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
【格式引文】[澳] 朱迪思・洛克著,陈晓译。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4.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E9BvE7bCbNcN7ANj【译者序 ——“过犹不及” 的养育】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大学老师,我遇到过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有一类现象常常引起我的反思:有的学生考试挂科了,家长比学生本人还着急,他们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老师试图帮孩子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学校做出违规行为,家长会直接跑到学校或联系老师为孩子求情;有的家长给我打电话请求我帮她的女儿解决宿舍矛盾;甚至曾经有一个学生的家长每天早上都给辅导员打电话,请辅导员叫学生起床上课……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没错,这些行为都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的家长做出来的,并且这种行为并不少见。这令我十分困惑,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到底是怎么了?的确,这些家长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做法真的能帮助孩子生活得更好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学会在爱与约束中找到平衡点,不做割草机父母曾看过一个关于电影导演北野武的故事:北野武从小跟母亲的关系非常不好,很多年都不曾回家。直到母亲病危,他才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返程前,大哥递给他一个母亲留下的布包,北野武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全是用他名字开户的存折,金额累加起来将近 1000 万日元!布包里还有一封信。信中说,在几个兄弟姐妹当中,母亲最担忧的就是他,因为他从小不喜欢念书,又大手大脚花钱。母亲担心他去东京以后会变成一个落魄的穷光蛋,所以每个月以索要生活费的方式,不间断地跟他要钱,替他储蓄。北野武见信失声痛哭,他曾因为母亲每月向他索要 30 万生活费的事,与母亲公开交恶。须知,母亲去世的那年,北野武已经快 50 岁了,母亲却依然不信任他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依然事事为他操心、筹谋。北野武的母亲,就是典型的 “割草机父母”。在《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一书中,作者朱迪思・洛克博士就为我们阐述了一些流行的养育观念是如何影响孩子和家庭的,同时也给父母提供了一些可以提升孩子与整个家庭幸福指数的实用技能。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警惕养出 “盆景小孩”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却在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这句话被大众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很多早教机构也用它来佐证加大儿童早期教育投入的必要性,但这句话真的被误解很久了。幸福的童年,不等于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式的无挫折的快乐。在家庭教育领域中,有两个新术语:一个是 “直升机父母”,一个是 “割草机父母”。“直升机父母” 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时刻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割草机父母” 则随时赶在孩子前面,向割草机清除杂草一样帮孩子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两种父母的相同点是 “盆景式养育”,即都为孩子做得太多、过度养育、过度关注、过度保护、过分帮助孩子,对孩子的物质和情绪需求极端回应,却很少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 “过度养育” 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容易养出经不起风雨、无法适应不同环境的 “盆景小孩”。正如朱迪思・洛克博士在《适度养育》一书中所提到的:“有的父母会竭尽全力保证孩子的成功和快乐,这种做法反过来也会限制孩子成长为自信、独立的成年人。”“盆景小孩” 成长受限,将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2014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那些被过度养育出来的大学生,对家庭生活更加不满意,感觉更不幸福,而且抑郁水平也比其他人高得多,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自主,也缺乏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盆景小孩会表现出一系列问题,比如: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弹性差、易焦虑、产生特权感、自恋、过度依赖他人,以及存在不良行为问题等。书中,作者列举了几个在咨询过程中遇到的案例:4 岁的孩子阿龙正在掌控全家,父母常在一些小事上对他做出退让,比如同意给他买巧克力,或者顺从他的想法在公园多玩 10 分钟;14 岁的汉娜总是不满,易怒且行为具有攻击性,常常对父母口出恶言,欺负兄弟姐妹、霸凌他人,还总是抱怨父母不够爱她;12 岁的伊芙敏感脆弱、追求完美、容易焦虑,常因为作文没得 A + 这类的小事而控制不住地嚎啕大哭;18 岁的黛西已从大学退学,每天窝在家里睡到日上三竿,情绪反复无常…“盆景小孩” 在童年期需要逐步面对的困难处境被父母扫平了,缺乏直面挫折的勇气和承受失败的能力,同时可能没有机会或从未被要求掌握任何技能,导致他们的自我发展被抑制了,就像外表光鲜亮丽的草莓,却 “不堪一压”。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也无法为社会做出任何贡献。父母应给孩子适度养育,学会在爱与约束中找到平衡点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这是深沉而克制的爱,是不僭越、有规矩的爱。