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爱情”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何相似性?
“爱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这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关于爱的定义。因为这句话,我特意去买了这本书。这是一个 71 岁的老头儿,对于理想主义爱情的构想,关于爱的真理和本质,关于差异、忠诚和永恒。作者阿兰・巴迪欧,不仅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忠实拥护者。这本书也被一些人称之为 “共产主义爱情红宝书”。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爱情” 还能和 “共产主义” 联系起来。它们内在能有什么联系呢?对于巴迪欧这样的左派毛主义拥护者来说,爱和政治一样,共同的目标都是 “共产主义”。他说:在 “共产主义”(communisme)一词中,有这样一种观念,即集体有能力将一切政治之外的差异整合起来。人们来自五湖四海,讲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这并不阻止他们可以参加同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治进程,他们的身份并不因此就会成为爱的创造中的障碍。 巴迪欧把爱和政治的问题都归结到了 “差异性” 上来,爱是关于两个人的真理,而政治是关于集体的真理,它两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差异整合。在这一点上,爱和政治是一样的,爱是两个人差异的整合,而政治是无数人的差异整合。 爱情和政治一样,可以打破地域、语言、地位、文化的差异;爱情和政治一样,需要为了共同的目标,平等地一起去创造;爱情和政治一样,本质都是忠诚,忠诚意味着长期的胜利。所以,最后他得到这个关于爱的定义:爱情是最小的共产主义单位。刘擎教授在很多访谈中都提到过这个概念,他在此之上丰富了很多细节。“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就是我奉献,但不是单向的付出。我奉献以后,在你的幸福中同时感到我的幸福。你越幸福,我也越幸福。这里的理想关系是:你越是你自己,你越是被另外一个人爱。” 就像巴迪欧说的那样:“我爱你” 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你成为我生命的源泉。在这个源泉的泉水中,我看到了我们的欢乐,首先是你的欢乐。对我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让我的爱情观从 “一” 跨到了 “二”。 以往我们对于爱情的观念,听得比较多的是柏拉图的,就是:0.5+0.5=1,两个不完整的人找到另一半,结合成完整。但这个观念,已经不适合当下。今天我们更愿意把爱,认为是两个独立完整的个体的结合。不是半成品与半成品之间的相爱,而是独立个体与独立个体之间的相爱。这也是巴迪欧爱情观的内在前提。他认为,爱是一种关于 “两” 的真理,关于差异性的真理。用中文里一个字来表达更准确,就是 “俩”。这个 “俩” 代表的是两个人,但它强调的又是一个整体。所以在爱情里,1+1≠2,1+1=“俩”。柏拉图的爱情观是关于 “一” 的真理。 巴迪欧的爱情观是关于 “两” 的真理。他这个观点妙就妙在承认了人是完整独立个体,爱不是简单的结合相加,同时,也道出了爱情中最大的难题,就是 —— 怎么处理差异性。因为我们在爱情生活中,总是更想要一个和自己观点、立场、信仰都一样的人,这样省心省事。我觉得很多人讨厌自己被说成是 “很适合结婚的人” 这个点,里面就隐含着一种意思,好像是说,我是个没有主见立场的人,我很听话,我会顺从于对方,背后透露出来的就是,我的自我消失了,我们的差异性消失了。而按巴迪欧的说法,真正的爱情,是从差异性出发,从差异的观点来体验生活、体验世界。而不是活生生把两个人同化成一个人。“爱不在于互相凝视,而在于向着同一个方向眺望。”(小王子作者安东尼・德・圣 - 埃克苏佩里)不得不说,这确实有点完美主义,理想主义的成分。特别是在一个欲望横行、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因为我们今天所经历的爱情,其实是在资本主义浪潮下的爱情。这也是巴迪欧所诟病和担忧的。他列举了当下四种爱情观,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第一种是:契约主义的爱情,把爱情当做一种赚取利益的长线投资,理性地计算好每一种可能;第二种是:享乐主义的爱情,在这种爱情观下,爱只是性欲的外衣,一场游戏,不负责;第三种是怀疑主义,典型特点就是不相信爱情,觉得爱情不过是是人类为了传宗接代搞出来的诡计;还有第四种典型的浪漫主义爱情,是很多电影和文学里描述得最多的,一场浪漫的邂逅,一个轰轰烈烈的事件,然后结束。这几种模式,可以说完全概括了我们当下社会的爱情观。巴迪欧一一反击了这些观念。他认为爱是非功利的,也不存在任何爱的法则,不是我们计算好利益得失,就能得到爱。