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1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面对公众讲话的艺术

    本书作者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语言教练,美国的竞选辩论和演讲和中国一般政府发言人之间的差距,应该是国足和世界杯的距离,所以这本书内容对国人来说有点困惑遥远,“得到” 听书已经有不错的解读,中国教育体系也让大多数人缺少公开发言的机会,可喜的是短视频增加了曝光机会,但全民都需要说话的训练。在公开辩论和当众的公关回复时,说话的目的是一场表演和文宣,对象是广大观众而不是发问者,每一句话都是说给旁观者的(但又不能表现出来),这是关键,不要想眼前的这头大象。里根总统公认的最好的镜头感,无论多狼狈,也把最好的一面给镜头(不亏为演员出身),懂王更是语言大师,在国内我只看到空港的航空公司客服,面对喧嚣愤怒的客人面不改色的机械复述,职业上合格。对比中美外交问答,我们是 “战狼”,美国就是厚脸皮的顾左右而言他,遥想当年总理面对小将孤身雄辩 10 小时,那才是传说。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鹰鸽之争

      本书一开头就表明立场,主题鲜明,言语精炼的说明了框架塑造了思维方式及隐喻的内在含义,同时提出了语言的重要性,大到政治、小至日常生活,无一不深深的影响着结果的变化。作者略举了美国政府严父型模式(鹰)派共和党和抚养性模式(鸽)派民主党的差异以及利弊的剖析,还有针对堕胎及军队性侵事件的阐述;深入浅出,言辞犀利,对思维方式深有启发,是部好书,如果篇幅可以略长些,相信读者读起来会更有受益,觉得不错,特此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别被对方的语言框架,限制自己思考

        最有启发的 6 句话:1. 控制语言就是控制思想 2.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隐喻 3. 框架就是让语言吻合你的世界观 4. 在投票的时候,投出的是自己的认同,不一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投票 5. 人也不一定永远都只靠一套世界观活着 6. 一旦你的框架融入了话语,那么你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常识重点整理:1. 框架是塑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心理结构,所以,框架也塑造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制定的计划、我们行为的方式以及我们对行动结果好坏的判定 2. 框架属于认知无意识的环节,是我们大脑里无法有意识访问、只能根据其结果(推理方式和常识)来认识的结构 3. 重塑框架改变着公众看待世界的眼光。它改变着常识的内在含义。因为语言激活框架,构建新的框架也就需要新的语言。不同的思考,需要不同的说法 4. 控制语言就是控制思想 5. 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框架隐喻 6. 框架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你在和对方争论时,切莫使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语言确立了框架,那绝不会是你想要的框架 7. 一旦 "税收" 这个词后加上了 "缓解",就得到了带有隐喻意味的结果:税收是一种痛苦 8. 水门事件期间,尼克松:"我不是骗子。" 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是个骗子 9. 框架就是让语言吻合你的世界观。它不仅仅是语言。首要的是观念,语言则承载、唤起这些观念 10. 共情和责任背后还跟着其他各种价值观 11. 如果事实跟框架不吻合,留下的是框架,抛弃的是事实。要随时记得重新确立框架 12. 在投票的时候,投出的是自己的认同,不一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投票 13. 人人都有两套世界观,因为这两套世界观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当中,人也不一定永远都只靠一套世界观活着 14. 人们需要的是积极的话语形式 15. 隐喻: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 16. 知己知彼:找出对手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框架 17. 不要拼嗓门儿。请记住,激进右翼需要文化战争,比拼嗓门正中他们的下怀。文明对话是抚养式道德的对话形式。一旦对话文明起来,你就赢了一仗;一旦你开始叫喊,他们就赢了 18. 一旦你的框架融入了话语,那么你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常识。因为常识就是这样的东西:在公认的常见框架下进行推理 19. 不要从对手角度构建框架的问题。重新构建问题,使之吻合你的价值观,吻合你的框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别想那只大象——下意识的思维方式

          人和大象,把人比作意识,把大象比作下意识,这本书把下意识比较框架。这个框架就是一个人大脑中固定了的,下意识的因果关系。在这个框架中,只要说出这个因,就会得出那个果,也就是这本书说的语言决定思想,这种下意识固定了的思维因果关系一旦形成,它可以超越事实,在这只大象面前,事实是没有用的。所以作者强调,语言决定思想,而不是事实决定思想。所以作者说要说服别人,就要跳出别人的语言框架,用新的因果关系建立自己的语言关键词,也就是新的框架才能说服对方,而且还要反复的强调才能达到效果。特朗普用建围墙这个关键词来建立新的语言框架,经过反复的宣传,不管事实如何,反正他获得了好评,得到了民心。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别想那只大象》

