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帝国暮年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国 (于 1636 年改国号为清), 历经 28 年后的 1644 年,终于入主紫禁城。然而,到了 1861 年慈禧太后上位时,这个王朝已经步入暮年。尽管同治时期内忧外患不断,但仍有曾国藩这样的名臣辅佐。直到 1875 年光绪皇帝继位时,大清已然病入膏肓,王朝进入倒计时。关于慈禧的各种传记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对慈禧也有各种评说。然而,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其对各种细节的深入挖掘。作者裕德龄,她的的父亲裕庚是清朝外交官,母亲路易莎・皮尔森则是法国人。少年时代,她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生活了六年,精通多国语言。1903 年 17 岁时随父回京,因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和妹妹一同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慈禧太后的侍女。当时慈禧 69 岁 (1835 年 - 1908 年)。现在存世的照片很多都是当时作者哥哥拍摄的。本书采用西方文化的视角,以亲历者的口吻,详细讲述了她贴身服侍慈禧太后期间所观察到的清廷生活实情。其中包括慈禧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言行举止、乘火车去奉天巡游的经历等等。・这部书记述的是农耕帝国的细节奢靡,看《红楼梦》《金瓶梅》对比现在社会,最大的差别是人太卑微了,慈禧上千人的太监服侍,多少绣工日夜缝制慈禧可能都不会穿戴的鞋子和衣物,整个帝国最浪费的就是人力。・帝国进入暮年,各种繁文缛节(规矩),曾国藩也送精英留洋开眼届,李鸿章也全世界都巡视过,慈禧太后博闻强记,实乃心机深沉之辈。当年四亿人口中,英豪俊杰辈出,然时运不济,纵有卓越之人,亦难挽颓势,作者姐妹两人常年生活在国外,陪伴慈禧两年也只能给老佛爷添些趣闻,无法撼动整个体系的惯性。・慈禧 1908 年 73 岁去世,极尽哀荣,1928 年陵墓被盗,抛尸荒野,生前富贵死后被辱。本书是 1933 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写的也是亲历口吻,但近代也有学者考证慈禧没有去过奉天(帝王出巡应该有详细记录),书中有对袁世凯的愤怒和对龙兴之地的怀念也是当时出版的印记。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8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慈禧太后传有感最近刷短视频,经常看到百年前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油然而生,想了解作为晚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日常生活的点滴。德龄公主作为女官给我们描述了他在 1903-1905 年慈禧太后的日常行为轨迹。这篇著作读起来没想到没有那么枯燥,本以为这样一本关于慈禧太后生活的著作应该是严肃而又谨慎的态度,可是德龄公主以自己有趣的灵魂赋予了该书不一样的读后体验。有时不禁笑到著作里的宫里人是那么无知,愚昧,在作者的笔下写的那么生动形象。换做生活在这样新时代的我,以自己这样的向往自由的性格,我真的也受不了宫里面繁琐的规矩,以及各种封建迷信的事物。读完这本书,无论如何都给自己以震撼的效果打动我,也让自己真正了解百年前宫里统治者的生活方式,作为慈禧太后,她是富有争议的人,德龄公主毕竟在慈禧太后面前是名红人,所以多少也道出慈禧太后作为一名老太太,也是有丰富的感情,并不像外人所说的那样骄纵跋扈,狠心的毒辣女人,这本书也有道出慈禧太后另一面的善,内心独有的细腻,只是作为在皇宫里最高统治者,她没有任何一个可以交心谈话的人,所以所有她的内心独白只有自己知道,外人是无法理解的。这本书作为了解慈禧太后个人宫廷生活的点滴,我认为可以细细品读,或许和我们以往小时候读出来的慈禧太后的感觉不一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一样的慈禧这本书是徳龄公主写的,她是一个真的伺候过慈禧的女官。也正是因为她曾经真的和慈禧太后一起生活过,连同她也成为了一届名人。因此她的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了解了慈禧本人、中国皇宫生活以及那个时代中国清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现状。我记得以前曾经也看过一本书,作者是慈禧身边的宫女,经由她的口述,印象中深刻主要有关慈禧逃出北京城的那段时光。 看完这本书,还是吃惊的,因为和历史书上了解的慈禧不太一样。历史上,慈禧可算是个大罪人,卖国求荣、割地赔款、荒淫无度、心狠手辣等等。可是看看这本书的慈禧,也就是个普通的老妇人而已。她讲究吃穿、奢华、爱花、爱美;她有情绪起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想找人倾诉;她也会害怕、也会着急、遇到自己关心的事情没有头绪也会六神无主;她也寂寞,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她要保持自己权力的威严,但她也不是神,也有爱显摆、会害怕、会无助的时刻。我们总喜欢听传奇故事,喜欢塑造英雄,当然也喜欢刻画反面教材,但是其实哪有那么多的故事呢?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事情当时仅仅就是偶然,但是时过境迁,我们脑补出很多情节、里面有阴谋、有天意、有爱恨情仇、有冥冥之中、有上天呵护、其实哪有那么多的沟沟弯弯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