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回不去的过去 看不到的未来 生命的卑微与盼望
1⃣️ 十分喜欢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所以想读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作对比分析,整理文学评论的架构。🌸 阅读下来,却又发现它其实和菲兹杰拉得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内涵更为神似。都是此生,为着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努力的奋斗着,最后灰飞烟灭。2⃣️ 在《台北人》中 14 篇故事,充满了新生命和旧生活之间的冲撞。所有的人物,都是从大陆迁居到台北。🌸 在台北的生活中无法抹去之前在大陆生命的那些烙印,有一些人一辈子都无法走出来。🌸 这一生都对前半生的生活魂牵梦萦。3⃣️ 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下层的人民,无论是做大户人家的仆役、奶妈、或是丫鬟,甚至是痛苦的舞女。他们都在拼命的挣扎着,想要忘却之前的生活,却又只能用酒精和浮华来麻痹自己。4⃣️ 里面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女子形象,无论是从没出场,只在照片中,被一个落魄的教师,无数次回想的初恋情人,还是王雄永远想念在家乡的小妹仔。还是真实的,曾幻想过爱情,但最终在 40 岁的时候,嫁给年老体弱的有钱人的金大班。最惨的,还数一生颠沛流离,从来就没有感受过幸福和爱的娟娟。最后变疯了,她目光中才去除了那永远的胆怯。5⃣️ 生命中太多的蹉跎唯有最后一个故事,老和尚一袭玄色的袈裟,悲天悯人俯瞰众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罢此书,感慨良久。心头千头万绪,难以言说。有人说,每一篇小说都很沉重,读完一篇便要暂时掩卷,难以连读数篇。诚哉斯言。欧阳子女士将小说的主题总结为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真是再准确没有了。这样的主题,读时沉浸其中,读罢一声长叹。其实从故事情节本身来说,并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百转千回,可以说是有些平淡的。很多故事,只是截取了一个或几个场景而已,比如最负盛名的《游园惊梦》,还有《岁除》《思旧赋》《梁父吟》《秋思》等等几篇,皆如此。但妙就在妙在,作者虽然只截取了几个很小的场景,却通过寥寥几笔对人物关系的勾勒,通过人物或正面或侧面的讲述,揭开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一角,和人物跌宕起来令人唏嘘的人生故事。在过去和当下的对比之间,在宏大和渺小的对比之间,便平添了许多历史沧桑感。而最让人感慨的是,这些从过去一路走来的人,仍然怀念着那个年代的传统,身在此时,心却在彼时,让人觉得或悲哀或悲壮。紧跟时代的人尽可以嘲笑他们 “傻”,可这种执着,又何尝不是一种痴情?这种痴情,在 “灵肉之争” 中则表现得更为透彻。《一把青》中,朱青对郭轸一往情深,而郭轸死后,朱青沉沦许久之后,便 “专喜空军的小伙子”,她爱的其实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空军郭轸;《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王雄对故乡的小妹仔(原本是要做他老婆的)念念不忘,把所有感情都投注在丽儿身上,这是他的 “灵” 之所在,而在丽儿逐渐长大,不再需要他时,他万念俱灰,终于对喜妹下手了 —— 王雄一见她便躲得远远的,可她却偏偏喜欢去撩拨他。《花桥荣记》中,卢先生一心只念着他的罗家姑娘,虽日子清贫,倒也充满希望,默默地攒着积蓄,期待有朝一日能与她再续前缘。然而,十五年的积蓄一朝被骗尽后,他的全部希望便彻底落空了,然后竟搞上丰乳肥臀的洗衣女阿春,最后凄凉死去。…… 看似放荡不羁,背后却是破碎的无限痴情。或许,这就是这些人物这些故事感人至深的原因。在读的时候,我颇有种妄念和私心:我也尝试过写小说,但总是编不好故事,相对而言,我更善于对场景的细腻描写,以此来展示人物的情感。于是,读到《台北人》,如获至宝,有种冲动要把它摆在案头,掰开了揉碎了,去模仿去练习。当然,作家的笔力之深厚藏在很多我还看不到的地方,但,这种能让我觉得颇为亲切的作品,不多读几遍,真是浪费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过去与现在每日一书:《台北人》。《台北人》一书只有两个主角,一个是 “过去”,一个是 “现在”。即使跳着快狐步,尹雪艳从来也没有失过分寸,仍旧显得那么从容,那么轻盈,像一球随风飘荡的柳絮,脚下没有扎根似的。尹雪艳有她自己的旋律。尹雪艳有她自己的拍子。绝不因外界的迁异,影响到她的均衡。 这个把月来,在宜香美容院就不知花了多少冤枉钱。拉面皮、扯眉毛 —— 脸上就没剩下一块肉没受过罪。