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5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直面残酷的人生

    作者是 “得到” 力推的,贾行家老师有动情的力荐,我一直比较回避,包括写《秋园》杨本芬奶奶,在此一并检讨,如同回避看《一九四二》,中国人现实苦难已经太多了,对于罗胖和贾老师等城市 70 后,这些苦难比较遥远(更不要说年轻人),而对我这辈人来说,就是身边事或曾经的过往,空闲下来希望逃避,不想解开那些久远的伤疤。作者是个矿工,看文笔要感叹天赋的作用,无论是诗歌还是这本非虚构纪实,都是好文笔,本书生动展示了工业化初期原始积累的残酷,小时候学习马哲,讲纺纱厂,三条石血泪史,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需要完成工业化社会的原始积累,如果不能殖民掠夺,就要有人作出牺牲,早期农村统购统销,城乡二元结构,到改开后,所谓 “剩余劳力” 能出卖的只有生命(体力)。作品真实展现西北地区一代人,无论是矿主还是矿工如何挣扎求存,对比精神依靠,欧美民族是对 “上帝” 的信仰(所谓新教伦理),中华民族就是朴素的家庭伦理,为了下一代幸福的生活(虽然结果是作者孩子痴迷游戏),全书浓郁展现中国人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知识分子以为的愚昧,其实是民族的顽强。单纯从作者 16 年矿山爆破工的职业经历是失败的(落得一身伤病),可作者的文字会长存,这可能是命运的安排。“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从来没有沮丧”,前天财新的张进老师癌症去世,他文章记录了今年初得知癌症后的恐惧和沮丧,人之常情的畏惧软弱,写的也很真情流露。本书作者面对生死伤病,文字展示的是不屈的坚强。“听书” 有作者亲自解读。

      4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这样的文字,有着无形的力量。

      世界和生活从不慌张,慌张的是被世界和生活押解着的每一个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承接命运的方式,或许他会用自己的力量给这个无限世界一个不一样的解答。我写,是因为我有话要说,文字就是一道出口、一种释放,说出人世的悲欣、命运的幽微。我写了大半辈子,只不过之前用生活和命运,之后用笔和心。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都是认真的。往事成尘,记下这些尘埃,是对自己,也是对时间的一点儿交代。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文学都是挽歌,挽留西沉的落日,也挽留东去的泥沙。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给读者的另一份生活

        让我知道了生活中的另一面,有让人窒息的悲痛,也有为了活着而需要不断忍受的煎熬。他们的苦、还有那随意的死亡(原谅我,在书中读到的死亡总是不经意的就来,是那么的随意)。这让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认真的活着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绽放的生命力

          这本书 255 页,我花了 6 小时 41 分钟,可谓是一字一句的读完。不管是 "我的朋友周大明" 还是 "表弟余海" 等故事,作者从远拉近,涵盖地理、食物、环境的描写,让人平静如水,突然镜头一转,悲剧发生了,是那样的猝不及防。一群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平凡人,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经历着悲欢离合。即使东倒西歪,身不由己,也还是使出浑身力气,热烈的活着,冲天一喊,努力站稳。他们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在《平凡的世界》结局,主人公孙少平又回到了大牙湾煤矿。如果故事继续发展,孙少平的命运大概会像陈年喜一样悲怆吧。这种生命的耐力,让我钦佩不已。这份苦难和真实,让人相形见拙,不自觉地审视自我,重新看待眼前的生活。人生之路雄关漫道,永无尽头,唯一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就是比较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更换耀眼,带着作者文字的力量,绽放自我的生命力去实现梦想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微尘里开花

