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美丽新世界
共读这样一本书,很难写笔记,也很难写书评。美丽新世界里,没有烦恼,没有竞争,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阶层里快乐的活着。直到有一个特别的人出现,人们把他当成异类,他爱上一个女子,并希望这个女子忠于她,而在新世界里,没有这样的爱情,只有肉体的需求,随时都可以跟谁都可以。他的结局,只有死亡。每一个人,都被放在小瓶子里,每个人都是按照标准的模式培养,当人们痛苦时,可以吃苏摩,就会宁静。作者说,压力太大很可怕,而没有了压力,也很可怕。文学的价值比讲道理,更能引发人的思考。小说的最后,作者写了《重返新世界》,这一部分,值得精读。谈到了人如何被奴役,讲了希特勒如何洗脑,讲了广告如何影响人,讲了睡眠教育,讲了自由的价值。为什么会存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为什么当你把一件事儿重复很多次,就习惯于此?为什么化妆品都不是讲功效,而是卖美丽卖希望?…… 这本书,写的太深刻,过度的组织化、集权化,让人不成为人,而是一个机器,可以联合阅读的是《一九八四》《动物庄园》,没有办法在公开场合敞开了写。总之,要想活出一个真正的人,就得有自由,身体的和精神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独行者的强烈共鸣胖胖举过一个例子 艺术家和精神病的区别是什么? 艺术家之间能够互相理解,而精神病之间不等。 以后自认为很 “对” 的价值观。如果环境中没有人能理解,那可能真的就是精神病了。 “举世皆浊我独清” 或许只能存在于个人想象。那种状态真的很痛苦。 一周前,我就 “社区中有吸毒人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的问题。在业主群里向大家寻求解决方案的讨论。 但三四百人的群,没有一个人敢为这个事情发声。 虽然我知道自己 “抵制吸毒者影响社区安全” 的行为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零反馈的现象。依然让我觉得自己像个神经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是一本反乌托邦的科幻小说,但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科幻圈。乌托邦这个词的意思,指的是 “不存在的好地方”,寄托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顾名思义,反乌托邦就是 “不存在的坏地方”,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在这部小说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公元 26 世纪,这是一个高度流水化的超级精细分工社会,被称作 “美丽新世界”。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类已经抛弃了自然生育,通过体外培养来繁殖。在繁殖流水线上,新生儿在出生前就像工业产品一样划分为五个 “种姓”。不管是哪个种姓阶层,通过胚胎控制、儿童洗脑等多重手段,所有的人在成年时都会变成社会一个完美的螺丝钉。大家各就其位,整个社会非常稳定。几乎所有人觉得自己过得非常幸福美满,在这个新世界里,几乎没有矛盾。然而,一位来自 “野蛮人保留区” 的野人约翰闯入新世界。所谓的野蛮人保留区就类似于我们当前的文明社会。约翰身上的传统观念与新世界的道德发生剧烈冲突,他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唤醒新世界的人们,却意识到毫无意义,最终自缢身亡。这部小说的预设,到今天看来都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别的反乌托邦是警示大家,不要让一些人压迫另一些人,那么在《美丽新世界》里,哪里有什么人,他们只不过是造价不一样的零件而已。我们害怕美丽新世界的幸福生活,害怕的是有一天这个世界会用廉价的享乐让我们变成社会的零件。〈关注公号 DoctorCC,好书不错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美丽新世界,正在扑面而来。在赫胥黎的想象中,科技解决了人类繁衍的问题,却未能克服生产力的局限(好大的 BUG),因此给埃皮斯隆(ε)留出了生存空间,他们是矿工、纺织工、炼钢工。但他没想到,今天这些行业已不再依赖人力了。如今我们仍然保有生育的自由,但日益固化的社会结构正将人们定格在各自的阶层。人工智能 + 柔性机械制造,即将令绝大多数人成为尤瓦尔・赫拉利笔下那些连被剥削价值都没有的 "无用阶层"。赫胥黎所幻想的苏摩,已成为泛滥的毒品和网络虚拟世界提供的及时满足,随处可得。莎士比亚敌不过肤浅的 15 秒短视频,消费社会的逻辑深植人心,甚至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真不知道赫胥黎看到今日之世界,会做何感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比起完美生活,我还是更想选择焦虑的人生如果有得选,你选择过完全没有烦恼,随时可以放纵的人生,亦或是会有焦虑,会有烦恼,但幸福也来得更真切的人生?
