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魏晋南北朝,多么纷乱的时代!一个日本人都能梳理出来这样清晰的条络,作为只有资格看热闹的人,除了钦佩还是钦佩!好在同时可以参照杨照的中国通史之中古史、兼叶兆言的南京传,终于勉强读完了。译者也不容易,太难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魏晋南北朝通史》:简明的历史,多予启迪的著作

      历时快半个月,终于拿下这本《魏晋南北朝通史》,春节后读完的第一本书!其实我一直以为本书是近年来日本汉学家所写的作者,包括我买来本书之后。可当我把本书列入我的阅读计划,进一步了解本书及作者信息时,才猛然发现,本书原来是由日本前辈汉学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记得除了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我看过年代最早的学术著作当属此本了。而据我所知,这却是本书的唯一一个中译本,这真是当之无愧的姗姗来迟。至于作者,则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内藤湖南的亲传弟子。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与许多老一辈史学大家所写的一些小书一样,平淡无奇,乏善可陈,内篇关于其时期的政治史真的太过简略,真可谓是一部通史,以至于在赤壁之战这样决定历史的重大战役上,关于战争过程,作者竟然一笔带过。不过随着进一步的阅读,尤其是读到除政治史之外,外篇关于其时期 “文明” 的介绍时,发现作者的观点还是比较鲜明的,在这之前,也有比较细致的考证,还是会给读者许许多多的启迪,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所以,这是一本凝结着作者对其全部研究心血的著作。正如前段时间听说北大 “魏晋南北朝研究三驾马车” 之首(除此之外,组成三驾马车的,还有田余庆、祝总斌两位先生)、前辈史学大家周一良对本书评论的那样:“此书内外编所收叙述的对象不同,著者所根据的资料亦复不同。内篇注重政治方面,以《资治通鉴》为骨干,间或参考八书二史,采撷比附...... 冈崎氏的文章很流畅,征引文字简短的照录原文,如果冗长或稍稍费解,他便用日文意译。既然是普通的叙述,而非考证,这办法对于东邦的读者反倒相宜吧。外篇注重制度文物和学术思想。前者虽然有《通典》《通考》和各史的志,但并不能完全抄录,许多地方还待整理和补充,至于学术思想更没有成书可以依据了。因此,外篇大抵是著者综合旧有史料研究的结果,也许可以说是此书精采所在。” 这番话,让读过本书的我深有同感。不过即便如此,侧重于其时期政治史的内篇,其中也不乏至少在我看来,有价值的内容,进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一开始依然是对东汉中后期衍生的种种社会危机做了梳理。然后又对赤壁之战前后,孙刘的联盟及吴对魏的态度做了细致的考究。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诸葛亮行军打仗时的总结与评论。他说:“堂堂正正地进攻敌人,这是他的长处。但诸葛亮尽力避免偏于危险的行动,这有时会贻误战斗的胜机。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失败之后立即整顿军容的那份镇定与从容。” 在内篇的开始,作者便以东汉经术主义展开了论述。总的来说,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代西汉以来选拔人才的察举制而起的九品官人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的阐释了,彻底使我搞清楚这一机制在实际实行的过程。原来所谓九品中正,其实是两个名词,九品就是给人才划分三六九等,而中正则是一个官职,是划分人才并负责向朝廷推荐的官员。本来这一机制的产生,是曹操为了废除察举制那种任人唯亲的弊端,而重新建立的人才选拔的制度,其中有非常浓重的 “唯才是举” 的理念,但就是这样的一种机制,为何到后来会成为贵族政治的基础?通过这本书,我得知之所以会造成这个结果,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理想美好,现实骨感,而是有它的政治必然性,是统治者有意为之的。作者指出,曹操的唯才是举,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只不过是一时的,尽管起初这一政策还是执行得比较彻底的,甚至到魏明帝时期,政治日益严苛,在这一机制下选拔出来寒门身份的官员,能够把那些豪族而无官爵的人搞得苦不堪言。但到了司马氏掌权后,为了登上权力的巅峰,就不得不拉拢在地方上的豪族,于是统治者稍使手段,把中正官换成自己理想的人,这一机制便很轻松地改头换面,由相对的唯才是举成为绝对的任人唯亲,也影响了稍后江左五朝的政治面貌。