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矛与盾之争
本书的开篇,由玛丽女王受审为引,带出了密码这件事牵系生死和国运的主轴。《码书》是一部描写 “编码与解码的战争” 的书,作者西蒙・辛格曾任职 BBC 资深节目制作人,对于怎样做到有料又有趣,抓住广大受众,显然深谙其中之门道。该书涉及专业的编码知识,采用故事串连的构架,务必做到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重大的历史事件,周到的分析解读,人物的生平经历,缜密的技术理论,线性的发展进程,组合成这一部饶有趣味的科普历史作品。“玛丽之死” 暴露了传统的单套字母替代式密码法的弱点。这场编码与解码的战役,后者取胜一筹。谜与解谜,相互推动。维吉尼亚多套字母密码法继之而起。然而,多套字母的使用程序过于复杂,使得它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备受冷落。巴泽里的同音替代式密码法尝试把加密层面转移到音节或加入同音法,这种增强式单套字母密码法一度成功。查理・巴贝奇和弗里德里奇・卡西斯基的突破,再度让破译者占据了上风。19 世纪晚期,大众对密码术兴趣浓厚,掀起了儒勒・凡尔纳、爱伦・坡、柯南・道尔等一批与密码术相关的文学作品。谈情说爱,国宝偷盗,遗嘱确立,机要传达,都离不开密码。随后电报的发明让密码进入机械化时代。20 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主题是战争。战争的胜利很大程度取决于情报,情报之关键则取决于密码与解码技术。这一时期的书写是《码书》最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的部分。温斯顿・丘吉尔在 1923 年写了一篇文章,提及 1914 年 9 月俄国海军破译了一艘沉没的德国战舰上的军事文件,这些军事文件后来转交给了英国,“信息一再被英国人拦截并解译的德国舰队指挥部,等于是摊开牌来和英国指挥部打”。德方为了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密码技术上的惨败,决定在 “二战” 中的通讯广泛采用当时最先进的 “奇谜” 机 (网络上查到的资料通常称为哑谜机或是恩尼格玛 (直接音译))。也就是说,“奇谜” 机能否被破解,关乎参战诸国谁能掌控战争主动权。最后在英国布莱切利公园这里,阿兰・图灵和他的伙伴们发明了名为 “炸弹” 的解码机器 (现代计算机的前身),成功找到破解 “奇谜” 的钥匙。布莱切利公园也因此而被公认为现代密码术和现代计算机的发源地。《码书》并不止于讲故事,故事是由人缔造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在等待我们解读。图灵的故事让人忧伤,纳瓦霍人则带来安慰。太平洋岛屿的这个土著部落拥有独特的语言系统,纳瓦霍人承担了太平洋战争中美方密语通话员的职责,他们的密码是少数有史以来从未被破解的密码之一,1982 年,美国政府确定 8 月 14 日为 “纳瓦霍密语通话员国定纪念日”。这也意味着,在人类学意义上保护少数民族和古老语言的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了解密码学的一本入门好书密码学不但总是和神秘,战争,迷案纠葛在一起,让人为之着迷;其实也早就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 从网络聊天到一次最普通的 ATM 机存取款都离不开密码的协助。所以,普通人了解一些密码学的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以往很多书籍不是讲得太肤浅缺乏专业性,就是说得太艰深让一般人看不懂。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大学课堂里上网络安全课说到加密内容的时候,老师努力但枯燥的讲解让所有同学都没当场听明白其原理。如果那时就有这本书,想必我们理解起来会轻松很多。作者没有完全回避技术问题,而是用一个个最基本的技术案例为着手点帮助读者理解每一种加密法的设计思路和优缺点。这既保证了讲述内容在大部分读者的理解范围内,又不失专业性。读这本书需要花费一点心思,但并不难读,也不枯燥。个人 4 星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码书》《码书》是作者又一部心血之作,也是 BBC 系列专题《保密的科学》的底本。作为 BBC 资深的制作人,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战役,其实都是密码的故事。本书的核心内容:本书从密码学的角度,重新梳理了一遍世界历史,将密码学发展的历史分解成三个时代:手工时代、机械时代和智能时代。编码与解码的战争,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结的拉锯战,RSA 算法固然已经非常安全,但是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如何用量子计算机攻破 RSA 算法。想要找到一劳永逸无比安全的加密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人类只能在这场战争中继续向前。而在这场战争中,有很多因素起到过关键作用,比如数学,比如物理学,比如机械学,比如计算机科学,可是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攻破密码,靠的是己方的勤劳和智慧,也靠的是敌方露出的破绽,在这本书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尽管我们发明了窃贼打不开的锁,这不代表你就可以乱放钥匙。」不论技术如何向前演变,这场战争永远是人和人之间的战争,每一次的失败暴露的都是人性的弱点,而每一次的胜利,本质也是人类的胜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