每次和陈老头儿出去的时候,竟像是披枷戴锁,上法场似的,勒肚子束腰,假屁股假奶,大七月里,绑得那一身的家私 —— 金大班在小肚子上猛抓了两下 —— 发得她一肚皮成饼成饼的热痱子,奇痒难耐。 “我攒了十五年 ——” 他歇了半晌,嘿嘿冷笑了一声,喃喃自语地说道。他的头一点一点,一头花白的头发乱蓬蓬,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卢先生养的那些芦花鸡来,每年过年,他总站在菜市里,手里捧着一只鲜红冠子黑白点子的大公鸡,他把那些鸡一只只喂得那么肥。 蒋碧月穿了一身火红的缎子旗袍,两只手腕上,铮铮锵锵,直戴了八只扭花金丝镯,脸上勾得十分入时,眼皮上抹了眼圈膏,眼角儿也着了墨,一头蓬得像鸟窝似的头发,两鬓上却刷出几只俏皮的月牙钩来。任子久一死,这个天辣椒比从前反而愈更标劲,愈更佻了,这些年的动乱,在这个女人身上,竟找不出半丝痕迹来。 着老和尚竟哽咽起来,掉下了几滴眼泪,他赶紧用袈裟的宽袖子,揾了一揾眼睛。秦义方也掏出手帕,狠狠擤了一下鼻子。他记得最后一次看到刘行奇,是好多年前了。刘行奇只身从广东逃到台湾,那时他刚被革除军籍,到公馆来,参拜长官。给八路俘虏了一年,刘行奇整个人都脱了形,一脸枯黑,毛发尽摧,身上瘦得还剩下一把骨头,一见到长官,颤抖抖地喊了一声。十四个短篇里,主要角色有两大共同点: 一、他们都出身中国大陆,都是…… 随着国民政府撤退来台湾这一小岛的。离开大陆时,他们或是年轻人,或是壮年人,而十五、二十年后在台湾,他们若非中年人,便是老年人。 二、他们都有过一段难忘的 “过去”,而这 “过去” 之重负,直接影响到他们目前的现实生活。这两个共同点,便是将十四篇串联在一起的表层锁链。 然而,除此二点相共外,《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 “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 “大” 人物、“中” 人物与 “小” 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 “过去”,这份 “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 “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台北人》一书只有两个主角,一个是 “过去”,一个是 “现在”。笼统而言,《台北人》中之 “过去”,代表青春、纯洁、敏锐、秩序、传统、精神、爱情、灵魂、成功、荣耀、希望、美、理想与生命。而 “现在”,代表年衰、腐朽、麻木、混乱、西化、物质、色欲,肉体、失败、委琐、绝望、丑、现实与死亡。 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出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足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好了歌》中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的无常感。台北我是最熟的 —— 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在这里上学长大的 —— 可是,我不认为台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 —— 都不是。也许你不明白,在美国我想家想得厉害。那不是一个具体的 “家”,一个房子,一个地方,或任何地方 —— 而是这些地方,所有关于中国的记忆的总合,很难解释的,可是我真想得厉害。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台北人,漂泊人台北人非台北存,此地声非此地生。 白先勇笔下的人物是穿越时空的,可以身在今日,心却早已死在过往。可以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而活,而忘记过去实现 “重生”。他的笔下写的是人生,不同人的生活,不一样的生命。 爱了如何?活着才有意义!过去带走了人,也带走了生命,但总是进化出来了生活。 相逢一场爱恨情仇,不过故事,走过了便是走了,苦亦是活,忘亦是活,何苦为难自己!冷酷的真切。 曾经辉煌遍地开花,此间落寞人间清凉。不甘不乐又何奈?这就是人生,就是生命。若是一帆风顺何来精彩,如何感慨曾经美好,体验今日苦闷。 白居易遇见琵琶女,感怀万千不甘平凡。来人感同身受又如何!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这才是生命的真实场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归为台北人,难为台北事。可惜可惜,又如何?不如何! 白先勇先生的笔,是有生命力的。写下故事,留下真实人生的意义。局外人了解的清清楚楚,读的人感的淋漓尽致。是苦难,是悲伤,是欢乐,是无感。一切都是他们的,亦是我们的。这是作者的奇才,文字的魔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公子世无双少时读《台北人》,大部分内容都记不清明了。