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敢于平凡 保持单纯 努力奔跑 眼里有光
🍀我们是否因为,想讨好别人,想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认同,不断地磨平自己,想取悦所有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圆滑世故,甚至成为一个,我们自己都陌生的人。🍀在夜深人静,回忆往事,或者痛哭流涕,或者沉寂于梦魇中无法醒来。🌹在这个时刻,我想温柔地为你推荐这样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就让他们讨厌我吧!就让我生出这样的勇气,去面对这一切!🍀我不想因为人际关系中的强迫,和绑架,改变自己,我愿意保持温柔而善良,愿意有全新的自我接纳。🌹这是两本,你我都应该阅读的书也许读完了之后,我们可以赋予人生自己的意义在寻找幸福的瞬间,我们会发现世界其实很简单,人生也一样。🍀我们的痛苦,不过是求而不得就让我们放过自己,在平静的生活中,找到甘于平凡的勇气保持着单纯,努力的奔跑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爱与孤独,愿意奉献也,愿意平常。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10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给强者的生活哲学阿德勒的心理学对我的生活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在此补上当时读完的感受,也是勉励现在的自己:心理学有三大巨头,佛洛依德、荣格和阿德勒。其中阿德勒算是最不为人所知的了。这《勇气两部曲》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对阿德勒学说的展现。两本书都采用古希腊哲学对话学习的模式,让一位困惑的青年和哲人进行交流,从而将阿德勒的理念娓娓道来。与其说心理学,其实它更像是哲学,而且被誉为给强者的生活哲学。下面是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和阿德勒风格的金句,需要先行提示的是,它们不会像心灵鸡汤那样让人读起来舒服。目的论:和弗洛伊德的决定论恰好相反,阿德勒认为无论之前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 “此时此刻” 的自己。所有人都为了某种 “目的” 而活。案例:想象一个父母训斥孩子的情景:一位母亲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大发雷霆,表现出愤怒的情绪。按弗洛伊德的解释,是 “孩子犯的过错导致母亲情绪失控”;而阿德勒会说:愤怒是母亲想要达成控制这个孩子的目的的手段。如果这时候一个电话打来,母亲会带着怒气接电话,可一旦发现对方是老师,便立马笑着回应,等挂了电话又会继续用愤怒的姿态面对孩子。在阿德勒看来,愤怒便是捏造出来、可放可收的手段,只不过处于愤怒的人并不自知这一点。自卑感与自卑情结:人往往都追求优越性,处于 “希望进步的状态” 之中,会树立理想并奋斗,而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会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它反倒能够促进一个人的成长。而自卑情结就是另一回事了,它是人们常常逃避现实的借口。它的经典句式是 “因为有 A 所以做不到 B”,其言外之意是 “只要没有 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有时候本来没有太强因果关系的 A 与 B 会被刻意强调其中的因果关系。课题分离:个体要在社会中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便是人生课题。阿德勒把人生课题分为三大类: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每个人要完成自己的课题,不要为满足他人期待而活,也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就是课题分离的主张。在阿德勒看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源于一个人妄加干涉另一个人的课题。而判断这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标准是,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有谁来承担。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 “自己有位置” 的状态便是共同体感觉。这一概念的英文翻译是 “social interest”,也就是 “对社会的关心”。人在体会到自己 “对共同体有用 “时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横向关系:把其他所有人,无论是工作的上司还是家里的孩子,都当成平等的人看待,树立 “虽不同但平等” 的概念,这便是横向关系。与之相对的便是阿德勒反对的纵向关系。在这方面他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无论是领导对下属还是老师对孩子,都既不应该批评也不应该表扬。因为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是由上而下的纵向关系。基于横向关系的行为一般有鼓励、感谢等等。信用与信赖:相信分两种,带有附加条件的是信用,比如银行贷款要抵押;而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便是信赖。在与人交往时,如果心里想着 “只有他信任我我才信任他 “,那这就属于前者,而不是信赖。贡献感:关于幸福,阿德勒给了他的答案,幸福即贡献感。“我对共同体有益” 或 “我对他人有用” 这样的想法便是贡献感。至于这个贡献的绝对值有多大,能不能被人看见就跟幸福没多大关系了。案例:之前打过一个辩题 “安乐死应不应该合法化”,认为不该合法化的一方有一个观点是,那些垂危的病人还可以做出贡献,体现自己的价值,从中获得幸福。另一方很自然会质疑,他都病的毫无行动能力了,还怎么做出贡献呢?按照阿德勒的理论进行反驳,我们看重的是贡献感,而不苛责它的绝对大小。假设这个病人只能躺在病床上,说话都很费劲,这时候他如果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感悟传给后辈,从中获得的幸福可以比比尔盖茨捐出几亿美元时获得的幸福还要大。阿德勒还会说的更彻底,有时候,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金句:自由就是被人讨厌。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即使在一个人的夜晚,也会侧耳静听某人睡眠中的呼吸声。只要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个某人,孤独就会袭来。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 “承认自己的错误” 就等于 “承认失败”。