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5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社交活动中不良感受往往是在不动声色中发生。这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慢慢积累成为内心的怨恨。当个人不能很好地通过言语交流,不能通过运动等方式疏散这种不良感受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绪积累就可能达到危险的量,进而寻找机会爆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得了癌症,你要知道你这个病不是昨天吃多了得的,也不是你昨天生了一场气得的,而是你至少有十年左右的不良生活方式得的。心理问题更是如此。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出现问题,你基本就可以断定这孩子在 6 岁之前的抚养就有问题。一个人到 20 多岁时发生了违法犯罪的问题,你会发现他的问题可能在 18 岁之前就已经显现了。一个 40 岁的人出现非常疯狂的行为,你会发现他人生的路越走越难,多数人认为这是社会的问题,但是我这个研究犯罪心理的人看得很清楚,这一定跟他的性格有关。绝大多数的犯罪,实际上都跟当事人自身的某种心理问题有关。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人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我的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当人在弱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的话,你怎么能指望他大了以后会善待这个社会?客观而言,成年人的《刑法》处罚并不完全适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而不处罚又不利于他们的行为矫正。在这一问题上,我认为英国的《犯罪与扰乱秩序法》中相关的法律规定值得我们借鉴。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或犯罪行为,英国的《犯罪与扰乱秩序法》中制定了多种形式的惩戒项目,如最终警告、补偿令、行动计划法令、吸毒治疗与测试令、拘留与训诫令、本地监管宵禁、短期遣返监狱。补偿令、行动计划法令和吸毒治疗与测试令,都不仅仅是针对违法者,还涉及违法者与周围环境、与受害人关系的处理。总之,这些规定体现出刑罚以教育为主,以回归社会为主,而监狱的监禁重在隔离反复危害社会者的思路。伤医事件频发问题一共有三个角度,第一个是我们医疗体制的问题,第二个是社会公众对待生命的态度问题,第三个就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比如我治你鼻子就光治鼻子,而忽略了其他的事情。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知、情、意,也就是认识、情绪情感和意识活动,这三者的起点其实都起源于人的感官活动,比如说认识起源于感知觉,情绪起源于体验,意识则在于能不能觉知,有觉知就有意识。曾有一个德国商人在中国全家遇害,最后不是要求把三个犯罪的孩子判死刑,而是要到他们的家乡去发展教育。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东西,也是一种善。光善良没有理性,那是愚昧,很容易被人骗,所以善良一定还要有理性。这个理性让我们知道大家都需要什么,然后我们应该努力去做什么,而不是简单地把人杀掉。我们现在就只有一种愤怒。愤怒有时候让人感觉是一种比较初级的认识。抚养人对被抚养人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是怎么来的?” 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犯罪心理研究发现,人的心理缺陷往往与人在早年被家庭宠溺和放纵有关,这才是他们成年后在情感生活、婚姻生活、社会生活中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由精神异常的人所为的滥杀案件,根据引发其疯狂滥杀行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类,大致有五种情况:狭义精神病状态、有病史但仍有犯意的精神异常、因长期患病引起的精神异常、因酒精引起的精神异常、因毒品引起的精神异常。如果我们真遇到一些犯罪人,你最开始的方法就是要调整心态,不要喊叫,因为喊叫给你带来的危险是非常大的。然后,你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他呢?你就把他当作一个好久没见的小学同学,当他一下按住你、顶住你的时候,你就说:“你怎么了?你是不是有什么难处了?哎呀,我觉得每个人生活都挺难的,你要是有什么难处就说,我一定能帮你的都帮。我也是打工仔,但是我现在身上有些钱,我全部都给你。” 有些犯罪人没准儿就会说:“行了,那你把钱拿出来吧,然后你走吧。” 如果他还有一份人性的话,他不会伤害你,因为他要的就是钱。