却记住了 “蜜丝佛陀”。毕业工作后看到商场有卖,毫不犹豫买了唇蜜来用,虽然不知道白先生笔下是哪个色号,涂涂抹抹的时候仿佛被那种味道带入回他的时代。其实认真论起来,这个品牌的化妆品质地很平庸,尤其睫毛膏,稍不慎就会搞个大熊猫眼。但它是我从白先勇的小说里知道的名字,而且还那么美,高性价比早已不是它的第一要务。倒是现在才惊觉,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它的身影。商业运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此时没有太多好奇去追寻。经典艺术作品时间愈久愈能散发光彩,能够永恒,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后来白先勇先生带着舞台剧等作品回到大陆的机会明显增多了,也看了一些他的访谈,最难得年过 80 依然葆有至纯的赤子之心祝福白先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文字细腻“永远的尹雪艳”,她的故事被白先勇放在《台北人》系列的首篇。可见其重要,同为传奇的艳女,尹雪艳与金大班不同,白先勇写 “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尹雪艳也不爱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的了不得。不错,尹雪艳是有一身雪白的肌肤,细挑的身材,容长的脸蛋儿配着一副俏丽恬静的眉眼子,但是这些都不是尹雪艳出奇的地方。” 尹雪艳的财富、人际关系,一切世俗人所想要的东西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她在其他人没落的时候,依然能够维持着自己的风雅,无论时局如何变,总能游刃有余。那么作为故事所处年代背景中一名身处男权社会里的女性,她是很有一点本事的。除了出色的外貌,魅力和卓越的交际手腕,身处乱世,置身在弱肉强食、相互倾轧的环境中,尹雪艳以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周旋于上海滩的阔老爷、贵太太中间。为了自保,她知道轻重缓急。但是,不论怎样,她始终精准地拿捏是非曲直,并时时以之规诫着自己。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人,宠不娇、溺不媚,偶有撒娇,也很好地掌握住尺度。当然,不失悲悯之心也是她能够成为 “永远的尹雪艳” 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每一个生命的存在而言,被赋予生命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生命本身是高贵的,之所以变得形态各异,色彩斑斓,是因为生命的拥有者经营生命的方式不同。不过,高贵不是靠外在的施舍,而是靠自己的修炼。自尊者人恒敬之,自爱者人皆爱之;自毁者人当弃之,自堕者人皆唾之。尹雪艳在风月场中左右逢源而不失自尊,展现出生命的高贵,活出生命的本然状态。从风月场下移到尘世,从尹雪艳移向普通人,行走在尘世中,穿行在芸芸众生间,是蝇营狗苟、奴颜婢膝,还是浩然正气、铮铮铁骨,决定生命的底色和成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白先勇的《台北人》,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写作技巧各篇不同,每篇都能独立存在称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说。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使我们看到社会之 "众生相"。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 "过去",这份 "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 "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台北人》中的许多人物,不但 "不能" 摆脱过去,更令人怜悯的,他们 "不肯" 放弃过去,他们死命攀住 "现在仍是过去" 的幻觉,企图在 "抓回了过去" 的自欺中,寻得生活的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陆上的异乡人“我的故乡是中国传统文化。” 这句话或许可以成为白先勇在文艺领域上下求索的精妙注脚。从 “台北人” 到 “纽约客”,从青春版《牡丹亭》到细说《红楼梦》,他顺承中国古典文化的余脉,又在作品中将其与孤独、颓废、意识流等西方文学要义熔为一炉。本书塑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台北人” 群像,说是 “台北人”,其实大都是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大陆人,于是,在跨越海峡的十四次眺望中,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各有各的往岁荣光,也各有各的天灾人祸。