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5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原康熙末年“内卷化”的储位之争

    帝制时代,皇位继承问题往往困扰着最高统治者,即使康熙这位英明睿智的君主,也被弄得焦头烂额:老皇帝始终不放权,皇太子跃跃欲试;老皇帝疑惧被夺权,皇太子担忧地位不稳,不安全感笼罩在各自心头。其他皇子们也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甚至拉帮结派。明争与暗斗纷起,阳谋与阴谋交杂…… 康熙年间的储位之争,是强烈牵动朝局的重大事件。本书展现的正是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院派步步惊心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在中国两年多年的帝制历史上,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政权交替的平稳过渡。中国古代皇帝虽然会受到各种力量的制衡,但在帝制结构中,皇帝是整个帝制结构的中心,就好比拱门上的拱顶石,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当权力交替时,围绕权力的斗争在所难免,中原王朝的普遍做法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千年来帝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然而,稳定的另一面也可以说成是没有活力,当一个新兴力量入主中原的时候,在融合和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冲突在所难免。读这本书真的可以有一些代入感,康熙的那么多皇子,其实各有各有的优劣,一代英主,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始终反复犹豫,摇摆不定,最终也没有结论,使得雍正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这不得不说,继承人的选择不是一个那么简单的问题。也许换做你我,也不会做得更好,而读完这本书,就像万维钢老师说的那样,可以获得某种疗愈。我的观感是,康熙很难,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却始终在确定继承人方面苦不由衷。在雍正即位后,更是对之前竞争对手发起了无情的清算。不得不说,人性如此,千百年来,始终在轮回。另外一个好处是,读完这本书,至少对于这些皇亲贵族阿哥们有了更加学院派的理解,这比看一部电视剧要更加精彩,因为这些都是基于更真实地史料基础上得到历史还原。虽然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想法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但是基于史料的真实比起影视作品的演绎更加可靠和贴近真相,更能给我们揭示历史演变的规律,并给予我们启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阅读,了解更多的真相

        1⃣️ 九龙夺嫡康熙皇帝的儿子众多,一直以来都是清宫剧中反复使用的题材。而几个皇子之间的权力争斗本身就是一出好戏,无论怎样解读都让人津津乐道。2⃣️ 考据历史本书从历史线索的考据,精心的还原了几个皇子之间的权力争斗,以及雍正继位后,对兄弟们进行的政治清算和打压把胤禛老谋深算、沉着冷静,密不透风,未雨绸缪的厉害手腕都描述的淋漓尽致。3⃣️ 八贤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历史上的八王爷,必定是人中龙凤为何呼声最高,却没有最后登顶大位?与父亲康熙皇帝生性太过猜忌,常常让儿子们各自形成班底牵制对方,每个人都似乎有希望,但又得不到,造成的后果。4⃣️ 十三和十四十三爷允祥,从太子班底退出后,被囚禁数十年,而后审时度势与四哥共谋大事,最后押宝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不失为一件幸事。作为雍正的同胞弟弟,十四皇子本来是英雄才俊,响当当的征西大将军,却在晚年只能靠摇尾乞怜苟延残喘,让人唏嘘不已。🌿 阅读历史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引发自身的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原一个真实的九王夺嫡

