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英语老师说历史

    清王朝虽然垂垂老矣大厦将倾,但那一股股推倒它的力量却着实充满了让人惊讶不已的偶然。袁世凯如是,洪秀全亦如是。这哥俩一个一度占据清朝半壁江山并与之分庭抗礼,另一个北洋重臣,洋务领袖,亲手将清王朝推上了历史的绞刑架。在满清看来,这两个都是罪该万死的叛逆。只是除了这点之外,这两位仁兄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共同点 —— 他们都是科举的淘汰品。袁世凯应试不第之后一怒之下将有所子曰诗云全部烧毁了,然后立志大丈夫当疆场扬名,从此开始了他毁誉参半辉辉煌煌的一生。洪秀全相对袁老兄而言就差多了,他一直到第四次落地之后才突然醒悟 “原来自己居然是耶稣的弟弟”,由此开始直到占据南京盘踞半壁中国。不止一次的听过一些人感叹,若是当年那些阅卷的官吏能笔下超生,将这两人都划入 “体制内”,清朝或许未必会多两个贤臣,但绝对少了两个大患。不过,按照主流的历史观而言,他们不过是历史必然中的两个偶然的小人物罢了,没有他们依然会有别的人出来。我倒是不想说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只是在这两人身上这种观点倒不失为一个很不错的解释。因为,路太窄了。中国的读书人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就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种人生美好且充满诱惑,但无奈以中国之地域和人口,实在有太多的人在盯着这条路了,多少田舍郎在削尖脑袋争夺每年那几个屈指可数的名额!这使得科举其实变成了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而其可怕之处却还不在于几率的渺茫,而是在于这条路是无法回头的。读书人,除了科举之外极少有其他出人头地的途径。这使得一大批知识精英被埋没了,他们中一些人会选择终身应试,落得如范进一般下场。而另外一小部分人则会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一旦他们产生了诸如 “彼可取而代之” 的念头那么他们的可怕是传统农民起义领袖所万难比拟的。袁世凯是力主废除科举并最终促成此事的。这么做当然是为了兴西学,但谁又能保证这里面没有带着一种复仇的快感。洪秀全没有废科举,只是他从之前的被人挑选变成了现在自己去选人,这之中畸形的报复显而易见。他们都用自己的手段成功的羞辱了那个曾让他们感到羞辱的制度。都说官逼民反,其实一般的苛捐杂税是不会使老百姓造反的。中国人尤其善于忍耐,只要日子过得下去,他们的忍耐力是超乎想象的。而一旦当他们无路可走,那么反弹的力量也同样超乎想象。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写的很一般。

      看了 2 章。看不下去了,越写越轻挑,越写越口水,有些地方可以一带而过,不需要什么只言片语的都详详细细的写出来。会感觉很拖沓。看这类口水书,就看一个精彩,就跟看特效电影一样。就冲精彩去的。结果娓娓道道,絮絮叨叨的变成流水账文章一样。越看越乏味。就看不下去了。或许再版的时候可以改进一些。如果这个书做一个精简版,可能就觉得还能看,至少可以看,也能让像了解历史的人,就跟看小说一样,大概的先浏览一遍。还是缺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大想法就是,清朝这座要倒塌的大厦,是曾国潘全面的在补救,太平天国只是清朝未期腐朽统治下起义的其中一支大的捻军,毁掉清朝的是清朝自己,毁掉太平天国的是与整个华夏文明做斗争的自己,曾国潘不光补救了清廷,还救了整个华夏,也为这个国家进入新工业时代新文明做足了准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看

          小时候,看过太平天国。这次算是重温吧。意犹未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写得很通俗易懂,也补全了一些稀碎的知识,适合茶余饭后的同学读读来图个乐呵。也不知道前面那个书评的兄台吐槽个啥?对太平天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