我认为,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正是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在《适度养育》一书中,作者就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回应孩子、如何在爱与约束中找到平衡点的方法,比如以下 3 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适当表扬孩子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书中提到的方法有很多,如:和孩子一起读书。亲子共读既可以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共处机会,也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父母与孩子在同一空间,沉浸在各自的阅读世界,有助于建立 “安全型依恋” 关系。帮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玩伴。父母无法为孩子清除交友路上的所有障碍,但培养孩子善于融入集体、尊重和善待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是更好的办法。关于交朋友的方法,书中阐述的非常详细,比如:不要总是让孩子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教会孩子尊重他人,让孩子学会妥协,培养孩子良好的举止风度,引导孩子多关注生活中积极的一面,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巧等。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能力好的孩子,能够选择更有目的性的行为,可以为了更长远的好处而控制当下的欲望。作者在书中用了 50 页、约站全书比例五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 3 方面:设立规矩、进行家庭日常生活安排及分配家务,比如:如何让孩子做家务;设置有效的指令,比如:态度温和、语气坚定地明确告诉孩子他应该做什么;对违逆行为实施惩戒和对恰当的行为进行奖励,比如:发出指令,而不是语言威胁孩子。最后,父母是没有岗前培训的职业,都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才经历了许多的人生第一次体验。孩子在不断成长,父母应该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跟随孩子一起成长。这本《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就是一本写给父母的、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亲子教育指南。它能帮助你学会在爱与约束中找到平衡点,做温柔而有力量的父母,培养出独立且自信的孩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相处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本书里都有答案。你最近有被某句话击中吗?我有。就是这句话: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群众演员而非主角,那些适应普通人角色的孩子,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也更强。它出自《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临床心理学家朱迪思・洛克。他帮助过许多父母解决养育相关的问题。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他调研和工作实践遇到的各类养育问题、市面上流行的的养育理念是如何影响家庭的和针对各类养育问题的解决方法。由于篇幅有限,我在这里就主要介绍《适度养育》这本书中提到的 “盆景小孩” 的含义、养育 “盆景小孩” 的后果以及如何适度养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01 什么是盆景小孩再说之前,我们先说一下盆景的含义。它是被种在很小的容器中的植物,会被经常修剪,这样确保一直被容器容纳。顾名思义,盆景小孩就是被父母给予过度保护的小孩,限制小孩的成长,让小孩一直处在温室的环境里,没法经受一点风雨。02 养育盆景小孩的后果一方面这类小孩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无论是学生时期住宿舍还是工作后一个租房住,对他们来说无异于蜀道难。他们习惯了父母为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他们不会任何生存技能,当然,大多数时候他们也不觉得掌握生存技能是件很重要的事。反正一切有爹妈呢!另一方面盆景小孩的承受能力很差。他们被照顾得太周到了,所以稍微遇到点故,就会手足无措起来。也因此他们会怀疑自己,并很难从这种情绪里走出来。盆景小孩只觉得世界围着自己转是应该的,他们很少意识到自己绝大多数时候其实只是生活的群演。03 如何适度养育首先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作为父母,你们需要花时间陪伴小孩,将小孩扔给老人,自己当甩手掌柜。当然,自己在一边拿着手机看顾小孩这种行为也是不可取的。要确保你们在共处时没有忽视周围的世界,而是一起探索身边的美好事物,诸如陪小孩打篮球、做游戏和看电影等。作者朱迪思・洛克也提到孩子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越自信,对生活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越有安全感。其次帮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伙伴。日常生活中,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让他意识到世界并不是围着他转的。某些时候,他要学会妥协。当然,也要尊重其他人。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永远记住,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大概率也会是什么样的人。最后就是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指个体从逆境中恢复心态的能力。温室里面是开不出栉风沐雨的花朵的。所以,想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就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麻烦等着自己经历,比如骑车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找实习的时候投的几百份简历石沉大海以及外出的时候手机被偷了等等。