        8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幽幽社会,微妙人心

        说来惭愧,身为一名法学生,竟孤陋寡闻到不认识李玫瑾老师… 初读此书,便被李玫瑾老师睿智的言语和冷静却不失悲悯的气质所折服。读完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幽微的人性,一本被归类为犯罪心理学的书籍,涉及社会热点问题,探讨人性的另一面,读来着实令我难以消化… 此前,始终愿意相信人性美好纯真一面,认为那些血腥残酷离我很远很远,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离我或许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远… 最令我心生感慨的是李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与社会责任感。正是一群群像李老师这样,始终在努力践行儿童教育,解决社会痛点,推动法治日益完善,才使得社会国家日益向善向好。但不得不说,李老师的一些观点看法还是不能接受认可,暂持保留态度。📎附部分摘录:‌生活范围决定了视野,人的生活范围太小,芝麻大的事也会变成最大的事。人们的心胸有时与生活视野有关,生活视野越宽阔的人心胸就越宽阔。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女性一定要有见识,见多识广也会变得心胸宽阔。你可以研究我们近些年的一些案件,你会发现:要说穷吧,我们没穷过 20 世纪 60 年代初,那时候是三年困难时期呀;要说乱吧,我们没乱过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内乱。可是,为什么那时候没有这些稀奇古怪的、砍杀儿童的案件?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作案人的情感异常。而他们的情感异常在哪儿?就在于他们成长当中情感养育的过程缺失了。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行为的,这就是父母的身教影响。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有看到的观念,还会有听到的观念,这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所强调的、坚持的东西,如 "咱人穷志不短"" 人活脸,树活皮 " 等。这些话语在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孩子成年后,甚至会用这种话语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知道,心理抚养需要亲自抚养,那么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者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在人类的群体当中,特别暴力的人往往是内心怯懦的人,然后他往往以一些非常残忍的方式来做事。这种人恰恰是生活中无能的人,因为他要是有能力,就不会用这种方式了。所以,处在社会底层,又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生活负担又非常重的女性,在做事的时候会用非常极端的强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也就会用非常狠毒的方式了。从我们研究的犯罪现象来看,在 18 岁以下就犯罪的人,基本上家里都有问题。所以,我认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质量和家庭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婚姻要认真对待,因为它涉及整个民族的质量。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理画像

          每日一书:《幽微的人性》。李玫瑾教授通俗地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孩子早期教育中,家庭影响极为重要。什么叫心理画像呢?画像实际上有两种:一种就是类似照片的画像,是静态的,比如说你坐在这儿,我就在这儿画;还有一种是心理画像,看不到你的面孔。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犯罪人跑了,被害人死了,目击证人没有,现场找不到物证。这种情况下困难在哪儿呢?就是你侦查时没有可以凭借的线索,这时候就需要一个 “是谁作案” 这样的分析。只要犯罪人作案的行为多了,我就可以从行为角度来分析。当我分析他的时候,我就会描述说,比如这个人应该是一个比较细心还是比较粗鲁的人,他喜欢什么,他会出入什么场所,或者他的年龄多大,他应该是干什么样的职业,他受过什么样的技能训练… 犯罪人格并不是犯罪人都有的一种人格现象,在犯罪人群中只是极少数人才具有这种人格,这与他们基本社会化有关。这类人在早年因为基本社会化缺陷造成个人生存艰难,不择手段逐渐成为他们一种常态的生存方式,从而形成与违法犯罪相关的习性,加之长期与犯罪环境如监狱为伍,至成年便呈现稳定的犯罪人格特征。我总说人的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和人之间是会有矛盾的,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都要知道你的底线,就是你情绪再大,你什么行为也绝对不能为。我认为法律也是这样,其实它不是针对一个人的,它事实上是对一个社会的规则,虽然你有道理,但是你也不能任性。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拒绝了不义之利,退回别人多找的钱,这种情景在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时,父母说道:“记住,咱家人穷志不穷!咱不占人家便宜……” 父母这种自尊自制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一幅画面,形成一种观念,让这个孩子长大后一生都以 “不占别人便宜” 为自己的观念。死亡教育最重要的时间点应该放在小学。例如,让孩子先列出最亲的亲人名单,然后要求他逐一划掉,让他在这种痛苦的抉择中感受生命被 “划掉” 的意义。因为如同言语形成一样,越早的言语影响,其形成后的稳定性就越长久。真正好的母亲、优秀的母亲,她会告诉孩子如何替别人考虑,要善待他人。其实,教会孩子善待他人,这有时是救命的东西。被动攻击型人格是什么呢?咱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看历史上的太监在整人时都特狠,为什么?因为他就是个奴才,他天天在皇家人面前得委屈自己,低三下四,点头哈腰,久而久之就成为他的一个必须的外表,这已经成习惯了,但他心里头所有的委屈和卑贱感都存着,一旦找到一个比他更弱的,他一定就会发泄。这种为人风格就叫被动攻击型人格。我曾经概括过男人吸引女人有几个角度:第一个,长相;第二个,你长相不好不怕,你只要能说会道;第三个,有钱;第四个,有权;最后一个,如果前面四个你都不具备,你有情有义也行。什么叫有情有义呢?就是你待人实在,能吃苦,能为人付出。那么,这种男人也会有人爱。什么人最糟糕呢?就是前面几个条件都没有,又特自恋,自尊心很强,心高气盛,而且自身能力又很差,不能吃苦耐劳,达不到目的时就容易愤怒,这种男人就很麻烦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幽微的人性》

