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可以任性
作者今天 45 岁了, 换了 19 份工作后,终于在不惑之年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状态,对于作者的几本作品,写的是自己的日常,琐碎而自恋,很一般,好的是很真实,很清晰的细节,虽然我完全不同意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但我也不奇怪,作者的父母是 40 后(43 年)身处共和国红色年代,属于整齐划一的计划时代,思想和行为带着时代的印记,而作者(79 年)的成长阶段正好是最强烈的开放年代,社会观念和父母完全是南辕北辙,这样就会造成作者极端的逆反和困惑,可叹的是他们父母经历的颠覆,作者也将面临,因此不断自我拷问人生意义。给读者的提示是中国工业化社会已经完成,开始进入后现代社会,又将面临社会和观念的颠覆式改变。感谢时代,只要身体健康,谁都不愁吃穿,科技的进步也让大部分实体商品都有了各种平替,社交媒体众多平台和信息传播的渠道变迁,让人群也碎片化,个人完全可以过没有社交的 “独立封闭” 生活,看到个故事一个大学毕业后的年轻人住在父母给购买的房子里,把一间房租出去,就安心躺平的生活,网络可以满足一切。如果说 20 年前的作者更容易找工作,应该不会有异议,但作者换了 19 份工作的根本原因在于除了写作和读书,其他的都不喜欢,比如作者自己投资合伙的门市生意,来客人了,他心烦气躁,当然是不断失败,作者是父亲 36 岁得子,上面有大 6 岁的姐姐,自己没感觉,其实家庭对他是纵容的,他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城市化居民,外祖父已经是上海市民,所以到他这一代父母对他已经没有传宗接代的要求了,只有乡村环境才鼓励多子多福,城市住房的拥挤,各种开支教育费用,养孩子成为负担,城 3 代自然就会少子化,而不断碎片化的家庭单元,也让个人失去集体后对生活的意义迷茫,富裕的社会(对比农业社会),也让个体只要降低物质欲望就可以任性生活,作者就是典型。最近接触不少 00 后,16 年的教育只得到一张资格纸,除了考试不知如何社交,也没有学到一门解决问题的手艺,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文凭,而是解决问题,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以项目(课题)为目标的自雇或类似自雇者的合伙自组织,从平台上接项目(如同现在的外卖小哥),不愿意和人打交道的去制造业和机器人打交道,只有没有手艺的才被迫用时间换金钱去上(站)岗,这才是真正的底层低处。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7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水向低处流,但水又有 “善利万物而不爭” 的美德,身處低处多为眾人之所不喜,能自安如水之处下,而仍能尽力藉自我努力,立意以文学作品,书写记录底层小人物,在今天社会中,被轻忽歧视的辛酸辛苦的形象,真诚可感;而且在他自身生活中,也如实的信守著如水般,无争无怨的行事风格,也正符合以水比擬人生的各种美好品质。作者自况,他是一普通人,书写身处普通事物的生活中,安顿自我身心的历程,当读者捧读之馀,通过他的心,眼去看去感,很容易感受到作者胡安焉过去的人生及行事,如此切近 “上善若水” 哲理中所昭示的人格类型,而且这些气质自然的流泻在字里行间,平实平淡又富丰赡隽永的哲思,与作者另一部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 相比,我认为这本 “生活在低处”, 在思想深度及语文驾驭功底上,都更胜一筹。书中最后第三篇 “内心记” 文中,我觉得有字字珠玑之美,且值得思之再三,而作者对生活中,普通事物感悟的明白通透,其中流露出真诚柔软的深情,更弥足珍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胡安焉的文学人生《始于极限》作者上野千鹤子曾说自己出售的是自己的思想,而非感觉。后者相对更为私人,颇有出卖隐私之嫌。对于非虚构的作家,这方面却可能难以避免。《生活在低处》是胡安焉的新书,也是目前在《我在北京送快递》和《我比世界晚熟》之后出版的第三本书。依然是围绕着自身的生活展开,深入到自己童年和家庭生活,开启了一场别样的文学寻根之旅。1. 寻根之旅胡安焉的爆红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有人说他借助出卖隐私获得了财富自由。虽然他是畅销书作家,不过根据我的了解如今的作家行当可能也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富有,不过衣食无忧问题应该不大。他的作品是因为自己送快递等过往的工作经历而获得了不少人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也是在以让渡个人隐私为代价。在本书中这方面程度会更深一些。深入到原生家庭,讲述自己和家人的故事无疑是会暴露更多的隐私,也会满足不少读者的好奇心。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以文学形式进行的寻根之旅。通过作者的文字我对他可以说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连续阅读后的稳定预期后又多了一些惊喜。熟悉中带有一些陌生,再加上文字方面的成熟,总体上我是比较喜欢的。除此之外,也不得不承认我是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些地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有些内容却相对陌生。或许就像跨越时空结识的一位熟人,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但可能还没有到朋友的程度,至少有些地方还缺乏一些包容和耐心。2. 文学人生书中作者提到有人建议他关注于写非虚构,小说则不太合适。对此我表示赞同。当然我也没有了解过他的小说。或许可以说我对他的了解完全是通过他的书籍来实现的,自然和真实情况有所不同。相比于前两本书里对于过往人生经历的讲述,本书很明显更具有文学性。大概是因为我这个人没有太多文学素养也缺乏足够的耐心,对于书中该部分兴趣缺缺。他笔下所描绘的世界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有些时候就像一位记者在转述。在沉浸之后读者又意识到作者讲述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他人的故事。这种抽离有一些好处,但却也带来一定的不适。文学功力、工作经历和个人性格,三者的结合促使了他的成功。书中的解释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对于具体的读者可能就未必。对我而言,可能更多感兴趣的还是他的作品而非本人,就像他对于那些喜欢的作家一样。受限于文学上的见识,我没有阅读过太多好的作品,至少没有近距离接触到作者喜欢的那些作家的。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或许难以评判好坏,但确实可以表达自己是否喜欢。于我而言,答案是确定的。倘若下一本的文学含量过高,可能不会再去翻阅他的作品。3. 原生家庭阅读本书不可避免要讨论作者的原生家庭,纵使如此我们也依然要清楚所了解的内容仅限于作者本人的讲述。