遇到问题,不要埋怨这个那个,先分析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只有你这样做了,孩子才会跟着你学。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孩子这样做,你觉得可能吗?朱迪思・洛克写的《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这本书,其实不光是对大人养育孩子有帮助,对大人反省自身也很帮助。毕竟,也有很多大人是既不独立,也不自信的。希望这些大人可以看看这本书,然后试着自己培育自己,进而成为独立且自信的大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再“鸡娃”,让孩子回到正道近些年看到听到太多家长 “鸡娃” 的现象,另外,也看到很多孩子在学校里的年纪就抑郁,甚至发生一些惨剧,让人着实心疼。我们的孩子都怎么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让很多家长 “过度养育” 孩子,在过度关注和过度要求下成长,缺少了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在发生一些自己无法理解和无法接受的结果往往就是惨剧的开端。本书书名就非常棒,家长对于孩子 “适度养育” 即可,让孩子成为孩子,而不是家长来获取炫耀的资本,也不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上学的不足的工具。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不要把孩子培养成 “盆景小孩”,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应对社会的能力,茁壮成长。身位父母的都十分推荐阅读一下本书,会很有帮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能解决目前育儿阶段的困扰育儿的书看了不少,以此书认为可操作性最强,也讲透了很多道理和应对方式的原因。1. 要让孩子学会直面困难、应对挑战。减少对大人的依赖。2. 适度的倾注资源和关注,也少提对于孩子来说难以达到的要求,防止孩子变成无法独立负责的成年人,还有严重的心理问题。3. 让孩子融入同龄人圈际,及早开发共情能力,尊重他人需要。4. 不要老给孩子的过失和失败找借口,认为孩子是受害者。长此以往,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没有错,错的是其他人,萌生 “自己是受害者” 心理。5. 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控制,减少孩子的特权感。6. 一个人对于他人的病态依赖的代价,就是他将无法发展或维持健康的关系。7. 你给予的越多,期望回报也越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打开适度养育的正确方式:不做“直升机式父母”明明现在生活的各方面条件更好了,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日本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大家都忘记用心了。说到忘记用心,很多父母可能就要表示不能认同了。因为现在的父母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围着孩子转,忘记用心似乎说不过去。但父母没有意识到,无时无刻围着孩子转的极端回应会让孩子产生特权感,而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定义为过度养育。在心理学家朱迪思・洛克博士的《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书中,作者认为过度养育型父母把原本重要且积极的养育行为做过度了。本来回应孩子、对他们寄予期望和帮助他们都是好的行为,然而,父母的过度回应、过于期望孩子获得成长,以及过度帮助孩子会将有益的行为发展为徒劳无益。朱迪思・洛克是一个经常帮助父母解决养育问题的临床心理学家,她的工作是为儿童、青少年、父母提供心理咨询,为了研究过度养育这个问题,朱迪思・洛克重新回学校攻读了博士学位。她是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当代养育方式、孩子与家长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业领域中的亲子互动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朱迪思・洛克博士在《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书中总结了现代父母过度养育的特点及后果,不是做的不够,是做得太多了,同时也给父母提供了一些方法论,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养育孩子,提升孩子与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01 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警惕过度养育养出 “盆景小孩” 朱迪思・洛克博士在书中说:有的父母会竭尽全力保证孩子的成功和快乐,这种做法反过来也会限制孩子成长为自信、独立的成年人。我将那些受到这种限制性养育方式影响的孩子称为 “盆景小孩”。过度养育的 “盆景小孩” 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回应、过度补偿和过多帮助。比如,作者朱迪思・洛克提到她接待过的一个案例,父母双方是双职工,平日忙于工作,周末就拼命满足他们 6 岁和 8 岁孩子提出的每一个要求,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过度补偿。再比如,我家孩子如果表现出不开心或皱眉头的表情,我家队友就对孩子开始开启各种嘘寒问暖模式,问孩子为什么不开心?是不是想出去玩?直到孩子舒展眉头开来,队友才罢休。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情绪的一种过度关注和过度回应。再说到过多帮助,在生活中就更常见了,比如上幼儿园的孩子正在自己穿衣服,家长看到孩子动作不够利索,干脆把衣服抢过来,三下两下就给孩子套上了。其实孩子自己也能把衣服穿好,根本不需要家长的过多帮助。这些 “过度养育” 的行为,很容易将孩子养成不能经风雨,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 “盆景小孩”。