在现如今这个很焦虑的社会,若真有这个选择按钮,很多人肯定会选择前者,我也曾认真地羡慕过那种没有忧思的人生,没有焦虑、没有烦恼、没有那么多的不甘心,完全接纳此刻的自己,以及此刻自己所过的生活,每天开心快乐,多美好的人生设定啊。
但在我看了《美丽新世界》,跟着赫胥黎走进那个我曾经无比憧憬的完美世界时,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害怕过这种完美到失去灵魂的人生。
这本小说里,我们所憧憬的理想世界,赫胥黎全帮我们实现了,在那个世界里,大家都活得很知足,从胚胎起,就被灌输 “你现在所在的阶层最好,别的阶层都不好”,所以不管你是哪一个阶层的,你都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你不会痛苦,不会难过,更不会羡慕别人的人生,你很满足自己的现状。
而且,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人都有工作,且无迷茫,因为你从小就被教育好 “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生活富足,娱乐活动丰富,随随便便开直升机去旅游,你还可以随意换男女朋友,在这个世界里,滥交是正常的,长时间专一的喜欢一个人才是不正常的事。
这里环境优美,没有苍蝇臭虫,没有垃圾,工作也很简单,只需按开关就能推动工作进程,甚至你开直升机也不需要你去学习技能,只用把杆子推到驾驶挡,车子就会自动前进了。
你也不会遇到什么太大的烦恼,遇到不想面对的事,吃一嗦麻就好。在这里,你不需要结婚,你不用生孩子,没有烦恼,也不会生病,你只用乖乖的按照程序来,放弃自我意志,放弃抵抗,被教育,跟着大多数走就行了。
这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
是我们很多人羡慕的理想世界,不用工作,没有烦恼,可以谈恋爱,还不需要对谁谁谁负责,每天就吃喝玩乐,多美好。但当赫胥黎真把这样一个完美的世界放在我面前时,我没有感到很憧憬,反倒有种倒吸一口冷气的害怕感。
其实,在看这个书的全过程,我都是处于极度不舒服状态的,看着婴儿养育室里,为了让孩子们对图书和花朵形成本能的限定,在婴儿们每次拿起图书和花朵时,护士们用电流击他们。最高管理者们就是通过这种条件反射的驯化,让他们从小就厌恶书籍、厌恶独处、厌恶自然,还被驯养得热爱消费、热爱滥交。
她们是在瓶子里长大的,是被精准培养出来的批量产物,她们的管理者完全决定她们是哪个等级的人类。对了,在这里人类被分成了五级,Alpha、Beta、Gamma、Delta 以及 Epsilon——Alpha 是最高级的,被限定得聪明漂亮。而且,一旦原始设定你是哪个阶层的人,你就只得接受,而且还会教育得心甘情愿的去接受。
看似完美没有烦恼人生,但背后实际是以失去人生自由为代价的。
因为人都是会痛苦的,只有木偶才不会痛苦。
你羡慕他们完美没烦恼,那也只能说明木偶的人生没烦恼,而不是完美的人生没烦恼。
最近的我被焦虑包围,看了很多看起来很励志的书,它们对我的作用也并不怎么明显,我一直想要希望自己能进入一个完全没烦恼的状态,但这个状态真的很难实现,所以我也一直为此痛苦着。
直到看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我跟自己和解了。
不是说这本书的魔力多大,只是这本书特别的地方就在于:
它给你构建了一个理想世界,给你了一个通往理想世界的机会,但当你进入这个世界,看到我们眼中美好事物背后不知道的 B 面,你会更愿意选择接纳自己此刻的烦恼和忧愁,你会真切的感受到能感知到痛苦这种感受也很珍贵,能被生活挤压到地上摩擦摩擦,然后再努力挣扎着站起来,是很不容易,但这种体验也真的很迷人。
若满分 9 分,在我心里,这本书能拿到 8 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至上的社会,这本书照向了社会,关于人性、关于痛苦、关于我们现在很多也无法用一句两句解释清楚的焦虑,在这里面你都找到答案,不是简单一句怎么怎么去做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明白:
这个社会带给我们的不确定性、焦虑和痛苦,都是很珍贵的。正因为人类会痛苦,才会更显得幸福很快乐。在某种程度来说,现实让你痛苦,说明你是在反抗的,你是在努力在想向上生长的。放弃抵抗的人是不会痛苦的。
至于那扣掉的一分,大概是赫胥黎在 1932 年构造的未来世界,在 80 多年后的现代社会,一点也不过时,且现实得让人越看越浑身发冷。逼近真实的故事,太让人自省了,且让人时刻提防着,害怕有一天自己也成了那其中失去自我意志的一个。
凡夫俗子,都是有七情六欲,是会痛苦的,如若想要完全绝对没有焦虑,没有烦恼的完美人生,真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失去自我意志,失去自由。