            见到文涛本人,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与我原来在节目中见到的那个文涛明显不同,节目里的他很敏锐、犀利,但他本人却儒雅、温和。他是一位非常会聊天的主持人,轻松的谈吐可以机敏地带出问题,也常常在嘉宾回答时以幽默的方式凿补,甚至还常常自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当厉害的一本书,让人很有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家暴原来是个心理问题,所以要零容忍

                犯罪心理画像的描述不是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单一描述,而是对心理特征的综合性描述。我们不否认其中个别特征会出现失误,因为犯罪心理画像毕竟是一种推论性的描述,是间接的认识,而不是直观的感觉认识。犯罪心理画像的目的不在于确定某人是否有罪,而在于帮助侦查人员从茫茫人海中筛选出重点排查的人群及范围。犯罪心理画像并不负责给出一个具体犯罪嫌疑人的姓名,也不会给出一个具体嫌疑人的住址和电话号码。最重要的是,犯罪心理画像的结果不能作为证据家暴原来是个心理问题,所以要零容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伴随人类始终最复杂最难懂的话题

                  研究人类犯罪,这是一个最复杂的工作,也是一个最长久的工作,将伴随着人类的始终。不是一本书就能说的清楚的,可以说,每一个案件都有它的独特性,都有它的心理特征,如同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幽微的人性

                    断断续续的看了七个多小时看完了,看完感觉真是心情也沉重的,看了那么多的案件,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有的人天生是恶的,但是很多犯罪人后天犯罪的主要原因从小没有被家庭善待,长大后他不会善待社会,有的越表现的老实好说话,越会容易做狠心。同时这本书也是本教育孩子的书,孩子 12 岁之前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跟随父母的成长,一言一行,人格的养成习惯都是在这阶段形成的。记得之前看到一个李玫瑾教授演讲的视频,说怎样让孩子在家里学会尊老爱幼,怎么分橘子,橘子剥开里面一瓣先给爷爷奶奶吃一块,再分给爸爸妈妈吃一块,最后自己吃,幼儿园放学的孩子,要等到吃饭的点和家长一起吃饭。希望多关爱留守儿童,以及孩子幼年期教育,能得到多重视,长大后减少暴力和报复性心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我而言,最大的感受是对人善良一点,心怀善意。去切身处地地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多一点善心,多一点包容。希望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与其说是犯罪心理学,不如说是本育儿书,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父母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个犯罪后边都可能藏着一颗孤独的心!是家庭的遗憾,还是社会的悲哀?善待身边人,减少孤独心,让爱伴身边,伤害少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容错过,值得送人的书籍

