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资本的嗅觉最灵
疫情小区封闭第三天,闲看去年 9 月的杂志,当时凄风苦雨的是双减教培行业,最近再看中概股的深绿,更深的体会现代战争的形态在改变,疫情加俄乌战争造成市场悲观,资本开始避险,“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是资本的天性。前几年靠讲故事融资,用金钱砸开市场的套路已经是过去式了。这几天看无人机在战争上代替侦察兵给炮火定位,战场模式也在改变,30 年前的海湾战争让军队组织模式发生变化,这次俄乌战争也将进一步加强战争的立体性。记得 98 亚洲金融危机时,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强令外汇管制,怒斥外国资本收割马国 20 年经济发展成果,未来也将会发生更多的新型战争,顺便想说,华人骨子里的危机感,让我们能未雨绸缪(不好的是信心不足),小区封闭,我这样退休的生活如常,邻居上班的也安之若素,我反而担心父母的冰箱存货太多会造成浪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每周商刊读后感》——破局者善思一、文章简介本次所选文章来源于《21 世纪商业评论(月刊 2021 年 9 期)》Feature 专题,题中的破局者善思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的南京善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其 “纳米农药” 技术和无人机作业植保解决方案,聚焦植保 “最后一公里” 难题,成为了这一细分领域的 “专精特新”。 二、问题提炼 1、国内农业生产的痛点在哪里?2、善思科技如何解决植物保护问题?3、善思科技创立之初遇到哪些困难? 三、思考感悟罗振宇老师在某一期启发俱乐部中提到,世界上采用大型农场进行农业生产的国家主要是殖民地国家,而如中国这样自下而上自发生长出的 “小农” 模式是极难改变的。“大国小农” 的基本国情也就限制了农业的产业格局。目前,我国拥有承包地的农户达 2.07 亿户,而通过土地经营流转达到 30 亩以上的农户只占总数的 5%。产业的高度分散化使得其很难仿照制造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突破。在现有的分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农械、农药、化肥等方式已经很难进一步提升产量,将农业生产委托给专业机构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一个方向。农业生产涉及耕地、种地、防虫防害、收割 4 个环节,即 “耕种防收”。其中技术要求最高、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风险控制最难的一环是 “防”,即植物保护。一方面,我国整体气候条件复杂,病虫草害发生率高且类型多样,多数作物生长周期一般需多次防治,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农药流通体系建立在 “销售产品” 的逻辑基础上,其基本的驱动力是 “多卖药、多盈利”,而众多非专业农户在田间地头进行了农药 “桶混”,缺乏专业的植保知识导致农药滥用现象严重,中国农药的单位用量是美国的 2.3 倍、欧盟的 2 倍,使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差 15-20%。 善思科技推出的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流程解决方案:先由作物医生对田块提供病虫害检测预警,提供定制化综合防治方案,再由工厂以纳米农药复配技术对以单剂为主的多种农药进行混配,最终通过 APP 监督无人机植保服务队,为农户精准喷施农药。这里边有几个关键词:作物医生:善思科技借鉴了美国 PCA(农业植保技术经理)制度,构建专业的 “作物医生职级体系”,按权限开展植保服务。每隔 4-5 天,一线作物医生会查看田地病虫害情况,通过拍照、记录等方式反馈至农户端 APP 和总部技术人员。纳米农药:2019 年 4 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成立百年时,评选了 “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化学创新”,位列榜首的就是纳米农药。与传统农药相比,纳米农药具有传输效率更高、吸收性更好等特点,可显著减少农药用量。2020 年 8 月,农村农业部种植业司、农药检定所、国内著名高校等 40 余位专家,专门论证了善思纳米农药技术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使其成为全球首家纳米农药商业化应用企业。无人机植保作业:由无人机作业团队进行农药喷施,与纳米农药相结合,每人每架无人机可提升 80-100 亩 / 天的作业量。据统计,美国农业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 2% 左右,但为农业服务的人数却占到 10% 以上。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这个千亿级别的市场前,融合 “硬科技 + 新模式” 的善思科技确实当之无愧 “专精特新” 的头衔。 善思科技的创始人梁冰,本科读的是经济学,后来在职攻读了哲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他从体制内跳槽,联合纳米技术专家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子勇,在国内最早实现了纳米农药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致力于引领农业行业开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梁冰将个人全部积蓄投入公司,不惜卖掉广州的两套房子来壮大团队,创立 5 年后才拿到第一笔 50 万元外部融资。由于该行业的人才密集型,加之小农形式增大了业务扩张的难度,每新开一个站点都要经过多维度的前期调研,逐步开拓市场。读过本文我最深的感触还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易,如善思科技这般能拥有顶尖技术而又不被资本驱动急于变现的企业实在是凤毛麟角, 资本也好、人才也好,无不倾向于头部企业和行业的确定性,马太效应也进一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未来政策的倾斜虽然能有所帮助,但想成为专精特新最重要的还是人心中的创业精神,已经在现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往往是创业成功概率最高的一群人,如果说走出舒适区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来说已经不算难题,那么如何实现从 “赚大钱” 到 “做大事” 的心态转变,应该是当代中国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