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7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

    方法一:利用 4 条线索发掘优势我们来看看这四条线索:无限向往、一学就会、如鱼得水、胜人一筹。回忆一下你生活和工作中的事件,如果其中几条线索都适用于你在某个领域上,那么这就意味着你在这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你还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现在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做的吗?第二,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我擅长的吗?第三,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我喜欢且擅长的吗?如果你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件事就有可能变成你的优势哦。方法二:写优势日记,提升优势觉察能力如果你尝试了第一个方法却没有找到自己的优势怎么办呢?别担心,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优势觉察能力不够。要快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就需要提升这个觉察能力!那么,如何提升呢?书中给出一个小妙招 —— 写优势日记。回顾过去的一天,记录下让你开心或者有成就感的事情,写下你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写的过程中,思考一下你在做这件事时发挥了哪些优势和才能。这些内容就是你的优势日记。记住,不一定要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小事开始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并通过持续记录来加深对自己优势的理解与觉察哦!方法三:运用测试工具,找到潜在优势心理学家唐纳德・克里夫顿研发的 “克里夫顿优势识别器”,现在也被称为 “盖洛普优势识别器”。这是一份个人才干测评,用于识别一个人在哪些领域具有潜力和优势。这项测评在积极心理学中被广泛应用,它能够清晰地描述出 “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我可以给予什么、我看重的是什么”。通过这个测评,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才干和潜力,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发挥长处,避免短板的影响。优势,是我们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动力和杠杆。而《优势杠杆》一书中不仅介绍了 12 个有效工具、20 个发挥优势的实用技巧,还有 42 个职场突围案例,绝对是一本实操性极强的职场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每日一书:《优势杠杆》。弥补短板,可以防止失败;发挥优势,才能通向成功。优势思维的好处不止是发现自己的所长,突破迷茫的困境,找到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场景,更重要的是突破原本找正确答案、最佳答案,总是想要和别人一争高下的单维思维局限,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尤其对于战略思维突出的而言,意义更重大。01 取长补短式的学习,或许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以前,我们总听人家说,做人要谦虚,要学会取长补短,这样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然而,取长补短式地修正我们自己,真的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优秀吗?真的会让我们慢慢地走出我们遇见的那些瓶颈吗?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说吧,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会存在偏科的现象,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对某些科目比较偏爱,又或者是他们本身具备的能力偏文或者偏理。所以,老师们经常会跟他们说,要学会平衡各科,不能偏科,要学会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均衡发展。然而,当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当学生们都照做之后,我们是否能够实现让自己进步的目标呢?从目前的观察来看,有点难。就好像,初中的男生他们开始会自主来决定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一切。相对而言,他们普遍比较喜欢理科,而女生,则普遍比较喜欢文科。当我们跟他们说,要取长补短时,有的同学会照做,有的同学则是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那些照做的同学中,我们也看到,并非结果就是理想的。