我们可以欣赏作者在表达上的冷静客观,但不能简单视之为事实,更不能认为这就是全部的真相。相比于作者所处的真实情况,或许更为重要的是读者所看到的。大概就像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样,读者往往更为关注那些自己想要看到的或者说更为感兴趣的部分。作为旁观者我们没有必要对于他人的家庭和生活指指点点,但确实可以借助原生家庭的相关描述对自己的人生加以审视。或许我们可以看到那种父母和儿子之间的复杂情感,也会感受到彼此存在的差异。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文学可能就是用自己来写就的。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既塑造了作者的行文作风,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限制。带有个人特色的表达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性,但很难彻底推倒重来。按照我不太严谨的观察,对于一个作者的观察和了解通过其完成的三本书就可以了。目前来看,或许我不敢对他的未来做出精确的预测,但至少对彼此之间的契合度有了一个更为准确的了解。4. 作家之路作者在回顾自己人生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向读者展现自己的作家之路。长期的写作没有太多外界的反馈,需要依靠自身的驱动去实现。高标准的要求更是让自己为此付出了不少。要是按照大众所熟悉的功利标准来看,他的写作和阅读很多时候都是浪费时间。用无用之用来解释倒也合理,但正如书中对此典故的追溯一样不过是聊以自慰。作家这条路,本书作者算是走通了,甚至可以说已经小有名气。通过其销售的书籍来看,也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免有了一些江郎才尽的担忧。如果后续以文学或者小说的形式出现后读者不再买账?当名声消退之后销量下滑?这些更为现实的问题似乎也让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相比于其他人的生活,这种将自己热爱变成职业的做法可能让人非常羡慕,但显然也会失去一些他人眼中的稳定性。缺乏了一些常见的保障对于作者这个更善于克制自己欲望的人来说应该问题不大,但对于其他人这种低欲望的生活可能难以想象。5. 他者自我平心而论,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时常感受到两种视角的存在。在作者的笔下既能感受到他者的存在又有自我的表达,或许可以说所能看到的是两者之间混合之后形成的结果。他者不光是客观意义上存在的对象,更是一种视角的不同。在讲述他人故事和自己内心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我们仿佛是在听别人转述,但却是自身的故事。在现实中表现内向讨厌冲突,可在文字中则更有个性。作者的表达欲或许借助文字这个载体可以更为轻松去实现,甚至有些肆无忌惮。有些地方甚至让人感觉到《忏悔录》的那种坦诚。以本书而言,作者对自身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读者也较为尊重。这是隐藏在那些内容和形式背后的,或者说是读者可以借助文字捕捉到的,是很难扮演出来的。我对于作品的喜欢是毋庸置疑的,但何尝不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本身的影响。或许未必能全盘接受,但至少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和欣赏的地方,还很少出现瑕不掩瑜的感觉。6. 写在最后新书面世后作者在播客 “大望局” 里与贾行家、吴琦的交流蛮有趣的,既提到里书中的内容却带来了不少的增量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本书的一个补充。素人作家、打工人、底层文学这些大概是作者曾经身上经常出现的符号。在这些简单标签之下我们更要看到那个具体生动的人,正是他的存在让这些文字和作品变得有温度有思想。以差不多同时期火爆的《我在上海开出租》来做比较,很明显本书则更有后劲。不过有再多的料也要适可而止,读者失去兴趣、没料可挖这些都是可能会出现的。风头无两的热度不光带动了作者书籍的销售,更会影响了阅读的体验。有些读者预期过高可能会产生一些失望,至少在某些部分会感到厌倦或者兴趣不大。他人有他人的人生要过,我们也要自己的路要走。不管我们看了多少本书依然不能真正对作者的人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自然没有必要去指指点点,更不用给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建议。不管读者做何感想,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都是真实和虚构的结合体。背后还有取舍和修饰等方面的考量,甚至要牵扯到出版行业的一些内幕。读者所能了解的最终还是非常有限的,这自然并不构成任何方面的指导和建议,能从中寻找到一点乐趣就足够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活在低处》《生活在低处》是胡安焉的一本文集,主要讲述了作者的童年、原生家庭以及他在写作道路上的经历和感悟。胡安焉在书中详细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和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他认为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更具决定性,这些影响与他后来的社会经历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他。书中还详细记录了胡安焉在不同城市、不同职业中的工作经历。除了工作,他还描述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如写作、阅读、逗猫观鸟等,这些活动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 。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总之,我不是山尖上刻有海拔高度的那块石碑,而只是山脚下随处可见的一块小石子。某种意义上,这本书中全部的内容,都来自那些在低处生活的馈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一本被动推荐给我读的书这本书让我知道,每个作者能写出一本好书,都是因为在很多很多以前就已经开始写作了。而且也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加上自己独有的感知能力,才能在不经易间所写的东西突然就被大众所喜欢,接着突然之间就红了,接着就会有出版社找上门来让你出书。这本书的写作手法让我看到的全是真实的他的生活经历,我感知到作者本人总体上是一个较为压抑的人,同时也是比较悲观的人,但也是一个比较坚韧,比较积极面对生活的人。很喜欢作者描述那个疯女人试衣服那一段内容,他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当时其实也是一个如这个疯女人一样的疯子,只是被自己隐藏了没有外显而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