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杨照:越焦虑越需要慢下来,因为你没那么多时间犯错
《陈涉世家》《荆轲刺秦王》《廉颇与蔺相如》…… 几乎每个人都从中学课本上读到过《史记》里的篇章,也有不少历史爱好者对《史记》中的故事如数家珍。但在台湾作家杨照看来,读《史记》只读故事是不够的,因为一般读者只选择好看的部分、讲述人物故事的部分来读,而忽略了司马迁写作的用意和整本书结构的完整性。这样,《史记》就变成了半本故事书。今天读《史记》,就是学习如何解释历史,如何在其中区分出命运和人的意志,在历史里看到更加庞大或者长远的规律和模式。
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26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国人的必读书,《史记》算一本,经典首先要读原著,读本书这类书是属于读到击节赞叹的关节处,想找个共读者。我读这本书也是缘于太喜欢《史记》,史记中的观念已经进入中国人的血脉,形成我们的价值观,本书作者是台湾史学家,传统史学观,写的比较浅显。近几年戏说和现代套路解说《史记》的书很多,反而有点疲了,还是建议读原著,2 千年前的文字之美,跃然纸上,文言文的精简特点,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写史,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容易产生英雄史观,浩瀚历史以人物故事进行叙述演义容易传播,但不能太认真,英雄也还要顺应历史潮流为前提。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9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古今之变,一家之言《史记》的伟大在于它的历史性和文学性,司马迁对于历史的理解都在这一本书里。司马迁的志向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们可以从《报任安书》中了解他真实的想法。从历史性上说,《史记》给我们贡献了相当多的史料,这是史家的职责,也就是把古今之变都记录下来,成为一种永恒的历史记忆。我们也不必去纠结史料的真实性,因为史料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是做不到绝对真实的,但是史料背后凝结的历史中的经验和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文学性上说,《史记》纪传体的体例有着相当有趣的故事性,我们从当时的人和事中可以读到当时人的观念。文学也即人性,司马迁写这些事和这些人,关键是要讲述他的价值观,即为什么发生了这些事,以及人应该怎么样行动。史记是一部通史,集史家的大成,其中的经验是我们可以反复研读的,即使在今日,在种种变局之下,都会显得尤为实用,并不过时。只能说,二千多年来,有些价值观始终在流传,其中的文化精神亘古不变,深深影响了中国人行为处事的方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司马迁是站在苍茫宇宙里面看历史看社会司马迁还告诉我们,要好好在历史中学习,就要 “通古今之变”,即在时间之流中,不仅要看单一事件的来源、发生、变化,还要把眼光拉高,看长时段里的人在集体行为中如何运用权力,组构社会,进行交易。这类集体的行为,在更长的时间周期里就必然有一种特别的模式,在司马迁的语言里,这个模式就叫作 “通古今之变”。这个概念的重点在于 “通”,即它不是个别事件的解释,而是能够归纳的、更明确的模式。我们掌握之后,不管是看待古人还是分析今人,都能够有一种超越时间的眼光。能够在历史中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就彰显出司马迁另一个巨大的野心,即 “成一家之言”。这仍然与我们的历史观念不一样,历史怎么会是每个人说来都一样呢?对司马迁来说,如果你说不出 “一家之言”,提不出自己的独特看法,比如周代怎么瓦解、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汉武帝如何改造汉朝,就根本不配做历史学家。写历史就要写到 “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所以,我们今天读《史记》,就是学习如何解释历史,如何在其中区分出命运与人的意志,在历史里看到更加庞大或长远的模式。这些与我们今天对历史的观念差距太大,必然会给予我们很多刺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学史明智一个人一辈子发生了什么事,或者稍微长一点,一朝一帝或者从一个家族的建立到灭亡,这都是一段一段的历史。我们有看待这些片段的眼光,但司马迁用他的著作让我们认识到,当我们把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时,所看到的历史、从里面学到的内容,以及因此认识到的世界与道理,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历史有不同的意义,最浅显的诸如昨天的事情教会我们今天怎么面对现实,而深邃的哲学性意义则要把历史作为总体来掌握和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司马迁在中国历史意识的深化上厥功至伟。