                            强烈推荐李玫瑾教授《幽微的人性》这本书。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最早从事犯罪心理画像的学者之一。并且直到如今依旧活跃在这个领域。    《幽微的人性》这本书是李玫瑾教授过去几年参加各大谈话节目的 “逐字稿”。比起听节目,我还是更愿意手捧一本书来读,有什么见解都可以直接写书上。    阅读本书,您可以了解到李玫瑾女士对于 “人性” 的看法。很值得思考。  也可以对中国近些年发生的大的犯罪案件有不一样的认识。(书中很贴心的把每一个提到的案件都做了简单的说明)  最重要的是您可以获得一位从事罪犯心理研究的学者对于罪犯和犯罪的独特见解。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什么拒绝的理由呢。当然,您只需要用短短几个小时阅读就好了。    并且,如果您有孩子或者正打算孕育自己的宝贝,我更推荐您阅读《幽微的人性》这本书。  阅读本书您可以了解到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扶养者无条件的爱和尊重支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对了,还有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也会很大程度上的塑造一个人,关键期。  从此反推,您可以思考一下要怎样的哺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自我分析一下自己。    最后,如果您看过我冗杂的推荐语之后并不打算阅读,那我告诉您两个关键点:  1. 善待他人,与人为善。  2. 控制自己的情绪,别冲动。  第一点是避免他人侵害您,第二点是避免您侵害他人。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人生,早年玩的时候总觉得有大把的时间,可是真正需要时间的时候却发现,时间这东西挣不来,而且特别不禁花销。我 1982 年大学毕业,一年后进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侦教研室,选择了犯罪心理学专业。1985 年春,我在校开讲了犯罪心理学第一课。工作的第二个十年 ——1992 年,我来到青岛四方公安分局,开始了基层的公安经历。从预审科到派出所,我的经历让我怀疑自己前十年在忙些什么。从此之后,我在分析犯罪动机、研究各类犯罪心理问题时,脑海里经常冒出曾经共事过的一线民警的身影。我在想,如果我把我的研究告诉他们,他们会不会笑?他们会默默地看着我,听我说完,然后默不作声地离开吗?我的研究能否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有了这一想法,我开始寻找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研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父母养育孩子一定要看,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也一定要看

                                边听边看书里面的内容时,心里如暴风骤雨,掀起滔天巨浪。读到后两章,实在是坐不住了,边用哑铃做健身边听,听到特别愤怒时,直接握着哑铃练格斗动作,效果贼好,听完出一身汗,内心也平静了。生而为人,都不容易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人生初期无论生活行为或者思想上无论坏与好都会潜移默化的,在你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着不可估计的影响!呼吁大家各位家长或者即将成为家长的同学们,人生不是只有 “奔钱” 的唯一的一条路,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无论多小的一件事拉长到整个人生格局来说,做好或者努力做好它你的人生就是了不起,独特的人生!关爱孩子从小做起,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你的人生延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李玫瑾 幽微的人性

                                    了解人性!李老师说得很好!早期爸妈的陪同教育很重要!父母的品德也很重要!做人要有善良的一面!不可以愚蠢的善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幽微的人性

                                      一直认为,不需要学习管理学,将人是怎么回事,摸清楚了,琢磨透了,自然就懂管理了。本书详细记录了一些人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真正原因,通过本书猜了解到马加爵杀人的真正原因,根本不是因为一句话,因为家里穷这么简单。人性是养出来的,人要重视心理抚养,不是吃饱穿暖就行了,一个心理不健康,不健全的人,有可能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个定时炸弹,不一定哪天就爆了。自己需要做的是,学会观察人的情绪,人在愤怒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再一个远离垃圾人,在外边,在开车的时候不赌气,对人好一点,不要笑话人,良言一句三冬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书单之《幽微的人性》

