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晓肚知肠: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晓肚知肠》是一部关于肠道微生物的科普作品,作者段云峰老师通过梳理大量科学文献,描述了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疾病与健康的影响,并分析了背后的科学原理,为我们重新认识人体提供了新的思路。有这样一句调侃的话:“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机制难寻,肠道菌群。” 遇到不好理解的生命现象,人们喜欢把肠道微生物拿来解释。但其实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是科学界真正的前沿热点,不断涌现着颠覆已有常识的新理论。作者分享这个领域内最新的研究突破,并且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出来。本书是关于人体微生物的启蒙教育,段云峰老师通过转述有关科学研究成果,描述了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疾病与健康的影响,并分析了背后的科学原理,为我们重新认识人体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从三个方面确立了新的认知:一是从微生物角度看,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更有用;二是从微生物角度看,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更耐用;三是微生物影响食欲和择偶行为,甚至与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读这本书,得到的同学最好与段云峰老师的讲座《前沿科技・人体微生物组 9 讲》一起学习,可以相得益彰,加深理解,真正掌握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周末多学习,在健康的路上少走弯路

      以前看过几本外国专家写的微生物方面的书,学习过《胃肠病学》教材,也在得到学习了段云峰的微生物学课程,对微生物菌群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认识,生活中也因益生菌有所受益。这两天仔细学习了这本书,感觉作者写的还真挺好。中国人写的,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更容易理解掌握,作者写的也很接地气。多学习一些,让自己在健康的路上少走弯路。推荐给大家读读,开卷有益。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肠胃微生物:人体离不开的好帮手

        从微生物的角度,重新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我们的身体比想象的更有用我们曾以为没用的器官实很有用,而一些我们原本就知道有用的器官,其实发挥着比我们想象的更大的用处。人是一系列解决方案的集合,人身体上的每个器官,都一定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阑尾这东西虽小,且发病率还不低一旦发炎,就能引发剧烈疼痛,据说疼痛程度仅次于生孩子。表面上阑尾看起来没啥实际用处,但从微生物的角度来看,其主要的作用在于 “备份”。当人因为生病,如发生腹泻时,肠道里的菌群紊乱失衡,这时候阑尾就会把细菌贡献出来,帮助肠道快速恢复健康。除此之外阑尾还能产生一类特殊的免疫细胞,帮助人体抵御病菌感染。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低估了一个器官的影响。如肠道除了消化功能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肠道里有着与大脑数量相当的神经细胞,神经活动使用着跟大脑一样的神经递质来传导信息,被称为 “肠脑”。肠脑既能独立工作也能与大脑合作,调节消化与发出警告大脑收到信号后,会根据毒素所在的位置给人身体做出指令肠脑与大脑之间通过 “迷走神经系统” 来沟通身体比你想象的更耐用既然身体很有用,我们自然就会想要去好好呵护它,有时候甚至会过度呵护,但其实大可不必。过于频繁地使用漱口水,不止杀灭了有害的微生物,还会破坏正常的口腔微生物生态。微生物生态被破坏后,会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血压会持续升高。幽门螺杆菌其实不是致病菌,而是共生菌,在正常的胃部生态里,幽门螺杆菌作为其中一员,正常存在着。但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导致胃黏膜受损,幽门螺杆菌恰好就定植在损伤部位;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其他细菌被损害,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大肆繁殖。比如说大量研究发现,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很多人会出现食管反流症状,就是我们常说的烧心,严重时会引发食管炎,更容易有过敏症状,反而增加了患食管癌的风险。所以说过度的呵护或者敏感,反而是没有必要的。人体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在塑造我们的身体和行为这件事情上,微生物所起到的作用一点不亚于我们常常提到的基因和环境因素。肠胃微生物的激素可以通过菌 - 肠 - 脑轴这条通路,给大脑发送信号,参与了大脑的决策判断如大肠杆菌生产的多巴胺和链球菌能生产的血清素人类的择偶受到了信息素的影响。比如异性散发的气味若是自己喜欢的,那我们就更喜欢去亲近他。有两种人类的信息素,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很可能影响人的性别和性取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偏低,且更多出现在老人身上在患者的大脑中,科学家发现了较多的由肠道微生物产生的毒性物质帕金森症。嗅觉系统会受到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与肠道微生物异常有关,而帕金森症的发病与肠道微生物有关联。致病的关键渠道是菌 - 肠 - 脑轴肠道屏障和血脑屏障,两者如果同时出现泄漏就可能引发疾病肠脑和大脑沟通的三个主要通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却能深刻影响我们的食欲和择偶行为,甚至还可能与许多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