在《史记》之前与之后,如何看待历史、历史包括什么、历史可以给我们什么,是彻底不同的。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大量读史《通鉴》是司马光以儒家为正统写给帝王看的,当然是以儒家价值观为准绳做筛选和褒贬,所以要和其他史书印证的看。太史公 “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然个人色彩也很浓郁,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窥到千年之前的文化和王朝气象,也只有他会专门写侠与商,而且是整本《史记》里叙述的最鲜活、最强悍的两群人。只是后来随着王朝更迭、世事演变,商人的地位成了底层,而所谓侠客也只能在在世间漂泊游离于江湖之上,经常被手里握着历史书写权的文人贬斥为贼。商人的金钱是没有用的,买卖生意是贱业,在王朝末年,江湖暴力与朝廷分庭抗礼,形成了千百年来、风云激荡的故事。历史读的多了,且读的深入,会有强烈的不真实感, 三十功名尘与土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生荣辱尽归于浮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有些事情比成败得失更重要关于《史记》,乃至《资治通鉴》,我相信是很多中国读书人念兹在兹,但并没有能力翻越的巨作。这个时候,找个可靠的引路人非常重要。杨照以及《史记的读法》就很不错。具体的历史细节不必多说,反而是作者杨照对于司马迁本人,还有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的观察非常有见地。在外人看来,太史令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位,但司马迁却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英文中有个词,叫 calling,指的是人到这个世上的目的和召唤,司马迁看待太史令这份工作,就有 calling 的性质。杨照说,“这部分来自他对父亲的崇拜,如果进一步溯源,则还有历史、传统、家世所给予的一种命运让他不得不承担。” 记录历史的人的命运,就是将具有典范人格的人与事,清晰明了地记录下来。因为,“这些人在现实中,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的人生也因之充满了各种挫折和痛苦,甚至到最后很有可能在时间不断的流逝中被遗忘。” 史官司马迁要做的就是让世人明白,有些事情比成败得失更重要,它关乎使命追求、道德理想。还有一部分,就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其实也解决了我之前很大一部分疑惑 。你发现没有,生活中有一个巨大的矛盾:好人并不会有好报,坏人常常能活到最后。天是不公平的,那么我们还要不要选择做好人呢?司马迁说,这些其实与人无关,人不能够决定一切,所以要 “究天人之际”。区别人和天分别决定的因素,只有这样,我们在人事上的判断才不会受到干扰。“很多时候,我们做人事上的判断时会看到偶然的东西 —— 有人做了那么多坏事也没怎样,如果相信这些偶然,就不会相信原则,就看不到人事的教训,也不会相信人事的道理。” 这比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更重要。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年轻,就是要生命的边边角角都好玩起来今天来点不一样的,开门见山,直接送上一句金句 “年轻,就是要活成清明上河图,让边边角角都有可爱的小玩意儿。” 想想看,一个 30 + 的人生却活出 300 岁的春华秋实、雾雨阑珊,多棒!在 300 岁的所见、所闻、所感中,什么生理年龄的焦虑、视觉年龄的恐慌,都是 “一览众山小,那都不是事儿”。盘活这个神奇念头的是小卓子最近不吃不喝、手不离手看完的一本书《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本书是如何叫醒我们内心蒙尘的小角落,让我们惊呼 “吖,原来还有这个意思哈”。01. 见自己:只会喊 “你过来呀” 的项羽项羽,一个楚国的军事贵族之后。凭借着自己个人杰出的军事能力,成为了有名的西楚霸王。本来前途一片大好,可是胜利的蜜月期还没过,就立刻陷入 “东方有齐、西方有汉” 的不利情况,项羽带领的楚军势力渐微。最终来到了只带领 800 人连夜逃走的阶段。此刻我们这个神奇的故事刚刚开始 —— 第一阶段:逃命遇上大骗子。虽说 800 人只剩 100 了,但好歹渡过了淮河。可是到了阴陵,项羽迷路了。那时候又没有高德地图,往哪走全靠一张嘴。随手抓过来一个农夫,嘿,农夫故意说 “往左走”。于是前方遇到一片大泽,再回头,来不及了。第二阶段:英雄的触底反弹。项羽只能换个方向逃命,此时人数减少为 28 人,而紧跟身后的是汉军数千人。