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男人的爱是东张西望女人的爱是悄悄对比—恋爱的过程就是选择比较

    他自由了。他分明没有爱。他处于无爱状态,这种状态清晰可感,他前所未有地感觉海阔天空,瞧瞧,哪怕这是虚空,一种超越所有感觉的无感觉,他得救了,自由了,这就是自由,自由就是无爱状态,没有爱,没有快乐,没有生命,没有痛苦,再也不可能遭受谁的折磨。他本人也不可能再折磨自己。受造物得救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再现大诗人歌德晚年与19岁女学生乌尔莉克相遇相恋的爱情故事。

      《恋爱中的男人》以大文豪歌德为主人公,写了他在 1823 年,古稀 73 岁时,在马林巴德的度假胜地对 19 岁少女乌尔丽克・冯・莱维措一见倾心的黄昏恋故事。本书为年过八十的作家马丁・瓦尔泽根据歌德晚年真实故事所著长篇力作,作家从歌德的视角出发,充满理解和同情地描写了这段充满爱恋与嫉妒、信赖与疑虑、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的忘年之恋,因此这不是一段名人的风流逸事,只是一个普通的恋爱中的男人的由衷心曲。歌德的这段黄昏恋在德国为人津津乐道,新书甫一上市就引起广泛热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为年过八十的作家马丁・瓦尔泽根据歌德晚年真实故事所著长篇力作,作家从歌德的视角出发,充满理解和同情地描写了这段充满爱恋与嫉妒、信赖与疑虑、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的忘年之恋,因此这不是一段名人的风流逸事,只是一个普通的恋爱中的男人的由衷心曲。歌德的这段黄昏恋在德国为人津津乐道新书甫一上市就引起广泛热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恋爱中的男人》取材于真人真事。人非普通人,事非平常事,因为这是七十四岁的歌德在疗养胜地马林巴德爱上十九岁的姑娘乌尔莉克・封・莱韦措的故事,不朽的《马林巴德哀歌》就是从这未果的爱情绽放出的艺术花朵。马林巴德的故事在德语文学圈内几乎路人皆知,同时也是歌德研究中的一大悬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瓦尔泽在文学上很成功,在生活中也照样成功。作为享誉世界的作家,他常常人在途中,云游四方。但他同时拥有一个仙居,一个安乐窝。他生在博登湖畔,长在博登湖畔,成家立业之后又扎根博登湖畔。1968 年,他率领全家搬进了于伯林根市东郊的努斯多夫镇的一栋别墅,一幢能够将博登湖的美景尽收眼底的亲水豪宅。这里就此便成为他永远的居所。这栋房子不仅有仙风道气,而且充满人气和亲情。瓦尔泽是一个早婚早育的作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还不算老,因为我还在发疯地感受这个世界