          Sir 推荐,必属精品。一口气读下来,这确实是一本不一样的好书。拜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所赐,大众对九王夺嫡的故事非常熟知。但小说毕竟不同于历史,真实的九王夺嫡到底怎样,雍正得位到底正不正?很可惜,即便清宫历史浩如烟海,这一段历史仍然是不解之谜。而本书则通过一系列详实的史料,尽可能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的是,造成九王夺嫡的原因,一是因为康熙本身的性格,二源自他教育儿子的缺陷,三在于时代局限性。这些,在二月河的小说里并没有体现出来。康熙自身过于宽仁的性格,加之偏重骑射,轻视德育,导致对儿子们过于放纵,简单说就是太娇惯了。所谓子不肖,父之过,儿子不成器,老子也是有责任的。其次,清朝初年选择继承人是努尔哈赤定下的八王议政制度。清军入关之后,虽然采取了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但也没有完全放弃清朝的优胜劣汰。因此,虽然康熙很早就立了太子,但是对其他皇子的教育还是平均用力的,给每位皇子从政从军,发挥才能的机会。这当然对太子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虽然太子的很多行为确实令人不齿,但也未尝不是长期担任太子,在众多竞争者压力下的一种反应。而雍正的继位一直是野史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康熙最后的岁月里,其实可供选择的皇位继承人已经不多了。太子已废,大阿哥被圈禁,原先呼声最好的八阿哥也被排除在外。剩下最有可能的,就是十四阿哥和四阿哥了。虽然十四阿哥深受康熙喜爱,但毕竟年幼,爵位也不高,登基后怕难以服众。综合起来,四阿哥其实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因为康熙后期的立储拖延症,导致最后雍正的登基一直被人诟病得位不正,甚至怀疑他弑父。在九王夺嫡之中,本来优势明显的太子,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八阿哥人缘虽好,但却让康熙感受到了对皇权的威胁。有意争储的四阿哥就只能尽可能低调,选择同盟时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这也导致了最后雍正登基时缺乏足够的支持者,并间接导致了雍正朝对宗室的严酷打击。最后,读完这本书,总结两条与小说中的故事向左的真实历史。十三阿哥本来是太子一党,后来不知何故,投靠了四阿哥,最终成了雍正朝最倚重的宗室。至于中间是如何变化的,因为一些重要的史料被篡改,现在不得而知。大阿哥跟明珠并没有太大关系,明珠自然也不太可能支持大阿哥争储,小说这么写自然是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莫衷一是的雍正帝

            古代王朝社会,最重要的莫过于皇位继承的合法性。一旦合法性遭受质疑,这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冲击和动摇。虽然各路史学大家更持己见,议论纷纷,但从雍正皇帝在整个满清王朝统治的政绩来看,确实是对清王朝统治制度建设有首功的皇帝。也由此可见,即便是矫诏上位,也是天下黎民苍生的幸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个着墨不多的三爷,原来却是被雍正皇帝最为忌惮的主。