忘不了,放不下,回望,怀乡,种种情绪如静水流深,等待一个细微的出口喷涌而出。读罢本书,就像做了十四场彼岸旧梦,梦醒时分,人是如此寂寞,而横亘在两岸之间的潮水,还是岁岁年年,一般咸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段离乱,一书江河关于 1946-1949 年内战我没看过什么文学作品,印象中有部电影《太平轮》。美国南北战争有那么多文学和电影,而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一书值万卷。读《永远的尹雪艳》最为入心,飘然于麻将声中的白衣女祭司,矛盾与和谐并生。“当牌局进展激烈的当儿,尹雪艳便换上轻装,周旋在几个牌桌之间,踏着她那风一般的步子,轻盈盈地来回巡视着,像个通身银白的女祭司,替那些作战的人们祈祷和祭祀。”《国葬》《梁父吟》是写白先生的父辈吧,有流露溢美文饰之词但不失黯然。《梁父吟》有飘然世外,有一种至死仍存的挚子之心的理想。“那么你把今天的谱子记住。改日你来,我们再来收拾这盘残局吧。” 台北人,有生长于大陆奋斗于大陆的台北人,有生长于大陆成长于台北的人。名媛,青年军人,壮士迟暮,学者,妓女,帮工,将军,侍从,那是一段各个阶层都经历离乱,是中国的离殇。1946-1949 年内战和它产生的影响,渗在《台北人》里,甚至可以说《台北人》是侧面描写的中华民国史。《台北人》写得好,灵与肉的争斗,撕扯陡转,深刻强烈。台北人有很多隐喻,很有东方灵性,短的时代与长的江河溶在一起。有欧阳子先生《王谢堂前的燕子》专门解读台北人,特别推荐读此篇。我常说,文自己读就好了,自己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作者有作者的修辞,读者有读者的通感。而这次觉得王先生的解读头头是道,有共鸣,有点拨。更棒的是《台北人》双语版中英双绝,一种文学两种语言的迁移。一段离乱,一书江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台北人”的历史“台北人”,确切地说是从大陆到台北定居的外省人,是跟着国民党走的。他们来自大陆各地,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但都有共通之处,那就是背负着沉甸甸的过去,为了回到过去而活。过去的模样,深刻影响他们当今生活。尹雪艳作为开篇人物,很集中地展现这些 “台北人” 过去与现在的矛盾,现在比过去的不堪,与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历史背景密切联系。尹雪艳本来天生丽质,也有众多男人簇拥着,但她从来没有幸福过。在上海,能打败众多追求者,赢得尹雪艳的男人,都是不择手段的人,男人是因为自己贪念而招来厄运,因此尹雪艳被说成红颜祸水就不太恰当。但尹雪艳确实过得越来越奢华,吃穿用度和日常活动都是极其高端的。到了台北她完全被物化了,更是抛不下过去的荣光,在新公馆天天迎接客人,高朋满座。在上海至少还能得到男人,但是在台北孤寂,外表风度翩翩,实则内心悲凉,不愿再爱,没心没肺地娱乐。在上海的丈夫去世,尹雪艳会表示真正的哀悼,但是对待徐壮图去世,她只是冷漠地前来吊唁,刷存在感,然后继续约牌。过去的尹雪艳,自由而富有活力,人气高,但现在的尹雪艳被讨厌,被束缚在纸醉金迷的公馆,青春不再。王雄是一名老兵,他思念湖南故乡的妹妹,想要在台北找到她的影子。喜妹本来有几分相似,但喜妹毕竟在温室里长大,性格脆弱,更不理解外乡人的过去,这里从暴力的维度展现过去与现在的矛盾,老兵过往荣光不再,台北的陌生生活逐渐让他万念俱灰。这些老兵的另一侧面,在《岁除》当中表现为怀念过去战争中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保家卫国的荣誉感,习惯了过去朴素的生活,习惯了家乡菜,在新年到来之际深深思念故土上的大小故事。而《一把青》的飞行员遗孀朱青,也走不出过去,深深怀念着为爱发狂的岁月。尽管情感经历坎坷,尽管丈夫在国共内战牺牲,让她悲痛、孤单,她在结尾仍然歌颂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云淡风轻的 “采花儿要趁早哪” 忍受了多大的悲痛,历史的一粒尘埃落在普通人头上,也难以承受。《梁父吟》的朴公,也在叙说民国时期的战争故事,辛亥革命的艰辛。《国葬》则是以葬礼纪念李将军整个民国期间的荣光,叙说在国共内战中,李将军面对历史大势无力回天的悲凉感。可以看到,一部《台北人》,也饱含一部民国史的血与泪。生活故事与历史紧密结合,包含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有一双包罗万象的眼睛看遍芸芸众生,厚重的历史感让小说显得十分饱满,文化乡愁构筑了两岸同胞的血肉联系,能引起诸多读者的共鸣。能把《台北人》写出如此高度,功力不是一般的深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人生是虚无我早前就看过白先勇先生的书。他的《孽子》迄今还是我看过写的最好的性少数群体小说。这本《台北人》第一次看的时候年纪不大,初初印象是华丽伤感的文字和战后纸醉金迷的台湾生活。十几年后再重新翻阅,却从里面看出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