              今天小卓子想推荐一本书给大家,《恋爱中的男人》。这是一本只是因为写了一段恋爱就能荣登热销榜的小说,第一版印刷就达十万册;可它又不仅限于因为一段八卦的恋爱而成名。翻开它,你就很难做到正襟危坐、专心致志,你必须哈哈大笑、你必须来回踱步、你必须唏嘘不已...... 你将拜倒在这本书危险的艺术享受中。01. 他看见她的时候,她早已看见他这是《恋爱中的男人》开篇的第一句,轻松就把故事中的男主角歌德和女主角乌尔莉克那种拉丝、缠绵的感觉勾勒了出来。正如作者马丁。瓦尔泽本人在谈到 "文学君主" 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有些事情需要你活到八十岁,那时候一切都会送上门来 "。这当然不是指文学的本事靠着年龄的堆积就能达到新的高峰,而是不断磨练、微雕一种本事,一种能够把原始材料封缸发酵、最终释放出醇香的本事。老实说,就是这第一句话,就让小卓子放不下这本书了。歌德,文学巨匠,该如何在一个故事中让他走下神坛,少一点歌功颂德?歌德,74 岁爱上 19 岁少女,该如何在一个故事中避免" 恶心老男人发花痴 "的嫌疑?显然,这第一句话就轻松跨越了这两个问题。原来,所受爱情之苦的不仅是普通人,歌德,也会被爱情所累,也会被世俗所苦。1823 年,在疗养胜地马林巴德的歌德与乌尔莉克再次相遇,鉴于两个人年纪相差 55 岁,两个人在花园里挽着手散步、不停交谈的准爱情事情成为了当时德国上流社会里一个被疯传的谈资。这对于歌德来说,并不重要。他的脑海中总是在计算各式各样的数字:如果 74 岁的他娶了 19 岁的她,她就会成为 34 岁儿子的继母,成为 27 岁儿媳的婆婆。哦,天哪,歌德自己都觉得疯狂到已经想要娶她的地步。可是,74 岁的歌德有自己的担心,镜子中的自己少了一颗门牙而出现一个黑洞,当他带着这个黑洞去向年轻的情人求婚,那该多丢人现眼呢。一个过去轻飘飘的歌德不见了,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贝多芬。正如书中所说,是乌尔莉克让歌德的那个黑洞出现了。过去,当他的儿子说他是洛可可的时候,他总是一笑置之。可是现在,乌尔莉克逼得歌德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让歌德觉得" 过去的一起都是像是洛可可 "。过去,本来就步伐稳健的他,现在只要一想到乌尔莉克可能在他身后观看,他就开始变得脚底发飘。他告诉自己必须走的更加稳健,必须强调自己每一步都是稳健的,甚至变得可笑起来。过去,他安然接受" 爷爷 "这个身份,享受给孙儿买玩具的天伦之乐。可是现在,在和乌尔莉克走走停停的闲逛中,他第一次开始不愿意承认自己还是个" 爷爷 "。即便乌尔莉克并非时时刻刻在身边,歌德的心头却总在驰骋乌尔莉克的影子。诚如歌德有一次和乌尔莉克说,在她面前,他有时会兴奋过度,甚至有些吃不消,在她面前的每一秒钟,都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叫做爱情,它燃烧着歌德,以至于他相信只有他体会得到乌尔莉克的独一无二,那么乌尔莉克也就应该属于他,成为他的妻子。于是,歌德跨越 55 岁的年龄差,通过魏玛公爵郑重其事地向乌尔莉克求婚了......02. 为了爱,什么我都愿意做乌尔莉克母女接到了歌德的求婚,并没有立刻说 yes or no。只是不断拖着歌德陪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无论是要求歌德去听瓦伦斯基伯爵讲述波兰人民如何遭受可怕苦难,还是歌德接见希望全世界都支持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占领军的英国贵族青年,哪怕歌德知道见面的就是乌尔莉克母亲的关系户,他都放下君主的威风,处处配合到底,只为了乌尔莉克。歌德,像是任何一位上门的毛头小子,小心讨好乌尔莉克的母亲。可是,乌尔莉克母亲玩了一手" 拖 "字诀,因为马林巴德度假总有结束的日子,歌德最终要回到魏玛去。与其当面拒绝,不如榨取剩余价值。毕竟,陷入爱情中的人,总是会心甘情愿地把最有价值的东西双手奉上。如果说马林巴德因为有乌尔莉克的陪伴是天堂,那么形只影单的魏玛就是歌德的地狱。在故事的第三部分,歌德通过一封封深情的信告诉乌尔莉克他是多么仇恨魏玛,即便这里有他的儿子、儿媳、孙子,但是因为魏玛没有乌尔莉克,魏玛也不能有乌尔莉克,导致他害怕魏玛、仇恨魏玛。歌德在信中写道:往我的窗户上面扔几个小石子儿,我本来就清醒地坐在这里专门等待这些小石子儿,所以我会立刻走到窗前,看见你站在楼下,我转眼就跑到楼下,到你跟前,跟你拥抱、亲吻,领着你上来,永远待在这里...... 可是歌德这个小小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一封来自乌尔莉克的信打碎了歌德粉红色的梦:不日,歌德的情敌将到达她身边。