              那个着墨不多,给人一副病恹恹文质彬彬的三爷,原来却是被雍正皇帝最为忌惮的主。《九龙夺嫡》这个词,随着二月河老师的作品被拍成《雍正王朝》,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名词。而伴随而来的那一系列宫斗剧,几乎都是拿着雍正爷这一朝做文章。但可能是老版《雍正王朝》过于深入人心了,三爷文质彬彬、与世无争的这个儒雅形象几乎让每个故事都忽视或者顺延了这个设定。然而,历史上真实的三爷胤祉可能是当时雍正爷继位时最大的威胁,也是可能是四爷最为忌惮的那一个。我们意淫一个办公室职场。最开始有能力竞争一把手的有九个副总。原来内定的行二的那个有可能继承大统。然而,随着办公室政治的愈演愈烈,行大、行二、行八、行九、行十、行十三的这些人,或被挤出了公司,或以丧失圣意但却掌握着底层人脉。或者被丢到了清水衙门,远离了竞争局势。剩下的三个人,一个行十四的是最新得宠,为公司签下大单的功臣,但却被安排在海外公司,回来一趟极不容易。而另一个素以儒雅示人,只是不善表述,虽然给公司立下过构建数据库的功劳,也是最早进入公司的老人,有着自己的势力,而且私德上毫无瑕疵,也从不与人争执。而你是那个行四的,说资历,没有行三的那个早,论功绩,也不比其他两位更有优势,公司底层的下领导们还钻攒在行八行九的那两人手中,而你最信得过,也最得力的助手,已经因为行二那位的谋朝篡位而被吃了瓜涝,想帮你也心有余力不足。这个时候,你想夺权,你觉得谁是最危险的那个?有些人会觉得新进大佬是威胁,可他远在海外,根本赶不回来。有些人觉得那两个掌握着底层支持的在野者是威胁,可这是一家独裁的公司。圣意远比民意来的正统。所以,真的对你有威胁的恰恰是那个扮猪吃老虎,不显山不漏水的三爷。今天读的这本《九王夺嫡》是一本历史考据著作,海量的清史资料作为底本,详细的讲述了那个腥风血雨的时代。我知道这本书,来源于得到的每天听本书。这也是我想说的。很多人说得到的这个产品讲的太浅了,并不能代替自己读书。这还用问吗?单纯想着就靠他取代读书这个念头就证明你并不怎么喜欢读书。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就是帮你尝尝哪本书好读,你听完了,有兴趣了,就应该把书找来自己细读。而听完了发现不是自己的菜,但也被动的知道了这本书讲的啥,有没有自己不知道的内容,以及专业读书人是怎么看待这本书的,这么多好处还不够啊。我这两天听到两本自己想读的书,只是一个迫切,一个不那么迫切而已。不迫切的是马亲王的《长安的荔枝》,也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只是内容过于虐心,讲的是大唐官场的尔虞我诈,虽然喜欢,但大过年的看,确实需要挑战,缓缓再读。而迫切的是今天的这本《九王夺嫡》,解读版里说,给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九王夺嫡,这太容易满足我的好奇心了。首先我们知道的有 1、2、3、4、8、9、10、13、14 这九位,那 5、6、7、11、12 呢早夭了吗?通过甄嬛传我们还知道有 17、19 两位,那么 15、16、18 呢?又哪去了?其实后面还有好几个呢?康熙爷的皇子一共二十几位呢。那么那些位呢?另外,在《雍正王朝》的电视剧里,三爷、九爷、十爷、十三爷并没有觊觎皇位啊,为啥也算在多嫡的九子中呢?从最初看这个剧时,我就对三爷和十三爷有着好感,可这是他们真实的样子吗?十三爷的那部分我不想聊。可别破坏了十三爷在大家内心那完美侠义的形象。但是三爷太吸引我了。其实,真正文武双全的就是这位三爷胤祉,每次打秋闱,捕获猎物最多的就是这位三爷。马上武功绝对了得,而从年纪上算,三爷比剧中号称带过兵打过仗的十三爷十四爷大整整八岁。也就是他驰骋疆场时,两位还是少年呢。只是为了给人儒雅的形象,无论是二月河老师的书中还是电视剧里,都把武人的这个形象给抹去了。而剧中扳倒大阿哥,连带着废掉太子的那次魇咒事件,即使在剧里再轻描淡写,那也是三爷的始作俑啊。平时袖手谈心性的这位三爷,一出手就干掉了比自己深的两位皇子,其中一个还是在位三十年的太子爷,这个时机的把握绝逼高深莫测啊。而最终还是被四爷弄掉了,就是以为四爷和他是同一路玩法,扮猪吃虎,只是四爷机缘好。有十三爷这位侠王的辅佐,而真实情况里,三爷和十三爷几乎不共戴天。这也是最后不得善终的另一个原因。细节这里篇幅问题不赘了。各位如果和我一样,对那段历史的真实过程感兴趣,读读这本《九王夺嫡》比,绝不逊于网文或者热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考证翔实,文笔生动

                有人说,恰逢帝位由雍正所得,满清国祚至少延长了一个世纪。持此论者不知是何心态?有清一代,以外族君临中华,禁锢思想,致使国家积贫积弱,在近代屡遭列强凌辱。查其肇始,虽由康熙一朝而起,然于雍正开始则愈演愈烈,到 “十全老人” 时期更加花样百出,严酷恶劣,天下噤声。雍正其人,心思缜密,争强好胜,究其得位不正,特别喜欢标新立异。于统治 “艺术” 上,雍正可谓 “愈出愈巧”,不仅刀锋向外,钳制思想;锋刃所及,更加对准了满清内部,进行残酷清洗,维持统治。野史趣闻究非实史,成王败寇专制余毒。此书考证翔实,文笔生动,使人一读到底,而无拘涩凝滞之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比电视剧精彩太多

