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我与吾的和解…
波西格跟儿子克里斯完成了一次摩托骑行,从东海岸一路向西,到了西部海岸,18 天 17 夜横穿北美洲。旅行中,波西格在修摩托时突然悟了道,找到了那个自我,一个曾经让社会认为疯了要用电击才能正常的自我…… 能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反之,则是低级的。佛陀或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莲花座与山顶上一样自在。波西格修机车时悟也到这种自在,那种名可名不可名的自在…… 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思考在某处可能卡住,心中一片空白,那正是禅前的空杯状态,某种不可说的东西就要注入了。不要逃避。它正是达到开悟之前的心灵状态…… 环绕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头上的光环已经消失了。他们使用动之以情的说服言语,潜移默化地表现得咄咄逼人。斐德洛突然发现,整个理性的社会系统一直在做的也正是这件事。我们最苛责别人的地方,往往就是我们自己最深的恐惧…… 斐德洛是波西格分裂的自我,一个被电击治疗几手珉灭的另一个人格自我,旅途中斐德洛终于战胜了一直试图逃避的讲述者波西格。后来儿子克里斯问波西格你那时真的疯了吗?波西格回答不。克里斯知道,在整个旅途中,这是第一次和他失散已久的父亲再次对话。父亲身体里两个灵魂终于和解了……(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015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需要一场思想之旅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几句话:1.“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只想去做别的事。”2.“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3.“愈聪明愈认真的学生愈不需要分数,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问的本身比较感兴趣。而愈懒惰愈愚笨的学生则愈需要分数,因为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4.“当你觉得很厌倦的时候,一定要停手!放下工作去看场表演,打开电视机或者收工。随便做什么,就是别碰那台机器。如果你不停下来,接下来很可能会出大问题。所有的枯燥和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爆出来,于是你就真正地动弹不得了。”5.“任何想要以己为荣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现在我们就开始付出代价了。如果你想通过爬上山顶来证明你有多么伟大,你几乎不可能成功。即使你做到了,那也是一种很虚幻的胜利。为了维持这种成功的形象,你必须在其他方面一再地证明自己,而内心则常常恐惧别人会发现这种形象是虚幻的,所以这么做是错的。”6.“真正的学习来自于四处游荡。你必须停止拓展原先的知识,四处游荡一阵子,直到碰到一些事情,让你拓展原先知识的根基,才会继续前进。每一个人都很熟悉这种经验,我想一旦整个文化的根基需要拓展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同的状况。” 当时我看的是纸质版,但刚开始读的时候,差点放弃了,总觉得剧情推进地太慢,读起来没有味道。坚持读到四分之一,才慢慢发现,越是着急的心态,越是难有收获。当放慢读书的脚步,闭上眼睛想象陪伴着作者一起骑行的画面,才能找到那种平静的感觉。
17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01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让内心产生宁静,接近良质作者是罗伯特・M. 波西格,在 70 年代的一个夏季,他与儿子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
他把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想记录下来,成为《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当然,这也是他多年思考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其自我救赎之作。
本书在出版之前,曾经被 121 家出版商拒绝,但出版之后却创下累计超过千万册的记录。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
「我却因为写了一部人们把它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的书而感到甚受恭维。
我希望拙作(《时间简史》)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样使人们觉得,他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
我买此书大约是 2013-2014 年的某个时间,期间每次长途飞机都会带着这本书,看了很多遍之后,终于在一次越洋飞机上突然感觉到有点「看懂」此书了。
原来此书的核心概念就是一个「良质」,延伸一下包括「如何到达良质」?但是,每次当我想给大家分享此书时,都退却了,总觉得还有一些没看懂。
核心原因是:我无法用一句话概括「良质」。当我去寻找答案,去知乎、豆瓣、搜索引擎,乃至原书中寻找答案时,都是 NO。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第一,此书的核心概念是良质,但是作者却拒绝在此书中明确的定义「良质」;
第二,没有人,包括作者能把「良质」定义清楚,但是几乎每个人,甚至再每次阅读中,都会感觉距离「良质」更近一些。
作者告诫我们,不要试图去用一句简单话定义「良质」。
他说:
「良质是一种思想和陈述的特质,我们不能经由思考的方式了解它, 因为要给它定义是一种僵硬而正式的思考过程,良质是无法被界定的。」
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难以理解良质,是因为我们习惯于一元世界或者二元世界,但他更相信「三元世界」,即「这个世界是由三种事物所组成的,就是心、物和良质。」
怎样让良质出现在心中?