            乔治・莱考夫用 “别想那只大象” 的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他告诉我们,“隐喻” 和 “框架” 是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你可以运用这两种武器在 30 秒之内了解对方言语的核心含义,并迅速做出反应。本书核心内容:一、框架是怎么发挥作用的?简单说,框架就像一个信息滤镜。我们往往只能听进去符合自己框架的信息。二、如何通过三步法唤醒一个框架?第一,框架是大脑里无意识的思考规律。是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无意识的总结。第一个是规律。框架一定反映了世界的运转方式。第二个关键词是无意识。也就是,只要这件事在你面前出现,你都不用刻意思考,就能做出推论。这些规律就像一套算法,被刻在了大脑的神经回路上。只要你接受到信息,就一定会按照这个方式去处理推断。第二,怎么唤醒一个框架?第一步,重建因果链条。第二步,创造一个说法,把这组因果关系装进去。第三步,借助所有传播工具,强化这个框架。本书的主题,用一句话概括:怎么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不是创造一个他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新概念,而是说出一个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共识。所有框架,它们的本质,不都是一个大家都承认的共识吗?它们就在我们心里,只是,从来没有被说出来,从来没有被唤醒而已。从这个角度看,最后真正改变你的,其实是你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塑语言框架,就是变革社会

              框架是塑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心理结构,所以,框架也塑造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制定的计划、我们行为的方式以及我们对行动结果好坏的判定。在政治上,框架塑造了我们的社会政策以及我们用来执行政策的制度。改变我们的框架,就是改变了所有这一切。重塑框架,就是变革社会。框架,是你看不见也听不到的东西。它们属于认知科学家称为 “认知无意识”(cognitive unconscious)的环节,是我们大脑里无法有意识访问、只能根据其结果(推理方式和常识)来认识的结构。我们还通过语言来认识框架。所有字词的定义都与概念框架相关联。你听到一个词,它的框架(或框架集合)就在你大脑里激活了。重塑框架改变着公众看待世界的眼光。它改变着常识的内在含义。因为语言激活框架,构建新的框架也就需要新的语言。不同的思考,需要不同的说法。目前,投身重塑框架事业的只有一家进步智囊团:洛克里奇研究所(Rockridge Institute)。它是一家新智库,尚在成长发展当中。洛克里奇研究所汇集了一批认知科学家、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从进步的立场全方位地重新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框架。洛克里奇研究所并无党派归属,所有研究结果都公开在其网站(www.rockridgeinstitute.org)上发表。本书利用并扩充了这些研究。本书着眼于普遍需求,简短、轻松。希望它成为公民活动家以及所有关心政治的人的实践指南。如有读者希望获得更系统、更学术的方案,不妨读读我的另一本书:《道德政治:自由派和保守派如何思考》(Moral Politics: 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这本书在 2004 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撰写并出版。但自那以后,它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选举结束后的民意调查证明了本书的预测:道德价值观比任何具体问题都更为重要 —— 比恐怖主义重要,比战争重要,比经济重要,比医疗保健重要,也比教育重要。近年来,进步人士在选举中还从来没像这样团结一心过。正是他们自身的进步价值观让他们团结在一起,让他们看穿了对手不道德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等等,Ta到底在说什么?

                这本书非常薄,随手就能翻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保持微笑的状态,因为作者作为一个民主党 “进步主义者”,那种对共和党 “保守主义者” 的不屑和对自己党派的不争气显露无遗。如果你是保守主义者,你或许会不喜欢这个作者处处流露出的态度;如果你是进步主义者,却可能感同身受,拍手称好。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今天所想讨论的重点,我们需要搞清楚立场究竟是如何发声的。


                很良心,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写在了第一页。正如书名所说,当我让你 “别想大象” 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肯定是大象啊,就算你说不,我想到了老虎和长颈鹿,可是你为了回避大象,还是想到了大象。这就是语言的 “框架” 效应,“每当我们否定框架,也就唤起了框架。”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 “回声效应”—— 当我喊:“我不是渣男!”,回声是:不是渣男…… 是渣男…… 渣男…… 男……
                关键是当我说我不是渣男的时候,大家会拿 “渣男” 的框架往我身上套:我是不是脚踩几只船?我是不是背弃妻儿寻欢作乐?我是不是强奸了别人还装无辜?等等。但是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拿别的框架来框我,比如是不是一个 “企业家”。
                举个现实的例子,前段时间有篇报道的导言这么写:

