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5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乐观变老

    本书作者是美国社会学教授,他的著名是电影《相约星期二》的原型,那个电影是讲述罹患渐冻症的作者,他学生一名著名体育记者,对他最后 14 个星期的相处采访,而本书是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整理出版的他生前的手稿。本书讲的是他 67 岁突然哮喘入院后(现在看这已经是渐冻症的前兆),才感到自己进入老年,思考如何面对年老和死亡。美国资本主义是个崇尚年轻,青春活力的文化氛围,如果不是从懂王睡王二老开始的迅速衰老,在本书(1994)年的上个世纪,漂亮国从上到下确实展现的是动力十足,克林顿,奥巴马都是不到 50 岁的总统。在美国老人面临的比较偏重对老年人的歧视,和老年人的孤独感。对中国来说可能会更严重,过去中国大家庭,现在解体为小家庭,而且中国退休年龄比美国早(美国 67 岁),平均寿命更长,农耕民族的危机感,过去老人担心的是财产保障,现在看最大的畏惧是死亡,西方有宗教信仰,多少好一些,从对死亡话题的禁忌可以看出中国这方面的问题最严重,老人群里传播最多的是如何保健防病的消息。作者 在 1995 年 77 岁去世,留下的《相约星期二》书和影视剧都在心平气和的谈论衰落和死亡,核心就是身体的衰落不代表心智的衰落,衰落最大的标志是不敢面对未知,儿童和少年从来不会为未来发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才是是否衰落的标志。当然道理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个人的性格大部分人 30 岁就定型了,我看到周围太多 80 岁以后的老人 “没苦硬吃”,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在 80 岁以后有个可以依托的人(孩子),可信赖和依靠,陪伴面对死亡。乔丹 - 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则》作者)说,“如果你害怕死亡,看看你是如何生活的,看看你是否全身心投入,也许如果你已经全身心投入,那就足够好了。如何你全身心投入(if you're all in and death visits,and you konw it's impending,you could say to youself, I did everything that I was here to do.)当死亡来临时,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完成了我的使命。”

      2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当我老了…不存在的

      老去后,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身份的转变与适应。这种变化体现在亲缘与职业关系的逐渐淡化,从职场步入人生的休整与再探索阶段。关键在于如何顺利适应这一身份转化,它往往让老年人感受到较大落差。为此,需结合外在引导与内在调适,帮助老年人平稳过渡,避免陷入困境。实际上,书中的智慧不仅可用于自我调适,也适用于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积极沟通能给老人带来极大的心灵慰藉,进而促进与长辈关系的和谐转变。这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实用。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优雅的老去

        在人生的黄昏时分,晚年生活如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它不仅是岁月的低吟,更是灵魂深处的觉醒与绽放。当岁月的风霜雕刻出额头的纹路,却也雕琢出内心的深邃与从容。衰老,不再是畏惧的源头,而是生命智慧的沉淀,是探索新天地的勇气。在这个阶段,我们学会了放下,与岁月和解,拥抱每一个变化带来的惊喜。晚年,是自我实现的黄金期,是创意与梦想再次翱翔的天空。我们不再是社会的旁观者,而是智慧的传递者,用一生的积累照亮他人的道路。家庭,成为晚年最温馨的港湾,与伴侣、子女的深情相伴,让每一刻都充满爱的温度。我们珍惜相聚的时光,用心感受亲情的温暖,让这份爱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晚年生活的道路,引领我们勇敢前行。它汇聚了智慧与温情,融合了理论与实践,为每一位读者提供心灵的慰藉与成长的启示。让我们在晚年的旅途中,不仅优雅地老去,更活出生命的精彩与辉煌。无论你是何许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书名很好,内容没啥干货

          起初带着很大的兴趣去点开这本书,但翻了翻找不到打动我的观点,没啥干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