就像曾经看到一位女同学,弱势科目是数学,她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也认真练习,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数学这一科的学习,依旧没什么起色,她觉得很受伤。而她在文科上的学习却一直可以保持很优秀。当然,在另外一些同学身上,还是可以见到成效的。所以,取长补短实际上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更多的是,我们要教会他们会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思维的掌握。02 学会找对优势,然后再精准努力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又该如何呢?实际上,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既然我们一直在修补弱项,效果并不好。我们能不能在自己的强项上下点功夫呢?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可以的。因为当我们一直勉强自己做着那些不喜欢的事情,又或者没法给你带来 “甜蜜点” 的事情时,我们的积极性会随着多次的尝试失败而降下来,慢慢地,便失去兴趣了。都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果我们最终连做一件事的兴趣都失去了,那么又如何才能做好呢?所以,我们要学会找到自己的优势,比如,有些同学在学习的这条路上,他是理科思维比较好,学习理科的内容可以让他不费吹灰之力。而学文科的时候,总觉得那些背诵或者知识点的理解很困难,那么可以尝试着把学理科的方式套用在文科上。举个例子,理科讲究的是逻辑性和推理性,而当我们在背诵文科的知识点时,你也可以从中先拉出一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这些逻辑性可以提示你,在背诵的时候,知识点之间是串联在一起的。根据自己的这些串联,那么在回忆的时候就不会老是背了第一段忘了第二段了。而对于文科比较好的同学,他们的理解能力以及文字的把控性是比较好的。然而理科的内容确实比较碎片的,所以你可以用文科的思维先对整章的内容进行一个阅读理解,然后用文科的文段思维对理科中各个知识点的学习进行分段,再进一步细分,之后便是突破各个难点,相信慢慢地,各个科目的学习便有所起色了。在今天这个智能时代,我们人类本身越是要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优势,不然的话,慢慢地,我们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所以,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通过特意地练习,让自己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型人才,那样的话,你才能在随时可以被取代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03 那些让你脱颖而出的方式那么,有朋友或许会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脱颖而出呢?其实是有,比如前面提到的精准努力。不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太多的项目中,找准一个,精准练习,慢慢地,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是在一份职业上工作多年,最近却突然出现瓶颈,又该如何呢?面对这样的迷茫,你需要做的便是对自己这些年来在工作上积累下来的优势进行整合,然后找到你的工作 “甜蜜点”,也可以称之为 “心流体验”,这样的话你便不会迷茫了。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有的人性格比较活泼,有的人比较内向,有的人喜欢一个人静静研究问题,而有的人则是喜欢把控全局,调动所有人一起来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因此,你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你是属于哪一类的人。而目前工作上的瓶颈又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你比较会说,那么你可以调整当下的工作模式,让你的口才能力得到发挥。而如果你是比较擅长个人处理问题的,但是你却处在一个让你不得不开口的职位,那么你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工作内容。在书中,作者也介绍了两个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也就是 SMART 目标制定与管理工具,另外一个则是关于你的实现人生目标的主力工具 GROW 模型。通过这两个工具,我们不难发现,人生目标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把目标选好,选对,然后一点一点去努力,中间或许还会遇见各种选择,而我们能否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选对,这些都是决定我们能不能成事的因素。我们总是很羡慕别人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而我们却一直总是在踌躇。其中最大的区别,或许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能力,因此,学会发现自己的优势能力,用好自己的优势能力,开挂的人生离你并不遥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你还没找到自己的特长吗?或者说。。。你根本没找过?