                “女孩在多地多次报警称未成年时遭跨国企业高管性侵,警方均未立案,高管则称双方是恋爱关系,这更像是一个自小缺少关爱的女孩向‘养父’寻求安全感的故事。”

                这个案件还在调查过程之中,我对此没有任何判断,也没有实时追踪进展,我们单从语言角度上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动用了什么框架来描述问题。
                倘若我这么说:“女孩在多地多次报警称未成年时遭一男子性侵,警方均未立案,男子则称双方是恋爱关系。” 仅仅是改动和删去了少许内容,我认为这句话变得客观了许多(当然假设所叙述事实为真的情况下)。
                那为什么刚刚那句话让人感觉这么不对呢?就是因为 “跨国企业高管” 和后面 “这更像是” 的判断,这两个框架完全在不改变事实的情况下,改变了语言的框架,从而改变了导言的调性。
                那么为什么这篇文章如此遭骂直到撤稿呢?恰恰是因为我们对这件事已经预先形成了一个 “框架”,我们容不下多个框架来造成思维混乱。
                所以,“框架” 既是蜜糖也是毒药,一个为渣男洗地的公关公司肯定不能喊 “他不是渣男”,但是在构建新的框架 “企业家” 的时候,又有可能造成和人们已经形成的框架差别太大而被排斥的效果。所以,舆论的攻防,永远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而我们,必须摸索到框架边缘,拆掉那些阻碍我们的元素,尽量看到真相,形成自己的判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针对这个观点,不管别人是支持还是反对,只要提及它,就一定会激活某个思考框架。而只要这个框架被强化,就一定会对你有利。当年特朗普竞选时,曾经说,要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线上,建起一堵墙,彻底解决非法移民问题。传播一轮下来,虽然建墙这件事本身未必获得认同,但特朗普这个人,在很多美国人心里反倒加分了。针对这个观点,不管别人是支持还是反对,只要提及它,就一定会激活某个思考框架。而只要这个框架被强化,就一定会对你有利。也就是,定义一个属于你的大象。然后别人不管怎么反驳,都只是在强化你的框架。简单说,语言的权力,来自于框架。这不是具体的辩论技巧,而是更高级的,定义辩题的能力。借用万维钢老师的话说,这是武器级的说服力。第一部分,我们就先说说,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框架发挥作用的原理。简单说,框架,是你大脑里,无意识的思考规律。或者说,是你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无意识的总结。它不仅仅是一套处理信息的算法,它更是一个信息滤镜。而在信息接收这件事上,只要一个信息跟你原本的框架吻合,你就更容易接受。假如它不符合你的框架,即使你明知是对的,你也听不进去。你掌握了别人的框架,就把住了信息的入口。简单说,框架就像一个信息滤镜。我们往往只能听进去,符合自己框架的信息。第二部分,再深入技巧,说说怎么建立框架?其实,怎么建立框架,这个表述并不准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怎么唤醒框架。因为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很多现成的框架。它们相互矛盾,又彼此共存。因此,你想改变别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关键就在于,你要在他的心里,唤醒一个新的框架。框架变了,态度自然就变。第一步,是你要从现有的事件中,发现系统性的因果关系,然后重组因果链条。因此,压根就没有白手起家这回事,每一名美国商人都利用了国内庞大的基础设施,而这些让他们赚钱的基础设施都是纳税人负担的。其实,所有的框架的底层,不外乎是一组因果关系。必须得,针对这个新的框架,创造一个新的词汇。而且给框架一个专属用词,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一旦有别人引用这个词,就是在强化你的框架。即使对方是反对,也一样会强化。当你要反驳对方的观点,一定注意,不要使用对方的词汇。你要先定义一个自己的框架,针对这个框架造一个新词,然后再反驳。还是那句话,语言就是权力。怎么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不是创造一个他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新概念。而是,说出一个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共识。你看,今天说到的所有框架,它们的本质,不都是一个大家都承认的共识吗?它们就在我们心里,只是,从来没有被说出来,从来没有被唤醒而已。从这个角度看,最后真正改变你的,其实是你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想赢得辩论或吵架,可以读这本书