所以回到开头的话题,如果以失去自由,失去自我意志为代价,那你还愿意要这份完美的人生吗?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正在进入“美丽新世界”中描述的那样的世界吗?我们肯定还没达到美丽新世界中所描述的世界的样子,因为我们还不够和平也不够富足,科技能力也远远不够。但是我能肯定,很多人向往美丽新世界中的世界。那是真正的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的世界,甚至每个人都很快乐。每个人的能力和智力都匹配他的工作,不会有烦恼,如果有也可以磕药解决。不过我们现在也是个 “美丽的世界”。现在大多数人的温饱不是问题了。我们可以上个班,赚点钱,可能不多,但足够点个外卖,足够买个电脑,足够能在上班之外做个宅男女,做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键盘侠。这样看我们的生活也有点 “美丽”,现实世界不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解决。最终我们是不是可以躺在养料仓里,用自己的思想在世界中游走,在虚拟世界中被满足一切,最后分不清现实和虚拟呢?谁也不知道。换作二十年前的我,我也希望能够天天吃外卖,天天打游戏,我不会觉得什么不好。但我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叫责任或羞耻的东西,就认真去工作了,也许我的脑海中有一个约翰吧。约翰是一个在旧世界长大的,但拥有新世界基因的野人。他到了新世界的表现更多是夸张,说实话我并不欣赏。作者把两个世界的人都写得太极端了,有点脸谱化。不过从预言角度看,有点夸张也蛮正常的。我们现在可能太过组织化,太过社会化了,失去了个性。就像现在有些年轻人装、狂,但其实也很程式化。叫他往东就往西,难道不好猜吗?我们都在失去个性,包括我自己,我都找不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正在被标准化和格式化,也变得更加被动,连这本书都是 “得到” 推荐给我的。我们正奔向美丽新世界,可能已经无法逆转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彼岸”的思想实验这本书探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当科技发展,物质充盈,一个社会能满足人们所有需求,覆盖了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的五层需求,成为了一个 “美丽新世界”,这个 “彼岸” 是你想要的吗?作者塑造了一个 “野蛮人” 的角色来看待 “美丽新世界” 的一切,这个 “野蛮人” 完全可以代入成为读者自己。虽然我不能理解为什么 “野蛮人” 最后会选择自杀而不是重回 “保留区”,这不妨碍我被作者成功激发对 “美丽新世界” 恐惧和忧虑。本书是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毫无疑问是人类文明的压舱石,公平 VS 效率、野蛮 VS 进步、人性 VS 制度、个体 VS 社会…… 只要人类文明继续发展,都值得反复探讨的。虽然认为这本书应该人人必读,作为虚构类书籍,个人认为本书缺少了一些优秀小说的转折或爽点。对于一般读者,在没有读到最后前可能就放弃了。里面主要矛盾在于两种意识的碰撞,一方是石头,一方是鸡蛋。尽管这个石头足够惊奇,确是第一眼美女,并没有什么动态路线的发展。鸡蛋一方作为工具人被安排的是飞蛾扑火的结局,越往后角色代入也越困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里面包括《美丽新世界》小说和《重返美丽新世界》算是对小说的展开说明。前者四星,后者五星。和 1984 相同,都是政治寓言,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寓言,但是语言角度 1984 更加生活和细节让人带入感强,而新世界让人更像旁观者一样抽离。方式上前者展现的是精神上的压抑,而后者则是放纵背后的控制。不论哪一种都展现出对未来权力阶层的警惕。语言、文字和思想是人类跃居地球生态链顶端的终极武器,也同样成为自身的枷锁,被人掌控即失去自由。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鉴于技术的发展,控制的隐蔽性,即使能够保持批判的思想,也不过仅此而已。社群的变化让人与人的连接变得脆弱,这个弱点也将成为强权者的利器。未来如何,与其忧心忡忡,不如塑造自己强大的心智,认知超过能力的人无法成为天才,倒是很有可能变成疯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美丽新世界是否真的美丽?尽管书中有些过于专业的东西读起来有些让人晦涩难懂,但很佩服作者的超前意识,六七十年前就能预感到如今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如人口大爆发,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影响等等。截取几句笔记:(因为科学是神圣而中立的): 它们能够造就或囚禁自由,能治病救人,也能够谋害人命。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压力,过度的宁静(特别是通过服用化学药物而获得的宁静)根本不是什么好事。