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一味在意 “他人怎么看” 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 “我” 的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所受的苦只不过是 “杯中风暴” 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 “自己没能力” 的信念。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完勇气的两部曲以后,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就像文中结尾作者说: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世界如此简单,而我们每天要经历日常琐事的洗礼,你准备好接受洗礼的勇气了吗?阿德勒的一些观点犀利却又很无法反驳,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而人又不能脱离人际关系而存在,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人,那也就没有所谓的烦恼了吧。接着又提出了共同体感觉的概念,以及怎么去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让我获益最多的就是阿德勒的 “课题分离” 的主张。谁承担事情的后果就属于谁的课题。正是因为课题分离,少了许多烦恼,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多了得心应手,少了内疚埋怨,多了亲密和睦,少了鸡飞狗跳。印象深刻的是《幸福的勇气》中写到:结婚不是选择 “对象”,而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就有门当户对,互补的说法。以 “我” 为出发点,我能为这段婚姻中贡献什么,而不是一味的从对方身上索取。重要的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选择的 “对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后感获得幸福 = 共同体感觉(人际关系中有贡献感)←尊重和信赖他人(课题分离,可能被伤害)←主动爱别人(需要勇气)‖爱让人自立(同时也就摆脱自我)←自我接纳(获得自立的勇气)←尊重(使人有归属感)←教育(目的使人自立)婴儿出生的时候,因为生存需要,所以得依靠父母而活,这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以我需求为主。长大后开始融入社会,进入学校,逐步学习爱他人而自立,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帮助,而不是奖惩,老师要尊重学生,把他们当成朋友去引导他们自立,这样的学生一切生活动力都是内需的,他们并不需要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活,从而也有了获得真正幸福的可能。而扩展到成人要想获得幸福,就得主动爱他人,尊重和无条件信赖他人是前提,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有可能受到伤害,当和另外一个人能够共同完成爱的课题时,就会产生贡献感,从而有共同体感,也就是获得幸福,同理可以扩展到其它组织。主动会有更大的概率获得幸福(不是一定),大概就是此理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阿德勒思想:被讨厌和幸福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1. 阿德勒: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要想消除烦恼,恐怕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2. 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子经历的意义。3. "被讨厌" 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种状态。阿德勒是想告诉我们,"被讨厌" 是自由生活的一种证据,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阿德勒所倡导的这种思想,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形象的词来阐释,那就是 "闭环"。确切地说,应该是 "打通自身的闭环"。也就是说,你的行动,你的思想,都应该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闭环。比如说,你赞扬别人,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别人接受你的赞扬;你向别人道歉,就会特别关注别人是不是会原谅你。但阿德勒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心里相信这么做是对的,做这样的事有意义。我曾经读到过万维钢老师专栏里的一篇文章,叫做 "精英水平的道歉"。里面谈到,精英道歉,不会去关注是否能够赢回信任,而是 "你自己想成为什么人"。精英的道歉,说的是你个人从这件事上吸取了哪些教训,获得了哪些进步。他们不会去控制对方是否原谅,他们只控制自己。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精英精神"。📖幸福的勇气:阿德勒的结论是,爱的勇气,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标题。一个无法爱人的人,是无法获得幸福的,"想要获得幸福,只有去爱。" 关于爱、幸福、自立和共同体感觉之间,阿德勒的论证再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唯有爱,才能幸福;唯有爱,才能自立;唯有爱,才能找到在共同体中的归属感。1.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人实现自立,自立就是脱离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2. 自立需要勇气,这是因为人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人在童年阶段,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会天然地产生自卑感。3. 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切幸福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幸福。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信赖他人,也就没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没法获得幸福。4. 一个无法爱人的人,是无法获得幸福的,想要获得幸福,只有去爱。作者岸见一郎也提到,想要真正理解阿德勒的心理学,需要 "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 40 岁开始学的话,需要 20 年的时间才能学会。看到这句话,心安了些,我才断断续续读了一遍,没能领会也是自然的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