        首先今天读的这本书我本身没觉得有多惊艳,可能我潜意识里对半软文类的书籍不太感冒,或者说心存偏见也好。当一个理论被套上了商业目的后,再好我也觉得不那么纯粹了。所以,总会以一种防止被割韭菜的心态去阅读,阅读体验自然是大打折扣。所以,还是相对这些写软文书的讲师和编辑们建议一下,注意一下自己的吃相,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当然这本书也没有那么不好,开篇几章的内容还是不错的。只是后面 “吆喝” 的成分太多,峰值体验也不好,终值体验也不好,所以才没有好印象。开篇前言里面提到的道理我还是认同的。那就是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以前的一些观念需要调整一下。以往我们国家的文化鼓励的都是通才、全才,上学时也是教育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偏科是不好的等等。可进入社会后,尤其是现代社会,一个人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才能有机会独当一面。如果各方面都嗯均匀,却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点,则更多的是泯然众人矣,反而是不利于竞争。而且最关键的一个点是,当你在某方面擅长时,很有可能是你在这方面本身就很有天赋,那么当你把精力稍微倾斜一些在这些天赋上时,会事半功倍。那我自己举个例子吧。我工作的前十年,相当于是做了两类工作,一线制作和一线教学。前五年制作的精力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虽然模型部分的工作我很擅长,然而到了渲染部分则极度缺乏创造了和基础审美。我可以做出很好的画面效果,前提是找到很好的参考,这不能说不是特长,但在一线制作的岗位就显得非常匠气。所以做了三四年,仍然是泯然众人的状态。哪怕是做到了项目经理,因为审美的短板,带出来的影片也仅仅是行活水平,毫无创造力可言。而后面的四五年做教学时,我却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首先是普通话的优势。整个黑龙江省,除了局部地区口音严重外,大部分的区域发音还是非常标准的,甚至比带有南城胡同口音的北京朋友的普通话还标准一些。而东北三省自带的那种幽默气质,在成长过程中和身边的兄弟姐妹、朋友同学斗嘴练出来的临场反应,也使得在讲课时不那么枯燥乏味。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我工作期间学习过得金字塔原理,让我潜移默化当中形成了结构化思维,这就让我在教学时逻辑自洽且条理清晰,这些都使得我的教学能力在没怎么特别努力下,就产生了很好的一些授课效果。而在社招机构时,为了满足市场部校园巡讲的需求,我还刻意学习研读了大量和公众演讲相关的书籍与课程,这更是让我从本能的自然反应进化成有一定理论指导、有多场实战验证的成体系的经验。这就是我说的,找到你有天赋的那个能力,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去强化他,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力。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反馈说自己好像没什么有天赋的地方,感觉做什么都不太强,这个我也不好说,是不是人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毕竟我也只反观过我自己,但是结合着我自己的经验和这本书里提出思考方法,对于找到自己得特长还是有迹可循的。先说说书里给的方法,叫什么天赋优势小测试,将常见的个人优势分为十种,有兴趣的可以读读这本书,看看可不可以从这些多年总结的套路里找到自己认同的选项。不过因为她在后面反复多次的提起她的优势教练课,所以对于她的这套测评理论我本人是有些存疑的。相比于作者这套明显带有软文销售性质的评测体系,我这里给出的经验只有一点,就是有没有什么事是你觉得做起来即不难,又喜欢,稍微一用力就能做的挺好的事情,那么做这件事就是你的天赋。这里面总用天赋这个词太容易让人误解了。其实他也有可能是在你少年时代不经意间练就的一些特长。还是拿我自己的精力举例子。我上小学时,因为仍然处于物资匮乏的时代,食物上父母自然不会亏待我,但是在玩具的购买上就要相对克制一些了。曾经在变形金刚动画片在国内大火的时候,市面上流行过一套用硬卡纸进行折叠粘贴自行组装的手工玩具。当时我同学家里有一套,有变卡车的,有变飞机的。而电视台还播放着一部名为《百变雄师》的动画篇,里面也是和变形金刚类似情节的故事。因为家里不可能给我买这么奢侈的玩具,就激发了我自行创作的欲望。这个过程中我以不足十岁的年纪,硬是靠自己画图,自己填色,自己剪辑粘贴,自己组装的方式,只做了诺干个形色各异的纸质变形金刚。我要说的不是这是我的天赋,这只是我的小聪明而已。但是在做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对于物体的展开,三维空间组装结构的思考等等,包括对于图纸的绘制,让我可能很小的时候,就积累了三维空间的感觉,包括画 CAD 图纸的能力。这些不见得是胎里带的天赋,却是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增补到你的身上的,同样会让你具有竞争优势。虽然我不确定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天赋,但我还是建议你审视一下自己,找一找那些你做起来很轻松又很喜欢的事,看看那是不是自己的天赋,可不可以靠继续在这个技能上投入精力从而形成一骑绝尘的优势。也许审视过自己后,还是没找到自己的天赋,那也没啥。总比连从来都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忽视了自己的天赋,暴殄天物强吧。你说呢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采用了快速阅读方法,收获也非常不错。如优势杠杆的运用,首先发掘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利用他!其次团队管理中,要用员工的优势,而不是要求补短板。(理论简单,但操作有挑战)。其次关于目标设定的模型:SMART,具体,可量化,可达成,相关,时间线以及方向选择路径执行的模型:GROW 目标(goal),现状(reality),方案(opinion),意愿(will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弥补短板,可以防止失败;发挥优势,才能通向成功。本书运用优势识别技术,以实际案例和具体步骤阐明如何认识优势、发现优势、展示优势和深耕优势,其中包括 12 个让你脱颖而出的有效工具、20 个发现和发挥优势的实用技巧及 42 个职场突围案例讲解,涉及职业发展、人际沟通、打造高绩效团队、改善亲子关系等场景,实用性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多数人穷尽一生去弥补劣势,却不知从无能提升到平庸所需要付出的精力,远远超过从一流提升到卓越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唯有依靠优势,才能实现卓越。——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大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推荐迷茫的人读一读

                字数很少的一本小书,可能提到的某个点会带来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案例分析

                  应该是找了一些管理方面的案例或者成长的案例做了一些分析。感觉作用不大

                    转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