倡导自由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基于事实与价值观的教育 —— 个体多样性和基因独特性这一事实,以及自由、宽容和友爱的价值,它们是这些事实在伦理上的必然推论。总之,我们人类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的特殊物种,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大脑,以及有各种各样复杂的情感,这注定了我们并非是冷冰冰的机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每日荐书2021/8/23《美丽新世界》作者:阿道司・赫胥黎标签:反乌托邦、娱乐至死推荐指数:★★★★★推荐理由: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知名度仅次于《1984》的巨作。赫胥黎和乔治奥威尔对于现实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猜想。乔治奥威尔是觉得人们会在失去自由中灭亡。而赫胥黎则认为我们会死于那些能够让我们感到愉悦的内容。如同当今微博热搜常年霸榜的都是一些影视娱乐八卦的内容。真正关乎到人性、成长以及灾害这些内容即便有也是稍纵即逝。人们所关注的内容显得太简单、甚至低俗。以至于看完之后仅仅是图一乐。却不需要动用丝毫的思考过程。对于我而言,我认为《1984》和《美丽新世界》同时存在。对于许多对政治有诉求,有私货,有反政府思想和言论的人来说,他们就生活在《1984》的老大哥的世界中。而对于那些对政治、社会、人文丝毫不感兴趣的人而言,娱乐八卦就是他们的《美丽新世界》,他们虽然活着,但他们的意识早就在进入互联网的那一刻死去了。那,你有生活在哪一个世界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互联网~我们的美丽新世界互联网好像美丽新世界,算法就像是基因技术和夜间教育,相同的兴趣爱好区分了阶层,持续的内容推荐养成了认知模式。单一的视角和被强化的意识,让我们排斥不同的声音,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的我,更多的工作也是机械重复,工作之余也都是在寻求欲望的满足,运动、美食、美酒、美女等都只是不同的形式而已,当你不满足时,游戏和短视频就成为我们的 somo。互联网应该是炫丽和丰富的美丽宇宙,它多样性和复杂性,让你看到更多可能性,而你的选择又会被它变成一座孤岛,这座岛又何尝不是你的美丽新世界呢。本书值得一读,也许你内心的秩序只是夜间的广播,对自己和周围保持一些谨慎的怀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个可行的乌托邦思想控制的受害者不知道自己是受害者。对于他来说,监狱的高墙是看不见的,他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只有别人才知道他并不自由。他的奴役完全是客观性的。以前的独裁者们垮台了,因为他们没办法为被统治者提供足够的面包、足够的消遣和足够的奇迹与神秘。而且他们也没有掌握真正行之有效的思想操纵系统。在以前,自由思考者与革命者经常是最虔诚的正统教育的产物。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正统教育者所采用的方法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很低效。在奉行科学的独裁者的统治下,教育将会真正起到作用 —— 结果就是,绝大多数男男女女长大之后会热爱他们的奴役,永远不会想到革命。我们似乎没有理由相信完全符合科学的独裁体制会被推翻。年轻时会认为书中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美丽新世界无法忍受;年过不惑,如果被统治者提供足够的面包、足够的消遣和足够的奇迹与神秘,这样的世界也未尝不美丽。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从后面看起就对了或许应该从《重返美丽新世界》看起才对!全书前面的描写美丽新世界的部分是硬撑着看完的,因为这一部分感觉自己实在是看不下去,写的实在不对味,看不下去的感觉非常强烈!不过还是耐着性子看到底了!后面的《重返美丽新世界》作者写出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担忧,写了很多现存的或即将到来的社会问题,比如人身自由、个人独特性、宣传教育、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都很大,作者以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把这些实际问题描述的清晰、流畅、有逻辑。作者把我能看到的也能体会到的却无法表达的现象与问题自然而然地书写了出来,甚是值得我学习!接下来打算再把后面十二章看一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