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一分价钱一分货” 是很多人都接受的常识,然而进入数字时代后,很多颠覆我们常识的情况出现。比如拼多多,它从 2015 年成立至今,以低价、补贴迅速占领电商市场。曾经人们也用 “一分价钱一分货” 去质疑拼多多。然而到 2020 年当它市值突破千亿,成为巨无霸时,我们再也不能用 “卖劣质低价” 产品来解释它的成功。在数字时代,一种产品一旦被开发出来,多一个人使用,几乎不增加成本,那它就实现了无限供应。无限供应的产品在研发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它的研发成本一个常数,当它卖出去越多,越赚钱。比如,得到听书产品,一个人购买与几百万人购买,解读一本书的成本都一样。对于无限供应的产品,在现实中,企业一般会才用差异化定价。很多软件会设计出专业版和普通版,专业版以高价卖给支付能力强的用户,性能稍差的普通版卖给支付能力弱的用户。甚至于,普通版直接免费给用户使用。这些企业除了直接销售带来的收入外,还可以获得衍生收入。比如用户使用软件留下来的数据,用户规模带来的垄断等等。很多时候衍生收益可能远远高过于直接销售收入。依据衍生收益的高低,有些产品不仅可以免费,还可以让利给用户。这就是 “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这本书是对于数字时代的新经济展开的初步研究尝试,它以 “无限供应” 为起点构建基本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一把解锁现象的新钥匙。〈关注公众号 DoctorCC,好书不错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无限供给:数字时代的新经济》近些年来,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正在不断涌现。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无限供给的概念,并以此核心概念为主线,系统研究、阐述了新经济时代无限供给产品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无限供给经济中的许多重要现象,如免费模式、“羊毛党” 问题、生态圈竞争、资产的无形化与客户的资产化等;同时对无限供给产品生产企业的竞争策略、加强用户黏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诠释了无限供给企业裂变式增长的原因和途径。本书核心内容:1. 无限供给产品与有限供给产品的根本差别是什么?2. 如何无限供给产品定价?3. 无限供给经济中的企业成长路径是什么?4. 无限供给经济中的企业如何实现爆发式增长?5. 无限供给经济中的市场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第一,无限供给产品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边际成本为零,二是能给企业带来丰富的衍生收益。因此,无限供给产品能够实现免费供应,甚至商家还会反过来给用户发补贴。第二,无限供给经济中的企业成长路径和市场竞争格局。在无限供给经济中,企业成长依靠的是用户增长,不再受产能的限制;而决定一家企业能否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在于,它能否用好自传播效应、锁定效应和网络效应。也正是因为这些效应的存在,在无限供给经济中,经常会出现 “先发优势” 和 “赢家通吃” 的市场特征,并且很有可能出现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整个市场的局面。经济学家夏皮罗和范里安曾经在《信息规则》一书中说:“技术会变,经济规律不会变。” 但《无限供给》这本书提醒我们:技术改变,经济规律或部分经济规律有可能也会产生变化。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产品定价、企业成长、市场竞争的逻辑与从前有了许多差别。正如,用牛顿力学来解释粒子运动是不具有说服力的,用以有限资源和有限供给为核心思想的传统经济学框架,来分析和理解数字时代的各种全新的经济现象,注定会产生诸多谬误。这本书只是对数字时代的新经济展开的一个初步研究尝试,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但书中以 “无限供给” 为起点所建立的这套基本的理论框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锁现象的新钥匙,一个理解世界的新工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无限供给#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852 本(125)#《无限供给》🚢本书对无限供给产品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有限供给产品生产运营活动和无限供给产品生产运营活动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论证了无限供给产品生产企业资产无形化的原因,阐述了无限供给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取决于用户,而有限供给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取决于产能等一系列有关无限供给的新特征。🚢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方向盘。物质性消费在社会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康育娱” 等消费占据的比重则愈来愈高。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和蓬勃发展,为 “康育娱” 等消费领域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从事生产资料生产和销售,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业务被称为 “2B” 业务;而从事消费品生产销售,直接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家庭的业务则被称为 “2C” 业务。其实,无论是 “2B” 业务还是 “2C” 业务,只是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分工有所不同。从根本上讲,所有的企业,无论是生产原材料、中间产品或投资品,还是生产消费品,无论其直接服务对象是企业还是消费者,其终极目标都是满足消费者的终端需求。🚢人们的需求不断向更高端需求演化,而且会引发许多过往人们不敢想象或者无法实现的新需求。现如今,人们经常提到创造需求。所谓创造需求,是指市场主体,采取各种生产、经营的手段,依靠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理念,促使人们的潜在需求得到激发,最终得到满足。