其次,作者还什么了名誉与才性论这两种当时关于人才选拔理念。然后又指出汉魏与魏晋两场禅让大戏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再之后,又说明了魏晋由经学到玄学的发展。在论述南朝的文明时,在叙述完其地地理与经济的关系后,作者指出,南朝各方面的发展,主要还是由自西晋八王之乱之后,北来士人创造的。不过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指出了东吴建立的意义,他说:“必须看到,吴国之存在对秦汉以来中原中心的传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现象。” 在叙述北朝的文明时,除了作者对北魏做出的种种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外,最让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作者对十六国的划分了,他说:“从文献上看,可以冉闵之乱为节点,将 “五胡之乱” 期分为前后两期。大约前期是汉族反胡感情最混乱的时代,后期是胡汉之间逐渐融合的时代。” 不过除此之外,本书还是有许多缺憾的,除了它不像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那样百科全书式的全面,就连作者有余力介绍的内容,同样有不少不足之处,就我个人而言,感觉缺憾最多的,仍然是外篇关于文化的内容。比如,南朝与北朝两章中,都有一节是介绍此时此地的佛教的,但作者只通过最基本的政治史,介绍了佛教的传入及发展,并未或者说没能很深入地触及到其思想本身的发展及转变,不得不说,于本书而言,这真的是不小的缺憾。包括之前所介绍的魏晋时期种种的思想派别,从本质上来说,我想也是如此,让人有一种隔岸观火,意犹未尽的感觉,自然远远赶不上王先生那本的细致全面了。不过我想之所以会这样,不只是作者的缘故,更有时代所限,当时毕竟是现代史学的起步阶段,于汉学家而言,则更是如此。何况通过文本本身而言,作者想弥补这种不足的努力已然跃然纸上,故他才博取在他之前章太炎及与他同时汉学家相应的成果与观点,使之融会贯通,写进本书。同时在介绍南朝佛教的开始,作者一开篇便说明自身对这方面的研究其实并不精通,这种坦荡,这种严谨,也令人感到敬佩。还有一点,正如很多人所说,本书引用中国史料繁多,展示在读者面前,也有了一种门槛,但要知道,这本是汉学家把汉字翻译成日文,可而今又被翻译过来,使我不由得感到有些奇妙。最后值得说的是,通过我所看到的语言及注释,也可以本书中译本的译者的努力,不光语言流畅(贴切不贴切不知道,就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来看,至少是比某些汉学名著所翻译得流畅),也不仅书中作者所引用的史料,译者都在注释中标了出来,而且针对作者在原版中的一些史实错误,他也在注释中指出并说明,给人一种不错的阅读观感。总而言之,随着本书的读完,从此的魏晋南北朝史之旅也要告一段落了,在这中间,我只读了两本相应的著作,不仅所需要阅读的著作,了解其时期而只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就连这两本著作的阅读,我想我也都是不甚了了的,我收获到的只是本书有价值的地方的九牛一毛,尤其是这本书,由于正值春节期间,故阅读时总是沉不下心来而就这样一翻而过了。因此,除了以后有必要再读读几本其研究领域中的著作外,更需要重新好好的读一遍这两本书,了解甚至揣摩书中包含的知识,领略作者本人的风范。不过这些只能以后再做了。而现在,首当其冲的,便是继魏晋南北朝而进入隋唐五代的旅途中。而带我走进这一历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历史时期的依旧是王仲荦先生,是他的上下两卷本的《隋唐五代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于阅读,希望一切顺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近百年前的经典书籍,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工具书更恰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也许是翻译原因,外卷的汉魏文化风气部分,尤其阐释神仙家与道教渊源部分不太顺畅清楚。内卷部分内容详实,需要自己一边对比地图一边做笔记否则非常容易混乱, 因此如果能配图说明各国各要塞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对比单纯用文字的话会更清晰明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