正如《适度养育》书中所说,父母的过度帮助将让孩子无法独立面对问题、接受现状并掌握解决困难的技能,这对孩子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02 养育孩子需要父母把握爱与约束的平衡,有边界感的养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研究显示,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是无法发展自主性的。在现实生活中,盆景小孩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弹性差、易焦虑、自恋、情绪化、依赖性强、产生特权感,以及存在不良行为问题等。当父母一直不断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帮助他们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孩子就无法学会生活所需的技能,也没有动力去学习或掌握有用的技能,所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当父母总是努力帮助孩子摆平所有事情时,盆景小孩就缺乏面对挫折的机会,也意识不到自己有战胜挫折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孩子的的心理弹性从小就没有得到发展。当父母总是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费尽心思讨孩子欢心,并且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度自我牺牲,那么孩子就容易产生特权感,并且会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诚然,父母需要扮演很多角色,但养育孩子更需要父母把握爱与约束的平衡,有边界感的养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03 适度养育需要家长后退一步,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小别离》有句话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这也说明适度而有边界感的养育,需要家长后退一步。当我们深陷养育焦虑时,不妨看看《适度养育》提供的养育方法,逐步改变过度养育的方式,学习用正确的方法给孩子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李玫瑾教授曾说:每个人都‘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其实在于自信。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信念,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问题,他无须仰仗他人的反馈生活,无须时刻寻求他人的敬佩或赞美。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呢?朱迪思・洛克博士建议父母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以及适当表扬孩子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善于向孩子表达爱意,比如经常拥抱或抚摸孩子。其次,父母需要经常和孩子谈心,在聊天中传达对孩子的爱,建议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提问。良好的亲子关系与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相辅相成,父母只需要花些时间并用心陪伴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在公园玩一些互动性的户外游戏,或者放下手机陪孩子玩玩具,也可以和孩子读一本书等等,这样的亲子共处质量更高。孩子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越自信,对生活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越有安全感。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孩子幼儿的老师说:“现在孩子出现最多的是心理问题,班上总有几个说不得的孩子。” 再回头看看自己家的孩子,就是老师口中说不得的孩子。玩游戏从来不愿意认输,事情没做好大人不能说,大人一说就要崩溃。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抗挫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保障。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就是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可以像不倒翁一样,倒了再立起来。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呢?朱迪思・洛克博士的建议是,首先让孩子体验所有的情绪,包括消极的情绪,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培养面对困难的能力和信心。其次,如果孩子情绪反应是合理的,父母最好的回应方式就是选择倾听,识别孩子的情绪,并与孩子共情。最后,当孩子对某件事情绪化时,父母应采用允许孩子宣泄情绪的策略。比如孩子玩游戏输了心情不好,父母可以选择用语言表达对他不愉快的心情表示理解,允许孩子宣泄不愉快的情绪。父母在自己孩子经历挫折的时候,应该恰当地 “懒” 一点,耐心地做好 “旁观者”,把战胜挫折的时间留给孩子。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可以给一些指导和协助,但是千万不要代劳,给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孩子的自信和父母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孩子发展心理弹性,但个体的心理弹性主要是通过直面挑战和应对挑战培养起来的。后退一步,让孩子站起来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及少子化,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的事情屡见不鲜。小到孩子的吃饭穿衣,大到上培训班、买学区房、挑选学校和填报志愿,甚至工作和结婚对象的选择,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算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他们就是现在最流行的 “直升机式父母”。美国斯坦福新生学院前院长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也曾事无巨细地帮助两个孩子积极规划,并且认为那是自己对孩子最好的安排。