                  万老师推荐的新春疗愈书单。读这本书最好有点代入感。想代入后妃视角,着墨好少😛但一点都不影响阅读的有趣性,对春节后开工应该能有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纵观九王夺嫡之历史,忽感生于现实之美好,宫廷之下,唯剩政治,既无父,亦无兄。不管雍正之继位是否合法,仍推动历史发展。一念之间,风云变幻。倘若十四继位,中国之发展如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為電視劇又火起來的一段歷史

                      雍正究竟是如何上位的,真相已經不得而知了,有人說,雍正聯合隆科多竄改了康熙的遺詔,有人說,雍正本來就是康熙欽定的正統繼承人。本書沒有給出解答,轉而描寫康熙駕崩前對於各個皇子的看法、當時皇室氣氛、各個利益集團間的鬥與合,還有雍正上位後對反對集團的打壓情況。本書短短的,只有兩百多頁,讀起來輕鬆,文字很有帶入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更阴暗更残酷。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戏剧化的成分较多,迎合受众的喜好,更具传播性,更符合一般大众的想象。而历史是人性使然之所,充分将人性的所有特性展开、分解,充斥到历史的细节当中。但又尽其所能擦去痕迹、美化甚至重塑,让后人难以追寻正确的位置。所以,历史更主要的特征是主观性,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既是各个时代的前人努力加工成想要我们看到的模样,又带入了后人们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所闻所见和自我认知。而真实的历史早已被蒙在遮羞布之下,虽有被后人们努力剪破窥视的孔孔洞洞,但那些隐秘阴暗的所在仍像迷一样存在于我们无法洞察之处,不见天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九王夺嫡终成空