他最讨厌的就是浪漫主义所宣扬的 “瞬间即永恒” 的说法。在他看来,一个浪漫的相遇没什么大不了的,顶多算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真正的爱,是要将这种爱固定下来,获得一种持续,一种坚持,一种投入,一种忠诚。在他的哲学观念里,爱情的本质是忠诚。 忠诚才意味着爱情长期的胜利。爱,首先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建构,是一种坚持到底的冒险。 你不一定要去完全认同他的爱情哲学,但可以由此去思考,什么样的爱情模式才是自己想要的?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对爱情充满怀疑的时代,读这本书,其实会有种游离的感觉。巴迪欧好像把你拉入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王国,里面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一样。等你看完,会忽然惊醒,觉得说,开什么玩笑,实现这样的爱情理想跟中头等彩票没什么区别好吗,人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妄想,现实一点才好。可是,真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大多数人内心想要的,不就是这样吗?理想主义的人往往会摔个大跟头,但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希望和信念。最后分享几句话,来自巴迪欧最忠诚的追随者 —— 齐泽克,他说:让我们去爱上垃圾,爱上我们这个将要完蛋的世界,爱它们到尽头,一直挺下来,熬出头,带着勇气忍受,在不可能中实践可能,站到命运的另一边去,直到让我们自己都惊奇为止。只有爱的贯穿,行动才能如此彻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爱的多重奏》《爱的多重奏》是巴迪欧与记者以 “爱” 为主题展开的谈话。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 “爱” 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这本书本来的书名如果直接翻译,其实应该是爱之颂,或者说爱的礼赞。你应该能感觉到,这个书名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爱的态度。虽然巴迪欧的解读是纯粹的哲学问题,但是读完这本书,你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经历过爱的人,对爱的深刻体会。这些体会贯穿全书,一定能让你感到共鸣,甚至感动。本书核心内容:一、巴迪欧认为现在主流话语对爱的解释,都违背了爱的本质。二、巴迪欧本人对爱的哲学阐释,爱走向的或者说探寻的真理是什么?三、爱怎么才能走向真理?在巴迪欧看来今天主流的爱的话语,可以分为四大类:浪漫主义、契约主义、怀疑主义和实用主义。在他看来,它们说的都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觉得,爱正在备受威胁。巴迪欧认为,爱是对真理的探寻。爱让我们通向的真理,是关于 “二” 的真理。所以说,爱带来的是生存的剧变。爱开创的是一个独独属于两个人的世界。你成了爱者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去思考,思考成为 “二” 而不是 “一” 意味着什么。爱,就是持之以恒的建构,坚持到底的冒险。对于个体而言,爱带来的那种从概率到命运的转变,是非常强烈的感受,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负担。你甚至会怯场,你不 “知道” 永远意味着什么,它会延续多久。然而任何一个时刻一旦放弃,爱便消逝。所以,说出爱的宣言 “我爱你”,就是 “我永远爱你”。时间的绵延,本身就预设在爱的宣言中,有效地将概率锁定在永恒的框架之中。第一,巴迪欧把现代关于爱的各种话语,归结为浪漫主义、契约主义、怀疑主义、实用主义这四个大类,并对它们全部都拒绝。第二,巴迪欧提出对爱的第五种解释 —— 作为真理程序的爱。爱不是只有性关系而已,爱者通过 “二的场景” 重新审视一切事物,重新创造世界。第三,爱的程序包含两个部分,作为事件的爱和时间中持续存在的爱。而爱者的实践,就是让纯粹偶然、随机的事件,最终上升为一个具有永恒属性的真理。在《爱的多重奏》的某页里,作者谈到了自己的故事。他告诉读者:他的人生中,只有一次抛弃了爱,那就是他的初恋。当年岁渐长,作者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他带着内心的强烈感受想去补救这份爱,但那时候那位姑娘却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在后来的人生当中,巴迪欧说,他再也没有放弃爱。曾经充满犹豫、心碎、各种冲突,但再没放弃过爱。爱上她,就是永远爱上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