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封建到帝国

    这一本上半部比较好,讲战国时期 “士” 的取义。铸铁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加大了战争的灿烈。介绍墨家的主旨。楚国和屈原,孟子,荀子到法家。下半部秦帝国的建立到楚汉相争,这部分属于常识性讲述,没有讲透为何从封建到帝国,只是简单的认为天下苦战,人心思定,这个论断解释不了帝国出现的必然性,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发展)粮食生产提高,人口增多,战争从贵族象征性的比试,变成全民底层动员的全面战争,法家的 “制爰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化让平民阶层已经不满封建的贵族,贵族的项羽看到秦王想到自己可取代,下层流氓刘邦也想 “大丈夫生当如此”,帝国体制在秦王死后有短暂的反复,但毕竟是历史洪流,自此已不可阻挡。作者台湾专业历史学家,对大陆新历史唯物史观的观点有失偏驳。当然从秦到清属于农业文明帝国体制,已经不是欧洲历史上的封建这种断代应该已经是共识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将历史分成了正史和野史,那所谓的正史是否就是教科书式的无可撼动呢?杨照老师说:“一旦成为记录,被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就必然带有双重性,没有那么简单。” 文字不可能跟事件完全一致,且两者或多或少会有时间差,正如旅行实感之于游记作文,本身便有些许变形。撇开个人好恶,修史者难免秉持自己的 “重要性原则”,着墨于他眼里重要的时间节点、人物、事件,是很难探测到历史之 “实” 的。因此,在这本书中,杨照老师尽量弱化人物或事件的概念,将历史汇成一股时间流。一方面,个人的行为跟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不妨将它嵌入时间流中等量齐观;另一方面,当我们厘清整体性的前因后果,可以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问题,反而不容易因过于关注一个闪光点而误读了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战国末秦汉

        讲了孟子荀子韩非子以及秦国法家的历史。铺垫到秦崛起和灭亡的原因。最后两讲史记的故事有点流水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一读,有内容,有细节有分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行进路上的必经之路

            没之前和之后的精彩,集中在诸子的言论。以作者的主观研究发现为基础叙述一些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酣畅淋漓

              一场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个人认为,第三本的精彩程度远远超越前两本,当然啦,前两本也是特别精彩啦。本书深入浅出的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为什么先秦诸子代表会有那样的思想。秦汉交际只是点到为止,有点不过瘾,期望第四本展开讲解一下。总之,我爱上了这套书,恨不得孩子也能一起阅读。BTW,这套书只出了九册是吗,突然想收藏纸质书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后的第一个感受,就是高中学生应该都读一下这套书

                  转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