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40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敢于平凡 保持单纯 努力奔跑 眼里有光

    🍀我们是否因为,想讨好别人,想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认同,不断地磨平自己,想取悦所有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圆滑世故,甚至成为一个,我们自己都陌生的人。🍀在夜深人静,回忆往事,或者痛哭流涕,或者沉寂于梦魇中无法醒来。🌹在这个时刻,我想温柔地为你推荐这样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就让他们讨厌我吧!就让我生出这样的勇气,去面对这一切!🍀我不想因为人际关系中的强迫,和绑架,改变自己,我愿意保持温柔而善良,愿意有全新的自我接纳。🌹这是两本,你我都应该阅读的书也许读完了之后,我们可以赋予人生自己的意义在寻找幸福的瞬间,我们会发现世界其实很简单,人生也一样。🍀我们的痛苦,不过是求而不得就让我们放过自己,在平静的生活中,找到甘于平凡的勇气保持着单纯,努力的奔跑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爱与孤独,愿意奉献也,愿意平常。

      6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的幸福需要勇气!通过爱他人,变自我为我们取得自立,进而通过爱他人找到共同体感觉,从而获得幸福。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践行阿德勒心理学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我们要学会享受当下,让我们一起习得被讨厌的勇气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愿我们都有勇气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关注眼前的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必读的书

            《被讨厌的勇气》探讨的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原理,《幸福的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在教育、幸福方面的应用!这两本书是一剂猛药,直接击穿我的所有心理防线,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课题分离,自立的关系应该是横向的而不应该是纵向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立,爱不是你的爱和我的爱,而应该是我们的爱,自立的成人的爱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等人去爱!读完之后,感觉像是接受了洗礼一样,浑身轻松很多,觉得生活就应该如此!我也能把更多地目光放在别人身上!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请上帝赐予我被讨厌的勇气,和主动去爱的勇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来我们缺勇气,太把自己当会事,认为我才是中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你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你?

                  读这本书你一定会讨厌自己,你会因为不能像哲人那样深度思考而讨厌自己,你也会因为不能像青年那样事实的提出反驳而讨厌自己,你甚至会因为不能像作者那样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想法却仍然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路做事而讨厌自己。但这恰恰是本书想要让我们去做的,就是鼓起勇气从讨厌自己开始。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命运决定的,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逢恨晚

                    人到中年才读这两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相逢恨晚,感觉读的太晚了!我是一切的根源,我们是一切关系的根源。阿德勒对于个体和共同体关系的洞察,更贴近个体的真是感受,也更具有指导意义。越早读,越践行。生活会了却很多无意义的斗争,把充足的精力用来迎接挑战,而不是自我焦灼或野望。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给强者的生活哲学