后来因为工作,她接触了数千名进入斯坦福的孩子,由此发现,这些在父母 “清单” 下长大的孩子,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这些孩子认为,要是没有父母的 “清单”,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自己。这些孩子活着,只是为了完成家长的既定目标,对其他事都漠不关心。孩子认为他们的价值,只来自好成绩。这些孩子没有指令,他们就不会主动做事,更不会去试错,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只会做被安排好、万无一失的事情。朱莉说:“曾经我对待我的两个孩子,像对待盆栽一样,总想要小心地把他们修修剪剪,塑造成完美的人,把他们送进最受欢迎的大学。但是,当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几千个别人家的孩子后,我才意识到,我的两个孩子,他们不是盆栽,他们是野花,未知品种的野花,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长的环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逐渐允许孩子变得独立,相信孩子的能力,这样孩子才会更有责任感并成熟起来。换句话说,父母要学会放手,后退一步,让孩子自己独立起来。我们的孩子不是盆栽,他们是未知品种的野花,父母的工作是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成长环境。写在最后朱迪思・洛克在《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中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对孩子进行引导的重要性不亚于给予孩子爱。规范孩子的行为是父母的天职。” 是的,智慧的父母在用爱指引孩子走向独立,失败的父母则用爱束缚孩子成长。虽然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而且养育孩子无明路可循。但当父母开始肯为孩子学习,在爱与约束中找到适度养育的平衡点,肯为孩子改变并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持时,在未来我们将拥抱一个独立且自信的孩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果伴有合适的方法恰当的尺度就能助力孩子成长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年过 70 岁的日本老人熊泽英昭杀死了自己 40 岁的亲生儿子熊泽英一郎。之后老人去警察局自首,说这样做是 “为了不给其他人添麻烦,也为了不给社会添麻烦”。原来,熊泽英一郎从小就被父母溺爱,几乎所有事都是父母帮他做,以至于他把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好不容易上了大学,结果刚上大一就因为适应不了学校生活而退学。为了方便照顾他,父母和他一起住在一起。但他却没有感恩父母,反而因为父母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对父母拳打脚踢,甚至拿菜刀威胁母亲,还让父亲跪下向他求饶认错。最终父亲实在忍无可忍,选择杀掉自己的儿子。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身心健康,就算没有什么大成就,至少能独立生活,养活自己。但熊泽英一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在朱迪思。洛克博士的《适度养育:培养独立且自信的孩子》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朱迪克洛克博士认为 “如果父母不让孩子们经历挑战,那么他们就无法应对困难。” 父母的责任是帮孩子意识到生活的困难,并教会他们解决困难的方法,教会他们调整自己的让他们自己解决,而不是帮他们解决。书中,朱迪思。洛克博士为我们剖析了过度养育方式带来的后果,同时提供了很多实用可行的方法帮助家长解决养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朱迪思。洛克博士还从心理学角度讲述了孩子与家长的亲子互动以及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等。可以说,这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方法,还能疗愈自己。作者朱迪思。洛克 (Judith Y.Locke) 博士是心理学家,也是昆士兰科技大学的访问研究员。在她读博期间专门研究有关过度养育的问题。她的工作是为青少年、父母提供心理咨询,这也为她写这本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01 过度关注和包办代替,当心养出 “盆景小孩” 日本有很多啃老族整天待在家里,没有社交,没有朋友,无所事事。啃老族无法独立生活,无法养活自己,只能依靠父母,其实也是因为缺乏自信。他们不敢走向社会,不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不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人,就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能为社会做贡献,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呢?父母也许本意是好的,但为孩子过度付出,却害了孩子的一生。父母包揽了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没有自己做过事,他们没有体验过失败,更没有体验过成功。大家还记得那个考上大学却因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而退学的神童魏永康吗?魏永康的母亲除了读书,其他事情都不让魏永康接触。他不但不做任何家务,就连刷牙的牙膏都是母亲给他挤好。可是结果如何呢?除了学习,他什么都不会。就连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都做不到。02 盆景小孩是父母的败笔不管是日本的熊泽英一郎,还是中国的魏永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作者书中的 “盆景小孩”。盆景是一种微型景观,它们被种在很小的容器里,并经常被修剪。作者认为,盆景小孩是被精心照料而成的,是过度养育方式下培养出的小孩。这样的小孩,父母倾注了过多的心血,在生活中各种包办代替,帮他们做了太多事,却不让他们自己做事。他们却经不起风雨,无法自然生长,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会有各种担心,比如我们会想 “孩子还小,他能做这件事吗?”“他这么小,这样做安全吗?” 