白先勇,身为白崇禧之子。可以说是当时上流社会的贵公子。他醉心于传统戏剧,一支妙笔将他生活周围的人,事都一一刻画在纸上。让现在的我们也能从他的字里行间窥探出当时社会的整个风貌。
这本《台北人》分为十四个短篇故事,围绕的都是一个主题。十四个故事,不同的人的生活,读者从中能看到的是当时整个台湾社会的众生相。一群人,上至将军、飞行员,下至仆役甚至风月场,被迫从祖国大陆漂泊至台湾,面对不熟悉的新环境,回忆起往昔的风光岁月,再看今后可预见的平庸落寞。他们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心境变化。
书的开篇是《永远的尹雪艳》。这位白先勇笔下著名的高级欢场女子,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男人想象中的完美形象。她不仅美艳大方,遇事沉着,还有口口相传的传奇经历。她在男人中左右逢源,在嫉妒她的贵太太中也是颇受欢迎。在面上她一直都是光鲜亮丽,可从她前半生的经历,她翩然自若的转身中,能想象的到她生活的不易,她走过了多少艰辛的曲折才能做到无视身后的闲言碎语,咬着牙维护自己的体面。她是永远众人心中的红玫瑰,却也是被时代的洪流冲击的毫无反击之力的小人物。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白先勇描写了一个退伍的军人王喜。王喜原是山东城的一个少年,一天挑了谷子去城里卖,稀里糊涂的被抽了壮丁,再也没能回去。王喜对小姐丽儿百般呵护,犹如对着自己在故乡的小妹妹。
这个从军的经历,我曾经在蒋勋采访国名党老兵的时候看过,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八岁的少年被抓走,从此再也没能回去见一见母亲。这样的事情在国军大撤退时期数不胜数。台湾在五十年代曾经盛行一部戏剧,叫做《四郎探母》。杨四郎在辽国忍辱负重十余年终于偷偷回去看望了母亲。这一部清朝创作的戏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它唱出的都是人们远离故土的乡愁。战争毁灭了人的经历,毁灭了人的思想,但是毁灭不了母子夫妻之间的真切情谊。
当最后丽儿厌弃了王喜的时候,在王喜看来,在新社会自己格格不入,旧去的时光也抛却了自身,窄窄的海峡隔绝了他回去的道路。世界已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他只能选择死亡。
这本书名虽然书名叫做《台北人》,但是全篇并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台北人。书中大部分的人物其实本质上都和王喜一样,一边努力的适应新的生活,一边又深切的回忆着过去,牵挂着故土。他们是被拔出了大地的树,没有根基,随风飘散。乡愁在文中随处可见。白先勇在接受访谈的时候,曾说自己想家,但是台北不是自己的家,桂林也不是。对他们那样的台北人来说,家是所有关于中国记忆的总和。白先勇把这些遍布台北的小人物集合起来,看起来是不同阶层,不同遭遇的人生,实际上最后都汇聚成了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和白先勇本人高度的重合,他写尽了那个时代的繁华悲苦,抒发的是自己的人生情怀。
这十几个故事,看似不同的人生,是一段段的记忆,也像是一场场的梦境。其中的贪念嗔痴,悲欢离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都会慢慢化为虚无。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光怪陆离的人世万象这些故事里形形色色的角色的确是像美国人口语中通常所谓的 characters(“人物”)。其中有舞女、歌女和上流仕女;有把余年消磨在回忆自己早年英雄事迹的高级将领和官员;还有一边缅怀着自己学生时代参加爱国运动的往事,一边不是在国外教书就是希望能到国外教书的学者、身上挂着与日本鬼子打仗的伤疤的老兵、空军遗孀、老佣人、自负甚高的小饭店老板娘、年华老大的同性恋电影导演等等。白先勇把这些饱经战乱的角色罗列在我们面前,使他们所用的语言时而质朴无文、时而光芒闪烁、时而粗鄙、时而生动多彩,然而总是恰如其分地和各人的身份口吻相称。作者就像天际的一颗孤星,以坚冷如钻石的目光注视着下界光怪陆离的人世万象。对于他笔底下的人物 —— 这些生活在自己同胞中间的谪客 —— 白先勇尽管毫不畏缩、严密的观察,却并不表示任何指责或不满的态度。他对他们在巨变之后生活方式上的依然故我 —— 或依然故乐 —— 毋宁视之为生命的一种高度反讽;对他们的沉湎于往日的或真或幻的光荣(也可说过去的一切如影随形地跟踪着他们)也未尝不寄予深厚的同情。他所写的既非社会史也非政治史,而是福克纳所说的 “人心的自我挣扎” 的历史。福氏所写的,也正是在另一个文化里被人剥夺而失去依凭的一群。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