            陈年喜应该算是有写作天赋的人吧!总能用简短有力的句子发出生命的呐喊。看过《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被他真诚的讲述感动。这本《微尘》依然是他对自己熟悉生活的讲述。他说:“我写,是因为我有话要说,文字就是一道出口、一种释放,说出人世的悲欣、命运的幽微”。在本书中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以旁观者的面相向我们讲述他周遭亲戚、朋友的命运,他们如微尘般活着,外表粗粝斑驳,却又饱含鲜活的温度。陈年喜的书中,从不缺少死亡与不幸,他说 “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生而为人,生与死不过是生命的不同状态,或者说是宿命。只是有些人消失的过于仓促,像流星划过;有些人在开场没多久就注定了终场的结局。还好有陈年喜的记录,他们没有丢落在时间的尘埃中。读完,掩卷长叹:世间多苦厄,人生似曦露。只要不落定,微尘里开花!下面是陈年喜在《自序》和《后记》中书写的一些段落:🌀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国产件一万一千元,进口件三万八千元。这是一款用于固定椎体的小小金属件。对于弱小者来说,生活下去的无望,比死亡更让人恐惧。医生说:“能用进口的就选择进口的吧,你还年轻。有身体就还有机会。” 爱人说:“用最放心的,开了大半辈子矿,也就这么一点点用到自己身上。”🌀我写了大半辈子,只不过之前用生活和命运,之后用笔和心。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都是认真的。往事成尘,记下这些尘埃,是对自己,也是对时间的一点儿交代。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文学都是挽歌,挽留西沉的落日,也挽留东去的泥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的陨落,无声

              认识陈年喜,是读了他的书《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这两天看到得到上在推荐他的听书《微尘》,看到便如获至宝,想读的冲动按捺不住。因为我知道读这本书我不会失望,会获得答案,至于是什么问题的答案,我也没法描述清楚,因为我还没有定义成问题,是一种混沌,还只是一种感觉。正如 “模糊状态、问题状态、提供解决方案”,目前还处于 “模糊状态” 尚未被定义成问题,自然还没有称手的解决方案。书读完了,我把陈年喜的经历用五个多小时的阅读,整合在我的生命中,不敢祈望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但求对这个世界多一点感性的认识。每一篇文章,背后都是生命的陨落,无声。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微尘在空气里也在肺里——我读《微尘》

                之前就在贾行家的专栏里了解了作者陈喜年,这本书也是贾老师推荐的。那个时候想着,这就是表达者红利啊。同样是矿工,别人还在矿上作业,他却上岸了,成为 “矿工诗人”。他真是幸运啊。看了书以后发现,幸运的是我们,我们不是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经历过他笔下的那种生活,他可是从那些血肉模糊的日子中过来的。我一开始看,还没意识到,看着看着,一个人物刚要熟悉,他就死了。例如他小时候一起割漆的小伙伴,例如他一起爆破的徒弟。后来习惯了这个节奏,这个人物写得再生动,多数都是以死亡为结局,而且是一种惨死。没有死的,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发疯或者一贫如洗,生也许不如死。而作者对于这种结局司空见惯,所以轻描淡写。真的是 “命比纸薄”。就像陈年喜说的 “我不是一个容易沮丧的人,矿山爆破十六年,见惯了血腥,目睹了多少生死。前一刻还在一起说说笑笑,后一刻就被垮塌的巨石砸得稀烂;夜里还在一块儿打麻将,早晨只剩下空空的被褥。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后来他被诊断椎神经被压迫五分之四,要做手术。但是手术失败概率 50%,那么他就会瘫痪了。不过不做手术,半年后也要瘫痪。而且手术还需要他最缺乏的钱,所以陈年喜写道 “我突然发现,所谓的坚强,不过是真正的不幸没有降临在自己头上。” 他当时祈祷着:最起码双手要能动,那么他还可以用敲字换一口饭吃。 但是他是幸运的,手术成功了。虽然他不能再做矿工了,但是他可以靠文字养活自己了。2014 年,陈年喜的诗被纪录片导演秦晓宇发现,受邀参与拍摄了《我的诗篇》纪录片并担任主角,并随组到北美演讲。由于《我的诗篇》纪录片的放映,陈年喜逐渐有了名气,期间还参与了《鲁豫有约》媒体活动,应邀参加了四川卫视《诗歌之王》真人秀的电视节目并著名歌手搭档同台竞演,受到了一定的关注。易中天教授在看到陈年喜的《有谁读过我的诗歌》后,表示只读了一首就感到震惊,在个人微信公号上写出了《兄弟我听见了你的饿》。 从暗无天日的矿洞到众星捧月星光灿烂的舞台,这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而是发生在陈年喜身上真实的故事。陈年喜后来从事着一个文旅行业的工作,一边从诗歌体裁转移到散文体裁,把这些真实的故事写成非虚构散文,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本《微尘》。我从里面也学习怎么写散文,怎么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二〇一六年,我才开始写一点儿散文。散文是什么?自觉实在一无所知。像我所有的诗歌一样,我写,是因为我有话要说,文字就是一道出口、一种释放,说出人世的悲欣、命运的幽微。”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跟着陈年喜释放的内容、跟着书里角色的命运摇摆。我一直读着,好像是走在一条黑暗的森林小路。读到最后,我才慢慢感觉,阳光透过树叶照了进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广袤无垠的大地长满了鲜花绿草,高天云淡,读这本书的文字就是这种感觉,静谧美好。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处处是诗情画意。每一个小人物的记录,作者都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这朴实的文字,才是真正具有撬动内心感动的力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容小觑

