华兹华斯回忆录中的一段话,引发人类对人性可以重生的欣然雀跃,对不完美和命中注定的罪过。接着谈论了关于战争,关于两性的问题。最后段讲到带有政治含义的人类缺陷是自私自利的,因理查德・道金斯的那本《自私的基因》风靡全球,我也遇到周围有几个人和我说过关于自私的话题,很关注这个话题。非常赞同作者的这个观点:这种观点立论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因为自私的基因并不必然会生成自私的有机体。转自豆瓣上的一个书评内容 1、其实自我的思想仍然受到旧有的思维影响,对于了解了科学人性后,总会有些不同程度的冲击;2、另外,作者平克始终是那种不直接说话,而是正反都讲很多内容,最后的结果还能还需要你来回找的写书者,可能是他想让人思考吧,但是读起来就是觉得不通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完全没有想到人性这个命题,已经被说烂了,在平克这里居然写出来这么多有价值的内容,颠覆了我对于人性的理解,因为人性,所以有各种相应的文化,制度,艺术等等。阅读难度有点大,涉及的领域太多,对读者要求比较高。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