          这本书讲的肠菌就是我们肠道里的微生物。平时我们提到疾病与健康,往往想到的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是自身基因的问题,但是这本书提醒我们,还有一个方面值得重视,那就是微生物。作者梳理了肠道微生物调节人类健康的科学进展,尝试解读人体是如何与肠道微生物共存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段云峰老师是我辈之楷模,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博士、博士后,还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网知名博主,作为一名医生,段老师的科普文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并且内容生动有趣,阅读理解非常舒适。医学科普文章非常不好写,必须是在深刻理解的前提下,用有趣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用得到 MAX 电子书阅读器阅读,光目录就有 20 页,文章更是 200 多篇,总共分五个大章节:第一、隐秘的世界~微生物(九节 40 篇);第二、人体是个 “大江湖”(10 节 68 篇);第三、肠脑,人的 “第二大脑”(5 节 28 篇);第四、肠脑和大脑,我该听谁的(6 节 36 篇);第五、失衡的菌群,人体的灾难(9 节 48 篇)。肠道菌群的研究是从 2010 年以后才开始加速,是属于当今医学领域较前沿的内容,比如肠道菌群会影响食欲,引发口腔问题,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许多难以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如痴呆、帕金森、癫痫、焦虑抑郁等都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最核心的机制就是肠脑与脑之间存在一条菌 - 肠 - 脑轴,它们之间通过内分泌、神经传递、血液循环,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因此很多难治的疾病实际上是肠道菌群出现了失衡,类似这样的内容书中还有很多,每一篇都可以学习到一个新的知识。医学相关的文章讲究严谨,因此需要参考大量最新的文章,一篇文章的写作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的时间,完稿后还需要反复的打磨和修稿,这本书相当于发表了两百多篇论文,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体量了,无论是医疗工作者,还是医学爱好者,这都是了解肠道菌群科学最前沿知识的一本好书!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肠脑

              菌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当不错,值得畅读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 ,人脑,肠漏,血脑屏障,PDAD,益生菌……… 本文佐以《你是你吃出来的 1.2》,妙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细菌的数量?时至今日学界仍没有统一的结论。尽管有人估计地球上有 1000 亿种微生物,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细菌是人类无法培养的,因此,人类对这些细菌的了解还非常少。顺产和母乳喂养?婴儿的菌群一部分是母亲体内的细菌通过分娩过程由阴道摄入,或者在哺乳时从口腔摄入。它们都在肠道内定植,形成新生儿的肠道菌群。随着婴儿的成长,饮食种类的丰富,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构成也逐渐趋于稳定,到 3 岁左右时,形成了接近成人的成熟肠道菌群。口腔是细菌梦想的家园?比起干燥的皮肤,口腔简直就是细菌们的梦想家园,这里不仅物产丰富(嘴巴可是用来吃东西的哟!),而且温暖潮湿(唾液给这里的微生物带来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水分),特别适合细菌生存。幽门螺旋杆菌?Hp 与人类已经数万年在一起了,对于这个亘古存在的自然界中的一员,历史上并没有对人类造成过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对它们的绞杀应该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发现 Hp 与胃炎的关系开始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才对 Hp 有些了解就开始不能容忍它们的存在了。阑尾是没用的?阑尾是一个免疫器官,内部分布大量淋巴组织,参与机体免疫。它能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和各种消化酶等,如促使肠管蠕动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揭示出阑尾的功能与体内肠道中种类丰富、数量巨大的共生微生物密切相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肠道菌群和微生物的科普读物