                      阿德勒的心理学对我的生活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在此补上当时读完的感受,也是勉励现在的自己:心理学有三大巨头,佛洛依德、荣格和阿德勒。其中阿德勒算是最不为人所知的了。这《勇气两部曲》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对阿德勒学说的展现。两本书都采用古希腊哲学对话学习的模式,让一位困惑的青年和哲人进行交流,从而将阿德勒的理念娓娓道来。与其说心理学,其实它更像是哲学,而且被誉为给强者的生活哲学。下面是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和阿德勒风格的金句,需要先行提示的是,它们不会像心灵鸡汤那样让人读起来舒服。目的论:和弗洛伊德的决定论恰好相反,阿德勒认为无论之前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 “此时此刻” 的自己。所有人都为了某种 “目的” 而活。案例:想象一个父母训斥孩子的情景:一位母亲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大发雷霆,表现出愤怒的情绪。按弗洛伊德的解释,是 “孩子犯的过错导致母亲情绪失控”;而阿德勒会说:愤怒是母亲想要达成控制这个孩子的目的的手段。如果这时候一个电话打来,母亲会带着怒气接电话,可一旦发现对方是老师,便立马笑着回应,等挂了电话又会继续用愤怒的姿态面对孩子。在阿德勒看来,愤怒便是捏造出来、可放可收的手段,只不过处于愤怒的人并不自知这一点。自卑感与自卑情结:人往往都追求优越性,处于 “希望进步的状态” 之中,会树立理想并奋斗,而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会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它反倒能够促进一个人的成长。而自卑情结就是另一回事了,它是人们常常逃避现实的借口。它的经典句式是 “因为有 A 所以做不到 B”,其言外之意是 “只要没有 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有时候本来没有太强因果关系的 A B 会被刻意强调其中的因果关系。课题分离:个体要在社会中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便是人生课题。阿德勒把人生课题分为三大类: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每个人要完成自己的课题,不要为满足他人期待而活,也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就是课题分离的主张。在阿德勒看来,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源于一个人妄加干涉另一个人的课题。而判断这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标准是,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有谁来承担。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 “自己有位置” 的状态便是共同体感觉。这一概念的英文翻译是 “social interest”,也就是 “对社会的关心”。人在体会到自己 “对共同体有用 “时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横向关系:把其他所有人,无论是工作的上司还是家里的孩子,都当成平等的人看待,树立 “虽不同但平等” 的概念,这便是横向关系。与之相对的便是阿德勒反对的纵向关系。在这方面他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无论是领导对下属还是老师对孩子,都既不应该批评也不应该表扬。因为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是由上而下的纵向关系。基于横向关系的行为一般有鼓励、感谢等等。信用与信赖:相信分两种,带有附加条件的是信用,比如银行贷款要抵押;而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便是信赖。在与人交往时,如果心里想着 “只有他信任我我才信任他 “,那这就属于前者,而不是信赖。贡献感:关于幸福,阿德勒给了他的答案,幸福即贡献感。“我对共同体有益” 或 “我对他人有用” 这样的想法便是贡献感。至于这个贡献的绝对值有多大,能不能被人看见就跟幸福没多大关系了。案例:之前打过一个辩题 “安乐死应不应该合法化”,认为不该合法化的一方有一个观点是,那些垂危的病人还可以做出贡献,体现自己的价值,从中获得幸福。另一方很自然会质疑,他都病的毫无行动能力了,还怎么做出贡献呢?按照阿德勒的理论进行反驳,我们看重的是贡献感,而不苛责它的绝对大小。假设这个病人只能躺在病床上,说话都很费劲,这时候他如果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感悟传给后辈,从中获得的幸福可以比比尔盖茨捐出几亿美元时获得的幸福还要大。阿德勒还会说的更彻底,有时候,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金句:自由就是被人讨厌。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即使在一个人的夜晚,也会侧耳静听某人睡眠中的呼吸声。只要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个某人,孤独就会袭来。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 “承认自己的错误” 就等于 “承认失败”。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一味在意 “他人怎么看” 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 “我” 的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所受的苦只不过是 “杯中风暴” 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 “自己没能力” 的信念。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唯有一个办法——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 “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可以破灭绝大多数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认真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早一天学习阿德勒,早一天反思自我,给自己足够的勇气,并坚持下去改变个人的言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更注重是教育阶段,让人的发展不留遗憾,他的理论也强调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而没有去实践,那么学习阿德勒的思想是毫无价值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勇气的两部曲以后,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就像文中结尾作者说: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世界如此简单,而我们每天要经历日常琐事的洗礼,你准备好接受洗礼的勇气了吗?阿德勒的一些观点犀利却又很无法反驳,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而人又不能脱离人际关系而存在,如果地球上只有一个人,那也就没有所谓的烦恼了吧。接着又提出了共同体感觉的概念,以及怎么去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让我获益最多的就是阿德勒的 “课题分离” 的主张。谁承担事情的后果就属于谁的课题。正是因为课题分离,少了许多烦恼,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多了得心应手,少了内疚埋怨,多了亲密和睦,少了鸡飞狗跳。印象深刻的是《幸福的勇气》中写到:结婚不是选择 “对象”,而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就有门当户对,互补的说法。以 “我” 为出发点,我能为这段婚姻中贡献什么,而不是一味的从对方身上索取。重要的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选择的 “对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的勇气

                              原来生活中那么多借口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勇气。往后的人生,希望自己鼓起勇气,勇敢迈出第一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本一起读,有疑惑,有策略,真好。即使鼓起勇气踏出一步,也绝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一直不断地一步一步走下去。这种无尽的积累就是 “前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能一口气看完的书