歌德将情敌到乌尔莉克身边的日子称为自己的" 大限 "," 心灵是一个器官,它会制造痛苦,它只会制造痛苦 "。他甚至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他们上了床,他们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高一低,他们相互重叠,相互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错,他们已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欲死欲仙 ...... 全书中像雾、像风、像雨一样飘忽的爱情感受到这里开始有了实体的画面,延续到最后段文字," 当他醒来的时候,却鬼使神差地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他手里握着那玩意儿,硬邦邦的。他知道自己梦见了谁。"对歌德而言,对爱情感受力的渗透从意识层面来到了下意识层面。如果说爱与不爱是意识层面的,那么这种生理层面的反应却精准地在梦境中发布了自己的意见:歌德的爱情,即便不了了之,却早已深刻入骨。这种豹尾式的收尾,让小卓子在合上书的瞬间,体会到了" 感受力 ":来自文字本身的感受力、来自爱情的感受力、来自感受本身的感受力。 03. 感受力让我选择老而不衰最后谈谈这本书反复出现的数字,74 岁 VS19 岁。故事中的歌德像一个" 疯狗 " 一样疯狂地在吞噬这个世界上各种感受:对爱情的感受:拥有爱者,刀枪不入;对乌尔莉克的感受:如果能够拥有乌尔莉克,他会缔造世界和平,会让世人脱离苦海;对情敌的感受:世界悲惨而阴暗。因为情敌,乌尔莉克的出现也变成了另有目的,一是嫁给情敌当老婆,二是引诱歌德单相思;对自我的感受:为了支撑苦练,他可以假设她时时刻刻都作为缺席者在场,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体验有女主角但女主角不在身边的爱情,体现消极在场的体验。全书中歌德饱满的感受力让小卓子常常觉得这并非一个 74 岁的精神状态,甚至出现一种错觉,这是一个充满年轻干劲的爱情使者。这种感受力的来源并非生理年龄,并非视觉年龄,而是一种叫做生命力年龄的东西。它具有十足的张力,像是大卫雕像的线条,是活的,是运动的,是美好的;而与 74 岁的歌德相对应的众人,就像平铺的白纸,寡淡、无趣。他们早就失去了对爱情的追逐,他们无法理解,他们不愿意理解,他们只想着臣服在生理年龄的脚下鞭挞自己的感受力,规训自己的感受力,直至感受力衰竭。整本书中,老的是歌德,衰的却是众人。歌德选择了老而未衰,众人选择了未老先衰。许知远在采访林志玲的时候问过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有某种衰老吗?林志玲当时回答,我完全没感觉自己衰老。很大的原因是我常常会把年纪丢掉,因为当我看到我还要做的事情有那么多的时候,我会感觉我以前那种要想探险、想要感受的力量一直存在。当我们开始说,我没什么感受,我都吃过看过做过了,我为什么要尝试。那一刻,我们就失去了感受力,那才是真正的衰老。或许这是整本书解读这组数字 74 岁 vs19 岁最终的谜底,也是歌德能够冲出一个又一个感情漩涡、一次又一次写作的最终源动力。尾记:可以老,但请拒绝衰。愿你我年轻如斯、中年如斯、人到耄耋依然如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男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爱情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

                  陷在情感漩涡的人是不分男女老少的,兴奋羞涩,既渴望又徘徊,因为激情又难免心事重重,既期待又吃不透对方的心思容易顾虑重重好在荷尔蒙能战胜一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影像中,男生在感情中都是理性的,第一次看到恋爱中真实的男性思想。而且感受到文豪就是文豪,每一句话都是韵味深长,富含哲理,幽默风趣。感受到两个文学灵魂的互相吸引。 爱情是不分年龄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陷入爱情的人内心宽广又狭隘,丰富又单调,温柔又暴躁,幸福又痛苦… 牵连在她的一颦一笑中…… 哪怕是伟大的,年迈的诗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气呵成的连续阅读才配得上歌德的这场爱与幻灭。文学可以是每个人的归处,文豪如此,众亦如此。

                          转发
                          评论