                    目前人类关于微生物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科学领域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然而对于我们身体而言,能够决定健康和肥胖的恰恰就是这群数量庞大的 “住客”,如果你不了解它们,不能很好的善待他们,大概率它们也不会让你好过,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的慢性疾病对于它们密切相关,你以为吃药能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在给人家添乱。肠道菌群,你该知道的知识,这本书都会告诉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普肠道微生物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过来,还是刷新了不少认知,肠道及微生物对身体健康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一千种微生物如此庞杂也一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了解并善待关于肠脑为第二大脑的说法也足见它的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好活着,必须要了解菌--肠--脑的关系

                        本书为大家呈现最新的科研结论和观点 (限于写作当时)。主要介绍了肠道微生物之于人体的重要意义,尤其站在肠脑的角度,着重向大家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对人类潜在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影响。外在显性的疾病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潜在隐藏的问题常遭到大家的忽视。如果这本书能够让大家意识到潜在疾病常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改变只顾自身而忽视与之共生的微生物的观念,日常生活多考虑肠菌的需求,是作者的初衷。作者段博士,也是得到科技前沿课《人体微生物组 9 讲》的专栏作者,用中学生能懂的表达方式,讲最新的人体共生菌前沿科技研究成果。并且非常及时认真的在知识城邦回复学员的留言,是很有亲和力的科学家。有幸成为段博士的读者,领教了什么是 “机制难寻肠道菌群”。任何人,任何时候,想好好活着,必须了解的菌 -- 肠 -- 脑关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针对类似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这样的精神类疾病,作者提出了一个原则,叫 “一二三” 原则。一是指菌 - 肠 - 脑轴,这是致病的关键渠道;二是指两个屏障,肠道屏障和血脑屏障,如果同时出现泄漏就可能引发疾病;三是指三个代谢通道,也就是肠脑和大脑之间沟通的三个主要通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一二三” 原则猜想,毒性物质透过肠道进入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在这个过程中,肠脑与大脑通过神经系统进行信号的传递和交流。目前,这个理论还没有特别充分的证据能完全支持,但是在传统治疗方法对许多精神类疾病束手无策时,或许换个视角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来尝试探索,能为当前的研究打开新的局面。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肠君的自白

                            1. 我是谁我叫肠君,就是你们肠道里的微生物,我的种类繁多,在代谢活动时会产生很多化学物质,其中就有能影响你的大脑运转的激素和神经活性物质。不相信么?这是因为在你的肠道里有着与大脑数量相当的神经细胞,神经活动使用着跟大脑一样的神经递质来传导信息,所以被称为 “肠脑”。明显不同的是,大脑是集中在脑袋里,而肠脑分散在整个消化道。所以严格来说,肠脑是由肠道神经系统和肠道微生物共同组成的,也就是说,我就是你肠脑的组成部分。在你的肠脑与大脑之间的连接通道 —— 叫菌 - 肠 - 脑轴,我是基本点。2. 我的作用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肠道影响你的情绪,其实就是通过这条菌 - 肠 - 脑轴的通道。举个例子,科学家对比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的情况,结果发现差异非常大,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有独特的微生物构成。你可能会有疑问,你怎么能确定,不是情绪变化改变了肠道菌群呢?科学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用大鼠做实验,连续喂给大鼠抗生素,慢慢杀死菌群。观察发现,大鼠的抑郁行为明显增强。进一步,科学家把严重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大鼠,结果发现,这些大鼠都表现出和抑郁症相关的行为改变。所以,我在你的肠道这里,不只负责帮助你们消化食物的,我比你们想象的更有用,能直接影响你的情绪,乃至行为。3. 怎么保护我你平时可能会有使用漱口水的习惯,有的人还用得很勤,每顿饭后都必须用漱口水,漱口水里可能还含有杀菌成分。其实这不是个好习惯。为什么呢?因为这会明显破坏口腔里我的生态,有的人为此引发高血压,造成危险。还有很多人去体检,一旦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马上就要开展治疗,多种抗生素联用彻底清除它。但因为我们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胃里都有幽门螺杆菌,只有很少人真正发病。这种细菌已经与人类共存了上万年,幽门螺杆菌其实并不是致病菌,而是共生菌,在正常的胃部生态里,幽门螺杆菌作为其中一员正常存在着。反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很多人会出现食管反流的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烧心,这有可能会进一步引发食管炎,甚至食管癌。所以,你要学会和我和平共处,不要着急消灭我。4. 我如何改变了你的选择我可以改变你对食物的选择。原因在于我可以生产很多激素。比如,大肠杆菌可以生产多巴胺,链球菌能生产血清素,这些激素都可以通过前面我们提到的菌 - 肠 - 脑轴这条通路,给大脑发送信号,影响大脑的判断。因为本质上,大脑的决策过程是一系列生化反应的过程,依赖各种激素信号,但是,大脑并不关心信号来自哪里,你看,这就给了我们这些肠道微生物插手干预的机会。近些年的研究发现,我们肠道微生物居然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联系。比如,通过分析患者与健康人的粪便样品,发现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异,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偏低,而且这种多样性偏低的现象,更多地出现在老年人身上。还有一个证据是,在患者的大脑中,发现了较多的由肠道微生物产生的毒性物质,因此科学家怀疑,毒性物质有可能透过胃肠道漏进了血液系统,它们再穿过大脑的自我保护屏障,也就是防止疾病入侵的 “血脑屏障”,引起大脑病变,进而引发阿尔茨海默病。我还可能影响你们的食欲和择偶行为,甚至还可能与许多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在我看来,你需要经常 “动肠想一想”。“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机制难寻,肠道菌群。” 我在你的肠子里可是真动啊,蠕动。(整理摘自李智的听书解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拓展了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肠菌与健康密切相关