                    作者是为矿山爆破工,工作的地方在若干米,做一份平凡的工作,用笔记录了自己真实的生活。比起专业的作家来说,文笔并不优美。但不影响他的伟大,因为他是在用命谱写属于自己的未来,向千千万万个老百姓一样。往事并不如烟,在异乡孤独的晨昏,在生活转动的一个又一个间隙,我总是常常回望那些或平淡或惊心动魄的过去,回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风雨、朋友与亲人。那些烟云般的往事,那些烟云里升腾跌宕的人影,在我醒来与睡去的光影里交织、缠绕,无论我怎样努力去忘却,它们都已深深镶嵌于我生命当中。有一天,我突然想,我该用笔去记录下它们。时间和命运长途中的同路人,彼此关照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本微末凡尘,也可心向天空

                      在得到精选里是这么推荐这本书的:你觉得生活太美好或者不美好,你都应该听听陈年喜,你总能感觉到一点现实的无奈苍凉,或者生命汹涌的力量。我是觉得生活挺美好的。当下在思考职业生涯规划,但我总是乐观的认为,实在不行我就进厂做普工。我实在是太乐观了,以为小时候的寒暑假和父母在矿山生活,自己就是吃过苦头,经得起苦难的人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生命中的无奈和苍凉。小时候的冬天要苍凉一些,是父母给的暖色,保护了我。老家的冬天有寒冷,却没有簸箕抓鸟的乐趣,有漫天白雪,却没有雪地里和兔子赛跑的生气。房前屋后,山上山下,只有雪白和枯木的褐色充斥。书里看到很多抓兔子的事,看的很认真,听起长辈说起以前山里有我没见过的兔子、麂子,听的很入神。人冷先冷腿,腿先冷脚。冬天用捂脚瓶来安睡,是以前的医院打吊针的玻璃瓶。那时候心气高,冬天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还烫脚呢。直到有一次半夜醒来,脚边的捂脚瓶竟冰凉的让人陌生。去上学的时候可以看见脚拇指,那时候不穿袜子。那时候还小,也不知道害羞。当然,我母亲教的也好,她说笑脏不笑烂。我们那这个情境下说的笑,不是表示善意,而是嘲笑的意思。事实上,我父母做的更好。他们都是勤劳的人,在工作中恪守本分。我父亲是黄金矿场的化验员,管几个车间的工资发放,黄金产出。有很多能捞油水的地方,但我父亲从没动过。听他有限次数的说起从前,仿佛能看到他身上有光。买菜是他去买,老板不查花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黄金直接过他的手。像本书里所说,黄金太好藏了,但他没动过。他说,老板讲他上交的黄金有 5 克,其他人上交只有 3 克。有一次老板冲一个厂长发火,说你吃了我多少钱你以为我不知道吗…… 我父亲在我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离开,到初中才回来。矿山倒的时候,老板被抓,很多资产属于没人管的状态。我父亲自学了挖掘机,本可以开走两辆,但没有。十年,我不知道他经手了多少东西,中间有多少机会发财,总之只要稍微动点手段,都可以不再出门打工了。我本微末凡尘,也可心向天空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本网络小说里。那时谈了初恋,她很美好,我觉得自己就是微末凡尘,因为她,我尽管是微尘,但心向天空。我的父母也是微尘,但他们是真的心向天空,内外澄澈。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微尘如我,在尘世中飘舞

                        我愿称陈年喜为 “老陈”,以表达我对他文字的喜爱,讲实在话,他大半生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记录片,通过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世事的无奈,看到了矿工加爆破人的传奇故事,我看到的是一种力量,苦难伤痛没有压垮一个人,字里行间都是对矿山的爱恨,爱的是过往经历,恨得是经历当中那些丢在矿山的殒命事故,故事和事故构架起了人的一生,说不了遗憾,讲不出抱怨,活着不需要评判,回头一看,它就在那里巍峨的像一座高山而不是微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人之骨,一家之柱

