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好好告别》…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不如当成理想崇拜…
大脑在临终時在想什么?医生们在一边监测脑电波一边抢救一位年迈的患者时,发现病人的心脏在停止前的几秒钟,脑电波里涌现了大量的伽马波。有伽马波存在,说明患者当时正在回忆…… 善终,是要善个脑终。临终被抢救只是多忍受了一段痛苦,这应该不算善终。善终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而不是在冷漠的病房。善终要无痛苦,止痛药是善终的伴侣。善终是未尽的心愿得到满足。善终是心灵得到来自某种信仰暗示的安慰…… 医学化死亡时代,医生和护士取代了宗教人士的陪伴和送行的职能,他们照顾人的最后一程。死亡成了神圣之下讳莫能深的禁忌。我们只用了几十年就对死亡产生了远超古人的恐惧,我们回避甚至假装死亡好象不存在……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不如当成理想崇拜,撕开回避和掩盖的封盖,直面亲人的死亡,以及自己死亡可能的样子。好好的告个别,陪伴无需言语,爱恨情仇得以释怀…… 好好的告个别,静静等待自己的那一天,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谅解。换掉那该死的工作,独自旅行,读书写作,重新开始一次不再算计的恋爱……(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27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通过葬礼和亡者好好告别不仅是对死者尊重也是家人治愈心灵的仪式《好好告别:世界葬礼观察手记》是本很难打开的书,因为我们很难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当然,我也不例外。但当我克服恐惧、抱着翻翻看的心态,战战兢兢看完全书,却对死亡和亡者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作者用文字叙述➕配图展示的方式介绍了世界各地举办的不同形式的葬礼。确实让我是大开眼界。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的托拉查人的葬礼及对待亡者的方式。提到印尼,你最初的印象是什么?我最先想到的是印尼的红土镍矿在我国镍矿进口中占比第一,而且质量优于菲律宾的硫化镍。同时我国最大不锈钢民营企业青山控股已经在印尼投资建厂并形成产业园区,值得骄傲👍🏻印尼苏拉威西的葬礼太独特了,亡者去世后,家人会用一种特殊方式处理遗体制成木乃伊,并在家中存放少则几个月多则 30 年。家人会在葬礼上欢歌跳舞,杀一头牛庆祝。而且每年 8 月再把遗体取出来给它喂水送饭、换洗衣物、和它说话、和它留影。在家人看来,死亡并不可怕,而是亡者换个地方继续生活。他们和亡者并没有分开,而是换了一种相处的方式。让我见识了与众不同的生死观。随着全球火化技术的成熟,在我们这里流行已久的土葬也越来越少了。也有专家提倡用液氮冷冻震碎遗体,绿色低碳环保。我想不管用什么形式处理遗体,都是家人对亡者尊重和治愈受伤心灵的仪式感。我的生死观是生就好好活,不将就不后悔,努力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不主动寻死,不拖累家人,死得体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确没有认真思考过 "死亡" 以及 "如何与遗体相处" 的问题。跟着作者凯特琳的步伐,"走访" 了科罗拉多州的露天火葬、印尼的公共墓室、墨西哥的亡灵节、日本的琉璃殿骨灰供奉,收获了很多不同的葬礼文化,也第一次知道关于葬礼在异域的各种可能性。之前,我对 "死亡" 最近距离的概念,就是小区的大棚、花圈之外;对不同家庭对待 "死亡" 的不同态度,也是在一位信天主教的同事家,在父亲的灵堂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香、烛,只有一束洁白的花和老父亲之前最喜欢的小提琴曲在循环播放...... 同时,在书中,当我读到《玻利维亚 拉巴斯》时,作者讲述着 “艾利夫人” 不仅给家里的 "Ñatitas" 取名字,还经常给他们换帽子、用饰品点缀,特别是书中提到的 "桑德拉":"双颊丰满,面带笑容。她的面部皮肤坚韧有力,包括嘴唇也是,这让她的嘴角上扬形成了一道微笑。两条花白的辫子垂在头部两侧,鼻子也完好无损",我几乎都可以想像出 "她" 的美了。这是一本奇书,值得拿出翻一翻、读一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妥善的告别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面对死亡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审视了我们面对死亡和与逝去亲人告别的行为。书中对于多个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殡葬方式以轻松的形式进行了介绍,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玻利维亚的 natatis 和以遗体作为堆肥原料实验的内容,阅读过程中建议放下猎奇的心态,好好审视一下我们对于亲人离世、遗体告别、殡葬方式和遗体处理方面的态度。很喜欢本书的结构,以国家和文化区分章节,用游记的方式达到了比较研究的效果,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探讨死亡和告别这种最沉重的问题,也反思了制度和商业带来的反人性的问题。另本书确实不建议 “饭后服用”,饭前服用有部分减肥功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