                          历史小说通常总是比历史本身更受欢迎。大概是因为可以往前者里面任意加入自己的想象,甭管再天马行空似乎都没有问题。而对后者而言,克制才是一种美德。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当然这中间有人也玩得比较野。《九王夺嫡》光听书名就吸引不少的目光,这个特有名词的流行恐怕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雍正王朝》以及由此改编影视剧的热映。荧幕上精彩的故事总是和历史真相有所出入。在本书中作者郑小悠就带领我们了解到历史上九王夺嫡到底是什么样的。1. 由爱入坑本书的作者郑小悠本人的经历值得读者了解。在高中时期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就接触到了清史的一些专业书籍。用夸张一点的说法就是因为追星而后变成为了专家。可当真正进入北大历史系才发现自己之前所热爱的却很 “民科”,难登大雅之堂。好在经过了历史学博士和国家图书馆的多年锤炼,作者也成长为一个较为专业严谨的历史学者。其在本书中所呈现的特点就受到了个人过往经历的影响。既严谨又不失趣味性,让这本小书收获了不少的好评。用读小说的方式了解历史,在小说背后用历史搭台。有赖于作者的良苦用心,读者可以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到九王夺嫡的历史真相。读者收获的每一份喜悦背后都有作者和前人的劳动,这些人做出的巨大贡献促使了本书的诞生。2. 康熙太子九王夺嫡的主角无疑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几位皇子,他们本人的名字有些拗口后又因为雍正的上台而发生了变化,这里暂时用大家比较熟悉的外号来代指。这场残酷血腥的皇位争夺从康熙皇帝立太子的那一刻就已经拉开帷幕。康熙立太子的决定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强敌三藩的稳定民心之举,二来是为了彰显皇权压制满清贵族的有意之举。太子,国之储君,离皇位是那么的近,却又是那么的远。我们眼前的这位太子显然就是一个不太幸运的幸运儿。从其自身来说,襁褓之中就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甚至不少地方的待遇和他的老子康熙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很大程度上是康熙娇惯的结果。试想一下,处于在风口浪尖的位置上一般人都很难把持,太子此后的作死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皇权的诱惑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没有人可以抵挡得住。通常人家的亲情友情爱情在其面前通通变了味道。太子看起来高高在上,却始终是孤身一人。他就像金库面前的守卫,时刻都得警惕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他的老子、亲兄弟都在此列,尤其是后者,每时每刻都想要取代他。平心而论,太子就是一个被娇惯的普通人,有点像烂泥扶不墙的阿斗。在失去了皇权的庇护后他屁都不是,而此后他所经历的二次废立就深刻说明了这一点。让太子来执掌大清帝国,从一开始就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即便他勉强上台,最后的结果恐怕比前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也好不到哪里去。强敌环饲,羊入虎口,败局已定。3. 八爷上台历史上的八爷远称不上是八贤王,更像是满蒙贵族精心挑选出来的一个代言人。说是傀儡有点过,但肯定是相对比较好操纵的。八爷的上台与其说是依靠自身能力,还不如说是清朝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为了对抗皇权的必然产物。清朝发家于东北,入关以后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制度安排。这就像一个企业发展大了,原来老板做事的时候是还会和自己的老兄弟们商量着来,可如今摊子铺大了,一遇事老板就更喜欢乾纲独断。不管是作为企业,还是一个帝国,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既得利益者们,也就是这些老兄弟们可不会这么想。关键他们手底下也聚着一大帮人,这背后牵扯到的利益更大。九王夺嫡说穿了就是利益之争。康熙想用太子来压住这些人,这些人就推出八爷准备取而代之。一般来说,争斗围绕着这两个人展开就行了,可局面远比想象中的复杂。夺嫡参与人数之多,斗争之惨烈。这场旷日持久的权斗,既有权力游戏常见的一面,也有着其特殊的一面。作为实际皇权掌控者的康熙,他的身影随处可见。可以这么说,夺嫡他没有亲自参与却又无处不在。4. 四爷上位关于四爷上位的原因,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比较出名的要数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邬思道的 “不争就是争”。