                    这本书以美国两党唇枪舌剑为例,讲了在辩论中怎么样避免落入对方的圈套,以及如何有效且成功得击败对方。书中有一些观点比较有启发性,比如:只把有违于对方主张的事实真相讲出来,你赢不了;框架胜过事实,对手的框架会留下来,事实则会弹开;要记得重新确认框架等。这些内容完全用于说服的话,比较勉强。很多说服的场景不是你赢我输,或者零和博弈。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是最高级的说服。这本书可以当作吵架指南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认知科学的基本结论之一是,人们会从框架和隐喻(也就是我们已经描述过的概念性结构)的角度去思考。框架在我们大脑的突触里,以神经回路的形式真实地存在。如果事实跟框架不吻合,留下的是框架,抛弃的是事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怎么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不是创造一个他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新概念。而是,说出一个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共识。你看,今天说到的所有框架,它们的本质,不都是一个大家都承认的共识吗?它们就在我们心里,只是,从来没有被说出来,从来没有被唤醒而已。从这个角度看,最后真正改变你的,其实是你自己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不同的思考,需要不同的说法

                          “你在和对方争论时,切莫使用他们的语言。” 语言确立了人们思考的框架,控制人们的语言就是控制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框架

                            讲述了框架以及所带来的隐喻,框架能够使人的大脑产生无意识的思考规律,它反映的是一种运转方式,当事件发生时,人们不需要刻意思考就能做出结论。有趣的是,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符合框架时,信息很容易被接受,而当不符合框架时,即使明知正确也很难听得进去,只接受符合自己框架的信息,当掌握了别人的框架,就等于掌握了信息的入口。让我很吃惊的是,新框架的建立者可以从以往发生的事件中,逐步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并对其进行重组,进而发明一个新的词汇来定义新的框架,它或许是一个词汇,也或许是一句口号,甚至会精心设计一个专属的词汇,并且不断的重复,不断加强,最后借助传播的工具,使之变成一场持久的舆论工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想了解美国政治的读友可以入手

                              主要通过讲述美国政治的博弈对论点进行分析,但是与得到介绍有出入,被政治观点宣兵夺主,而没有对论点完成最后的论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辩论技巧的一个大动作

                                这是一本观点很厉害,论证很全面的书。通过对美进步派和保守派的争论,仔细剖析了隐喻和框架的语言艺术。从中我们可以学到的是,在与他人争辩的时候如何不被对方带到沟里去,又如何破掉对方的 “局”,并反守为攻,将对方一军。总结下来有四个要点:1、尊重对手,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2、不着急接对方的提问,而是通过重新确立框架来回应。3、抛出自己的框架,保持在价值观层面上的思考和交谈。4、最好用事实来说出自己真心相信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认知科学的基本结论之一是,人们会从框架和隐喻(也就是我们已经描述过的概念性结构)的角度去思考。框架在我们大脑的突触里,以神经回路的形式真实地存在。如果事实跟框架不吻合,留下的是框架,抛弃的是事实。这是一本政治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学会用隐喻和框架

                                    虽然这是一本非常薄的书,可里面的内容却可以说 “浓缩的是精华”!因为如何用隐喻和框架这两大利器来抓住语言的本质,并且在人际沟通中说服对手!此书的作者通过以美国政客的竞选语言为案例,来给我们揭示出:控制了语言就是控制了思想!并且作者还详细的解释了这个理论,并且还告诉我们在实际语言沟通中运用这个理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语言决定影响

                                      每个人脑中都有对观念,态度,行为等的框架,语言只是表达框架的方式,控制了语言就控制了思想。书中大量的是对共和党的评论,但较为中立,并没有因为作者是个民主党人而表现出偏激的倾向。但个人读完,可能个人水平有限,感觉这本书更多是对共和党的评论,虽然后面讲了一些实用技巧,但总体感觉布局有点不清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要被书名迷惑,这本书是教你如何说服别人?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被别人带着走,而是自己跳出对方的【圈套】,自定义一个【框架】,并为这个框架用一个【新词】定义,反过来引对方进入你设下的【圈套】,按你的【框架】展开对话。总结:当你想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时 1、首先,【尊重对方的不同想法】,而不是为了驳斥异见,这是后续思考和沟通的前提 2、通过【重新确定框架】来回应 3、在【价值观】的层面上思考和交谈 4、【说你真心相信的事情】,而不是自己也不确定,却骗对方去相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框架是塑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心理结构,所以,框架也塑造了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制定的计划、我们行为的方式以及我们对行动结果好坏的判定。在政治上,框架塑造了我们的社会政策以及我们用来执行政策的制度。改变我们的框架,就是改变了所有这一切。重塑框架,就是变革社会。框架,是你看不见也听不到的东西。它们属于认知科学家称为 “认知无意识”(cognitive unconscious)的环节,是我们大脑里无法有意识访问、只能根据其结果(推理方式和常识)来认识的结构。我们还通过语言来认识框架。所有字词的定义都与概念框架相关联。你听到一个词,它的框架(或框架集合)就在你大脑里激活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