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浪漫的事,说不清

    这本 “牛津通识读本” 系列的《浪漫主义》视野宽阔,作者迈克尔・费伯通过 “浪漫主义” 的含义,情感主义,诗人,宗教、哲学和科学,浪漫主义社会愿景,艺术等几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元的欧洲浪漫主义图景。作者不仅将普希金、歌德、席勒、雨果以及大西洋彼岸的爱默生、爱伦・坡一并纳入评述的范围,还探讨了 “艺术的浪漫主义体系”。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书中关于音乐(包括歌剧、宗教剧、芭蕾舞剧和歌曲)和绘画的内容是特别有帮助的。浪漫主义是一场欧洲文化运动或是一组相似运动的集合体,精确界说浪漫主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作者自己认为,归纳出来浪漫主义特征未必可靠,但是多年来尝试一直在进行中,这本《浪漫主义》即为晚近的尝试之一。什么是浪漫主义?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和我一样的读者会在阅读第一章时感受到这一点。浪漫主义是最后一场革命。鹰,荒野之王,瞧不起平原;独自将巢悬在深渊之上,在狂风暴雨的洗礼中安然睡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有意思一本小书。系统讲解了浪漫主义的不同维度,不单单从时间线而是从不同领域为我们展示了浪漫主义。如宗教、诗歌、音乐、社会运动。其中几个章节印象比较深,一个是文学作品的美感,书中出现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原文,真切的体会其古典的美感。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悲剧的壮美等等在历史中很有渊源。另一个是纵向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浪漫主义仿佛内核有所出入,换句话说仿佛在为一个老的定义 "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在 16、17 世纪,浪漫主义更多的在与古典做对抗,到了 18 世纪,法国德国则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民族、和历史的色彩。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很多问题就又变得有意思了起来。我们一直强调,讨论历史不能跳脱特定的历史年代,要把历史放回历史当中看。但我们经常忽略许多我们现在一直沿用至今的词语其实是历史的产物。因为一直在用所以我们容易惯性思维地认为在历史中也是这样。实则常常不然。带回其发源地,看看产生时期与发展历程,世界很复杂也很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浪漫主义

        通识读本,我一直觉得,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一个补充。启蒙运动带来了人类理性的觉醒,但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往往会带来独断论,让人在盲目的自信中迷失自我,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情感的加持,浪漫主义便是在这个时代填补了人内心的一个空缺。读一读诗吧,唤醒灵魂的激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提綱挈領

          「有些人会认为,浪漫主义不过是一场反拨,仅仅是对先前新古典主义的否定,但我认为浪漫主义是一场革命,并且曾一度趋近于一个新的体系,尽管这一体系不够稳定、不够完整,但其主题、形式及风格均得到广泛再现。实际上,浪漫主义是最后一场革命,自那以后再没有任何一场艺术运动能够如此持久深刻、影响深远而又浑然一体。」說的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帝视角,细致入微

            这本书以宏大的视角俯视了浪漫主义的整个生命周期,虽然没有给他定义,但展现了他的全貌,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非常有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杰出代表,基本上都有丰富的翻译外国文学的经历,而翻译、借鉴的目的,不外乎革故鼎新。在欧美浪漫主义运动中,不乏有志于复兴民谣或为民族独立而战的诗人、作家,德国的民族统一意识也在外人的关心下产生于这一时期,但是概而言之,浪漫派有着世界主义的胸襟,绝无排外仇外之心,故而也非常热衷于翻译事业,如德国浪漫主义先锋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堪称最为出色的莎士比亚德文译者,他还是梵语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