等等。表明上看,我们是对孩子没有信心,实际上,这些想法是一种固定性思维。我们更应该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孩子。也许以前孩子做不到,但他们一直在成长,父母可以教导他们,他们也可以从老师和身边的人那里学到各种本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担心和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当你认为他不行,他也会认为自己不行。能力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03 避免养出 “盆景小孩 “,要培养孩子的三大能力首先,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先教会孩子怎么做,然后减少对孩子的帮助,最后让孩子在没有父母的提醒及帮助下独立完成任务。比如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从简单的擦桌子,扫地再到收拾自己的房间,做饭等等,其实对孩子都是很好的锻炼。不仅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更能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为了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兴趣,也可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劳动获得报酬或者兑换看电视的时间。独立生活的能力是父母能给孩子的宝贵财富。日本四岁的小女孩,妈妈在得知自己得了绝症,不久将要离开她时,就教她切菜做饭,希望在她走后,她能照顾自己。在妈妈去世后,爸爸陷入悲痛,一蹶不振,四岁的小女孩为爸爸做妈妈曾做过的味增汤。当孩子独立时,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帮助身边的人。当他有了价值感和成就感,就会更加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我们能留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多么丰富的物质,而是谁也抢不走的能力。其次,培养孩子的自信力。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信念。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问题。父母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适当表扬孩子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很多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型的孩子更自信。如何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呢?作者建议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可以跟孩子一起散步,去公园野餐,做游戏,一起读书,一起做简单的家务。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运动,一起出去吃饭等。总之,一起做让彼此都觉得开心的事。需要注意的是,共处的质量比共处的时长更重要,共处时要专心陪伴孩子。另外,父母可以多跟孩子身体接触,多抚摸拥抱孩子,搂着孩子肩膀,将爱传递给孩子。还应该多和孩子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适当的表扬也能增加孩子的自信。最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弹性什么是心理弹性呢?心理弹性是指人们从逆境中恢复心态的能力。个体的心理弹性主要是通过直面挑战和应对挑战培养起来的。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生活的真相:你刚买的冰淇凌还没吃一口就掉在了地上;你没带伞却遇到了雷阵雨;甚至可能你付出了努力却把一切都搞砸了…… 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我们不可能事事顺利,人生的无常才是常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孩子有怎样的心理弹性。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让我们看到父母的不同做法。露辛达很努力,却没有当上她梦寐以求的领唱,反而新转来的女孩得到了领唱的角色。露辛达向母亲哭诉。如果你是她的母亲,会怎么做呢?下面有几种回应方式供你选择。1“哦,宝贝,我真的很抱歉。“2“我们去吃点冰淇凌,这样你会好受点儿。“3“要不我给老师打个电话,让他分配给你一个更重要的角色?“4“你竟然没得到那个角色,他们不该给新来的女孩这么重要的角色。”5“这真是太令人失望了,你为此付出了这么多,难怪你会难过。”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做了详细的分析,不恰当的几种回应会造成什么后果。我简单总结一下:第一种回应,孩子会认为自己遇到的困难是父母的错。第二种在教给孩子逃避,转移注意力换取舒适的感受。第三种让孩子有无力感,认为只有父母才有能力解决问题,而自己是没有能力解决的。第四种是指责的方式,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别人或者环境造成的,孩子不能学会为自己负责,也认为自己无力改变。正确的做法是第五种。首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然后让孩子意识到有这种情绪是正常的,接纳自己的情绪。作者总结出了应对公式:首先聆听孩子对事情的描述,然后父母帮孩子命名并确认情绪。最后,什么都不做。是的,你没看错,最后一步是 “什么都不用做。” 在了解了孩子的困境和情绪后,父母无需表达关心也无需安抚,因为倾听本身就表达了父母的关心。“什么都不用做” 的留白反而给孩子更多自我创造解决问题的空间。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它的潜台词是:“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自己能解决。” 父母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一些弯路,经历一些挑战,他们在未来会更勇敢地直面困难。“父母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能够面对现实世界的人,而不是一个持续需要他人关注和照顾的盆景小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