🚢所谓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数字化和智慧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交易和信息交流的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和新经济业态,如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共享” 出行、大数据营销、智能信息服务、互联网团购、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社交服务等。🚢“高投资” 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总体来说,较高的固定资本形成率(固定资本投资占 GDP 的比重)是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共同特征。日本自 1953 年开始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其高达 35% 的固定资本形成率。新加坡在 1971—1985 年间的高速发展时期,固定资本形成率超过 40%。马来西亚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也有几年高速增长的时期,而它在此时期的固定资本形成率也超过 4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现行 GDP 指标衡量,确实有明显下降。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却有显著变化或者说有所改善。新常态下中国 GDP 增速放缓,概括来讲,主要是传统行业(我们称其为存量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资产规模和生产能力都已非常庞大。由于恩格尔定律的作用,传统行业大量产品的需求无法长期保持稳定的超高速增长,所以这些行业的供求平衡出现了变化,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存量行业的增长机会相对有限。🚢资源的稀缺性,一般是指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现时的或潜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这就要求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愿望,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和发展至今的原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全新角度思考一下你所处行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互联网时代里,做生意的方法还和以前一样吗?书里面的一个小例子给了我很大启发。当我生产的是实体物体时,那么影响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产能。即使我广告做的再牛,营销做的再好,可我的产能只有一百万个,那我即使吸引来了一个亿的用户又如何,根本交付不了啊。而如果我做的是无实物经济,比如手机上的 app,或者是比特格式存储的电子书,视频课程啥的,那么他的复刻成本为零,这时的决定因素就是流量了。如何刚更多的人知道你,才是你的核心诉求。基于这个例子,我们就很直观的可以观察出,自己从事的行业究竟是之前的实体经济,还是现在的网络经济。那么思考这些有啥用呢?其实延展一下,就是阅读《无限供给:数字时代的新经济》这样的书籍有啥用呢?我猜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我也不是公司老板,我也不是经济学家,我就一个打工的,我研究这些干嘛?别人我不清楚,我就说说我自己吧。今天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如何思考的。首先我现在入职了,我的目的是伴随着公司的成长,有机会带着我一起飞。这是近几年,改变自己经济状况,甚至这一辈子中改变我自己命运的最关键的一件事。历经六年的自由职业,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角色,我不适合创业,我眼界不足,魄力不够,我更像是萧何、郭嘉这样的角色,跟着一位大佬一起飞,在飞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并辅佐明主。那么,当你把自己的发展绑定在一个公司的兴衰上时,你难道不要去思考公司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吗?单单思考公司都是不够的,还应该顺便思考行业的发展变化。现有的业务能完几年,增长点在哪?如果遇到行业的变革时,公司会有怎样的变革可能性。也许你老板比你格局大,视野宽,可他也毕竟是一个人。一天也就 24 小时,精力再旺盛也有顾不到管不过来的时候。你就算再渺小,眼界再窄,当你不断学习时,也一定会有一些想法冒出来。整理一下,找机会或者和老板或者和主管聊聊,最起码给人家留下一个爱思考的印象啊。而且这个沟通过程,即锻炼了你的逻辑思维整理能力,也锻炼了你表述能力,还有面对上级时的情绪控制,再不济,单纯的阅读一本书也是蛮好的。而向我现在在公司里的位置,更是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述影响到公司的一些细节管理呢、我自然要思考,作为主题 IP 乐园设计类的公司,未来文旅的发展空间在哪,我们究竟属于实体经济,还是互联网经济,我们可以开发怎样的新产品,新产品的侧重点在哪?我们公司各个部门做的事究竟是整个流程的哪一环,重要性如何,有否改进的地方。最最不济,你一句话不说也行,但是阅读这类书籍,做类似的思考,还可以帮你看懂公司各个部分所做的事情究竟是如何。这远比每天浑浑噩噩,忙忙碌碌的只完成自己岗位上那点事强吧。你不能站在更高角度思考问题,却天天奢望可以收到青睐,可以快速提升,怎么可能。再说回到我自己的这摊副业。我的产品到底是什么?课程?还是服务?我的群究竟是怎样的本质?是社群吗?是流量吗?还是别的什么?这本书并不会给你最终的这些答案,但是他给了你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让你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去观察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的本质是啥。当然,不会因为我说了这几句话,你就愿意看这类书了,或者说就看懂这类书了。我只是想借着这本书提醒你一下,出了闷头干自己岗位上的那点事,千万别忘了,随时抬头看看路,思考思考要如何继续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