这眼瞅着就要被擒啊?“我起兵到现在 8 年了,身经 70 余战,就没输过。这次,我也给你们瞧瞧,依然无人可以阻挡我。” 项羽才不信这个邪,他愣是带着这区区 28 人,在汉军中反复冲杀,杀汉军数十百人,而自己只损失了 2 骑。第三阶段:不肯过江东。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准备好小船,让项羽过江回到家乡。项羽觉得灰头土脸回到家乡,不好。于是又念叨起来:天不助我啊,天要亡我啊。最终,一代霸王被分尸领赏,死相凄凉。看到这里,是不是都觉得老天爷在故意为难项羽?给了希望之后立马安排一个失望,短短几天反转、反转、接反转,任谁的心态都崩了。再想想霸王别姬的情意绵绵、“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的宁为玉碎,于是会站项羽 “我这个人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老天爷”。可是老天爷那么忙,会刻意和项羽过不去吗?接着讲项羽的一个小故事,用故事回答这个问题。楚汉僵持时候,项羽很不耐烦,想到军营里有刘邦他爹,就把他绑了,喊刘邦过来,“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 刘邦笑嘻嘻,不上钩 “当初咱们插香拜了把子,我爹就是你爹,你煮就煮吧,记得分我一杯羹。” 项羽一看,不上当啊?换了个招式,把狮子吼和一阳指凝练成一招,大吼一声 “你过来呀!咱两单挑,谁赢了谁拥有天下。” 刘邦一听更乐了 “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羽啊项羽,你到底明不明白你和刘邦在争夺的天下啊?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最后写了 “太史公曰”:自矜功伐......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意思是 “大哥,你个人能力超群没说的。可是宏图霸业是团体赛,你这搞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怎么好意思说是老天不帮你呢?” 我们常说 “命也,时也。” 司马迁却另辟蹊径:命也,识也。识什么?识自己!作为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招来的,什么是自己无法掌控、环境加身的,就和项羽没什么两样,重复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最终一败涂地。02. 见天地:“我谢谢你啊!” 被点赞的吕后说起这个吕雉啊,人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吕雉做人彘。那个时代的女人要想活的稍微好一点,要么靠男人宠爱,要么靠儿子撑场子。吕雉比较可怜,这两头都不沾。站在老公心尖尖上的是大美女戚夫人,偏偏戚夫人也生了个儿子,这可咋办呢?好在吕雉还占一头,就是命长。熬走了刘邦之后,吕雉迎来了复仇的机会:把戚夫人的儿子杀了,把戚夫人的手足打断、眼睛挖掉、塞到罐子里,做成人彘。心有不甘,还叫来自己的儿子来参观,意欲告诉大家:不仅我命由我不由天,你命由我也不由天。这么精彩的宫斗戏太史公是如何评价的呢?在《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这样写道 “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门,天下晏然。......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每一句话竟然都是正面的!他说这个时候惠帝(吕后的儿子)柔弱无作为,吕后虽然作为很多但都在宫中,老百姓恰好利用这段时间平安生产、生活,相比秦时期的严苛刑罚,反而乐得安居。这种解读的视角真让人拍大腿:衡量一件事、一个人的好歹,不在眼前,而在更远、更长的影响力。我们津津乐道的宫斗剧、攻心剧,勾心斗角、斗志斗狠,看起来都是大的不得了的事情,不想出万全的法子积极应对似乎不行,可是放在历史的眼光中、人类的智慧中,这还真不是重要的,只是图个乐子而已。由此,什么是无为?什么是有为?在一个更远、更长的范围里,有为的并不一定是好的,有时候无为反而是一种好的决策。而这个视角,在我们今天动不动就倡导 “求变、求新” 的时代中显得格外充满见天地的智慧。03. 见众生:“被方士反噬” 的秦始皇历史上谈到 “坑儒” 这件事儿,都以为被坑的是儒生。实际上,被坑的是 460 个方士。是不是很诧异?秦始皇这个人一心求仙,供着方士还来不及,怎么会对他们这么狠呢?接下来我们就在《秦始皇本纪》中找找答案。故事的上半段众所周知,秦始皇想与天地同寿,咸阳聚集了很多 “候星气” 的东方方术之士,帮着秦始皇探求非凡超能力。故事的下半段是这些方士除了自我感觉良好之外,哪里有真本事呢?于是折腾半天,拿了秦始皇一大堆好处,依然没啥结果,背后还说秦始皇 “刚愎自用”。这可捅了马蜂窝了,秦始皇一气之下,将互相牵连的 460 个方士 “皆坑之”。坑杀方士,表面上是秦始皇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可是实质上,这个想要的东西是否真的存在?