有些人可能理解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看起来确实有些道理。如果借用《独裁者手册》的说法那就是名义选择人集团、实际选择人集团和制胜联盟。在拥立新君的过程中满朝文武甚至全天下的人都可以成为名义选择人集团。很多人出钱出力,争做从龙之臣,为得就是日后的荣华富贵。在太子被废、朝臣举贤的戏码里,实际选择人集团就要露出真面目。康熙将被废的太子再次扶上位就是在向世人宣示,选谁当接班人还是要他说了才算,满朝文武的想法统统没用。在太子党和八爷党的争斗中,老四看似是个孤臣,却通过老十三建立起了自己的制胜联盟。日后的上台和执政很多时候都依赖于这股力量。当然要我说,四爷上台的过程中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坚定不移地站在康熙那一边。八爷生病之时,四爷充当应声虫甚至甘愿充当恶人替康熙排忧解难。通过这一件事就可以一窥其内心世界。简单来说就是,一心一意讨好康熙,兄弟和其他人的死活都可以不管不顾。康熙喜欢孤臣,他就扮演孤臣。康熙看重亲情,他就对手足之情倍加重视。被康熙注意并在适当的时候彰显自身的价值,哪怕后世有着篡位的流言,他也在这场游戏中脱颖而出。5. 康熙传位皇帝,一国之君,一点细微的扰动就可能影响到普天之下的安定。康熙在位多年可能做对了很多事,但在传位这件事上他不只是错了,还一错再错。按照汉人士大夫的观念,早立太子是件好事,可没摆平满族的异见,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斗争。更为离谱的是康熙在培养储君的同时又让他的儿子们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之中。从他自身出发,用儿子来削弱八旗贵族的权力,从而保证皇权的集中是一件好事。可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这些前车之鉴他是忘了还是不在意?前明王朝靖难之役带来的伏尸百万难道还不值得警醒?不知他是出于自信,还是过于相信手足之情的深厚,希望这些儿子长大可以辅佐太子。愿望是美好的,可事实上由此却给了他们更多参与夺位的机会和实力。巨大的权力触手可及,试问又有几个人能甘愿止步于皇位之前?买彩票,人们都喜欢碰碰运气。诱人的宝座整天在眼前晃,你不争都有大把的人替你去争。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每一个靠近的人都会被裹挟进这场残酷的游戏。众人垂涎的皇帝宝座,象征着全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也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每一个意图染指的都会成为它无情吞噬的对象,即便是那些幸运儿得手之后也会发现这和金碧辉煌的鸟笼也没有太多差别。6. 写在最后《独裁者手册》里提到权力游戏的一些重要规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得手之后要牢牢握住它。因为你随时都可能会失去它,一旦失去性命堪忧。然而这有些时候就像流沙一样,握得越紧流得越快。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说,这天下是朕的,可朕也是天下的。手握皇权也不能为所欲为,甚至会失去很多方面的自由。通俗来说,一件快意事也做不得。因为你一时的开心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通常这代价会沉重到你难以承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宋朝欧阳修在《伶官传序》说得还算比较含蓄。直白说就是当皇帝不是让你爽的,你爽了就要出事,一出事肯定就是大事。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提反对意见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理想状态,也就是一个皇帝应该有的样子。而事实上的皇帝又是另一番模样。清朝的混蛋皇帝不算太多,明朝的一抓一大把。这其实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实际上皇帝所发挥的作用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其实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皇帝混蛋有时倒不算特别糟糕,就怕遇上那些野心太大的,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宋真宗之流。他们的野心往往需要以全天下老百姓做为代价的,就像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说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帝王将相的故事没有这些人的身影,可每一个字都是用其身上的血与汗写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夺嫡之路,步步惊心!