作者认为是「内心的宁静」。
他说:
「而最后真正重要的,就是要达到内心的宁静,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因为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
无论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具有良质。要想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如此一来,良质才能出现在你的心中。」
我不打算用一篇短文来让概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的精华,因为这本书值得你去困惑好多年,值得你去多次的阅读和思考,也最终值得你的顿悟。
这本书会最终解释,为何当代社会如此发达,但是焦虑的人却越来越多,并且给出了一条真正解决「焦虑」的道路 ——
让内心产生宁静,接近良质。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摩托车上的史诗之旅,内心的要写这本书的书评,太难了,简直比定义这是本什么书更难。幸亏刚看完悉达多,书的类型对我而言,多了这样一类。你必须自己想,自己找,自己判断,自己决定的书。就好像尼采说,不要赞同我,你只有否定我才能遇到我。记得看完悉达多,遇到这样个问题,悉达多和乔达摩有什么关系。我想,正是因为有了乔达摩,正是因为遇到了乔达摩,所以悉达多才没有成为乔达摩。哪怕听见真理,你也得自己想,哪怕遇到圣人,你也得自己悟,哪怕看到终极答案,你也得先把他放下。刚翻开这本书,其实还是挺容易看的。骑着摩托车旅行,各种感想各种感悟,散落着珍贵的闪光。自由的飞驰在小路上,偶尔穿过标准的大路,大路上塞满了堵塞的车和焦急的人,而小路上没有人没有焦虑,只有风景。当然,不要以为这样的旅行只有乐趣。遭遇也很多,车子的问题,温度的问题,还有吃饭睡觉等各种挑战和遭遇。从书中慢慢流淌的,是真实的有温度的生活。接着这本书变成了两条线,在旅行的路之外,又多了条思想的路,哲学的路,求索的路。这条路更窄更陡更艰难。作者在急行军,而我只能爬着前进。沿着这条路走了一圈,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如果说悉达多在追寻顿悟式的自我觉醒,那这本书走的是理性的路。具体内容还是自己看吧,此刻的感觉,这本书是那种,今后在不同认知水平看,都会有不同体会的书,三遍五遍也都会有不同感悟的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心与体的和解与大自然、国家、传统、家庭、朋友和自己的疏离感驱使波西格的主角走了一趟摩托车万里游,于是整本书的结构由思考反省与经验并行而成。他对于艺术与科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等二分法的省思配合他们所经过的乡村、露营、旅馆、骑车的感觉、修护机车的心得,以及对于同行的儿子克里斯与约翰.沙德兰夫妻错综复杂的感受等的描述。当他们骑至北美心脏地带时,他的心灵之旅已潜入他的过去,开始了解自己的精神崩溃起因于现代美国文化。随着他与克里斯进入加州西海岸,他的心灵之旅已引导他回归自己,与他的儿子、朋友,和整个世界妥协,获得心灵上的整合与平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寻找良质很早之前就听说了这本书,一直没有着手开始看,昨天早晨看了之后,非常过瘾。本书的作者是哲学专业出身,后来到韩国去研究东方哲学。而他本身也非常喜欢骑着摩托车出行,并且在出问题时,自己亲自维修摩托车。对摩托车器件本身部件的认识,也分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把汽车的零部件看成一个个机械的部件,而浪漫主义则将其视为一个有结构性的整体。从古希腊的哲学角度来说,亚里士多德就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任何事情都会做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推导。而柏拉图则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从洞穴之喻,到完美的理性,都是从感觉和意识层面出发。在修摩托车的过程中,通过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从而慢慢构建出对摩托车整体的认识,建立自己的人生结构。这是作者的一个理念,也是我非常坚信的一套标准。人生先有理念和框架,我们每天具体的事情才可以作为血肉填充进去。即使在维修过程,遇到了小的挫折,作者也不把它看作是失败。因为在科学世界里,只有成功和发现不适合的办法,是没有失败一说的。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都不要狂热。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升起这件事,并不会感到狂热,因为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发生有信心。凡是有宗教般信仰的狂热,都是因为信心不足。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充满了哲学的思辨。作者先把世界分为心,物和良质。有半本书的内容都在探讨什么是良质,所有人都知道它是一种好的东西,有了良质,就可以做出好的产品,可以拥有更高级的品位。但是良质本身是什么,定义则没有那么清晰。后来,作者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了殊途同归的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就是跟良质一样的内容。良质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追求的目标。读完本书后,我觉得良质对我而言,是一种意义感。如果我们内心有不同的信念感和意义感,同样的心和物,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当我们拥有良质后,内心会更加平静,不再着急想到达终点后的喜悦,而是会更加沉浸于日常的美好当中。这样的沉浸,反而会滋养出更多的良质。有了良质,不论是在维修摩托车,还是在做日常的工作,都能够慢慢构建起人生的框架,从而让每天做的琐事都有了意义。看这本书的过程,充满了兴奋感,也知道这本书一定会在我的人生中多次出现。推荐给大家。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精神的穷极,真实的自我一个学霸,一位父亲,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一位肖陶扩,一位哲学家,一位作家,与自己的儿子和朋友,开启一场身心的远行、一程思维的求索,他用了二十年,完成了自我的发现。