当依赖的工具开始带给我们希望,但后来却让我们过分依赖以致走向奔溃,这就是秦始皇演绎的 “工具的反噬”。反噬的背后不是工具的无用,而是底层体系出了问题。周人从商人手中去的政治统治权之后,他们的忧患意识让他们离开了对鬼神的敬仰,不再相信人伦之外的超越力量,而是把眼光放到现实上,认真经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说的 “周礼”。而秦始皇的求仙之路是把自己和众生分开,自己是神仙,众生是凡胎,彻底没有了周礼的底蕴 —— 见众生。不见众生,就没有限制。没有限制又握有大权,反而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更大的困扰和灾难。这也许就是秦帝国迅速灭亡的最大原因。尾记:看一本书实际上是看一个人的心灵。读史记其实就是靠近司马迁并揭示他那不可思议的复杂、精密的心灵。在那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视角中,我们感知坦然。因为坦然,不是说两句 “把心态放好” 而已,而是在一个个的坎儿之前,尚有选择的余地。而有选择的前提是,生命的边边角角都曾见过不一样的自己、见过不一样的天地、见过不一样的众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跟大师一起旅行如果你想读《史记》,但迟迟无法读完全书,那么本书就是你不容错过的选择。有了作者专业的视角,一方面可以领略《史记》的风采,还可以品读出司马迁的弦外之音,更可以借此激发你的兴趣,从而更有动力去读完《史记》。
读这本书的感觉更像是在听百家讲坛的主讲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其中的精彩内容,让你听了入迷,感到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所启发,收获满满。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就有作者本人的观察和思考,也会有自己的筛选。
作为同时代的人,作者没有司马迁政治上的担心,也不会受其自身和当时局限性的影响,更会从当下去重新审视和解读,以吸取其中的精华,从而更好服务于当下。作为读者,只要识字就可以享受这场精神世界的饕餮盛宴,在这场旅行中满载而归。
除去书中对于《史记》内容的介绍和解读,作者最值得赞赏的就是对独立思考的推崇和赞扬。这就是在司马迁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之上提炼出更适合我们当下普通人的精华,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有助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独立、健全和成长。
作为讲座内容的汇集,其文字上的平易近人,更是值得赞赏,你不再是仰视,更像是跟着大师一起去旅行,听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断启发,让你告别曾经的自我,从而朝着自己想要的样子更进一步。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真正重要的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这本书有启发:历史有不同的意义,最浅显的诸如昨天的事情教会我们今天怎么面对现实,而深邃的哲学性意义则要把历史作为总体来掌握和理解。经典最简单的定义是 “经过时间淘洗后存留下来的古书”,久远之前的人们面对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课题,将他们思索的内容写成文字,然后一代一代传留下来,成为经典。读《史记》,还可以学习司马迁看待历史的态度,以及书写历史的方式。《封禅书》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写了这样一种权力思考方法,尤其反映在汉武帝的身上。一方面,汉武帝如此雄才大略,立下巨大功绩;另外一方面,回到个人层面,我们看到他的脆弱,也更进一步看到这个脆弱所带来的愚蠢。在很多与权力、治国有关的地方,汉武帝可能有特殊的判断能力和智慧,然而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他变成了一个非常幼稚单纯的人。司马迁点明了政治上的一个通则,即作为统治者,比如像皇帝这样拥有绝对权威的人,他的偏爱会导致政治灾难。这个偏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偏爱什么事,二是因此而来的偏爱什么人。这纯粹是来自个人的喜爱或者执迷,不能用政治运作的道理来规范。一旦有权力者进入执迷的状况,他就把权力交给了不是在正常政治运作下应该握有大权的人,实质上就是在打乱整个权力架构的运作,届时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与冲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