                          『对于时间和无关者来说,任何事故都仅仅是故事。而生活,不允许每个人记住太多的过往,因为过往,比石头都重。』生活对谁来说都是不易,可不易的维度却是天差地别。凌晨两三点还在为城市垃圾忙碌的垃圾清理员,穿着寒酸、满身满脸泥灰的建筑工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在庄稼地里的农民,泰山上的挑夫,排下水道的工人,流水线上的工人,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小哥…… 他们的职业五行八作,为工为农,有的甚至是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他们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工作,年复一年的辛劳。他们跟我们无甚区别,都是有血有肉、有亲人的人。在陈年喜的《微尘》一书中,我看了同他们一样为了生计而奔波,甚至是拿生命去讨生活的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他们是爆破工,是运石工,是乡村木匠,是农夫农妇,是小作坊老板…… 而书中也穿插着作者自己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一系列挖 / 偷金矿的故事。太多生猛的细节,如写一个挖矿的人被埋到矿坑里,打着手电筒在地底左奔右突,终于重见天日,却跑到了隔壁的矿坑里,被当作偷矿的人毒打一顿,给绑了起来。读完这本朴实无华的书后,感触良多。和作者陈年喜出身经历相似的人,绝大多数不具有把自己经历记述下来的能力。我喜欢这种经受过岁月砥砺的写作,当人遭受了一点苦难时,会抒发出很多感慨来,当然这些感慨有时难免矫饰肤浅、无病呻吟。然而人们却往往要在遭受了很多苦难后,才能理解沉默,才能体会大音希声。比如说,陈年喜不是因为对那些因事故而死的同事、朋友毫无感情,而不愿意多说两句。因为写作中的感动,往往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感情需要。而这份感动,也才能是对读者和逝者的尊重。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如其名:微小如尘埃

                            最大的感触就是里面那冷静平淡的记述,没有刻意地代入 “我” 的看法,只是冷静到有点冷酷的叙说着发生过的故事,就如同书名一样,微尘。里面的主人公都是被时代裹挟滚滚向前的普通人,就如同广袤草地上的微小尘埃一样。而作者的那深沉而凝练的文字,读过以后,就感觉像是北漠那风沙,几页下来,便感觉满脸都是刮痕。读书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生存的现状,文字之间,满满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属于那个时代微小如尘埃的人面对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因为环境的动荡或者命运的无常,往往上一行还活生生的人,下一行就已然离去,明明是个普通人,却被时代和命运折腾的气若游丝。最后分享一句书中的原话,觉得也能很好的借以感受书本的气息: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矿井下的文字,胜过贫穷和疾病

