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猎药师》
《猎药师》是一本故事性很强的书,主要说的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是怎么开展药物研发的。作者认为,药物研发,本质上就是在巴别塔图书馆里碰运气。就像这本书的书名,猎药师,注意,是捕猎,不是研究,也不是创造。药物研发,就像在黑暗无边的森林里打猎,你永远不知道,猎物在哪。本书的核心内容:这本书,记载了作者搜集到的,过去几千年里,人类的药物研发史。这段历史虽然很长,但并不凌乱。说到底,它一共包括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从实践到原理。也就是,一开始,人类只能观察到药物的实际效果,到后来,才慢慢发现了药物发生作用的原理。这是技术的转变。第二条线索是从非标准到标准。也就是,从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到建立一致的生产规范。这是生产方式上的转变。第三条线索是从寻找到原创。也就是,原来我们只知道从自然界寻找现成的药用植物,但后来我们学会自己创造新药。这是观念的转变。不难发现,在研发新药的过程中,充满了巧合,充满了运气。假如当年没有《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杜佛化散不会畅销,相应的技术不会被广泛推广。假如莫顿的准岳父不那么现实,莫顿就不会去学医,乙醚也不会那么早被应用在手术里。假如你去看原书,会发现,类似的巧合还有很多。总之,在药物研发这件事上,人类很不幸,因为它太难了,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但是,又不得不说,人类很幸运,因为我们总能抓住,这一个个看似马上就要失之交臂的,发现新药的机会。所以,通过这本书,这段历史,我还想跟你分享一点个人的思考。那就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运气?的确,谁都没法左右运气。就像开头说的,在巴别塔图书馆里寻找真理,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碰上。但是,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左右运气,我们却可以建立一个更好的运气发生系统,来提高自己邂逅好运的几率。你看,一个人在巴别塔图书馆,只能靠撞大运。但是,假如我们同时派出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人,碰到运气的几率,就会提高很多。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在这本书里,这一代代的药学家、化学家、医生、商人,等等。不管你来自哪个领域,只要你的目标是减缓人类的病痛,那么你就已经参与了这个运气系统的建设。只要他们一直在寻找,一直在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药研发这件事上,人类的运气,会一直这么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我在半年之内看的第三本跟制药有关的书,前两本是一位默沙东的科学家撰写的。与另外两本书主要介绍默沙东的核心拳头产品的发明发现过程不同,这本书站在更高的位置,考察了人类制药史的发展历程。虽然当代医药学因为有了科学的加持,尤其是生物学、基因工程、化学合成等,但从古至今药物研发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我们只能通过大量试错,挑选有用的药品。这是古今通例,只是现在的药理学知识科学得多,而且可以用计算机等工具快速试错迭代。以数千年为时间段进行考察。人类药物研发经过了五个阶段:一是植物医学阶段,代表药物是鸦片酊。二是工业化制药阶段,代表药物是乙醚。三是合成制药阶段,代表药物是阿司匹林。四是微生物阶段,代表药物是青霉素。五是基因科重组阶段,代表药物是合成胰岛素。看完本书的一大收获是,我们知道了当代许多药业巨头,其发家史都有非常黑暗的一面,比如默克就是靠生产吗啡起家的,而海洛因曾是拜耳公司的拳头产品,在早期甚至还作为吗啡的替代品向公众普及推广。书中提出来的一个问题让我感触特别深,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药物是从植物之中提取出来的?那些植物用来抵抗昆虫而分泌的化合物经过提纯之后注射到人类的身体里面,居然也能够发挥神奇的效果。或许在更底层我们并不了解的生物化学层面上,我们同植物有相通之处。这或许是一场跨越了几十亿年的连续博弈的结果。当我们把很多事情放在一个巨大的宇宙的坐标系来进行思考的时候,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书中关于药物研发的一些规律性的见解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比如,合成制药阶段的药物巨头的前身竟然是染料企业!拜耳这样的企业之所以能在医药产业中大获成功,正是利用其合成化学领域方面取得的巨大优势。合成药物与合成染料在底层逻辑上是相通的,于是转型就水到渠成。再比如,当代药物普遍是多国合作的产物,比如青霉素,人工合成的胰岛素,以及避孕药。作者介绍的这些药物的发现过程真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非常好看,相信每一个药物的发现过程详细展开的话,都能够写成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科学家,也是我之前一直不了解的一位科学家,是德国的药物学家埃尔利希,他的两次思想飞跃可以说大大地推动了人类药物研发的进步。第一次思想飞跃是根据染料只对特殊生物目标进行染色的原理,开发出只杀害某种病原体的药物。第二次思想飞跃是不让染色剂本身去杀死目标,而是以染色剂为载体,发挥精确制导的作用,将杀死目标的责任交给了弹头。现在的一些抗癌药物也依然采用了这样的思路。当然,埃尔里希的伟大还不止于此,他不仅发明了新药,发明了新的药物的制作方法,而且还提出了抗原、抗体、受体这样的概念,从根本上奠定了现代药理学的基础。埃尔利希还用亲身经历总结了药物研发必不可少的四项因素:金钱、耐心、创造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项,运气。他的总结非常有先见之明,即使在今天也同样适用。而且不仅适用于药物研发,整个科研领域其实都可以通用。也就是说,在科研中很多时候运气是最重要的。那些奉行 “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成功” 的理念的人或许会失望,但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正因为许多药物其实是碰运气碰出来的,所以药物学上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我们会先知道药物对某种疾病有用而并不知晓其背后的工作原理,直到很久之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才能够详细得说明白。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药学领域的科普书,不仅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常识,而且也能给我们巨大的启发,作者的行文也非常通俗流畅,尤其值得表扬的是译者的翻译准确到位。推荐大家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为了减轻手术的痛苦,医生尝试了很多种可能的麻醉剂,包括酒精、印度大麻制剂和鸦片,但效果都不理想。虽然这些制剂的确能使人意识模糊,但却无法抑制手术刀割开深层肌肉所带来的痛感。物理方法效果也不是很好,比如将四肢放到冰里或是用止血带扎紧以让四肢变得麻木。有些大胆的医生甚至提出勒病人的脖子或击打他们的后脑勺,以便让他们失去意识,当然大部分医生并不赞同这种方式。19 世纪的外科医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在他们眼里,手术就是一个充斥着血腥、翻滚和尖叫的过程,而且必须速战速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让手术不再痛苦的方法并不是外科医生提出的,而是由波士顿的一位牙医威廉・莫顿(William Morton)提出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