每次读类似的书,虽心流沉浸,但关于思考,我还是本能地抗拒写下自己诸多的感触,尤其是那些对自身当下状况的思索与警醒,与那些让自己冒出冷汗的段落、让自己胃部抽紧的情节碰撞之后,总有一阵虚脱感。第二次打开这本书,时不时深吸一口气,虽然认真且真实地读完,还是如同代入书中,随着作者一路抗拒、挣扎、恐惧。还好,最后我也抵达了清醒之地。我也想及,自己与儿子也商量着来这样一场徒步或是骑行,又冒出诸多拒绝成行的籍口。正如庞加莱所说的,对于所观察的事实,必须经过一种潜意识的选择。这是一种个人层面的超越,发生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并没有那么戏剧化。思考,对象是每一个物料、每一件事情,它们存在和发生的意义,以及内在的逻辑。所以,当我跟随书中的一辆摩托车,一条河,一座山峰,一路平坦或崎岖,一顿美味或难言的餐食,一些意外,一只逆行的动物,一场雪崩,一堆落石,一本卢梭或老子,一句诗歌或困惑,一些挣扎,一些畅快,一点伤感,一声惊叹,一路看着父与子的碰撞,模拟一幕回忆与未来的掰腕,进行一场内心的天人交战,竟也温润通透了许多。书中有太多的东西,会轻易将你的思绪拉扯到书外面的世界去,你不得不一次次努力集中专注力,一次次告诫自己。这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价值探索,一种须有深度启示意义的书籍,才能呈现的旅程。或许,人们有时候,需要有一辆永远不会卖掉的摩托车。“它们不像汽车一样,几年之后,车身就腐蚀了。如果经常调试、定期翻修,它们就会和你一样长寿,甚至比你寿命更长。这就是所谓的良质。” 人生是一场自我求证之旅,关于真、善、美和智慧的追问之旅。真实的人生呢?经常调试、定期翻修者,几个?“一个人只要望着地平线,或许就能得到内心的平静。” 背起行囊,朝着地平线进发者,几个?这本书所追问、所回答的,正是 “对自我的责任感”。当被精心呵护的摩托车一路向西,穿越美洲大陆,沿着海岸线南下,儿子克里斯问:“你真的精神错乱过?”“没有!”“我就知道。” 我就知道 — 这句话,轻拉着鱼线,将作者拉回岸边。从此,生命不再缺氧。正如全书结尾这样写到:“当然,试炼永远不会了结。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现在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内里: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人生尚未结束,诸君仍需努力。这个七月,暂得安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其书中描述了禅修在西方曾经一度非常热门,很多人以禅修、吸大麻为时尚,但是,他们是一边泡妞一边禅修的。在西方介绍禅修的书,大多都是迎合西方人这种猎奇、求怪的心理,把禅宗讲得玄乎得不得了。波西格却把禅宗讲得很平实,他很认真、很谦卑,看他为了思考哲学,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在修理摩托车这样的日常工作中,他也要探究一番哲学与信仰的思考。他的信仰不虚妄、不夸耀,非常坦诚,非常入世。像他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人们当成偶像来崇拜的。我特别喜欢读他在书里讲一路的旅行故事,也喜欢读他和儿子的对话和交流。你要是读过《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还能记得父子俩的对话。克里斯问爸爸:“我要是岁数足够大了,能不能有一辆摩托车?” 波西格说:“只要你能照管好它。” 孩子又问,“那得怎么照管好它呢?你会教我吗?” 波西格说,“当然了。” 孩子又问,“会很难吗?” 波西格说:“只要你态度正确就不难。难的是态度正确。” 我特别喜欢他们父子两个的对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如果没有罗老师的推荐,光看这个书名,我 绝对想不到主动去阅读。其实这是一本作者在摩托车骑行过程中的 “心灵自传”,也是一部有趣的哲学读物;作者在书中进行了大量科学技术哲学以及其他哲学方面的讨论,见解独特而又机智。书中共同骑行的有四人:作者和他的儿子,以及一对朋友约翰夫妇;骑行路线是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作者通过骑行途中观察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对摩托车的修护技术等方面,将日常生活与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也进行了对形而上学的反思,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与浪漫、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 之间的各种事物关系的思考,这是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之旅。PS:我一直没看懂 “肖陶扩”,查了百度才知道:这是 19 世纪末期与 20 世纪早期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不记得到底有多少本书和名人推荐过这本书了。总之,在我下定决心打开这本有奇怪名字的书时,我不敢确信是否可以读完它。一开始我是雀跃的,原来,它是这样本书,以在路上的形式,探讨这生活。直到,斐德洛的出现,我渐渐开始迷茫起来。是我不再能理解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读完了它却怅然若失,我好像抓住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这本书,如其名字所说,与禅有关,也与摩托车维修有关,但它也关系到精神感受与技术思维的整合。书中提出,上述二者的分裂是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充斥着不满的深刻根源,并给出了一些非正统的解决之道。从最终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关于活着和怎样活着,并使你深思为什么的书。这本书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阅读…… 简要概括如下:这是一个男人的自传体作品,故事发生在他和他儿子一起进行的一场摩托车旅行中。这个男人曾经发过疯,他认为自己现在是和发疯前的那个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在这场摩托车之旅中,这个男人,也是书中的讲述者(一定不要把他和罗伯特・波西格本人混淆),必须面对自己,还有曾经的自己,以及他十一岁的儿子克里斯。克里斯被诊断出具有 “精神疾病的征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