                                很多新的发现都颠覆了大众原有的认知,现在人们正在做的认为是正确的或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习惯,实际上可能正在默默地损害着人体的健康。比如,抗菌皂的日常普及使用,吃抗生素像吃饭一样常见,剖腹产率逐年上涨的需求等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如果从人体共生微生物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明智的做法,一时的起效可能会影响未来的身体健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晓肚知肠:菌群的小心思》

                                  本书是一部关于肠道微生物的科普作品,作者通过梳理大量科学文献,描述了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疾病与健康的影响,并分析了背后的科学原理,为我们重新认识人体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核心内容:1. 从微生物角度看,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更有用;2. 从微生物角度看,你的身体比你想象的更耐用;3. 微生物影响食欲和择偶行为,甚至与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从微生物的视角重新认识身体,刷新了对疾病和健康的理解。我们发现,自己的身体其实要比想象的更有用,也更耐用。小小的微生物,竟然能影响我们的食欲和择偶行为,甚至还可能与许多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调侃:“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机制难寻,肠道菌群。” 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遇到不好理解的生命现象,人们喜欢把肠道微生物拿来解释一通。但其实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是科学界真正的前沿热点,不断涌现着颠覆已有常识的新理论。我特别建议你在得到的知识城邦,关注本书作者段云峰老师,段老师会经常分享这个领域内最新的研究突破,并且用你听得懂的方式讲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了长期健康特别值得读的一本书,这边书带我们深度了解个体数甚至超过我们个体细胞的肠道微生物,及打破我们一直以为我们的健康都是靠头脑以习惯及意志的就可以掌控的常识,让我们能更深度的来认知自己身体的构成,本身仿佛是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失去了部分掌控感,实则是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及诠释,让我们对自己的健康握有更多的主动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相见恨晚的好书

                                      回答了一些很困惑的疾病原因,值得推荐给大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注肠道菌群,过美好生活

                                        这是一本听完的电子书,多听医学知识,照顾好家人,照顾好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遇事不觉肠道菌群" 兴许是一句营养界中的玩笑话,但足以看出肠菌充满玄学的覆盖面了,一些书籍、主张、文献都毫无保留的推崇菌群地位,但它依然是 "缺乏论证的"。这本书讲肠菌本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影响,简单易懂有前瞻性,可以作为关注健康人群的科普读物。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