                              清明节就像一个暂停键,让生者敬畏生命,珍惜当下,而《微尘》就是最好的佐料。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和力量吐纳生命。正如陈年喜自己所说:“这些文字是时间风尘的证词,是对消失的、存在的事物的祭奠,是对卑微之物的重新打量。献予消失的、到来的无尽命运与和岁月”。要不是向天一吼的陈年喜,16 年的矿山爆破生涯的悲喜记录恐怕就要随他炸裂的那些碎岩一样尘归尘、土归土了。索性,没有被矿井的炸药焰火吞噬,没有被碾坊的黄金时代腐蚀,也没有被飘摇的积劳成疾压弯,而文字则成了刺破这段黑暗的光。陈年喜是被生命推着走的矿工,也是推着生命走的诗人,他一手拿着炸药和引信,一手拿着笔杆和墨水,中间则系着滚烫沸腾的江湖:1. 对于炸药和引信,陈年喜无疑是个幸运儿也许是被文字庇护,天将大任,让一群囹圄于黑暗的故事拨云见日。那个不曾离开家乡的母亲,那个吃相凶猛的朝子,那个在南地 10 年生死两茫茫的表姐夫,那个用平板电脑写诗的陈族,不同的轨迹,相似的内核,真实的人物小传比精彩的戏剧往往更沉重更震撼!从大时代的推搡到小个体的迁徙,众多被命运锁住了喉咙的奔赴者,为碎银几两,与爆破为伍,与塌方长伴,有关事故的故事,有关错过的过错,猝然而来,转瞬即逝,他们只是为了活着,可惜绝大多数人连这个微小的愿望都未能如愿。钻头将人心打的千疮百孔,巷道又埋葬了多少人的漫天星辰,多少人铤而走险是为了活着,到最后却加速了死神的逼近,还有什么比这更讽刺。反观自己,何德何能,配得上在这个逻辑时代如此不合逻辑的平安喜乐。2. 对于笔杆和墨水,陈年喜打翻了我的很多偏见,一是开始认为矿工诗人只是一个博人眼球的标签,甚至是降低预期的噱头,后来发现原来是生命历程中的素材,甚至是开山立派的牌匾。二是我一直笃定的认为文字是生命传承流转最好的载体,但同为写作者,我深知在描写生死的重量这个议题时语言所需的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伤人害己。但陈年喜以死亡之外皆为擦伤的豁达拿捏的恰到好处,将穿越时间山河的力量感与骨头里的达观细腻完美捏合,与如今甚嚣尘上的虚构矫情观高下立见,也比如今摇滚青年的呐喊、挣扎、彷徨更加撕心裂肺直抵人心,比如:“母亲的床头是一片白石灰墙,上面用铅笔记满了儿子们的电话号码,哪一个打不通了、作废了,就打一个叉,新号码再添上去。这些号码组成了一幅动态地图,她像将军俯瞰作战沙盘,因此懂得了山川万里、风物人烟,仿佛她一个人到了四个儿子所到过的所有地方”、“所谓母子一场,不过是她为你打开生命和前程,你揭开她身后沉默的黄土” 等等,这种强烈的画面感即便不曾近观也能让人潸然泪下。不是每一段仗剑天涯都是心怀梦想,所有关于生命颗粒度和韧性的文字总是让人动容,不由愿力驱使也不由命运企及,贫穷和疾病从不悲怆,悲怆的是被贫穷和疾苦押解着的每一个人。联想起近来因为行业的变化,那些忍痛离开的同路人,就像被吹散走失在记忆里的漫天星河,心中又是怅然,我很想念你们,想念那些并肩作战的年岁,想念那些旷日持久的光景,我很自责,没能挽留下你们是我最大的遗憾,但我又总安慰自己离开是为了更好的相遇。希望,我们终究被这个世界宽厚相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的建构是献给无名者的记忆” 这本书看的很慢,可能是因为沉重,可能是因为远隔,也可能是那份希望的感同身受,但这确是无法做到的。矿工、爆破、黑暗一切都是另一个世界,努力想象但像梦境一样虚幻不实。对陈年喜而言,这是非虚构的回忆,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更像是 “虚构故事”。曾经认为作家是那些坐在书房、坐在窗前、坐在咖啡馆的文化人,他们通过观察、想象等方式去创作。而陈年喜告诉我们文字可以生长在任何地方,故事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终究都是归于尘土。有些人还要与尘为伍。感觉这些年已经很少有细节描写底层人生活的作品了。影视作品里滤镜效果太重,和真实的生活很有隔膜。上一辈人生活困苦,但也丰富。这本书虽然文字略显生涩,内容却非常有味道,故事结构也特别好。作者在写作中,会把他提到的稀罕事物用我们更熟悉的事物做比对说明。这是写作的人应该学习的技巧。也看过职业作家写的故事集,大多不如这本。这些故事,还勾起自己不少的回忆,还有自己未来的打算ー小城安居。我把这本书和《文城》一起买来寄给爸爸了。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拿下,拿下!

                                    每个人都是世间的尘埃,对世界来说是渺小的,但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一生!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2精读第十四本!

                                      "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祖先是,我们是,子孙们也将是。这些文字里,我努力记录下了其中的一部分。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死亡的书,归根到底,是一本生活的书。世界永远存在 A 面与 B 面,尘埃飘荡,有时落在这面,有时落在那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微尘

                                        微尘,是那炮声的附属物,也是那岁月的沉淀物。多少人于籍籍无名的岁月里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而且,还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我想,若不是那段不得不离开矿洞的时光,是否会有这些发光的微尘在这尘世间闪亮。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他们依然坚持前行,这才是值得敬佩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时代的尘埃

                                          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肩上,都是一座大山。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故事平凡,却是生命的震撼。故事的主人公,以及作者自己,包括读者,都是芸芸众生之中一粒不起眼的微尘。它来过,又随风消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仿佛不曾存在。  微尘,犹如烟火,短暂,却绚烂。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