                                        从未想过触发自己想去翻翻《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书籍,竟然会是一本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访谈录。这本书收录了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2013 年参加到凤凰卫视谈话节目中对话,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中的相关内容,分析了【犯罪者们的心理成因】,并将【儿童及青年教育】作为防控犯罪的重点,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书中的案例几乎都是曾经掀起轩然大波的 "恶性" 案件,李老师对案件中犯罪者的精准画像和深刻剖析,着实令人难忘。说说其中印象最深的三个点,同时也是一个待办清单,放在这里,希望可以引发更多读者的共鸣:🔹生孩子前请一定仔细了解儿童在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人性是养出来的",言传身教或许比上补习班更重要。为自己负责,为社会负责;🔹女性教育,尤其是农村女性教育是一件可以改变三代人命运的事情,所以如果有机会请鼓励每一个为了自己成长和家庭成长努力的女性和支持她们的人;🔹从魔爪逃脱的成功案例中吸取教训,了解犯罪者们的心理动机,沉着冷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转发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人性的幽微,还有我们看不到的。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87 本 #《幽微的人性》️什么叫心理画像呢?画像实际上有两种:一种就是类似照片的画像,是静态的,比如说你坐在这儿,我就在这儿画;还有一种是心理画像,看不到你的面孔。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犯罪人跑了,被害人死了,目击证人没有,现场找不到物证。这种情况下困难在哪儿呢?就是你侦查时没有可以凭借的线索,这时候就需要一个 “是谁作案” 这样的分析。只要犯罪人作案的行为多了,我就可以从行为角度来分析。️心理画像也是一种 “像”,不同的是:心理画像不是通过画笔而是通过文字或言语进行。文字或言语不仅可以描述一个人的外貌、行为举止,还可以通过其内心活动的描述显现出一个人物的性格或动机。由于这种画像是借文字或言语呈现人物的活动形象,故称 “动态的像”。️犯罪人格并不是犯罪人都有的一种人格现象,在犯罪人群中只是极少数人才具有这种人格,这与他们基本社会化有关。这类人在早年因为基本社会化缺陷造成个人生存艰难,不择手段逐渐成为他们一种常态的生存方式,从而形成与违法犯罪相关的习性,加之长期与犯罪环境如监狱为伍,至成年便呈现稳定的犯罪人格特征。️真正需要研究的是进行时态的犯罪,就是侦查起来非常困难的那一类。这种犯罪人往往比较擅长作案。他们擅长作案有两点原因:第一是由于侦破困难,他们可以反复作案;第二就是他们犯罪经验越来越丰富。有时经验丰富的人不需要多聪明,有的案件之所以难侦破,并不是作案人有多聪明,而是他经验丰富。️观念,它对人有一个做与不做的重要影响,就是我们说的 “一念之差”。所谓观念,我认为它是在观到的同时形成了念。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东西,那是不需要教育的。信念和观念区别在哪儿呢?信念就需要认识了,比如我经历过一件事,确定这事以后再也不能做了;你觉得善是最重要的,你要善待别人,我们对这个社会要有善意。这些东西可能是你在经历过一系列事情之后才形成的。️如果我们知道,心理抚养需要亲自抚养,那么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者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圈养。我们有个学者曾经研究不同国家的幼儿园,发现在日本孩子打架很少有告状的,他们打的时候,老师也不劝,如果打到有一方哭了,老师就把他们叫过来,双方站立,互相鞠个躬道歉就完事了,也不说谁对谁错。这是在鼓励他们互相之间有这样一种小的摩擦。️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是金字塔型的,这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就是过了塔身一半以上,人就越来越少,下边的人全是挫折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拔性教育不能解决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人们现在的节奏太快,像现在微信说的那样,很多人都被摁了快进键,老板要求快,上司要求快,我们每天上班八小时,路上要赶要快。像您搞艺术创作的,说劳动创造文化,其实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休闲创造文化,如果没有闲人,是不可能出文化的。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