                            万维钢老师推荐新春疗愈书单之一。依据核心档案,还原康熙末年 "内卷化" 的储位之争!书摘:“总而言之,有关康熙末年储位之争及雍正继位的问题已经跨出学界范畴,成为高热度、开放性的社会话题。因此,本书的撰写,除了从专业视角加以考量,寓学术问题的辨析、批评于行文叙事之中,还加入了对文学、影视剧流行说法的解读,以及对人物 “粉丝”、普通读者兴趣点的反馈,希望借此架起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的沟通桥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万老师说的代入感,真的很强。

                              平心而论,从康熙到九子,甚至乾隆皇帝,多多少少都会有种代入感。更多的还是莫名的侥幸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嘿嘿,还是不要生在皇家

                                出生在皇家,想要善终,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很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雍正皇帝确实是一位非常有政治天赋和政治追求的君主,在某些领域还超过他的父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令所有宫斗剧都显逊色的历史文学书

                                    这本书内容非常好看。首先,本身 “康雍之际皇位争夺” 这一主题就够吸引人的,而本书的内容编排,既有充足历史学术上的考据做铺垫,而且作者有着不错的叙事功力和技巧,使本书整体更是非常精彩。 本书开篇部分先简要概括了康熙后期激烈储位斗争的成因,继而从参与夺嫡的 “九王” 分别入手,由人论事,叙述清晰,避免了内容的繁杂重复。每位夺嫡者各异的性格、所处的环境(尤其是生母家室)、所生年份及成长中所遇的事件都对最后各人物命运的走向及夺嫡的优劣势有不同的影响,不得不令人感叹最终结果不仅与每位的性格及政治眼光有关,更与运势、时机也不可分割,无怪乎历史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集合。这也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另外其中,康熙帝的教子误区,对现代父母及公司管理等也有不少启发。 然后又用一些篇幅探讨康熙皇帝临终前后诸事,特别结合了雍正帝为自己辩冤时的叙事逻辑,这部分内容我还是是本书中第一次看到。也愈发理解为什么康熙帝后来迟迟不立储的心态和原因。最后介绍了夺嫡者诸王的命运遭际与 “后夺嫡时代” 的政治遗产,其中 “弘晳逆案” 部分的内容与我之前看红楼梦相关著作分析的内容也有所呼应,因此也理清了我对那个时代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虽然本书涉及人物众多、头绪复杂,但因为这个故事从民间到官方,从影视剧到综艺节目,普通大众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大都已经有所熟悉,所以也并不构成什么困扰,而且书中还附有清晰的人际关系图和夺嫡大事记列表,也可辅助作为更加直白的说明。 总之,这不仅是一本读起来就放不下、就想一口气读完的书,而且还能令人读完有很多感慨和思考的书,余味无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跟着万 sir 的节奏,在元宵节当天,我读完了本书!万 sir 说 “读这本书最好有点代入感”。我的确也没想好 “穿越” 到谁身上?九大阿哥,四大集团,不论是大阿哥的 “大千岁党”,还是二阿哥胤礽的 “太子党”、四阿哥的 “四爷党” 以及八阿哥为首的 “八爷党”,不论穿越到谁身上,以我的能力,都不会什么好的结果。—— 故尔我庆幸,庆幸未生于古代,更未生于帝王家。直到读完本书,我对康熙帝倒是有些同情了。立储不易啊,不仅要看阿哥个人的能力,还有其母族和师傅们的实力圈,还有各层外戚的关系网...... 哎,果然,即使是帝王家,也各有不如意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九王夺嫡” 的原因:1. 康熙帝违背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逻辑,鼓励诸子参与政治、军事活动,并为其培植私人势力提供方便,已经犯了大忌。如果能导之以德、匡之以正,使其性情温良谦恭一些,大约还能稍有缓和。但他也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对诸子百般溺爱,任其骄纵,为之灌输强调君臣间的主奴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夺嫡” 局面的出现,自然不可避免了。2. 康熙帝后期采取消极处理 - 拖延。立一新太子,太子是允禩一党,则老皇帝被架空夺权;不是允禩一党,则新太子仍然要面对兄弟群臣虎视眈眈的局面,弄不好就会重蹈允礽的覆辙。雍正帝的 “秘密立储” 雍正帝的秘密立储设计,确实为解决现实困境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案。首先,不公开确立太子,使群臣不必有效忠今上还是效忠储君的困惑,有利于实现权不分理,君主独裁。第二,调和了立嫡长与立贤能之间的矛盾,嫡长子虽然在继承次序上仍具有优势,但已非天然的皇位继承人,皇帝可以根据诸子的实际情况予以选择。第三,择储之权全在皇帝,群臣不再有参与表达意见的机会,众多皇子想要争取储位,只需取悦父皇,而不必各自争取王公百官宦寺等群体的支持,由皇位继承引起的兄弟相残和派系党争可以熄灭。第四,被密立的储君如果中途去世,抑或出现身体、精神、品行、才智上的变化,不再宜于储位,或是有更合适的人选胜过前者,皇帝一旨密诏,就可不动声色地更换储君人选,而不至于引起舆论争议乃至朝局动荡。第五,储君人选虽不公开,但将密立诏书之事提前公开,万一当朝皇帝死得突然,其遗愿的贯彻具有制度保障,避免出现 “仓卒之间一言而定大计”,或是权臣一手遮天拥立新君的状况。虽然确实有助于解决现实困境,但秘密立储制度的最大问题在于,将作为 “天下之公” 的储副之位与择储大事,完全置于皇帝一人之手,行于密室之中,藏于匾额之后,而彻底脱离公开的讨论与监督,这样的储君人选不但合法性有待考量,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如果当朝皇帝执迷于私心私情,或是为人所挟制,而秘密择立不适合即位的皇子为储君,那么群臣甚至连 “争国本” 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面对既成事实。其代价与群雄逐鹿、诸子党争相比,孰轻孰重,也未可知。当然,一代人先要解决一代人的问题,雍正帝面临的状况如此,我们作为后来的旁观者,亦不能求全责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史鉴今,本书在介绍夺嫡之争时,也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看待孩子的教育。文治武功的同时,德育及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年少有为也好,大器晚成也罢,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生命最好的舒展。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