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胜在组织和干部

    《决战》系列值得阅读,80 年前的事,慢慢各种资料都被发掘,读起来惊心动魄,从 45 年日本投降后,东北三省成为国共必争之地,辽沈战役也成为” 三大战役 “之首,本书资料详尽,基本没有隐瞒,对比《雪白血红》本书更全面和冷静,对近年的质疑都有回复,一些要点:・战后根据雅尔塔协议,苏联和国民党签订了中苏条约,承认国民党政府为合法政府。美苏都希望中国国共分治,东北的解放更多的是内因而不是外援。・到 46 年 “77” 会议时,东北全境国民党占优势,占据了主要城市,解放军只剩下哈尔滨。战后对满洲来说国共都是外来人,国民党还更正统。・胜在领袖的英明,也在于手下的猛将如云,到庐山会议,黄克诚还在当面提出对四平保卫战的不同意见,可见党内民主作风,后来批林的时候特别讲 “打锦州”,国共双方将帅高下立判。・土改和发动群众,让解放军越打人越多,国民党精锐越打越少,战争是团队最好的锻炼。46 年四平撤退后,剿匪和发动群众,面对各种叛徒和动摇,官兵平等,党员的带头模范都是强大的组织力,直到今天,海峡对岸的果党依然没有摆脱贪腐的恶名,派系倾轧恶斗不断,而我党组织整风和基层建设,强大的思想动员工作,才是彻底扭转战局的根本,先锋队的战斗力是小资 “三民主义” 不能比拟的。暴风骤雨的土改运动,看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的描述,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单田芳回忆录《言归正传》有当时东北普通百姓的遭遇,围困长春的 12 万饿殍,都是改朝换代期的代价,只有掩卷长叹。

      3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迷中,是公认的世界轻步兵巅峰,在朝鲜战争中大放异彩,狠狠的打击了不可一世的美军。我们是怎么样从小米加步枪,发展出独特的军事理念,怎么样从一支弱小的部队成长为世界强军?这个话题一直吸引着我。东北解放战争,可以说是解放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经过辽沈战役,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损失殆尽,我军有了雄厚的根据地,强大的军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双方实力的对比。看过《大决战》的同学们肯定对林彪在火车反复犹豫是否打锦州,惨烈英勇的塔山狙击战,黑山狙击战印象深刻。但我军是怎么样从十万部队扩长到百万大军,一步步打败国民党精锐部队的,相信很多人并不是十分了解,通过本书可以十分详细的了解全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劣势情况下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万众一心,扭转局势,获得最后决战的重大胜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想通过一本书了解辽沈战役,那么强烈推荐读这本

          《决战:东北解放战争 1945-1948》是决战系列丛书的第二部。像追电视剧一样,从启发俱乐部提到的金冲及的《决战》入坑,慢慢地在得到的电子书库中不断的翻找有关解放战争的书籍和资料。刘统先生的这本《决战》描述就是 1945-1948 年那段辽沈战役的历史。看完后强烈推荐给大家。这本书写得很精彩,按照时间线为我们重新展现了辽沈战役那段历史。历史的事件的一个个的串联,在作者的安排下竟然那么鲜活又富有结构逻辑,整本书既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的描述,也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跟着作者似乎有种亲身重新体验当年那场波澜壮阔的战役的代入感。你可以跟着老一辈领导人一起决策讨论,如何一步步克服混乱思想到最后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也可以投身到东北军工创业的洪流,跟着朱瑞司令员如何手把手一步步地从捡破烂中开始建设自己的炮兵。或跟着李玉清们进入林海雪原中与土匪们斗智斗勇抓胖 "人参"。还可以匍匐在战壕中听着耳边呼啸而过的子弹,感受塔山阻击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的紧张,抑或感受到大家经历绝处逢生解放东北全境后的扬眉吐气。大人物,小人物,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一一展现,有力挽狂澜的,也有犹豫不决的,有热血尽责的,也有各怀鬼胎见死不救的,有坚定信念的,也有见风使舵的。从他们的经历中也可以获得很多的启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和评价历史的角度,就像作者在尾声中提到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好的、坏的都写,不要只写一面"。如果人人都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历史,研究历史,我们才能给后代留下一部可信的历史。一段可信的历史才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彩蛋蒋委员长一语成谶蒋介石登上 "重庆号",在军舰上戴着白手套到处摸,发现军舰上有灰尘,便大骂桂永清 "海军腐化堕落成这样,要亡国,该死!" 一直骂到吃完饭还没有息怒。这篇书评当时写的时候竟然贴到了系列丛书华东战争的名下,特此改正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力作一部

            清晰的框架,扎实的史实,唯物主义的观点,点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不会终结

              历史当然不会终结!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农民,在历史中是一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东北解放战争也一样。土地的问题解决,耕者有其田,随后爆发的是强大的生产力,粮食贸易繁荣了经济。为保卫胜利果实踊跃的参军拥军。粮食换机器设备,开始了自主军工生产,战争的飞轮转起来了,建设一只强大军队自此有了物质基础。正所谓 “一军团会包抄,三军团会马刀”,光有强大的武器还不行,还需与之配套的技战术。最后当然是党的领导,以及超越时代的决策方式,我们甚至可以见到大战之前中央领导与前线将领之间就战役战术的反复探讨。尽管事物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来不是按线性发展的,其中有 “左” 有 “右”。但是我们的党,以及我们党领导下的这支军队以其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螺旋上升。对于东北人民来说,近代以来这块土地上走马灯似的换人,满清走了,俄国人来了,俄国人走了,日本人来了,还有张大帅,后来国民党也来了,历经磨难的东北人民对于这些似乎已经麻木了,似乎谁来都一样,都是一样的种地交租。直到这场战争,这场革命到来!战争的破坏是巨大的,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仍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向上,并支持全国战争的胜利,甚至建国后的相当长时间,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史不会终结,东北这片丰饶的土地,此刻正等待着焕发新的青春...... 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学习林总的战略及战术思想和方法

                看了本书,对林总的战略及战术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他提出的 “一点两面”、“三猛”、“四快一慢”,以及其下属部队将领总结的 “四组一队” 等,这些不仅是方法论,其中也包含着哲学思想的光辉。对现在的企业管理思想及方法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容丰富,行文流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后半部分没有完全读完,东北的争夺是我党最重要的一次战略区域的胜利,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大陆的书籍一般会有些政治倾向,让我读完感觉就是蒋介石打仗水平不行,所以毛主席赢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恢宏的场面,了解了许多以前模糊不清的历史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事开头难

                        以前只知道锦州长春沈阳,“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全军找廖耀湘”,通篇读完才知道更多细节,尤其是开局的不容易。比如新人新枪,老人老枪;没有群众基础的绝境;土匪的猖狂;两次四平战争的教训。如果说淮海战役奠定胜局,那辽沈战役让解放军有了掰手腕的底气,致敬先烈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