                                  我从听说到读完,用了一个星期左右。从书中哲人和青年的对话中,我看见了自己的问题,我也是一个缺少爱的勇气的人,至今从未拥有过一段恋情的我,也许从未如此清晰的感觉到问题发生的原因。我一直在等,等别人发现我,我讨厌自己的懦弱,却一直走不错自我保护的圈子,没有爱别人的勇气,自然无法收获别人的爱。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勇敢的去爱。未来是看不清的,所以我们得主导未来。这本书应该再读几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获得幸福 = 共同体感觉(人际关系中有贡献感)尊重和信赖他人(课题分离,可能被伤害)主动爱别人(需要勇气)‖爱让人自立(同时也就摆脱自我)自我接纳(获得自立的勇气)尊重(使人有归属感)教育(目的使人自立)婴儿出生的时候,因为生存需要,所以得依靠父母而活,这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以我需求为主。长大后开始融入社会,进入学校,逐步学习爱他人而自立,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帮助,而不是奖惩,老师要尊重学生,把他们当成朋友去引导他们自立,这样的学生一切生活动力都是内需的,他们并不需要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活,从而也有了获得真正幸福的可能。而扩展到成人要想获得幸福,就得主动爱他人,尊重和无条件信赖他人是前提,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有可能受到伤害,当和另外一个人能够共同完成爱的课题时,就会产生贡献感,从而有共同体感,也就是获得幸福,同理可以扩展到其它组织。主动会有更大的概率获得幸福(不是一定),大概就是此理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棒的书籍,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只是要克服现实中的种种阻力是非常难的。比如对于孩子的教育,真的能全部放给孩子吗?真的能当成孩子的课题吗?未成年的孩子思维还不成熟,作业会不会全部不做,不做的话老师找上门来怎么处理,云淡风轻地说句 “好的” 吗?老师和同学的想法是怎样,会不会影响在校关系。任何理论,简单的一句话落到实处都有很多细节可以琢磨。但这本书还是一本好书,理论也不能说有错,其中的 “课题分离”,“我们的幸福”,付出与收获幸福等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参考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真的太累了

                                        如果我能够更早的时候阅读到这本书 便可以终结 “牺牲自己 讨好他人” 获得价值感的病态模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阿德勒思想:被讨厌和幸福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1. 阿德勒: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要想消除烦恼,恐怕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2. 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子经历的意义。3. "被讨厌" 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种状态。阿德勒是想告诉我们,"被讨厌" 是自由生活的一种证据,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阿德勒所倡导的这种思想,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形象的词来阐释,那就是 "闭环"。确切地说,应该是 "打通自身的闭环"。也就是说,你的行动,你的思想,都应该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闭环。比如说,你赞扬别人,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别人接受你的赞扬;你向别人道歉,就会特别关注别人是不是会原谅你。但阿德勒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心里相信这么做是对的,做这样的事有意义。我曾经读到过万维钢老师专栏里的一篇文章,叫做 "精英水平的道歉"。里面谈到,精英道歉,不会去关注是否能够赢回信任,而是 "你自己想成为什么人"。精英的道歉,说的是你个人从这件事上吸取了哪些教训,获得了哪些进步。他们不会去控制对方是否原谅,他们只控制自己。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精英精神"。📖幸福的勇气:阿德勒的结论是,爱的勇气,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标题。一个无法爱人的人,是无法获得幸福的,"想要获得幸福,只有去爱。" 关于爱、幸福、自立和共同体感觉之间,阿德勒的论证再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唯有爱,才能幸福;唯有爱,才能自立;唯有爱,才能找到在共同体中的归属感。1.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人实现自立,自立就是脱离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2. 自立需要勇气,这是因为人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人在童年阶段,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会天然地产生自卑感。3. 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切幸福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幸福。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信赖他人,也就没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没法获得幸福。4. 一个无法爱人的人,是无法获得幸福的,想要获得幸福,只有去爱。作者岸见一郎也提到,想要真正理解阿德勒的心理学,需要 "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 40 岁开始学的话,需要 20 年的时间才能学会。看到这句话,心安了些,我才断断续续读了一遍,没能领会也是自然的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